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泪mv: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4(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15:32

三十一、经典  
   开始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似乎天书的文字是非常痛苦的事,更痛苦的是,明明知道里面有宝,读到眼里还是一片片荒芜的土地,长满野草,到处是石头。更别说把土地开垦出来,把里面的方拿出来用。
   硬着头皮去找注解,读后还是一头雾水,读着读着,二郎中心想:
   “不知是我们离文字太远,还是我们的前辈自己都读不太懂。”
   有时候各种说法充满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很难啃下去的时候,耳边总有一句话:
   “朝思之,暮思之,思之思之,鬼神知之。”
   读了很久,二郎中也不知什么时候能知之。
   终于有一天,母亲得了感冒告诉二郎中:
   “学了这么久中医,帮我试试看。”
   二郎中很头大,草药不放心,辩证又不会,看书看得云里雾中。看是母亲,还是装着胆说:
   “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
   “感觉头痛,鼻子塞透不过气来,很怕风吹到。”
   二郎中一听也很头痛,也搞不懂这病到了哪个地方,母亲刚说了头痛,可能是少阳病,问:
   “头痛在哪个地方?”
   母亲两手摸着太阳穴说:
   “就是这里痛,紧紧的。”
   一听,这不是少阳病呀,《伤寒论》说: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还不敢肯定,不放心地问:
   “口苦吗?有胃口吗?呕吐了吗?”
   “就是没胃口,早上还吐了,有点口干口苦。”
   听后心中一喜,这是书中所说的小柴胡症,没想到抓个正着,按着原方开了三剂小柴胡。第一剂,好之七八,三剂完全好了。好得连二郎中也不相信自己治好了病,有点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味道。

三十二、接近 
   怎样接近真相?
   真的不知道如何接近,退而求其次,二郎中只好摆烂。
   不知道真相,只是在寻找真相的路途中。
   真相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知道。知道的人用手指着月亮说,那是真相,抬起头,看着被称为真相的月亮其实不是你的真相,那是别人体认的真相。如果还没体认,你指着手指说那是真相,手指可能就像禅宗故事一样要削掉的。
   一个勉为其难的描述,真相叫做“道”,也只是姑且叫做“道”,在别家可能有不同的称呼。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样的话依二郎中的领悟力,绝对觉得黑话得很。也就是说,二郎中也不知道说什么。
   有没有接近道的方式?
   二郎中觉得有可能。依中医来看,那就是五行六经。学了五行六经,突然发现,二郎中可以不知“道”,但二郎中可以通过五行六经的描摹大概去接近他。就好像二郎中从来没有去过北京,别人去过,别人回来通过图片和语言描述北京,二郎中也知道北京大概怎样。
   更俗的话,没有吃过猪,也看过猪走路。
   这种五行六气在很多人眼中很玄,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又来生土,中医会说你脾土虚,然后又说肾水虚,心火旺……,如果再说你是少阳病,你是太阴病,不然你是太少两病,再继续说下去,这真是黑话中的黑话。
   如果不体认,这些还真不好说,面对这些名词,二郎中说心里话,也是觉得对着一个脾气古怪的人很玄很难琢磨,二郎中想描述,肚子只有一点点水,倒出来还是一点点水,再倒的话就吐血了。

三十三、治不好的病  
   病人找二郎中说:
   “脚跟痛,痛得厉害,麻烦开个方。”
   把脉辩证,开了三付药,对病人说:
   “注意不要太劳累了。”
   三剂完,病人自觉症状消失,兴高采烈。不料过了几天又找二郎中说:
   “脚跟还痛,痛得厉害,麻烦开个方。”
   把脉辩证,开了三付药,还对病人说:
   “注意不要太劳累。”
   刚说完,发觉不对,赶紧问:
   “这几天干了什么?”
   “嗯,家里有点事,搬东西上上下下,出了一身大汗,连续做了三天。”
   二郎中心中不悦,知道他所谓家里的事可有可无,叮嘱一句:
   “能放下就放下吧,不要太劳累。”
   病人没有答,离开了。
   又三剂完,病人自觉症状消失,兴高采烈。没想到过了几天又找二郎中说:
   “脚跟又痛,痛得厉害,服了药几天,麻烦开个方。”
   没有把脉辩证,更没有开方,问:
   “这几天干了什么?”
   “没什么,家里事多,赶在冬天前干完。”
   听完,二郎中说了一句:
   “不好意思,我治不好这样的病。”
   真的治不好,或者说没有办法治,治病不仅仅是开方用药,还有护养。而我们往往相信药物也不相信护养。
   二郎中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明白后跟老大说:
   “我发觉治病跟开方用药没有绝对关系,跟一个人的心态有关系,跟一个人的习惯也有关系。”
   这个体会不可谓不深刻,没想到老大冷冷地说:
   “到现在才知道,中医还没入门呢。”
   二郎中红着脸,赶紧说:
   “早知道的,但体会到是另外一回事。”
   在老大眼中,养生是不用多说但必须遵循的东西。
   三分治七分养,依二郎中看来,治病心态五六成,习惯二三成,针药一二成。有些病,心性不改,习惯不改,短时间治好了,过不了多久又卷土重来。

三十四、治不好的病2
“药店的人说你开的药说有毒,建议不要服。”
    二郎中不知说什么好。
    “打电话问,你没接电话。”
    二郎中想起来了,真是没有接到这个电话,几天来被这样的问题问得焦躁不已,干脆不闻不问。
    “药店里的人还说,这个方不是治疗尿频尿急的,治疗感冒的,我不敢喝。”
    二郎中张口想说,嘴巴又停住了。真的不知说什么,说开的药没毒,人家说这是有毒,说开的药有毒但符合她的症状,药店的人说不能服。二郎中想问:
    “你是信二郎中还是信药店里的人?”
    这句话没有出口,没有说话的想法,也没有说下去的理由,见多了,心淡了,说了一句:
    “除了这个方,我不会开其他方。”
    又碰见这样的问法。
    “吃了你的药一天连下几次。”
    二郎中一听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大肠癌患者,七八天一次大便还要用西药帮助把大便排出来,如果保证大便通畅的话,这个病根本不是病。
    高兴还没上眉头,第二句来了:
    “拉得厉害会把人拉稀的,我不敢再服了。”
    二郎中同样不知说什么好,难道要说二郎中的药很好?或者说这个病就是要拉?
    还会问:
    “这个药会不会败脾胃,太凉了。”
    “谁说的?”
    “药店里的人说的。”
    “我不会开方,您另请高明。”
    二郎中承认自己没水平,会客气地这样说。
    六师伯在二郎中眼中是个无所不能的人物,二郎中好奇地问:
    “来的人都帮他治吗?”
    “看上去能治的就治,不能治的绝对不动手,但不能说治不了。”
    这个道理二郎中懂,与习惯和用药相比较,心态太重要了,但六师伯说了一句二郎中很难理解的话:
    “有些病是因果病,治不了,治了的话你自己会受果的。”
    “看”得到的因果二郎中不明白,不过,二郎中反复咀嚼着一句老话:真药医假病,佛度有缘人。

三十五:学步
   燕国有个少年听到这样的传说:赵国首都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都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非常轻快。于是,心生羡慕,一定要学邯郸人走路。
   走了很长路,吃过很多苦,终于到了邯郸,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他整天站在街头,人来人往,受了不少白眼,可他很认真,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发现一个问题,赵国人走路会好看一点是因为鞋子衣服穿得漂亮。
   穿了赵国人的鞋子和衣服,他发觉不对,总是觉得没有邯郸人走得好看。继续研究,又发现一个问题,走路的姿态跟燕国人不同。他观察了很久,慢慢模仿他们,可是没有成功。
   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决心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彻底与过去决裂,认为过去的走路的姿势严重妨碍了他学步的进程。
   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没学会,邯郸人总有新的走路姿势出来,还出来指指点点说应该这样走,应该那样走,最后他只好放弃。
   但是,可怜的他居然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爬着回去的时候嘴里还说:
   “赵国为什么这么先进是因为他们走路姿势走得好。”
   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二郎中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正好朋友在说去中医院的事,朋友说:
   “很奇怪,去了中医院,怎么不帮我把脉开方,倒给我拍片打点滴,我都分不清他们是中医还是西医。”
   二郎中笑笑说:
   “这叫中西医结合。”
   “什么意思?”
   “通俗地说,挂羊头卖狗肉,也就是穿着中医衣服的西医,披着羊皮的狼。”
   “这样说有点过分了吧?”
   二郎中笑笑反问道:
   “不太过分吧?”
   二郎中递过“邯郸学步”,笑笑跟朋友说:
   “读读邯郸学步,把燕国人换成中医,把赵国人换成西医。看看我说得过不过分。”
   读完,朋友点点头,又问了一句:
   “前提是西医真比中医好看,优雅和轻快吗?”
   “这是传说。”

三十六、怀孕的故事
   “喝不喝妈妈奶粉?”
   “随便你。”
   妻子瞪着二郎中说:
   “我问你,我可不可以喝妈妈奶粉。”
   二郎中很小心地说:
   “不是表达了我的立场了吗?粗茶淡饭,正常饮食就可以了,还要吃什么东西呢?”
   “但大家都吃,我不吃好像很古怪。”
   “那就吃吧。”
   妻子很委屈地说:
   “你又说过这些东西都不知放了什么东西,万一放了类似三聚氰胺的东西,吃了不讨好更糟糕。”
   看着妻子欲哭的脸,二郎中强笑说:
   “这不重要,怀孕又不是病,护理得好,越生越健康,只要保持好心情,跟平常没什么两样。”
   “我担心孩子营养不够。”
   这时候,二郎中也很委屈,说:
   “营养很重要吗?”
   “医生这样说的。”
   “问问我们妈妈这辈,有没有吃这些东西,还不是一样生出我们,还养得挺好的。”
   “时代不同了。”
   “时代不同了,但人没有不同呀,还是一个头一个身体加上四肢。”
   ……
   妻子还是偷偷地买了妈妈奶粉回来喝,喝了几天说:
   “我上火了,怎么办?”
   “不知道!”
   “觉得便秘,晚上睡不好,口也干干的。”
   “看看我有什么病?”
   “不看?”
   妻子生气了,又提起陈年老事:
   “别人你就看,为什么就不看你老婆。”
   “我说了,不止一次说了,别吃妈妈奶粉,你不信,我有什么办法。”
   “噢!”
   “偏偏你要撞到头破血流才说原来这样不好的。”
   “但其他人都这样做,只有你特别。”
   “你看看几千年,中国人哪个怀孕的时候喝奶粉了,医生还说,你缺钙,你缺血,孩子发育不正常,你为什么不听。”
   妻子低下了头,把奶粉放下。
   记得后来,二郎中为了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也为了实践绿色地球的理念,偷偷把大半罐奶粉炒饭吃了。原因是一次出外,一个厨师跟二郎中说:
   “炒饭加点奶粉味道好一点。”

三十七、怀孕的故事2 
   妻子没话可说是因为有一次去体检,医生告诉她:
   “你贫血了,要补血。”
   妻子花容失色问:
   “怎么补?”
   “开些药给你,补补看。”
   妻子很焦急,问:
   “跟我怀孕前疑似地中海贫血有没有关系?”
   “可能有关系,你再去检查看看。”
   妻子很犹豫,不知道检查不检查,检查是要花钱的事,而且她应该记得二郎中那句话:
   “检查了又怎样?证明自己有钱还是证明自己相信机器也不相信自己。”
   回家了,很沮丧地问:
   “医生说我贫血,你吃不吃药。”
   “你说呢?”
   二郎中可不敢强人所难,即使她是二郎中妻子,也不敢让家人的生命置于“水火“之中,家人都是摇摇头说:
   “人家中医学院毕业,你半路出家还敢出来说医。”
   二郎中开始学中医到现在一直都遭到这个问题的轰炸,轰炸得二郎中无话可说。
   “你想想办法?”
   那时候,二郎中绞尽了脑汁才说出一句话:
   “这不是病。”
   “那医生为什么说我贫血。”
   “这个要问医生,我没说你贫血。”
   “疑似地中海贫血你说没事,现在你又说没事?”
   二郎中很纳闷,如果说你是疑似神经病,你是不是神经病。这句话怎么也不敢说出口,说了一句:
   “用食疗试试!”
   妻子瞪大眼睛说:
   “这也能治病?都是我们平时吃的东西。”
   “这本来不是病,身体本来一个人吃,现在两个人吃,当然不够了,补些气血就好了。”
   半信半疑服了一个星期的“药”,忐忑不安等待医生的宣判,医生说:
   “一切正常。”
   “贫血吗?”
   “没有贫血。”
   “上次你说贫血的?”
   “什么时候?”
   “上个星期。”
   医生拿着化验单看了看,说:
   “没事,指标正常。
   妻子松了一口气,刚放下心,又听到心惊肉跳的话:
   “好像钙不太足。”

三十八:怀孕的故事3  
   “不知什么医院,不知什么医生,简直是黑店,简直是屠宰场。”
   朋友非常气愤地说。
   二郎中问:
   “怎么回事,这样怒气冲冲?”
   “去到医院产检,排队半小时然后告诉你检查。”
   “检查什么?”
   “还有什么?还不是血检尿检,照B超。还跟我说,彩超好一点。”
   “这也不用这么生气,在医院,这都是正常的待遇。”
   “是呀,检查完了,第一句问,交钱了没有。”
   二郎中笑了起来,这也属正常待遇,医院里的先进设备可是要维护的,不交钱机器怎样运作帮人检查呢。
   二郎中的笑意并没有冲淡朋友的怒意:
   “检查单看了不够一分钟就说,孩子妈妈缺钙。”
   “缺钙怎么办?”
   “医生说要补钙,不然孩子发育不正常。”
   “怎么补?”
   “吃钙片呀。”
   二郎中又笑了起来,这也属于正常待遇,去检查没有检查出贫血和缺钙或者其他,基本属于奇迹,不去补一下,那是千年奇迹。
   “听你说了,我们不需要补钙,医生需要补脑,就跟医生说我们已经买了钙片服了。”
   二郎中确实跟朋友说,还反复跟他说那句听了脱掉大牙的老话,怀孕不是病,保养得好,生一次,健康一次,保持好心情,粗茶淡饭就行了。如果真的有什么不舒服,按中医健康标准去看就行了,哪有这么多折腾。心中也暗笑,这个主意也亏他想得出来。
   “那个医生却说,普通钙片不行的,我们有几百块钱一盒的钙片,效果非常好。”
   说到这里,朋友气愤形于色,狠狠地说:
   “我说我去香港买了进口的回来,她说这样也是普通的钙片,她说去某某药店有种什么品牌的钙片效果特别好。”
   二郎中一听,怎么朋友好像不是去医院,好像去商场,医生好像不是医生,好像是推销员。
   “不知什么医院,不知什么医生,简直是黑店,简直是屠宰场。”
   朋友又狠狠把这话说了一次。

三十九、优生 
   有时候真的头大,一摸未来妈妈的脉都是气血不足。然后妈妈们就问:
   “我该怎么办,医生叫我在家里养胎,什么也不要做。”
   二郎中也真的不知怎么办,真的需要在家里养胎,什么也不要做,区别的是中医和西医。心头冒出一个疑问,之前干什么了,没什么计划,突然有了孩子;有了计划,也不知道怎样的身体才比较好生孩子。
   有的妈妈甚至很高兴告诉二郎中:
   “生完孩子身体好了。”
   二郎中毫不客气地说:
   “好有两种,一种确实是好了,护养得好,生完孩子孩子也好,自己身子越来越好,另外一种却是妈妈好了,把病给了孩子。”
   “可我孩子看不出有什么毛病?”
   “你怎么知道没有什么毛病,只是遗留一个种子,条件成熟的时候又发作了。”
   “你怎么知道?”
   “望闻问切呀。”
   “那该怎么办?”
   “怀孕前好好调养身体,让身体适合孩子的生长。”
   “我已经很努力地保养身体了,每天吃水果,每天补充维生素营养品,还拿来民间偏方补身子。”
   二郎中一听,好像说不到一块去,这是保养身体吗?
   “身体要温暖起来,让种子能生根发芽,你吃这么多水果,还吃维生素营养品,小心你身体越来越凉。”
   “医生说,要多补充营养。”
   二郎中再一次郁闷,心里暗骂,这些妈妈最不需要补营养,最应该补脑。
   “所有的营养都要经过身体的转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呀。”
   “不明白。”
   二郎中也摇摇头,说:
   “我也不明白。这是常识,难道食物和水要经过消化需要我们思考吗?难道温暖的地方长东西需要我们思考的吗?”
   对方也摇摇头:
   “还是不明白。”
   只好不说了,说其他:
   “你月事不调,经来推迟,还腹痛。”
   “啊!你怎么知道。”
   “身体告诉我的。”
   “怎么告诉你的。”
   “不告诉你,自己好好想去。”
   扔下这句话,二郎中不说话了,有些常识不需要解释。

四十、不字  
   摸脉的时候,病人低低嘘嘘地说:
   “真羡慕别人有了孩子,我结婚三年都没有孩子,有了几次都掉了。”
   把脉的时候,二郎中习惯闭着眼睛。听到这句话,忙睁开眼,手指放在嘴唇上:
   “嘘……”
   二十多岁的女孩似乎跟老太婆一样要找脉,软绵绵的,感觉不到一点气力,隐隐约约触着一条细细的线,睁开眼,告诉病人:
   “你身体太寒了。”
   病人点点头说:
   “很怕冷,一到冬天双脚好像不是自己的感觉。”
   “而且很久的,从小到大都这样。”
   病人又点点头,说:
   “小时候体弱多病,是医院的常客,长大了好像身体就好点。”
   二郎中本来想更正她的说法,不是身体好点,而是你身体根本没力气反抗了,彻底投降了,看看身体就知道了。抬头看看病人苍白的双脸,还是忍着没说,问了一句:
   “月事也不太好吧?”
   “是的,总是推迟,而且量比较少。”
   “你还睡不好,总是爱发梦。”
   病人很惊奇说:
   “你怎么知道?”
   “把脉把出来的呀。”
   病人一副不可思议的神情,说:
   “比仪器还厉害。”
   二郎中笑了起来:
   “让身体温暖气力,月事调整好就有孩子了。”
   “但医生什么雌性激素不够。”
   二郎中也听不太明白什么叫雌性激素,只知道她的身体不适合孩子成长,说了一句:
   “不管他。”
   “怎么能不管呢,少了雌性激素就要打,打了就有孩子了。”
   “有了孩子又怎样?”
   “就是保不住。”
   “哪还打?”
   ……
   二郎中真不想纠缠下去,说:
   “想想冬天树木长不长?”
   “不长。”
   “天寒地冻的地方树木长不长?”
   “不长。”
   “那就是了,你的身体就像天寒地冻的地方,还是冬天的天寒地冻的地方,你叫孩子怎么活?”
   病人抬起头,似懂非懂,不太相信地望着二郎中问:
   “你学了几年中医?我爷爷也是中医。”
   二郎中一听又郁闷了,看来二郎中要成老中医才能跟人说话,只有说:
   “我不是中医,更加不是老中医。”
   “爷爷说我火旺。”
   “你还火旺啊。”
   “是啊,经常上火,经常喝凉茶。”
   “经常喝凉茶,经常火旺。”
   “你怎么说我寒长不了孩子呢?”
   二郎中一听再次无话可说,说前辈错,病人爷爷是老中医,姜是老的辣,中医是老的好。说自己错,好像很委屈自己,这是常识,难道二郎中要说:
   “种菜最好去南极,种田最好去北极。我们统统变为爱斯基摩人。”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4(转载)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2(转载)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3(转载)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5(转载)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6(转载)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7(转载)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12-20 门外岐黄 —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 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11 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26 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 - 岐黄密室- - 民间中医网 - 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16-25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4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_中医养生30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2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3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5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6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7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8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9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10 [中医文化]门外岐黄——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