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性格:《周易辨原》:50万字解读《周易》六十四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4:29:00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从事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研究及教学50余载。熟悉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这边厢“论《长生殿》意境”,那边厢“研读《纳兰词》”,在诗词与戏曲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在2008年底,75岁高龄的黄天骥先生,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将自己20多年来带研究生读中国元典之《周易》的研究心得,著成50万字的《周易辨原》一书,逐条解读《周易》六十四卦。一时间学术界惊诧于他的“破门而出”。那么,先生为何要“破门而出”,在晚年碰触天书《周易》?《周易辨原》究竟如何去还原这部已被完全神秘化了的元典?本报记者日前特地拜访了黄天骥教授,对其进行了专访,听他将其中奥秘一一说来。

 

    缘起:为什么研究《周易》?

 

    之前的研究因无出土文物资料佐证,且不少研究者割裂文本,并无全解,留下研究空间

    与个人教育思想有关,历来主张学问,尤其是人文学科,应融会贯通,打破界限

 

    广州日报:《周易》为六经之首,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易》之深奥;而另一面,当今坊间“易学”盛行,被用来看风水、改运程,甚至现在连炒股都与“易经”结合,您研究《周易》的初衷是什么呢?

    黄天骥:我在《周易辨原》的绪论中说,人们之所以说《周易》是天书,有两层解释,一来因为它是古人占筮之书,是用来与上天沟通的书;二来它文字古奥,艰涩难解,说它是天书也未尝不可。前人的研究,或者受条件限制,在文字训诂方面,未能跟出土文献参证;又或者只将《周易》每一卦的爻辞作分割处理,没将全卦的爻辞及其他部分如卦辞、彖辞、象辞当成一个整体来解释其中的关联性,因而有片面之嫌;另外自汉代以来,因其是占筮之书,所以被神秘化、玄学化,距离元典越来越远。因而给《周易》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历史上,对《周易》的研究有两个学派,一是义理派,就是去解释其中包含的道理,研究其思想性,这是学术性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将《易经》作为风水学、未来学,是一种“实用”的学问。我所做的,就是去接近和还原《周易》所蕴含的东方智慧的源头。

    广州日报:您是戏曲史研究专家,却研究《周易》,有学者说是“破门而出”?

    黄天骥:(笑)这与我个人的教育思想有关,我历来主张学问应该融会贯通,打破界限。从大范围来说,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的文史哲,本来就不是割裂的,我们的前辈师长如詹安泰、陈寅恪、王起就是如此,甚至还要文理兼备。中大历史系的奠基人之一岑仲勉先生本是理科出身,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学术研究和对学生的培养应有“通识”的眼光,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做不到,但也要努力沟通并冀望于学生。

    研读元典,我不觉得是破门而出。我以研究诗词、古代文学和戏曲为主,在上世纪90年代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元典”的阅读,而不熟悉元典,就不了解古代人文学科的源头,因此我带着研究生,每周集体研读讨论《论语》、《老子》、《易经》等经典。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零星积存下来,2008年年初,在完成国家社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戏曲形态研究》之后,我便抽出手来,整理成书。

    广州日报:据说某香港风水师知道您出《周易辨原》后大惊失色,怕您砸了他们的饭碗。

    黄天骥:(笑)《周易》很难解,我全解六十四卦,是很费力,天天打字,把我累得腰椎间盘凸出,也的确辛苦。但我写《周易辨原》只是作为一个学者的“一家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