苍月的十字架光之剑:下级糊弄上级的花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21:39

下级糊弄上级的花招

杜美丽 

做表面文章,搭花架子

在我国很多地方,宣传地方实力的标语牌十分醒目,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休闲城市、宜业宜游宜居城市等,什么称号流行挂什么,也不管现实和口号有多大差距,或者那样的定位是不是符合地方实际。各个地方对于这样的名号都有特别的偏爱。为什么呢?因为别的地方有了,我们也不能落后,要不然在上级面前多没面子?

类似标语牌的沿路工程,虽然可能名不副实,但也不至于扰乱民众生活。沿路工程的发挥中,更甚的是类似遮羞墙一样的形象工程。201010月《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兴隆大街旁有一个破旧待拆的城中村,当地街道嫌村里的土房子难看,在房子前面突击建起一堵墙,被当地群众称为遮羞墙,劳民伤财,影响百姓正常的生活,却还美其名曰文化墙门户工程美化工程,实际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象工程,用来糊弄上级罢了。

应付上级检查,挑好的说

下级糊弄上级的典型花招还表现在应付上级检查中的绝不打无准备之战。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说为官一方,完全没有成绩,也不对,但问题是下级的心思全部放在汇报要有亮点,参观要有典型,座谈要有专业户,而对于问题则遮掩、隐瞒,亮点典型浮夸掺假,多用糊弄手段。有些上级也乐于被糊弄。有个顺口溜说的好,上级下来检查,上午坐车子,中午端杯子,晚上围桌子,乐得潇洒走一回。现实中,甘于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的官员变得难得了,而渴望尽可能多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愿意看下级没有准备的地方的上级,又有多少呢?

对付上级监督,说一套做一套

下级糊弄上级花招中,蒙混的例子也不少。中国青年报发过一个文章,《黑龙江省委书记感慨:这么简单的事都糊弄我》,报道说,一天,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在哈尔滨市调研,见有的街道脏、乱、差严重,要求尽快整治。没多久,哈尔滨市有一位领导向他汇报,近日将安排2000人清扫。到了那天,宋法棠派人前去察看,见没动静,第二天又让人去看,结果只有20多人在那里忙活。宋法棠感慨:就这么件简单的事,一些人都不落实,而且还糊弄我。

更可恶的糊弄花招,则是牺牲公共利益,说谎,造假的行为。近年来,我国安全事故频发,且呈现出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谎报、瞒报事故增多。2008年,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就是典型的谎报事故。刚开始的时候,当地政府向市政府谎报,暴雨引起山体滑坡,导致尾矿溃坝,死亡1人,伤2。实际根本没有降暴雨,据官方最终通报结果,这次事故是因为非法违规建设、生产,违规排放尾矿而导致的责任事故,死亡人数达到277人,另有4人失踪、33人受伤。政府和企业主联合起来,欺上瞒下,开脱责任,为了个人的官运或是财运,视法律和社会正义如草芥,草菅人命,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制度创新,遭作秀质疑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各地政府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制度创新,比如召开听证会、引入市民为官员打分制度、开通市长热线等等,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但是类似这样的创新,却不断被质疑为作秀。比如媒体曝光听证会设计不科学、透明度不高、参与人员选择别有用心。不可否认这些制度的积极意义,但种种问题的存在为公众的质疑提供了合理支撑。

公众之所以会有政府创新即作秀的成见,其实更多源于政府某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比如公众见惯了有些政府官员面对媒体的冠冕堂皇,广播里官话套话喋喋不休,电视里特写镜头频频出现,年终更喜欢大打舆论牌,添油加醋总结成绩,三分成绩吹成七分,少说成多,无说成有,慢说成快。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民众的生活水平不见起色,人们的幸福感没有提升。面对这样的反差,不说官员那是作秀、糊弄,公众还能用什么词来体现自己的不满呢?所以,不要怕质疑,如果不是糊弄,政府应该用实际行动消除公众的质疑!(编辑:林湄)

来源:人民论坛网络版201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