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城市管理局局长:中國文學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6:49:25
☆韻文與非韻:以發生時代言,韻文早於非韻文。
區別
韻文
非韻文
意義
有韻之文學
無韻之文學
特色
一、句式較整齊。
二、押韻。
一、不必押韻。
二、散文句法自由不受限。
三、駢文則講求對仗工整。
種類
(春秋)詩經
(戰國)楚辭
( 漢 )賦、古詩、樂府詩
( 唐 )近體詩
( 宋 )詞
( 元 )曲、戲曲
散文:
古文---著作文中的經(詩經除外)、史、子
古文運動---唐宋以後的散文
駢文:
駢散不分的魏晉六朝文
唐以後的駢文
小說
說明
一、最早發源於歌謠。
二、中國韻文之祖為詩經。
【備註】
一、   中國文字的特色為單音獨體,聲調則有平上去入之分,宜於講求叶音成韻、對仗工整之美。
二、   以產生的時代而言,韻文早於無韻文。
一、   著作文:散文範疇中,不屬於純文學,而屬於經、史、子三部者。
二、   散  文:句法自由,不受限制,
又無需用韻。
三、   駢  文:對仗工整,韻律和諧,
文辭華美,多用典故。
☆各代文學主流:
時代
主流
說明
春秋
詩經
為我國韻文之祖。(散文之祖為「尚書」)
戰國
楚辭
開後世「漢賦」之先河。


承「楚辭」與「荀子賦篇」而來。(漢代文學主流)
樂府詩
多為民間所作(俗)
入樂
可歌
多長短句
亦有句法整齊者
以記功述事居多
(遒勁)
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古體詩
多為士大夫所作(雅)
不入樂
徒誦不可歌
多五、七言
少六、雜言
重言情
(溫婉)
魏 晉
南北朝
駢體文
又稱「四六文」。重形式、輕內容,華美而無實。

古文
乃仿「先秦」、「兩漢」所作「質樸無華」之散文。
近體詩
別名
句法
格律
押韻
體製
今體詩
皆五言、
七言。
分平仄
平仄不通押
不可換韻
絕句:四句---20字、28字。
律詩:八句---40字、56字。
排律:八句以上,字數不限。


詩餘.樂府
長短句.
曲子詞.
填詞.倚聲
長短句,
亦有句法整齊者。
分平仄,
部分仄聲又分上去入。
平仄不通押
可換韻
小令:58字以內,又稱「令」。
中調:59字至90字,
又稱「引」、「近」。
長調:91字以上,又稱「慢」。


詞餘、
樂府
長短句,
可加襯字。
1. 南曲分平上去入。
2. 北曲無入聲。
1. 南曲四聲通押。
2. 北曲分平上去三聲可互押,韻腳靈活。
散曲(無科白):
分小令、散套(套曲、套數)。
劇曲(有科白):
分雜劇(北曲)、傳奇(南曲)。

小說
以「散文」書寫有情節之故事者。(此處所謂散文為當時口語夾雜淺顯之文言文。)
☆重要韻文之比較
一、詩「六義」
類別
性質
定義
內容
篇數(共311-6=305≒300篇)

詩經體裁
各國民間歌謠。
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
160篇

燕享朝會公卿大夫之作。
二雅:大雅、小雅
大雅31,小雅80,
計111(含笙詩6篇)。

祭祀頌神或歌讚祖先的樂歌。
三頌:周頌、魯頌、商頌。
周頌31、魯頌4、商頌5,計40篇。
★以「蓼莪」為例

詩經作法
直陳其事,白描敘說。
一、二章「哀哀父母」以下,三章「鮮民之生」以下,四章「父兮生我」全部。

比擬,以彼狀此。
首章「蓼蓼者莪,匪莪伊蒿」、二章「蓼蓼者莪,匪莪伊蔚」、三章「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扥物興辭,因聯想引起主題。
五章「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六章「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二、詩教:詩經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虞書上說:「詩言志,歌永言。」可見詩在我們傳統的文學中是最能表現作者的『志』與『情』的,惟其詩有這種功能,所以它有極崇高的文學價值。孔子且以「溫柔敦厚」為詩教之大端。所以,吟詩不是以賦麗工巧為則,是要得風雅之旨,如此,才能端正社會風氣提昇人生的情操。
三、從「詩經」、「楚辭」到「賦」
名稱
詩經
楚辭(騷體)
教材
蓼莪(大同6.01)
橘頌(大同6.02)
前赤壁賦中[歌曰]一段
時代
周初至春秋中葉五、六百年間之作品
戰國時代
(包括漢朝以後之仿作)
階層
平民文學
貴族文學
作者
大多不可考
姓名可考: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
名稱
別稱〔詩〕、〔毛詩〕、〔詩三百〕
西漢劉向定名為〔楚辭〕
地域
北方文學代表
南方文學代表
地點
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內容
取材社會生活,多寫人事
描寫個人之情志幻想
性質
寫實的
想像、神秘
風格
質樸自然,溫柔敦厚
舖張美化,神秘浪漫,熱烈奔放
字數
以四言為主
以六、七言為主
字句
短句、疊字多
長句、駢語多
篇幅
篇幅短
篇幅長
虛字
無特定虛字
使用「兮、些、只」等字
修辭
重調反覆
無重調,無直陳
地位
韻文之祖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屬「經部」六經之一
辭賦之祖
開漢賦之先河
屬「集部」
注疏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朱熹〔詩集傳〕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宋洪興祖補注
朱熹〔楚辭集注〕

教材:蘇軾,前赤壁賦(大同4.09)、後赤壁賦;歐陽修,秋聲賦。
性質:賦為中國文學所獨具之文體,介於詩文之間的韻文。
起源:導源於詩,興於楚辭,盛於兩漢。
發展:魏晉南北朝變為「俳賦」,唐時科舉變為「律賦」。至宋,受古文的影響,變為「文賦」,為避免與陸機所作「文賦」相歧混,又稱「散賦」。
特色:問答成文,為辭賦之通體。
通用體例:序→問答→亂。
文賦特點: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極近散文。押韻如詩,結構似散文的特有文體。
四、賦的流變
時間
戰國(先秦)
兩漢
魏晉



名稱
短賦
漢賦
駢賦
律賦
文賦
股賦
異稱
荀賦
古賦、辭賦、大賦
俳賦、小賦
散賦
八股文賦
時代背景
荀子定居楚,
著書講學。
由楚辭而漢賦,乃詩的成分減少而散文的成分增加。
駢文大盛。
科舉盛,
近體詩格律化。
物極必反,
格律破壇。
插入八股文句法。
重要篇章
楚辭為漢賦之先河,屈原為辭賦之祖。
荀子 賦篇。
李斯:駢文初祖,漢賦先驅。
賈誼:上承屈宋,下開枚馬。
司馬相如 上林賦
賈誼 鵩鳥賦。
名篇:
陸機 文賦、
王粲 登樓賦、
曹植 洛神賦。
教材:
歐陽修 秋聲賦,
蘇  軾 赤壁賦。
五、從樂府、古詩、到近體詩
自由←─→格律
詩體
樂 府
古 詩
近體詩
起源
漢武帝成立樂府官署,經樂府署採集保存之詩歌,稱為樂府詩。
兩漢已有古詩,然古詩之名實始於唐,為有別於〔近體詩〕。
作者
民間
士大夫
士大夫
音樂
入樂,可歌
不入樂,徒誦不歌
徒誦不歌
內容
多敘事,反映時代,貴遒勁
多言情,溫柔敦厚,尚溫雅
句法
多長短句
多五七言
五言、七言
句數
不限(字數亦不限)
絕句
律詩
排律
四句
八句
12句以上
平仄
不分
要分
依律詩前四句粘連
對仗
不須
不必
頷聯、頸聯
各自為對
起結不對餘皆延伸
用韻寬嚴
只求韻諧(寬),可以換韻
符合韻部(嚴)
換韻

不可(一韻到底)
發展
產生於兩漢,
發達於南北朝。
創始於兩漢,成熟於魏晉,
衰頹於南北朝,
復古於唐宋(新樂府運動)。
五絕起於漢魏五古,
七絕起於南北朝樂府小詩。
五律成於沈佺期、宋之問,
七律成於杜審言。
流變
為詞取代
演化為近體詩
◎    新樂府運動:
○      時間:中唐時期。
○      人物:由白居易、元稹所倡導。
○      內容: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改革運動。
○      原因: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擅政、賦稅繁重(見「柳宗元 捕蛇者說」),
有志之士,希望透過改良政治以使王室中興。
而在文學的發展史上則出現了「韓柳的古文運動」、「元白的新樂府運動」。
○      新樂府:為樂府新題之簡稱,與樂府舊題相對稱。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
○      文學主張:1.(文人詩)不合樂,只能誦。
2.       內容側重寫實,以反映社會問題為主。
3.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詩歌要能「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洩導人情」,「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聞。」白居易以諷喻詩改革時政之舉,使他「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得罪權貴,以致遭貶江州司馬。故白居易之詩力求〔老嫗能解〕,為中唐社會寫實派代表。
六、絕句、律詩、排律
種類
絕句(短句、斷句)
律詩(今律)
排律
起源
1.五言絕句起於五言古詩,七言絕句源於南北朝樂府小詩。
2.明王夫之薑齋詩話:「絕先於律,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歌行,即樂府詩。
1.五律之格律確定完成於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二人。
2.七律格律確定完成於初唐杜審言。。
八句以上,然句數須限於雙數。
句數
每首四句。
每首八句。
用韻
1.多押平聲韻(五絕有采仄聲韻者),凡偶數句須押韻。
2.首句不押韻為正格,亦可押韻。
3.一韻到底,不能轉韻,避免重複的韻腳。
1.限平聲韻,凡偶數句須押韻。
2.首句以押韻為正格,不押韻為變格。
3.一韻到底,不能轉韻,避免重複的韻腳。
格律同律詩
對仗
可對仗、可不對仗。
起結兩聯不必對仗,中間頷、頸兩聯必須各自為對。
須依律詩格律延長,排排對偶。
字數
均限於五言、七言兩種。
平仄
有固定平仄格式。在平仄法上,有平起、仄起兩種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個字為準,若為平聲,則為平起;若為仄聲,則為仄起。
調協
五言每句第一字,七言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以不拘,餘字之平仄皆得調協。
七、唐詩之分期及代表作家
時期
代表作家
初唐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初唐四傑)、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張九齡
盛唐
王維、孟浩然、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李白、杜甫
中唐
元稹、白居易、張籍、韋應物、韓愈、李賀、孟郊、賈島
晚唐
杜牧、李商隱、韓偓、溫庭筠
八、唐詩之派別及代表作家
派別
詩風
代表作家
浪漫詩派
在詩的體裁、內容或作品風格上,兼有王、孟、岑、高二派之長。
李白(詩仙)、賀知章
社會詩派
1.詩風寫實,或述離亂之情,或反應民生疾苦。
2.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
杜甫(詩聖)、
白居易、元稹、
劉禹錫(詩豪)、張籍
自然詩派
田園山水
1.著力於自然山水之歌詠,鄉村生活之描寫。
2.以恬淡之筆法,造成恬靜之詩風。
王維(詩佛)、孟浩然、
韋應物、劉長卿、儲光羲
邊塞詩派
以七言樂府與雄放作風,寫塞外之風光,驚人之戰事及不凡人之事。
岑參、高適、
王翰、王昌齡、王之渙
怪誕詩派
1.以奇險冷僻之詩風著名,用奇字、造怪句、押險韻。
2.不太重視文學之社會使命與功用,而較偏重藝術之技巧。
韓愈、
孟郊、賈島、
李賀
九、唐詩四期及其代表人物
分期
派別
稱號
代表作家
初唐(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睿宗太極元年,約100年)
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詩繼南朝華靡之風,而平仄稍和諧,為五言律詩之前驅。
沈宋
沈佺期、宋之問:完成五言律詩格律。
杜審言(杜甫之祖父):完成七言律詩的格律。
陳子昂、張九齡:結束齊梁靡麗而開盛唐詩風。
(陳子昂首先反對華靡之風,是改革之前驅。)
盛唐(自唐玄宗開元元年至唐代宗永泰元年,約50年)
邊塞
二王
王昌齡、王之渙:所作絕句「出塞詩」最被人稱道。
高岑
高適、岑參(AD725~770):以詠邊塞之詩為勝。
以上四人皆長於七言,詩豪放雄直。
田園
王孟
王維(詩佛AD701~761):寫田園似陶淵明,寫山水似謝脁。詩格高妙,五、七言古風律體絕句,靡不超臻上乘。
孟浩然(AD689~740):寫田園似陶淵明,寫山水似謝靈運。其詩風格明朗,語言清澈;長於五言,尤以短篇為佳。
浪漫

李白(詩仙AD701~762):詩清新俊逸,飄然不群。
社會

杜甫(詩聖AD712~770,其詩稱詩史):寫實詠史,反映社會,表現人生,真摯深刻,錘鍊功深。
中唐(自唐代宗大曆元年至唐文宗太和九年)
社會
張籍:(詩繼杜甫寫實之風)
元白
元稹、白居易(蘇軾評:元輕白俗):以通俗平易之社會寫實詩著稱,其詩暢行於唐憲宗元和年間,號「元和體」。
劉白
劉禹錫(詩豪)、白居易
奇險
韓愈:以文為詩,雄偉奇崛,或言其「奇險」。
李賀(詩鬼\鬼才)。
孟郊、賈島(蘇軾評:郊寒島瘦)。
田園
劉長卿、韋應物(詩近陶淵明)、大曆十才子
晚唐(自唐文宗開成元年至唐昭宣帝元祐三年)
香豔
李商隱:細密工麗,為西崑體之初祖。
小杜
杜牧(AD803~852):詩高華綺麗。
韓偓:以「香奩體」著稱。
十、自然派之王維與孟浩然比較:
人名
王維
孟浩然
籍地
太原祁州
襄州襄陽
字號
字摩詰,世稱王右丞。
經歷
右拾遺、吏部郎中、尚書右丞。
隱鹿門山,進士不第。
文學風格
詩格高妙,五七言古風律體絕句,無不經到。
風格清遠,語言明澈,惟以懷才不遇,時露寂寞傷懷之情。
批評
盛唐山水詩人,有詩佛之稱。
盛唐山水詩人,有意追步陶潛,詩有陶風。
作品
王摩詰全集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孟浩然集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
☆各類韻文之綜合歸納
一、各朝詩歌綜合比較的比較
分類
時間
異 名
種  類
用韻
字  句
格  律
體  裁
源  流
樂府詩
漢魏六朝
l 不限平仄
l 可以換韻
l 多長短句
l 句數不限
l 平仄不嚴
l 無須對仗
l 可歌
l 合樂
l 無科白
為「詞」所取代
古體詩
l 多四、五、七言
l 句數不限
l 徒誦
l 不合樂
l 無科白
演化為「近體詩」
近體詩

今體詩
絕句
律詩
(排律)
l 限押平聲
l 一韻到底
l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
(排律不限)
l 分五、七言
l 仄聲不分上去入
l 絕句可對可不對
l 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l 不合樂
l 無科白
l 先有絕句,
l 後有律詩。
l 律詩完成於初唐宋之問、沈佺期。


樂府
詩餘
長短句
曲子
小令(令)
中調(引、近)
長調(慢)
l 長短句。
l 字數不定。
l 仄聲分上去入。
l 平仄韻可以互換。
l 合樂
l 無科白
l 由詩演化而來。
l 起源於唐,推衍於五代,大盛於宋朝。


樂府
詞餘
散曲:小令、散套
劇曲:雜劇、傳奇
l 長短句。
l 字數不定,
可加襯字。
l 仄聲分上去入,但北曲無入聲。
l 平上去可以互押,用韻靈活。
l 合樂
l 劇曲有科白
l 由詞演化而來。
l 起源於五代,大盛於元朝,造極於明代。
二、黃鶴樓VS.登金陵鳳凰台
相異之處
相同之處
詩名
黃鶴樓
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
崔顥
李白
動機
末二句懷鄉。
末二句懷君。
藉傳說引起主題。
題旨
純以懷鄉為主。
三、四句感慨歷史興亡。
登臨懷古、題壁之詩。
格律
首句不押韻。
首句押韻。
平起式、押尤韻。韻腳洲、流相同。
立意
一、三句寫「去」,二、四句寫「空」。
將「去」與「空」兩句集於一、二句。
1.懷古:崔前四句,白前二句。
2.描景:崔、白五六兩句。
體裁
以歌行體入律。
未以歌形體入律。
三、辭賦之綜合歸納(醞釀中…)
--------------------------------------------------------------------------------------------------------------------------------------
☆重要無韻文之比較
一、散文、駢文、辭賦之比較
非韻文
韻文
散文(古文)
駢文(四六文)

教材
春夜宴桃李園序(駢化散文)
與陳伯之書
赤壁賦(大同4.09)
秋聲賦(翰補2.04)
起源
尚書為散文之祖。
秦漢時早已多對偶句,漢末魏晉大行其道,取代散文的地位。
「辭賦」文體名,「屈原離騷」和「荀卿賦篇」是賦的先河。
時代
盛於唐宋,迄於今。(古文運動)
盛於六朝,今仍有之。
導源於詩,
興於楚辭(合稱「辭賦」),
盛於兩漢。
特色
重內容
1.   樸實無華。
2.   蘊含教化。(文以貫道、以文載道、明道致用)
重形式
1. 對仗工整。(講求對偶)
2. 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法。
3. 韻律和諧。(講究平仄)
4. 用典繁多。
5. 辭藻華麗。
1. 押韻如詩,結構似散文的特有文體。
2. 設辭假託:問答成文(序→問答→亂),為辭賦之通體。
3. 形式須押韻,且重排比。
價值
具實用教化功能。
具美化文辭之價值。
賦為中國文學所獨具之文體,
介於詩文之間。
別名
「散文」係相對於「駢文」而言;亦稱「古文」,係因韓愈以復古為革命。
古文乃指先秦、兩漢之文。
李商隱名其駢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駢四儷六形式確定,故唐代駢文稱「四六文」。
駢儷文(駢四儷六)
魏晉南北朝變為「俳賦」,
唐時科舉變為「律賦」。
宋受古文的影響,變為「文賦」,為避免與陸機所作「文賦」相歧混,又稱「散文賦」。
作家
唐宋---八大家。
明---歸有光。
清---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
陽湖派:楎敬、張惠言。
湘鄉派:曾國藩。
六朝---徐陵、庚信。
初唐---四傑。
清---汪中等。
文賦的特點:
1. 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極近散文。(不重排比)
2. 句式以駢散相間為主,用韻較一般的賦自由,是宋極具特色的文體。(甚或不押韻)
二、散文流變(散文大家)
背景
六朝
六朝以來,文尚「駢儷」,內容空洞,遠教化與實用。(重形式)
先驅
初唐
「陳子昂」奏疏不用駢儷,張說、元結、李華等不拘於駢文,實為古文運動先聲。(倡內容)
魏徵
發展
中唐


文章
以「散文」對抗「駢文」。
蘇軾評:「文」起八代之衰,
文以「載道」為主,氣魄雄魂,語言精練,備受後人推崇。
*韓愈並非倡古文之第一人。
思想
以「儒學」對抗「佛老」。
「道」濟天下之溺。
柳宗元
文章
考訂文字真偽,
開啟清代「考據」先河。
韓愈評:
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為文勇於創新,以幽默諷刺的筆法,反映嚴肅的主題,尤以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
思想
博涉諸子,
出入儒、釋、道之間。
韓愈友「劉禹錫」及韓門弟子「李翱」、張籍、皇甫湜皆為古文名家。
中輟
晚唐
靡麗之風再起,唯美的駢文又盛。
顛峰
北宋
王禹偁
范仲淹
本性外和內剛,具有傑出的才能,在官時往往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影響所及,使當時士大夫都崇尚氣節,競以天下為己任。
歐陽修
初為駢文,及至得「韓愈」文集殘本,遂倡為古文,力尊韓文,古文中衰之勢,得以復振﹔
又拔取三蘇、曾、王輩,使文風丕變,古文遂為文章之正宗。
(「明」「茅坤」選錄「唐宋八大家文鈔」為習文範本,始有八大家之名。
八大家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為文原本於「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與「歐陽修」並稱「歐曾」。
王安石
經術湛深,思慮細密,文章筆力遒健。


其文得力於「戰國策」、「史記」,長於議論。
古勁簡質,有先秦之風,影響後世文壇至深且巨。


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文筆雄深雅健。策議論辯之作皆有所擅長,詩詞書畫,各具高格。


文風汪洋淡泊,適如其人﹔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錢公輔
蘇軾評:「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
司馬光
文章
以羽翼名教,端正世風為主﹔其文如布帛菽粟,深切日用。
思想
源出六經。
後續
明初


自明開國,文風不振,其文章雖未能力駕八大家,
然理充詞沛、神足氣旺之作,可與魏徵輩媲美。


學問淵博,文章委曲暢達,為明初第一大家。
與劉基並為明初文宗。
方孝儒
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歸有光
文章疏淡自然,情感真摯,謀篇遣詞,明淨有法度。

顧炎武
才高學博,留心經世之術﹔
治學精神嚴謹篤實,為清代樸學之導師。


文章
文章介韓歐之間
文步左傳、史記、八大家。
劉大櫆、姚鼐承其遺續,
主張義理、詞章、考據並重,
樹立桐城派古文之宗風,
導揚有清散文之主流。
其文以「雅潔」著稱。
思想
學行繼程朱之後
思想推本於六經、論、孟。
全祖望
精研經史,服膺黃宗羲,
更致力於史傳,嘗謂:「史臣不立節烈傳,所當立傳者何人?」


嘗得史、漢殘本,因悟文法,後遂以文名。
專治古文,以桐城自居。
三、序跋類與贈序類
四、奏表與墓表比較
五、韻語祭文與散體祭文比較
體制
意義相同
內容與形式
代表作
韻文祭文
散體祭文
☆各類無韻文之綜合歸納
一、駢文之綜合歸納
二、散文之綜合歸納
三、疏之綜合歸納
內容
代表作
意義
性質
類別
疏(上疏)
封事
其他
四、策之綜合歸納
意義
性質
類別
進策
對策
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