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臂转印方法:服用中药汤剂的注意细则-朝阳医院药事部-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42:00

服用中药汤剂的注意细则

标签: 中药  服用细则  煎煮  2009-09-02 21:56 

服用中药汤剂的注意细则

   在工作中,我经常会碰到有患者问我,应该怎样煎药多长时间合适,应该怎样服用,需不需要忌食等等。已经进入秋季,天气也越来越凉,吃汤药的人也会越来越多。那么根据患者的这些问题,我也做了一个总结。下面就是我在工作中和从书中得到的一些经验和查阅的一些资料来跟大家简单的聊一聊。

一、首先:煎药前准备及煎药方法

1.中药的选用 :我建议大家如果方便还是尽量到正规的医院或比较大的药店去购买药材,因为相对来讲这些地方进的药材都是从正规厂家进的药,不会有假药。

2.器皿 一般用沙锅,能用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

3.煎前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如果是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用水一般说来,水要浸泡过药物一指高左右即可。草药较多或第一遍煎煮时可以多放一点水,第二遍可少一些;一般第一遍用冷水,第二遍则用热水。

5.方法 煎药一般来说,汤药取回家以后,第一步:要先用凉水泡20~30分钟。第二步:开始煎煮第一遍,先用大火,开锅以后变成小火大约再煎煮30分钟左右即可,然后篦出药液先放在一边,再煎煮第二遍。熬完以后,两煎对匀,一般分为两次喝。

在煎煮过程中如有“先煎”的字样,应先煎煮30分钟左右,再放入其余药品;如有“后下”的字样,应在出锅前5~10分钟将药品放入。如有“包煎”的字样,应用纱布包裹起来再进行煎煮。

注意: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二煎一般只需煮沸15分钟如果是清热解毒的中药,第一煎时间稍微短些,为20~25分钟,应趁热喝;若是滋补汤药则需要1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煎煮。

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二、如何正确服用汤药

1正确的服药时间: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心、肺部,宜饭后服;病在膀胱、肠,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即指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备注: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安神药宜在临睡前服用;补养药宜在饭前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为好;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泻药、驱虫药在空腹时服,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

总之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药与进食都应该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2、正确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属理气类药,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宜热服。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3、正确的服药剂量: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 15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4、 正确的服药次数: 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 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药性,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5适当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药事部(中药房)

                                             薛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