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台一中2016高考:地矿局在全国地勘行业经验交流座谈会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0:36:19

深化改革 突出主业 创新机制

努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矿业集团

属地化特别是近两年多来,内蒙古地矿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认真落实自治区关于推进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通过深化内部企业化改革、完善经营机制、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地质找矿取得丰硕成果,矿业开发突飞猛进,产业经济高速健康运行,内部企业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地勘单位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队伍保持和谐稳定,特别是作为企业化改革和经营的地勘单位,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和贡献力显著增强,2006年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为今后一个时期地勘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一、两年多来全局发展与改革的情况

(一)立足“多找矿、找大矿”,地质找矿硕果累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的立项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2005、2006两年共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266项,获得自治区地勘项目资金共4.66亿元,承揽市场地勘项目1465项,资金约8.9亿元。两年已探明矿产地20余处,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50余处。

今年上半年,承揽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88项,勘查资金4.68亿元,社会市场项目96项,勘查资金4.60亿元。我局还用自有资金1470万元,安排了13个地质勘查项目。经过对全区物化探、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全局优选出100处具有找矿前景的靶区,进行了探矿权设置。

有色矿产勘查卓有成效 拉斯托矿区铜多金属详查基本控制了矿床规模,估算矿石量为1000万吨以上,预计金属储量锌50余万吨,铜12万吨,银750吨。额济纳旗小狐狸山钼多金属普查,已控制的矿床规模可达中型以上。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及外围普查已求得矿石总量240万吨,探明金属量铜0.75万吨,铅5.11万吨,锌4.67万吨。克旗白音查干铅锌矿探明金属量银227吨,铜0.2万吨,铅1.5万吨,锌2.12万吨。此外,铁矿普查取得重要进展,苏尼特右旗温都尔庙铁矿初步估算资源量达2100万吨。

煤田勘查获重大突破 通过两年多的辛勤工作, 到2006年底,我局为自治区新增煤炭资源储量700多亿吨,其中五间房煤田新增储量101亿吨,那仁宝力格煤田新增27亿吨,红花尔基煤田新增80亿吨,乌审召煤田新增500多亿吨,准格尔旗刘三圪旦煤田新增27亿吨。提高储量级别230多亿吨,其中呼和诺尔煤田100多亿吨,达茂旗白彦花煤田60亿吨,陈巴尔虎旗煤田巴彦哈达矿区50亿吨,东胜煤田大牛地矿区23亿吨。据统计,两年多来,我局仅承担自治区地勘项目,就为自治区新增和提高煤炭储量级别合计1000多亿吨,为建设国家大型能源基地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水资源勘查成果显著 棋盘井找水的成功,填补了自治区岩溶找水的空白。杭锦后旗阿日善水源地经勘查,证明是一个优质大型水源地,可整体开发并满足大型工矿企业和城镇供水。科左中旗防氟改水水文地质勘查找到了理想的、水源充足的含水层。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勘查找到了单井日出水量3000—4000立方米的供水水源地,为地区经济建设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据统计,仅2006年,我局通过地质勘查工作,累计为自治区新增和提高煤炭储量级别1000多亿吨,新增金属量金0.802吨,银1799吨,铜15.255万吨,铅11.26万吨,锌107.25万吨,钨0.38万吨,新增铁矿石2100万吨,新增泥炭800万吨。

至目前,我局仅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就探明金属量银7571吨,铅加锌273.09万吨,铜37.09万吨,金1.69吨,钨3.93万吨,锡3.24万吨,为建设大兴安岭有色金属基地奠定了资源基础,充分发挥了我局在自治区地质找矿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地质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矿业开发突飞猛进,为“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矿业集团”奠定了重要基础

依托丰富的找矿成果,我局按照自治区政府“利用资源做大主业、做大项目、做大企业”的要求,2006年矿业开发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好势头,仅矿业开发实现经营收入7.63亿元。包括已经建成投产的花敖包特铅锌矿、拜仁达坝东区银多金属矿、黄花沟铅锌矿、拜仁达坝西区锌多金属和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以及在建的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到今年底,我局仅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就有5座大型以上和1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投产,在目前日处理矿石5000吨的基础上,到“十一五”末可望达到日处理矿石1万吨,年处理矿石30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可望超过40亿元。加上今年已开工建设的克旗银铅冶炼厂、油篓沟金矿、水泉铅锌矿、温都尔庙铁矿、小狐狸山钼矿,和即将开工的西乌旗锌铜冶炼厂及林西县钼矿等几个企业,年产值将在30亿元以上。这样,到“十一五”末期,预计全局矿业开发和深加工产值将在80亿元以上,全局地质勘查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已有一个矿业企业正在着手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底可望正式挂牌上市。随着今明两年又一批资源型企业的建成投产,向“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矿业集团”的宏伟目标,将迈出扎实的一大步。

(三)经济发展强劲,经济效益猛增,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大,基层地勘单位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2006年全局实现经营收入20.83亿元,是2005年经营收入7.25亿元的2.87倍,是2004年3.42亿元的6倍多。提前1年实现了2005年初提出的3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全年实现利润3.68亿元,是2005年的4.97倍,翻了两番多,超过建局50年的利润总和,全局整体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上缴中央和地方的各种税收显著增加,全年上缴各种税费突破4亿元,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力明显增大。

今年上半年,全局实现经营收入达15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提出的经营收入28亿元的目标。从上半年情况分析,预计全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地勘单位和直属企业可达7个,4个单位预计可超过2亿元,其中1个单位预计达8亿元。特别是几个发展较慢的单位,发展势头较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整体增强。

(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成为地勘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我们按照自治区政府提出的“突出主业、收缩辅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年来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和工勘施工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局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在2006年20.83亿元经营收入中,三大主业占90%以上,而且增势强劲,其中地质勘查经营收入占全局经营收入的42.2%;矿业开发占36.6%;工程勘察和施工占14.2%,三大主业所占比重较2005年增加11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加25个百分点。局直属的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矿业开发总公司、地质工程总公司,2006年经营收入已占到全局经营收入的31.8%,比2004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三个直属公司对全局经济的拉动、支持作用进一步凸现。

(五)内部企业化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企业化经营的体系和机制已经建立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厅关于地勘单位深化内部改革组建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从2005年开始,全局及各单位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全局事企两种管理和运行模式已经建立,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考核体系、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局和所属各单位,全部完成了适应企业化经营的内部机构调整,普遍推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对新建企业和条件成熟的企业,特别是矿山企业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运行。二是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单独建帐管理已经全部到位。全局220名离休人员已全部进入医保,解除了后顾之忧。三是所属六所子弟小学移交地方的工作基本结束。四是资产清查核实工作全部完成,事企资产已经彻底分开,划转到企业的资产已经评估确认,并经自治区财政厅批准,事企财务已分体运行。五是集团公司机构已于2006年初组建完成,班子已配齐,并于2006年7月28日正式挂牌运营。2007年7月集团公司正式注册,子公司的名称已经工商部门核准,现正在办理工商注册。

总之,我局的内部企业化改革进展顺利、效果明显。通过改革发展的实践,全局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普遍增强,从改革中看到了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希望。

(六)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关心职工生活的改善。一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的生活水平。2006年全局普遍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收入,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29万元,较上年增长40.5%,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增至3.37万元。二是在确保离退休职工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局又挤出300多万元,解决了呼包二市离退休人员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部分地区医疗保险补贴。三是关心下岗职工生活,在2005年大幅度增加生活费的基础上,2006、2007年又每人每年增加了1000元,人均达到9000多元。地勘费中下岗职工人头费补贴,远远超过在岗职工补贴标准,使下岗职工的生活水平随着全局经济的增长有相应提高。四是认真落实局党委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职工住房”的目标,着力解决住房历史欠帐问题。

2006年,地勘六院等4个单位完成了整体搬迁的规划设计,并同时开展了职工住房和办公经营用房建设。106队和水勘二院职工住宅正在施工,近期内也有望彻底改善和解决职工住房。地勘一院已完成基地建设整体规划,2007年已经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基本解决职工住房和办公用房问题。全局较困难的115队也在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乌兰浩特市区购置了土地,将彻底解决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等住房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办公条件也将大为改善。截止2006年底,水勘二院等5个单位已建成职工住宅6.89万平方米,解决了605户职工住房。地勘八院等3个单位已完成综合楼共计2.89万平方米,彻底改善了办公环境。地勘八院、地勘九院、水勘二院到年底将基本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随着地勘单位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形象和认知度也随之大为提高,广大职工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初步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和实惠。

(七)以“创建全国一流地勘队伍”为目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2006年,3位年轻同志进入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班子的年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战斗力增强。在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方面,2005年,对10个单位共21名党政一把手进行了调整,一批年富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同志走上了基层主要领导岗位。2006年共提任了36名年轻院(处)级干部,从运行情况看,这些年轻干部工作有魄力、有闯劲、有思路,在短时间内就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显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去年,与中国地质大学等几所专业院校的118名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截止到今年7月中旬,已有各类专业毕业生145人已到单位报到,将有效缓解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此外,还从系统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148人,返聘退休技术人员135人,基本保证了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精神文明建设又上新台阶,至目前,全局共有自治区级文明单位3个,盟市级文明单位18个,其余单位全部进入旗县级文明单位行列。通过开展对外宣传和信息工作,树立了地勘队伍新形象,扩大了我局的社会影响和认知度。

二、几点体会

回顾两年多来工作取得的成绩,更增强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地勘单位,加快发展产业经济的信心,并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主要是:

1、研究和把握地勘队伍发展规律,正确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所在。2004年6月局新一届班子组建后,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总结地矿部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地勘单位凡是兴办以安置为目的多种经营实体,生存发展下去的寥寥无几;凡是兴办非地勘业的任何产业,成功也非常困难”的基本结论,认为只有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地勘队伍才有光明的前途。鉴于此,局党委确立了“深化改革,优化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经营,打造主业,以稳定和发展统揽全局工作,坚持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大力发展工勘岩土施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加职工收入,维护队伍稳定,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地质工作全方位服务”的发展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努力构建“以局为整体,以地勘单位为单元,以直属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工作中我们结合自治区推进地勘单位改革的要求,坚持了三项指导原则,一是坚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深化内部企业化改革不动摇。同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增强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地勘单位为基本单元的运作方式,并加大内部的改革调整力度。三是对地勘单位的投资方式原则上不变,以保持队伍稳定发展。确立了三项工作重点,一是按照自治区部署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二是坚定不移抓好地质找矿,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采取了三项工作举措。一是抢抓市场机遇,改革分配制度,激活技术人员和经营骨干的积极性,推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做实做强三个局直属公司,并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全局主导产业发展起到龙头和拉动作用。三是典型引路。学习地勘八院、地勘十院和地质工程总公司突出自身优势,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其他单位的整体发展。两年来的实践有力地证明,我们的思路和举措符合我局改革发展的实际,切实可行、效果明显。

2、自治区政府关于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自治区政府在“三个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地勘单位的内部企业化改革,并且在发展地勘主业、剥离办社会职能、离退休经费单列管理、扩大用人自主权、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给予了宽松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也为我们扎实稳妥地推进改革创造了稳定的政策环境。我局两年多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地质找矿、矿业开发、经济效益等方面出现的诸多亮点有力地证明,自治区关于地勘单位深化内部企业化改革的政策,使地勘单位重新焕发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3、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必要条件。内蒙古地矿局之所以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在“打造全国一流地勘队伍”,“多找矿、找大矿”“为加快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资源支撑”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但同时,与自治区政府和国土资源厅在改革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和协调、土地使用、资源匹配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实实在在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4、自治区政府加大对地质勘查的投入,是我们产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地质勘查工作的先行地位就更加突出。2005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加大了对地质勘查的投入,带动了社会勘查资金的大量涌入,从而有力地拉动了自治区地勘市场的空前活跃,使地勘工作又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的时期。我们抓住机遇,引入市场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人员的找矿积极性,从而使地质找矿实现重要突破,勘查开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得以形成,地勘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十一五”的奋斗目标和2007年的主要工作

在2006年工作会议上,我们确立了“十一五”的主要预期目标:一是经营收入达到30亿元,较“十五”末翻两番,利润率达到10%。二是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15%。三是基本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四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培育1—2个矿业企业成功上市,为自治区组建西部最大的地矿企业集团奠定基础。五是构建起规范的集团公司企业体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部分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专业化地勘队伍。

按照全局“十一五”规划目标和2006年发展形势,我们从实际出发,确定了2007年度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经营收入确保28亿元,力争30亿元,利税突破1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提前3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到“十一五”末,我局的经营收入努力实现80—100亿元。为完成上述目标,今年主要工作是:

(一)突出抓好地质勘查工作,努力在“多找矿、找大矿”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要重点抓好重要成矿区带地质资料的研究和二次开发。二是要抓好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的立项申报和日常管理工作。三是要抓好地勘项目的市场开拓。四是要高度重视地质成果质量。

(二)加速重点矿山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努力在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中有更大作为。今年,是我局矿山企业和资源型企业建设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年内开工建设的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有括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一期日处理1000吨的大型铜锌多金属矿项目、额济纳旗小狐狸山日处理1500吨的钼多金属矿项目、察右中旗油篓沟一期日处理500吨金矿项目、西苏旗温都尔庙年生产20万吨铁精粉项目,这4个矿山开发项目,局要求有关单位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还有克旗年生产能力8万吨的银铅冶炼厂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投产。鄂尔多斯水源地和西乌旗年生产能力10万吨锌冶炼厂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完成子公司的正式注册

内蒙古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在全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搞活地勘单位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在发展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和提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勘单位企业化、集团化的要求,研究完善适合国有地勘单位走企业化集团化发展路子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协助国土资源厅就自治区加强地质工作和对地勘业实现有效宏观管理提出建议。全面做好子公司的正式注册工作。同时下大力气抓好企业化经营初期的建章立制工作,按照新《公司法》的要求完善集团公司及所有新建企业和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加强地勘企业的市场经营和内部资产财务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和铺张浪费。高度重视和抓好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好扎实的制度、人才和管理基础。

(四)加快基地建设和职工住宅建设速度,努力完成“十一五”基建规划的“人均一套住房”目标。

(五)继续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队伍和谐稳定。

 

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得益于自治区政府和国土资源厅正确的政策引导,得益于兄弟省局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回顾内蒙古地矿局改革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勘单位的内部企业化改革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在资源禀赋上,内蒙古自治区成矿条件好,地质工作程度低,矿产资源丰富;从职能上看,属地化之初,内蒙古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地质学校相继从地矿局划出,失去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职能;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属地化以来,自治区财政在地勘费上没有大的增加,因此,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推进全区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行内部企业化改革,成为我们属地化后必须面对的又一非常重要课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为实现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多找矿,找大矿”,“创建全国一流地勘队伍”,“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矿业集团”三大战略目标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