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尤格达塔:36.5℃决定健康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9:46:53

36.5℃决定健康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1-27 来源: 广州日报

  1

  [日] 石原结实 著

  中信出版社

  体寒致百病

  为什么医生和医疗经费增加了,疾病也随之增加了呢?

  30年前日本的医生人数仅为13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约28万,并且每年人们花在医疗上的费用高达3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500亿元),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然而疾病种类和患者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近年还有所增加。

  自1981年以来,癌症长期位居人们死因的第1位,并且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每年大约有33万人死于癌症;心肌梗塞及脑梗塞等血栓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尽管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死于肺炎的人数还是在逐年增长。

  虽然从1960年以来,日本开展了减盐运动,但高血压患者不减反增,现在已达6000万~7000万人。二战结束(1945年)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的糖尿病患者只有几百人,但现在,如果将潜在的糖尿病患者也算在内的话,总人数可达到1870万之多。高血脂患者大约有3200万人。哮喘、遗传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和溃疡性肠炎以及节段性回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日本已经从迪斯尼乐园(Disney land)沦为疾病之国(disease land)了。

  想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医学发达了,疾病反而增加了呢?

  西医发达主要指的是诊断学、急救医学和脏器移植等领域的发达。急救医学方面,心肌梗塞发病时,向心肌输送营养的冠状动脉被血栓堵塞,生命危在旦夕,这时用导管在血管内溶解掉血栓,病人便可获救。这都是令人惊讶的技术进步。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西医对于癌症、高血压和过敏等慢性疾病的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

  西医治疗肿瘤通常采用手术切除、放射线去除、抗癌药去除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只是去除了疾病的“结果”,却没有针对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采取措施。

  血压是心脏为了向全身的细胞输送各种营养、水、氧气、白细胞、免疫物质、激素等物质而产生的力量,如果这种力量变大、血压上升的话,一定意味着什么,但西医治疗高血压的时候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把血压降下来。

  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和遗传性皮炎这类症状应该也意味着身体内出现了什么问题,但西医在治疗时却只用抗组胺剂和激素来控制这些症状本身,这样一来,即使一时症状消失了,却无法得到根治。

  体寒致百病的原因

  大约50年前,在我的幼年时代,成年人的平均体温约为36.8℃,儿童则为37.0℃。

  尽管现在的医学书籍上仍然写着日本人腋下温度的平均值是36.89±0.34℃,但这实际上是50年前日本人的体温。这是因为,现代医学研究深入细化到脏器级、细胞级,甚至细胞核中的基因级,已经没有哪个学者会测量个体温就发表到学术刊物或医学杂志上去了。就算进行了这样的研究,也不会在医学协会和杂志上发布或刊载的。

  我平时给人诊疗的时候一定会测量患者的体温,高一些的不过36.2~36.3℃,大部分都只有35℃多。人类的平均体温应该是36.5℃,但能达到这一体温的人可以说是相当少了。

  体温每下降1℃免疫力就会降低30%以上,而升高1℃的话免疫力则会提高5~6倍。

  50年来,日本人的体温下降了将近1℃,这意味着日本人的免疫力也下降了,变得更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

  免疫力一旦下降,就会容易得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胆囊炎、膀胱炎等疾病,此外哮喘、皮炎等过敏性疾病以及节段性回肠炎、溃疡性肠炎和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升高。当然,癌症也不例外。

  体温下降会使血管收缩,这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血压上升,另外,还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血栓症和胆结石、尿结石等结石症。就像水遇冷会结成冰一样,一切物质遇冷后都会硬化。

  而且,体温下降会阻碍血液中糖分及脂肪等能量源的燃烧,还会阻碍尿酸、丙酮酸等废物的燃烧和排泄,容易引发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和痛风等病症。

  患有抑郁症或神经官能症等精神疾病的人,通常在气温和体温都偏低的上午精神不佳,下午气温和体温上升,精神状况就会好转。

  9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从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3月,气温低,日照时间短,体温也就容易下降。这段寒冷时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这样看来,精神病与自杀也和体寒有关系。综上所述,一切疾病的产生都和体寒有关。

  然而,西医似乎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每年进行的定期体检有几十项,却不包括“体温”这项,这也证明西医还未认识到这一点。

  西医完全没有认识到“体温”的重要性,至于现代人的体寒是百病之源什么的,自然是想都没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