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一次浇多少水:走出自己谈何容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8:12:12
  • 发布日期: 2011-01-26 00:00
  • 作者:侯 会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年轻时基本没受过什么传统文化教育。

五六十年代由小学读到中学,所学内容已充分“革命化”。例如,我已记不得念过哪些古诗词了——“床前明月光”、“两个黄鹂鸣翠柳”容或读过,“岱宗夫如何”、“大江东去”是否学过,就记不得了。走出自己,谈何容易!

倒是学过的新体诗还有印象,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至于旧体,最熟悉的当然是毛主席诗词。以致今日每当“诗兴勃发”,闪现在脑海中的例句首先便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

其他方面也如是,例如唱戏,我家不是梨园世家,但父亲一生酷爱京剧,至今家中还留有不少老戏本、老戏单及“百代公司”塑胶唱片之类。按说近朱者赤,可自己一张口,无意间冒出来的却往往是“狱警传、似狼嗥”或“这个女人不寻常”……

无论何种东西,架不住天天往耳朵里灌,又是处在接受力如海绵的青少年时代,这些东西也便融化在血液中,刻印在心灵上。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式也便由此形成。走出自己,谈何容易!

于是乎我们的脑子里便装了许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同塞满无数简便好使的“标签”,全都色彩鲜艳、是非分明!——像“继续革命”“斗争精神”“批判”“反抗”“抨击”“叛逆”……这些都是无须论证、不用阐释、绝对正确的概念,颜色或红或紫,用起来理直气壮!

也有一些标签,用起来便有风险,例如谁若在那时提倡“人性”、“仁爱”(那本是几千年来人类普遍接受的美好伦理情感),就要承担很大风险;马上会遭到理直气壮的质问:你究竟提倡哪个阶级的人性?又是哪一家子的仁爱?

说“仁爱”还则罢了,若说“博爱”,就更不得了,因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挂在“资产阶级”大标签下的,而贴着“资产阶级”黑色标签的这只垃圾箱里,还能有什么好东西吗?

类似的负面标签还有很多,如“奴隶主阶级”“封建社会”“孔孟之道”“八股科举”“右派分子”“腐朽生活”“没落思想”“白专道路”……外加各种主义和意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小团体主义”“平均主义”“人道主义”“修正主义”“本本主义”“小农意识”“小市民意识”……这样的帽子,随便哪一顶送给你,都够你“喝一壶”的!

当然,我们也并非全无分析能力,似乎也掌握了一些万用灵丹式的思辨方法,而且至今还在娴熟运用、自鸣得意,不觉其非。

譬如,你说要继承传统文化、引进先进理念,他早有准备,随手从百宝囊中摸出一支用得闪闪发亮的飞镖,扬手打来,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近就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某省教育部门发出通知,禁止省内学校全文推荐《三字经》《弟子规》,因为那里面虽有“精华”,却也饱含着“糟粕”(至于“糟粕”是什么,为了显得思想深邃、高人数等,暂时不能告诉你们)。走出自己,谈何容易!

这无疑又是“取去”思想的一次胜利,讲得不偏不倚,公允得体。可据说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推广与该部门利益相关的某种文化读本,老汉听了,并不相信:一个省级部门的面子,只值这几个小钱?

不过我同时又想起著名作家、学者阿城的一段话,大意是说:精华和糟粕本是缠杂在一起的,你取精华时,难免要带上糟粕,反之亦然。这话倒是有些水平。

类似打着“哲学”幌子的思维模式还有不少,你跟他说“团结”,他就说不经“斗争”的“团结”是不牢固的;你跟他说“尊严”,他就说给了资产阶级“尊严”,无异于剥夺了无产阶级“尊严”(于是乎所有要求“尊严”的人就都被打成“资产阶级”),你跟他说“民主”,他就说其实“集中”更能代表大众的利益……

总之,怎么说怎么有理,这就是这种思辨武器的核心机密及强大威力。而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这套“学问”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无论智商高低,都不难把握。我们只要把一堆标签塞进百宝囊,再预备好“真理”这把刀,即可横行天下,所向披靡!

我说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从二十岁到五六十岁,我一直全副披挂,般般武器一件不缺。尽管到孔子学《易》之年略有醒悟,然而一遇具体问题,很容易又进入思想的旧轨道,像是一张“跑了针”的老唱片,一圈一圈地重复着老调。我常常问自己:我还能学会独立思考吗?

每逢这时我便感叹:走出自己,谈何容易!(原载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