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之此生良人:中国县城少年的娱乐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18:21
近来去过东西南北好几个县城,让我常常惊讶的是一个个小城的雷同:都有新修建的广场、政府和银行、电力公司之类垄断公司的大楼,有装修金碧辉煌的大饭店和三四条繁华的商业街,轰轰的叫卖声和蔓延的红色商品打折条幅,多数是地方白酒和服装品牌的,当然,还有小城青少年三三两两从台球厅、录像厅和网吧里走进走出。年龄稍大的男孩们多数穿着黑灰色的夹克,一头竖起的头发凸显出类似的懵懂风格,似乎都属于“社会青年”,而放学以后,就有穿校服的年少面孔开始活跃。

有时候我会注意观察这些青少年的娱乐方式,图书馆、少年宫现在往往人丁冷落,多数出租给英语培训班之类的社会教学企业,计划经济时代曾有的电影院则在十几年前纷纷关闭,改成了商场、娱乐城、游戏厅、台球城、网吧之类。

和大城市相比,这里最大的差别是无法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高票价和多数县城的低消费,让电影院似乎无法在县城里存在。十几年前兴起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厅取代了影院的位置。后来VCD、DVD和盗版碟价格越来越便宜,录像厅也不再人满为患,电子游戏厅也逐渐有了更强劲的对手——网吧。这里不仅可以照样玩消息,还可以聊天、看网页,成了新的娱乐中心。

尽管网吧的门口无不贴有“未成年人不许进入”之类的警告,但是我在这些县城网吧里看到的多半都是中学生,他们往往三五个来,坐下打游戏,一边用家乡话议论着学校的各种趣事,比如谁厉害,谁喜欢上了谁这类的话题。这和大城市的青少年最关心的话题大概差不多,可差别在于他们可以选择的范围广狭不同。在大城市青少年还有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之类的选择,在消费上可以接触到所谓的国际最新的潮流商品,更另类的就算玩涂鸦也能找到小小的社群,而县城的青少年们在文化消费的可选种类上就少多了。比如,这些县城的书店里多数是教辅教材和少数几种畅销书,绝没有大城市的图书大厦那样丰富的图书品种。而到了晚上,县城也不像大城市有那样多深夜还经营的酒吧之类,很快就黑乎乎地静止下来,只有网吧的招牌还在街道里闪烁。

娱乐方式的单调,或者更扩大来说,就是个人选择的狭窄,这是大城市和县城的最大区别。留在县城的少年长成青年,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和大国企,是最安稳的选择,其次就是自己做小生意或者在县城打工。但县城不像大城市,有许多打工者组成的庞大的社群,能容纳各种挣扎和欲望。于是一些人选择出走,县城总是留不住最优秀最有雄心的人才的。

这些县城的消费形态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类,靠近大城市或经济比较发达的有城市味,而离主要城市远或经济发达程度落后的,偏乡镇味。从我的观察来看,唯一把这些县城青少年和大城市人拉平的也是网吧,至少在网上他们可以下载到同样的大片观看,也可以和遥远地方的人聊天。

这种私人之间的远程交往有着某种虚幻而亲密的意味。而看似辐射范围更广的电视则主要控制在父母手中,与孩子有距离。再者,现在占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绝大多数是都市言情剧等城市人关注的话题,因为,城市人才是最有商业价值的观众。那些大城市的“主流生活图景”和县城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距离,让他们觉得羡慕,但并不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