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顺丰网快递价格:邱震海:认真思考和研究 中国现代化的深层问题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9:09:31

邱震海:认真思考和研究 中国现代化的深层问题

(2011-01-31)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邓小平的伟大不但在于开启了改革开放,而且还在于摸到了从中国历史和经济规律而言都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金钥匙”,把创造财富的权利完整地交到了民众手上。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颠覆了中国文化千百年的思维和行为定式,那就是以“国富民强”、“富国强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代表的家国观念。

  客观地看,中华文化的某些深层基因,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深层逻辑存在悖论。市场经济强调个体行为,注重个人权利,崇尚契约精神和法治,这些似乎都是中华文化的深层基因所缺乏的。当然,华人具有经商和致富的原始潜力,但一旦达到经济活动的制度层面,原有的思维定式就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中国的改革实际上已经开始与传统文化产生摩擦的阶段。

  这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分离和各司其职,同时又强调法治的独立监督。这在今天的中国显然还没有做到,而且政府职能转型步履维艰,既有政治体制的原因,也有深层文化基因的因素。

中国现代化只完成四分之一?

  因此,中国的三大转型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非典型”特征,继而固化成为当前的瓶颈。瓶颈当头,中国各阶层的人们需要的不是指责和施压,而是沉下心来,既从改革本身的专业原理,同时也从中国自身文化基因入手做一些梳理。文化的梳理和沉淀需要时间,但它若能成为中国社会有意识的行为,其进程和效果都会大不一样。

  “五四运动”的前辈曾提出“器物、制度、文化”的命题,这一命题至今仍困惑着中国的改革。

  中国改革的彼岸更是一个需要持久探索的问题。过去数百年,现代化在西方土壤上得以成功,其保障框架主要是个人权利保护、法治和以选举为特征的政治民主。中国到底是拿来主义还是寻求创新?适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保障框架到底是什么?

  另外,若以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来区分现代化的阶段性进程,那么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物质现代化到制度现代化的交界处。更苛刻地说,如果说32年的物质现代化在中国只是基本解决了温饱和不均衡的富裕,那么作为物质现代化的第二阶段,现在正是建构平衡发展、公平正义的转折点;而对制度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的探索,在中国则远远还未开始。从这个意义上看,称中国的现代化只走了四分之一的道路,已经是一个十分宽容的说法了。

  今天的中国,一方面需要凝聚共识,另一方面需要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层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思考和研究,两者均不可偏废,而且都已到了需要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