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政策:领导识人方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8:23:24

领导者的识人方略

 

    如何鉴识人才之真伪,察其行为之浮实,拔擢将帅之才,我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作过潜心研究,有过精辟的论述,总结出了著名的识人之道——“察人七法”,深为后人所传诵。那么,现代领导者如何对下属进行准确的鉴识,运用比古代领导者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识人方略呢?

一、从当面与背后的行为轨迹中,察其德性品行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善于装饰打扮,惯于做表面文章。当着领导者和众人的面,总是以“正人君子”的面孔出现,看上去似乎公道正派,心地纯良,给人一种“善人”的表象。可一旦背着领导者或众人的面,就在编织邪术:或者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或者拉山头,搞宗派,耍小动作;或者说长道短,恶意中伤,表现出“鬼”的特征。这种人心术不正,是典型的“阴阳人”或“两面人”,人们称之为“两面派”。现实生活中的“两面派”,是德性品行严重缺损的集中体现,一旦起用这种人担任领导职务,将会带来无穷祸患。因此,领导者在识察这种人时,不能只看到他的当面“表演”,而不看其背后“动作”;不能只注意其“阳”的一方,而忘其“阴”的一面。唯有对其言行是否一致,表里是否如一作全面细致的考察,才能避免被假象所迷惑,识得“庐山真面目”。

二、从对上与待下的态度表露中,察其思想作风之“纯度’

考察一个人的思想作风是否朴实、纯正,对于其在对上与待下的态度、表现是否一致这一点上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对上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对下则昂首挺胸,冷若冰霜。所谓“见了老虎就烧香,见了兔子就开枪”,崇上欺下,敬官耻民。因此,对这种人着实不能委以重任。    :

三、从顺境与逆境的场景中,察其意志品质之韧性

考察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看其在逆境中的行为表现。有的人只适应于在顺境中工作,在四平八稳的环境里,往往能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满怀,工作卓有成效,能量释放大;而一旦身处逆境,受到一点挫折或打击,就犹如被霜打了的叶子,蔫了。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似乎连整个身骨都是软的。还有的人,既能在顺境中表现“自我”,又能在逆境中驾驭“自我”,不论环境怎么险恶,都能泰然处之。显然,前者属于意志薄弱型,经不起风浪的折腾和考验;后者属于意志坚强型,能应付一切艰苦险恶的环境。因此,领导者用人时应舍前择后。

四、从“合,昌”与“独唱”的角色表演中,察其才识之真伪

有些人在“合唱”中,看上去角色挺“帅”,似乎很有功力。然而,只要他离开“合唱”的队伍,单独演唱的时候,就会露馅了:或音质差,或跑调,甚或完全唱不出来。原来这种人并无真才实学,只不过是位充样的“南先生”,多半是混在“合唱”队伍中过日子的。因此,领导者要做到准确认识和评估这类人的才识,一个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让他离开群体,做几次单独“表演”,以此来考察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    ,

五、从平时与关键时刻的处事中,察其能力的“伸展性”

领导者在考察下属的能力是否有“张力”和“弹性时”,不但要看其平时的“能量”,还要看其在关键时刻的“质量”;不但要看其“显能”,还要看其“潜能”。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力表现突出,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有板有眼。但是在关键时刻,其能力就“伸不出”,“展不开”,遇到突发性的事件或棘手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而有些人在平时似乎能力平平,很不“耀眼”,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表现出惊人的驾驶局势的能力。还有的人无论平时还是关键时刻都会身手不凡。凡此种种,领导者须作全面而又细致的观察,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避免大材小用或庸才重用。

六、从明与暗的多角度观察中,察其廉明拒腐的品质

在这一方面,通常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人在明处表现得很“正”,看上去似乎很“廉明”,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但是,一到暗处,就伸出了污浊的手,贪财求利,接受贿赂,成为酒色之徒。第二种人则毫无遮盖,明目张胆,明拿暗索,在金钱酒色的引诱下,可以置人格和尊严于不顾。第三种人则能清慎廉洁,有较强的抗腐拒变能力。在明处,能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不贪不拿;在暗处,又能“慎独”、“自律”。对于上述这些人的认识和考察,领导者要适当地让自己“隐蔽”起来,善于暗中观察,以辨真伪。

七、从工作岗位与公共场合的各种行为表现中,察英个性修养

识辨和考察下属的个性品质及其修养,是现代领导者识人和用人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表明,多数人的个性除了在工作岗位中得到某些局部反映以外,大量的则是通过公共场所的交际活动和家庭活动表现出来。比如,有的人在工作岗位中能很好地约束和控制自己,性情温和,举止端庄,注重礼节,可是到了公共场所或回到家里,就完全失去了在工作岗位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本色,诸如态度骄横、行为粗野、动辄骂人,等等。因此,领导者必须跳出工作岗位这个“巡视圈”,将视野和触角延伸到他们的家庭,拓展到他们的“个人社交圈”,看看他们在工作以外的“天地”里的个性表现。通过这种广泛的社会透视,最终对其个性修养得出一种比较真实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