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2016年棚户区改造:坚守延安的秘密:可切实掌握国民党军队动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6:49:16
坚守延安的秘密

  在行军转移过程中,虽然领导人都用了化名,部队也改变了番号,但老百姓还能感觉到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骑马的干部多,驻地拉的电话线多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指挥二十万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大敌当前,刘少奇、朱德去河北平山组建中央工作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建后方工作委员会。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带领一个精干的小机关,在陕北坚持斗争。

  一年转战陕北的艰苦斗争,是一段传奇,鼓舞了陕北军民的斗志,拖住了胡宗南的精锐部队,配合了其他战场的行动。为什么中共中央机关能在延安坚守?近年来披露的历史档案,揭开了当年的谜底。

  第一,中共中央拥有严密可靠的情报体系,可以切实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动向。最关键的是,指挥陕北作战的国民党将领胡宗南身边,就隐藏着共产党的情报人员熊向晖。

  熊向晖,1936年12月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期国民党征召知识青年参军,他以学生身份投考了胡宗南的第一军。因为学历高,文笔好,办事伶俐,很快得到胡的信任,担任了机要秘书。周恩来指示熊向晖,要他做一个几年不鸣不叫的“闲棋冷子”,到关键时刻再发挥作用。熊潜伏数年,没有任何行动,当然也不会被特务识破。

  蒋介石决定进攻延安后,熊冒着很大的危险,把胡宗南亲手制定的进攻延安的计划书搞了出来。胡宗南进攻陕北的兵力部署、行动路线以及空军配合的细节,都清楚明晰。熊通过西安地下党情报系统,将这份计划书送抵延安。

  两军对阵,情报先行。谁先掌握了对方的动向,就有了可靠的应对方法。

  第二,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了隐蔽的便利。陕北是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国民党军大部队行动,数千人每日行军驻扎,必定要选择有水源的村庄。了解哪里有水源,就可以基本掌握国民党军当天能走多远,可能到哪里休息。中央机关所在的小部队,可以与国民党军队捉迷藏。对方以为,中共中央机关行动必定要有主力部队掩护,做梦也想不到只带几十人行军。为了隐蔽,他们昼伏夜行。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四处侦察,也找不到这么小的目标。

  第三,在行军过程中,党中央的电台保持静默。除非有重要指示决策,一般不发报。这就使国民党军的技术侦察设备很难捕捉到信息。无法截获中共中央的收发电报,也就无法判断电台的方位。为了迷惑敌人,参谋人员奉命带了一个电台,向相反的方向行动,不时发出一些信息,引诱国民党的监听人员上当。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国民党军始终没有准确判断中共中央电台的位置。

  第四,相信和依靠陕北的人民群众,这一点最为重要。中共中央在陕北生活了十几年,深得百姓群众的拥护。中央相信老区人民群众是有觉悟的,不会向国民党军队出卖秘密和透露中央的行踪。在行军转移过程中,虽然领导人都用了化名,部队也改变了番号,但老百姓还能感觉到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骑马的干部多,驻地拉的电话线多。但没有一个百姓好奇地向干部战士打听,均守口如瓶。

  一次,中央机关转移后几天,国民党军来到了这个村子。抓住一个老汉,追问中央领导人的去向。老汉忍受拷打的痛苦,坚决不吐露一个字。中央领导人在靖边县的小河村能住一个月,在米脂县的杨家沟能住三个月,除了居住地相对偏僻,群众确实是掩护中央机关的铜墙铁壁。相反,在新区是没有这种安全感的。1948年4月,中央领导刚转移到河北阜平县境内的城南庄,被暗藏的国民党特务发现,指引飞机前来轰炸,一枚炸弹准确地落在领导人驻地。

  没有必要的条件,中央机关不可能与国民党军在陕北周旋一年。如果国民党军队有获取情报的条件和机会,也不至于在陕北打转,连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只能终日行动在渺无人迹的黄土高原,一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