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杀手vs希波利特:唯识与修证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0:25:43

唯识与修证
岳灵犀 
绝对真理
    有一次在网络聊天室中,谈到什么是绝对的真理,我说是真心、第八识,舞自在师兄说佛法没有什么绝对,只有不执二边的中观。有一位师兄说,如果执着有一个真心的存在,就不对了。(参见<四加行心要(二)>,《真佛报》277期)莲戒上师要我说得更具体些,但当时没有时间,后来我曾写「聊天之后」贴在「真佛信息网」,仍然没有说得很清楚,谨在此处补充说明。唯识学的体系庞大,此处只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可能会有些难懂,但如果耐心看完的话,应该会节省大家许多摸索的时间。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谓的绝对,就是唯一实相──「我」(能觉知的主体)和「我所」(所觉知的客体),都是由第八识幻化出来的。初地以上的菩萨由于体认到这个事实,所以不落入二边,远离名相的分别,是真正的中道。第八识即是真心,不能觉察外境,亦不觉知自己的存在,故其体性本来清净。(妄心才会执着自己的存在,乃至执着真心的存在。真心则是一切无所谓。)要亲自体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定要先认明清净本心,知悉第八识的总相。
  有些佛学研究者把唯识学归类为无关乎修证的佛教哲学或名相之学。这种说法很不妥当,好像是在讲:「佛闲来无事搞一些无用的理论来消遣大家。」唯识是佛在三转法轮时,为已悟实相般若的菩萨而说。慧可悟后,达摩祖师传他的《楞伽经》也是唯识的经典,唯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唯识学很难懂,未悟的人不明白,往往诽谤。已悟的人才知道,唯识的经典,几乎已经将清净本心的密意写出来了,障碍少的佛弟子,只要了解唯识基本理论,配合参禅的功夫,不必多久就可以破参明心。唯识学其实是修证的关键所在。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此识体性清净但含有染污种子,很难说祂是真还是妄。阿罗汉断尽我执,其阿赖耶识改名为庵摩罗识或异熟识(有时称之为第九识)。成佛时庵摩罗识所含的识种已完全清净,再改名为无垢识或真如(有时称之为第十识)。第八、九、十识本是同一个识,只是依所含种子是否清净而给予不同的名称。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是前五识。眼识能分别色光,耳识能分别声音,鼻识能分别香臭,舌识能分别酸甜等滋味,身识能分别粗细冷暖等触感。前五识的功能不同,但体性相同,都是任运而不取舍外境。例如我们虽然讨厌粪便,鼻识不会因此就闻不到臭味,眼识也不会因此将它看成巧克力。五识永远都是如实的分别,不加任何判断。意识(第六识)就不一样了,祂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辨别五尘,了知五尘在生活上的意义,有时会有错判的情形,特别是心里已经预存成见的时候。

离四句 绝百非
    意识会观察和解释现象,逐渐形成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符合真相的见解称之为正见,反之则为邪见。大多数的人由于欠缺反省,思想缺乏体系,有明显的矛盾而不自知;他们是「为善无志,为恶无胆」,与世浮沉的一群。思想有完整的体系,但与真相不完全相符的,则是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等;他们有一贯的思想,可以号召人群鼓动风潮,造善造恶的力量远超过一般人。人类的行为受到思想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佛法的修习,特重智慧;透过正思惟而得到正见,这必须依靠意识。
  前五识大家都很清楚是什么,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第六识(意识,有时简称为「识」)、第七识(末那识,有时简称为「意」)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有时简称为「心」)。为了讲解的方便,意识、末那识二者,通常合称为妄心;第八识则称之为真心。(若以真谛自境实际来说,真、妄二者,都是了不可得。)妄心有「见分」(能够觉察)、「自证分」(能够领受境界)和「证自证分」(能觉察到自己的存在)的功能。既能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又能领受境界,如果祂误认自己就是「我」的话,就会起惑造业。然而在造业的同时,另有体性清净的第八识协助妄心完成这些惑业,这就很少人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我」,有时候是指向妄心,有时候则是很正确的指向真心!您知道这个秘密吗?
  凡夫和外道所认知的不灭的心,都是落在妄心上,这是常见。如果他普遍的观察、思惟,发现这些心都是无常,于是否定有恒常存在的心,就落入断见。精通般若、中观理论的学人,知道要「离四句,绝百非」──遣除空、遣除有、遣除亦空亦会有、遣除非空非有,乃至遣除一切的见解。然而,「离四句,绝百非」之后,是什么呢?如果说是一无所有的话,就落入断见。如果说有个中道的话,因为他没有亲证,这个「中道」纯粹是想象的东西,无法明确的讲出来,也没有见道者应有的解脱功德受用,这样子就流于戏论。
  意识能观察、思惟、分别法尘,能够回忆过去、憧憬未来。所谓的法尘,是指五尘(色、声、香、味、触)微细的部份。美女亲吻自闭症患者,问他感觉如何,后者答:「湿湿的。」(电影《雨人》的情节)。这是因为他的意识不发达,无法领略那种销魂的滋味。人类的意识能对法尘做精细的分别,远超过其他物种,这使得人类有能力创造文明。
  意识能够觉察、能够领受境界,又能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凡夫因此误以为意识即是「我」。他们没有注意到,沉睡无梦时意识是不存在的。(昏迷、无想定、灭尽定、死亡之后中阴身尚未现起的时候,意识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没有意识,人还可以继续活着?这就证明除了意识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在控制生命的现象。 
“藏镜人”的真面目
    人在熟睡的时候,如果忽然听到吵闹声,乍听之下无法分辨那是什么,只知道外境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就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知道有变化和想弄清楚,二者都是末那识的功能。然后我们就会清醒过来,终于能够辨别:「噢!那是婴儿的哭声。」──这是耳识和意识的功能。然后他才会决定,要起床处理,还是继续睡觉。
  末那识就像是一个坐在密闭独立屋内的警卫,屋子有毛玻璃窗户和监视器。毛玻璃可以看到外面,但是很不清楚(比喻末那识本身也能够观察五尘境),所以大部份要透过监视器(比喻意识和前五识)观察外面的动静。但监视器使用太久必须关掉休息(比喻意识和前五识在熟睡时中断),这个警卫还是会继续看着毛玻璃,要是发现有什么重大的变化,他就会重新打开监视器,看清楚是怎么回事。
  末那识对自己的存在有强烈的执着,只有在断尽我执以后才无执着,在无余依涅盘时断灭;其他的时候祂都是随时保持清醒,不断的取舍境界,依赖并指挥其他七个识造作种种的善业、恶业,她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您要是想看清这个「藏镜人」的真面目,今晚不妨将闹钟拨到凌晨三点,观察自己在无想无梦当中是怎么醒过来的,如果您找到那个不休息而对五尘了别能力很差的东西,那就对了。之后,再观察祂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运作的。若能清楚的了知末那识,很快就会找到第八识。
  一般所谓的证量,多半是指对清净本心的证量;但证量的原意,是指亲自体验的知识,所以说找到末那识也算证量──对末那识的证量。即使还没有明心,没有证得无漏慧,只要能观察到末那识起贪瞋的过程,运用这个智慧,也可以有效的化解贪瞋。
  找到末那识之后,您就会知道,控制生命功能的应该不是末那识。如果是的话,自杀就不需要那么麻烦,直接叫心脏停掉就好了。末那识一向处处作主,想死而死不了,可见祂管不到生命的功能。
  六祖惠能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妄心虽然有许多过失,但是我们不可能离开妄心来修行。因为前五识和第八识都是任运、无造作,只有六、七二识可用来修行。
  末那识「恒缘现境」,比起意识的「审而不恒」,更适合用来贯彻修定意愿;而且祂能作主,所以可以生起取证法的决心。祂不休息,不因死亡、眠熟而断灭,所以可以使愿力贯串生生世世,不达成佛永不罢休。不过请大家注意,说末那识不因死亡而断灭,只是随顺世俗的说法。其实七转识(前五识、意识和末那识)都是念念生灭,由于速度极快,灭后生起的东西又和前一类似,勉强说祂还是同一个。
  意识能够以符合真相的思惟,来转化末那识的执着;祂又能观察心识的活动,找到那个不生不灭、本来解脱的真心;所以刚开悟的人会这样说:「开悟的,不解脱;没有开悟的,本来解脱。」开悟的是妄心,刚开悟的人还没有办法断除贪瞋,所以不得不解脱;没有开悟的则是指真心,开悟这种事情和真心不相干,祂从来没有烦恼,本来就是解脱。
  末那识有见分、自证分,又能够指挥其他七个识,使人觉得祂是真正的主人。祂真的是主人吗?如果是,为什么当造恶众生在地狱受极重纯苦的时候,末那识拼命的想离开地狱却办不到?又为什么我们决定要做的善事,总是受到恶习的左右,无法贯彻到底?由此可见,必然还有另一个东西决定业报和习气──这个是阿赖耶识。
知是菩提 不会是菩提
    从来没有一个朋友和我们如此的亲近,对我们的作用这么大,帮助我们完成一切的事业,但是我们却对「祂」不知不见,甚至将「祂」弃之如敝屣的。「祂」具足大修行人的体性,从来都不知道要抱怨,也不会向您表功。您知道「祂」是谁吗?──就是底下要说的第八识。
  明明白白的第六识,作主的第七识,其实都及不上第八识。后者随时了知妄心的意向,无半点差池,是真正的了了常知,不像意识有时昏昧。第七识只能缘现有的境作主,而现有的境则是由第八识根据过去的业行所创造出来的,非第七识所能作主。何况,第七识的作主,往往是一种条件反射的惯性,这种惯性的形成,则是第八识的功能。因此第八识才是真正的主人,祂的功能,非意识思惟所能及,真正是不可思识!
  阿赖耶识具备以下的体性,所以祂能够决定业报。第一,祂与妄心同时存在。第二,祂了知妄心的心行(否则祂无法纪录众生的业行)。第三,祂不受六尘的干扰(不然的话,祂一定会对苦乐产生反应;不能自在解脱,就无法忠实的实现果报)。第四,祂的本体永不断灭(如果祂会断灭的话,所纪录的业行就会毁坏,无法在千千万万劫之后,遇缘而呈现果报)。第五,祂所含藏的种子不停的流注变迁,所以有其性用,能被开悟的人所证验。
  讲到这里,就不好懂了。因为我们对于不属于我和我所的清净本心,完全没有实际上的认知;用我们习惯的思惟方式,要想明白第八识,跟本是缘木求鱼。《圆觉经》说:「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个真心一定要亲证,不能光谈理论。
  《维摩诘经》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这是前述的第二和第三个体性。有的人就是参这两句而开悟的。笔者也建议大家参这二句,因为这两个体性极为具体,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想象,任何人都可以当下现观、现证,正是密意的所在。
  如果您参究这二句,忽然间顿悟了,您所悟的是真心在动中的运作方式,至于真心在静中如何运作,您未必知道,解脱功德受用也未必现前。但是只要能承担得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惟整理和验证,不必多久就会像一只头上长角的老虎,一切未悟的众生都无法抵挡您锋利的问答。
  前面说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阿赖耶识是遍一切处的。现象界的一切,既然都是从祂所生,那么从这些现象的起灭,自然可以见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楞伽经》中大慧菩萨问佛:「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此处的「藏」是指如来藏,「业」则是指身心所显现的烦恼。大慧菩萨问:「从大海波浪的鼓动就可以看到不曾变化的水。同样的,观察烦恼的起灭也可以明白真心,为什么众生却无法明白呢?」应该是很简单的东西,大家却不明白。这是前述的第五个体性,下一回继续说明。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有内外二层意义。就外部的意义来说,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由有情的共业,也就是由多数有情的阿赖耶识所共同创造的。这个是佛学常识,大家都知道。就内部的意义来说,阿赖耶识能够产生内相分,使不属于物质的前五识能够觉察。后面这个事实,就很少人去注意了。
  未来世人类受到计算机的宰制,计算机发送电波到大脑,产生虚拟现实,使人们认假为真,不能自拔──这是科幻电影「黑客任务」的情节。虚拟现实和梦境很类似,都不是真正的五尘,但前者是由电波所构成,属于物理的现象,而梦境不是物理现象,它是什么东西构成的呢?
  我们看东西的时候,实际接触到光线的是眼睛(眼根的扶尘根),大脑(眼根的胜义根)接触的只是神经所传送的讯号,眼识和意识不属于物质,更不可能接触到光线。同样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不能接触到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即使在清醒的时候,前五识所能接触到的五尘,和梦中所见的,是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称之为「内相分」,它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阿赖耶识变现内相分,就像镜子显现色相,祂本身不动、任运、无取舍。
  内相分并不等于外五尘,正如监视器的影像并不等于实际上的影像。不同的有情所现起的内相分也不相同,因此而有「一物四境」的说法:人见为清水,天人见之为琉璃,鬼见之为脓血,鱼见之为窟宅。甚至每一个有情所现起的内相分都各各有些许的不同,谁都不能说自己看到的才是正确的。五尘境是如此,法尘主观的成分更加严重。所以说,七转识所认识的现象界很虚假。意识和末那识又对自己的功能产生执着,于是从中生起一切的邪见。
  末那识非常的顽固,没有十足的证据祂不会服气的。如果我们只是从经教上去理解,不管再怎么说心说性,实际上还是以妄心为我。我们一定要先找到阿赖耶识,亲自体验后者的体性,对照之下,才会明白妄心自己的虚妄不实,用这个见地来修行,就可以进一步断除贪瞋。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明心、见道之后,仍然会有贪瞋?明心的功德,主要在断一切的邪见,没有邪见的人不一定就没有贪瞋。就像我们都明知道电影并不是真实的,但是仍然会随着剧情而起贪瞋。见道的人也是如此,虽然明知道现象界的虚幻不实,还是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他只是不会被贪瞋所牵引去造作恶业和执着善业而已。所以《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悟后必须起修,才能渐渐销除事障。
  唯识学最难的就是阿赖耶识,佛将祂列为最高机密,不许明说(参见深忍编译《向上一路 千圣不传》《真佛报》280期)。为凛遵佛诫,本文也不得不保留三个(实际上只是一个)问题给读者自行参究:
  一、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我」,在什么时候是很正确的指向真心?
  二、「离四句,绝百非」,然而不落入断见或思惟想象的,是什么?
  三、「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请具体指出,这个「菩提」是什么?
  其他的部份,已尽可能叙述清楚了。根器极其猛利的学人,根据这些线索,有可能当下破解未明说的密意。中等根器的学人,只要能保持疑情不退,迟早也会见道(证得正见不退转的果位)──从此不堕恶道,成佛有分。这是大丈夫所行,希望读者不要错过才好 《真假活佛》序(2010-06-16 09:16:27) 正犀菩萨著     我一九八三年皈依莲生活佛,今已二十年。身为弟子,我读他的著作,写信问事、求法,多年来的情感就像父子一样;也一直相信他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九九九年四月中,我读萧平实老师的《禅──悟前与悟后》,几天后疑情成熟,当时我直觉萧老师所传的法门比较适合自己,但我很重视真佛宗的三昧耶誓约,认为自己的师父是阿弥陀佛,何必到其它门派求悟?我宁可不悟,也不愿变更传承,所以约束自己,在开悟以前不要到正觉讲堂参加共修。其间曾向真佛宗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莲慈上师求教:「要怎么找到清净本心?」她虽然为我示现机锋,但我并没有因此悟入。而且她告诉我:「不用找了,找到也是垃圾。」这和我当时的知见,有很大的出入,令我无所适从,我只好依照萧老师书中开示的知见,自行抉择法义,苦参八个月,直到一九九九年冬至,终于破参明心。
    明心之后,我以「莲花弟子」的笔名写了一篇报告〈我是谁〉,先面呈给温哥华的莲慈上师,再到西雅图雷藏寺,亲自呈给莲生师父。师父将这篇报告转交给《真佛报》刊在262期。这两位师长,均给我肯定,但并没有直接说:「这是明心」。后来我经常在《真佛报》发表文稿,介绍有关大乘见道的知见和方法。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得自萧老师的著作,因为我就是依此参究的。我曾推荐真佛宗师兄弟读《真实如来藏》和《三乘唯识──如来藏系经律汇编》,这两本书都是正觉讲堂所印出的。    问题来了!我回想莲慈上师的话,很怀疑她到底悟了没有?我怕错怪她,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在香港香格里拉酒店供养她和随行的比丘尼早餐时,当面再问一次,她仍然说:「并没有什么可称之为心,找到也是垃圾。」如果没有东西可称之为心,那么开悟的人是悟个什么呢?我翻阅自己的日记,找到她一九九九年五月三十日的开示:「上师示范法器之运用,敲木鱼一下:『你的念头被木鱼声打断,在这一秒钟你就是开悟,就是佛。』」──这很明显是以定为禅,落在意识心和定境法尘当中。知道她的落处之后,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内人见我神情有异,问我:「怎么回事?」我却难过得说不出话来。莲慈上师在真佛宗出类拔萃,长于说法,有好几本着作;我跟她参学一年多,〈我是谁〉里面曾记录我跟她参学的片段。连她都会弄错见道的内容,其它的上师可想而知,上百万的真佛宗弟子,又将何去何从呢?
    另有一位很优秀的莲戒上师,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他读过我的作品〈修证方法论〉之后,在「真佛信息网」贴文说:「写的很好。明心就好像开了眼睛,知道了目标道路。现在的修行者多是睁眼瞎子。其实……明了心才是修行的开始。」他是第一位公开印证我开悟的真佛宗上师,可惜却是无效的印证,因为他自己并没有开悟!何以见得呢?二○○○年洛杉矶时间十二月九日下午七点,在「真佛信息网」聊天室举行的「中观讨论会」,莲戒上师曾经把清净本心的内容直接讲出来,说是「能量」;这段文字在整理为纪录的时候,被刻意省略掉,但当时在在线的人一定都看到了,从书面纪录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莲慈上师是《真佛报》的社长,莲戒上师则是「真佛信息网」的创办人兼指导上师,这两位负责文宣的上师都没有开悟,那么莲生活佛呢?我真的不敢想!心里一直不愿去面对这个问题。甚至一直在师父的著作中,寻找对师父有利的证据,对于师父不利的证据则有意无意的予以忽略。从我破参以后,一直到二○○二年四月,我发表的文稿,若提到莲生活佛,都把他当做是开悟的人,并且自认是活佛的心传弟子;只是,我自己很清楚:我并不是修真佛密法而明心的。
    评论自己的师父,是我很不愿意做的事,我挣扎了很久。以前莲生师父常说,他的身后有二座高山,一座高山是赞誉,另一座高山是毁谤──莲生师父是佛教界头号的争议人物,所创的「真佛宗」据说有五百万弟子;达赖喇嘛等密教上师,大多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显教法师则多视其为外道,经常有人在批评他。既然有那么多人在批评莲生活佛,我何苦再来淌这浑水呢?这得怪我自己感情用事,太偏袒自己的师父,在证悟明心以后,明明知道他的说法有重大的错误,还自认是他的心传弟子,常常不当的推崇他;以致有很多人信受我的推介,相信他是一位真实开悟的圣者,所以被误导了,导致现在的我不得不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本《真假活佛》,好像是在批判莲生活佛;他自称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这话到底是真、是假?是真活佛、还是假活佛?如果您这样想,当然不算有错。不过明心了的人,却另有一种看法:我同时看到莲生师父的身上,有一位真活佛,也有一位假活佛。不只莲生师父如此,一切的有情亦莫不如此,都是一身之中有假佛,亦有真佛。所谓假佛者,五蕴幻身是也;所谓真佛者,如来藏是也。假佛若能认明身中的真佛,这个假佛虽然不会因此而成为真佛,却也不能说他是凡夫。莲生活佛到底认明身中的真佛了吗?这正是本书所要论述的。
    批评莲生师父的人很多,有的是捏造事实的无根诽谤,有的是批评他的身口意行;但是这些批评都没有搔到痒处,怪不得莲生师父会这样说:「其实,我们的这个真佛密法,十几年来、二十几年来,从来没有人攻击过。人要攻击谁啊?就攻击我人身:我!就是我!他们都不攻击这真佛密法,因为真佛密法,可以讲是一点都不偏离的,完完全全就是正法,就是正觉。那我们真佛密法,可以讲是佛陀时期的、正法时期的佛法,我跟大家保证了嘛!这个就是正法、正教,就是教你们实修。攻击这个宗派的人很多,也没有人攻击到真佛密法,这奇怪了!也不是奇怪啦!本来就应该这样子,因为他找不到真佛密法的弱点。」(见《清净的圆镜I──莲生活佛讲圆觉经》页120)师父多年以来受了不少委曲,今天做弟子的,会还给师父一个公道──我只就真佛宗的法义加以探讨,除非是为了证明师父的见解,否则不评论师父的身口意行。我相信,不管是真佛宗的师兄弟、助教、教授师、法师、上师,乃至莲生活佛本人,看到这本书都会有大开眼界的感觉;因为这本书确实不落俗套,不管您赞同岳灵犀,或不赞同岳灵犀,您都得承认这一点。
    莲生师父说的没错:「评论真佛宗的人虽然很多,但他们找不到真佛密法的弱点。」这是因为以前诸多评论的人都没有见道,所以没有能力分辨微细的邪见,所以往往只能作人身攻击,而无法评论真佛密法的法义。但是这本书不会落入以前那些评论者的窠臼,我将以明心的证量,来评论真佛宗的法义,绝对不作人身攻击;并且会将正确的佛法和错误的佛法都陈列出来,做详细的说明和对比,让读者能够清楚的判别。即使您不是真佛宗的弟子,对莲生活佛的说法是否正确并不感兴趣,但是这本书所陈述的知见,对于还没有找到自己「真佛」的修行人来说,仍然是十分珍贵的。    这本书引用很多《佛藏经》的经文,《佛藏经》是属于般若系的经典,又名《发起精进经》、《降伏破戒经》或《选择诸法经》。我在悟前就很喜欢这部经典,悟后也以这部经典来印证(当然还有其它的经典和禅门公案,也都印证无误),最后才幡然归向正觉同修会,而被萧老师印证及作更深细的整理;在这之前,我曾以「深忍」的笔名撰写《佛藏经略说》,包括〈破坏第一义佛法的果报〉、〈破戒比丘群相〉、〈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等四篇短文,发表于真佛报。后来又连络若干真佛宗师兄弟,共同赞助金钱,在真佛报上刊印《佛藏经》,每周刊登一千多字,连载了半年才完毕。当真佛报正连载《佛藏经》时,我又发表《佛藏经导读》,包括〈诸法实相〉、〈实相念佛〉、〈无觉无观,寂然无想〉、〈不善法皆以名相为本〉、〈最后的辩论〉、〈不净说法〉等文,均刊于《真佛报》上。最近看到莲生活佛的《清凉的一念》页40,也引用《佛藏经》。有这许多因缘,真佛宗的师兄弟对这部经应该不陌生才对。
    我现在凭借着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大威德,以这部《佛藏经》来「选择诸法」、「降伏破戒」和「发起精进」,盼望读者能够慎思、明辨,很快的摆脱邪见的缠扰,证解第一义佛法,跻身不退转菩萨的行列。
    正犀居士(岳灵犀)谨序二○○四年四月三十日
 离四句、绝百非
净土学人 赵宇威     宗门教下常说:“双遮、双照、遮照同时”,这是佛门中的法相名词。如果真能明白体悟这个名相义理,就能大开圆解、明心见性了。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随缘遇事当中,即能泰然自若、轻盈无碍、左右逢源、头头是道,信手拈来无不是法,当下就得大自在解脱。
     “双遮”,是非空、非有;“双照”,是亦有、亦空;而“遮照同时”,是空有无碍,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禅家大德也常说:“离四句、绝百非”。这四句是:“有”一句,“无”一句,“亦有、亦无”一句,以及“非有、非无”一句。这四句包含了宇宙的万有、一切人事物的森罗万象。如果我们能彻悟万法的生起无非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现象,进而就能看破、放下。若四句都离,则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才能真正的清净无染,所谓湛然寂静、一尘不染、一法不立,真正契入涅盘寂灭的法乐。    可惜众生无知,不明白“诸法实相”的义理,不了解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仅是一种缘起、缘灭的现象,所谓缘聚则有、缘散则灭。而缘又是无常的变化、刹那不住,根本了不可得,如何是真实的呢?!所以说:“万法皆空”。    虽然说一切法乃因缘生法,缘聚则有,缘散则灭;而其所现之相也是“幻”有之相,虽有而实无,即所谓“有而非有”,怎么可以认真执着而以为是存在的事实呢?!凡夫颠倒,不明白事实的真相,所以坚固的执着外尘的境界相以为是实有,于是从中产生了无尽的妄想、分别,故而有了取舍得失的烦恼,这正是因为着了“有”相之故。    我们必须明白,一切相的消长都是缘聚缘散而已。缘散了故然是空无的现象,正当缘聚时又何尝是真实存在的呢?因为它所现的相也是缘起性空、刹那生灭暂时存在的假相而已!宇宙万有的实相即是无所有、必竟空、不可得,这就是实相第一义谛之理。    《金刚经》上说:“实相者,无相、无不相”。无相,讲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是因缘生法,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无不相,指的是宇宙的万事、万物,一切的森罗万象。虽然这些相都是缘起性空的假相,但这些假相仍然历历在目、清清楚楚,所以不能说它无。如果眼前的现象说它不存在,则给人的想法必定是精神异常、非疯即痴,或者已病入膏肓。执意说一切相是非相,即不理解真空实相的义理,也就是着了“空”相。    无相,不是没有相,相是有的,只是暂时存在的假相。正因为它是随缘刹那生灭、无常变化的相,没有定相,所以说是“空”、或说是“无”相。正当我们执着于它的定相时,它已经改头换面、面目全非了,故而让我们无法接受,因而衍生了许许多多的烦恼。试问,世间哪一件事情无非如此呢?人有生老病死,草木有生住异灭,矿物星辰也有成住坏空。一切宇宙的万相都在刹那变化,只不过是变化的现象太过微细,非我们凡夫肉眼所能觉察而已。    人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时时在起微妙的变化,譬如:昨日还是肝胆相照、无话不谈的患难之交,今天由于某种因素的转变,彼此竟然恶言相向、割袍断义,不相往来。或见恋爱中的男女,昨天还相依相偎、你侬我侬,指天立誓永不分离,彼此信誓旦旦的犹言在耳,今天却和别人约会亲亲热热地去看电影、喝咖啡去了。所以事事变化无常,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时空的错乱,所谓:昨是而今非。若能了解事实的真相,我们又岂能执着于人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永恒性!    所谓“无相、无不相”者? “无相”即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相的生起无非缘生幻有,刹那生灭,只是暂时存在的假相而已,故须离一切的虚妄相;若能离开这一切的虚妄相就能见到真实的相,所谓:“离妄即真,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一句话就是要我们认识人生事实的真相,不要再去分别眼前的一切境界相;这些境缘都是刹那变化,有如过眼云烟那么虚无缥缈,如何抓得住呢!“无不相”,讲的是眼前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境界相,这些境界相的存在都是“业因果报相续存在、刹那不住、暂时发生的假相”而已。它虽假,而犹在,不能说是“空”。故“实相”者,是“无”相,即《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有而非有,所谓不空而空是真空。“无不相”者,也是实相。所谓“空即是色”,色是“妙”有,而妙有非有,亦即非有而有,这才是诸法实相的真理。    由此可知,如何是实相第一义谛?实相第一义谛即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实相之理,亦即是色空一如,空有不二。既然,色空一如,圆融无碍,那么所有相即无分别、平等不二;有分别即是二法,就不是佛法。是故,一切相没有差别,有不碍空,空不碍有,即所谓:“亦有、亦无”,这种空有无碍、圆融之法,才称为妙法。    然“诸法实相”者,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其体是毕竟空,一法不立、也不受一尘,赤裸裸、净洒洒,无有一法可得,正所谓涅盘寂灭相是“非空、非有”,若有一法可立,即是无明妄动,皆非真实。连非空、非有都不能执着。这四句都离了,心才真正的清净无染。所以禅家大德说:“四句离,则百非绝”,离相即无过。    凡夫世人只因一念迷失了本性,故于一切相中起了种种的分别、执着,也就是从虚妄分别中再妄生了分别,于是造作了无尽的罪业,因业而感苦,故而受报于三界六道之中有无尽的生死烦恼。若能一念觉悟过来,明白宇宙事实真相的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不可以妄加执着、计较;一切相无非“相有体空、事有理无”的现象。而人生在世,犹如过江之鲫,来此只是作客而已,时间是如此的短暂,何必还要斤斤计较,跟大家过不去呢,甚至做一个让人讨厌的客人!更何况与人过不去就是与自己作对,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如果能了解诸法空相,敞开胸怀、放开心量,懂得客随主意,不计较、也不在乎,那就自在无碍,无忧无虑。我们要了解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人生若能放开心怀,傲翔于天地之间,不是过得很有意义吗?何必要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呢!   禅宗的离四句,绝百非
    讲一下禅宗对世界的认识:离四句,绝百非。
    譬如学者来问禅,禅师拿起杯子问学人:这是什么?回答:是荼杯。砰,挨了一棒子。因为中国人叫荼杯,其他国家的人不叫茶杯,造茶杯的原材料也可以做马桶。
    禅师又指杯问:这是什么?学人刚才答错了,于是说:这不是茶杯。唉呀,又挨了一下。这明明是茶杯,怎么说不是荼杯?已经做成了杯子,怎能说不是?再参!
    学人回去参后,又来问。他想前两次说是茶杯和不是荼杯都不对,这次我说:是茶杯,又不是茶杯。错!又是一棒。自相矛盾。
    禅师举杯:这到底是什么?学人被打怕了,想了半天才回答:非是荼杯,非不是荼杯。
    想当然,又挨了一棒。这简直是瞎话。
    见下面公式:
    是茶杯,有句,肯定。
    不是茶杯,无句,否定。
    也是荼杯,也不是荼杯。亦句,矛盾。
    非是荼杯,非不是荼杯。非句,不定。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试图用语言回答上述问题,不论怎么讲,要么是有句,要么是无句,要么是亦句,要么是非句。无论你说什么,这世上的话是一定离不开上述四句。你如果可以在这四句外,再找出另外一句,既非肯定,又非否定,亦非矛盾,也非不定,那我要恭喜你了,你可以申请世界记录了。这说明我们的语言和逻辑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你能离四句,又即四句,才能真正超越四句,那即是绝百非,你说那算不算开悟?参!!!  离四句、绝百非,心就通了
    问。经言离四句。绝百非。其意何居。答。但举一对。便成四句。如有无、一异、断常等。且有无四句者。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既俱有过。故须离之。根本四句既尔。枝末四句乃至百句皆非。故须绝之。有无既尔。断常一异等四句例知。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见。枝末四句等。三乘亦未全离。唯佛究尽。故云离云绝也。    『引虚空而示遍』,「引」是引用,引用虚空来暗示我们,「虚空」是遍法界的,比喻什么?比喻通。我们心像虚空一样,法也像虚空一样,因为心不是真的,法也不是真的,所以决定不能执着。不但不能执着,也不能够分别,到终极就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落到四句百非里头去。 
    『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真的觉了,真的悟了,「滞」就是障碍,「通」就是通达,都没有了,只要觉悟全都没有了。所以底下讲的百非四句,『百非息其攀缘,四句绝其增减』,什么叫四句、百非?在此地跟诸位略略介绍,因为这是佛门里面的术语,名词术语,诸位在经上、在祖师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见。举一个例子给你讲四句,第一个讲有,第二个是无,第三个是亦有亦无,第四个是非有非无,这叫四句。百非是什么?四句一展开,有里面有有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这就变成四句。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所以这四句,每一句里头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经起的四十八句,还有没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这就变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 
    古德有解释,用一个问答来说明,「问:经言离四句、绝百非,其意何居?」这个居是个问号,何居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意思根据什么理由来说的。这四句意思太广,「但举一对,便成四句,如有无」,有无是一对,「一异」也是一对,「断常」也是一对,你就举不尽的例子。这是什么?这一对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来去是一对、远近是一对、空有是一对,这例子举不完的。「若云有,是增益谤」,你要说有,这叫增益谤,为什么?它确实没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说无,「若云无,是损减谤」,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互相违背;「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这开玩笑的话。 「既俱有过,故须离之」,所以这四句百非叫开口便错、动念皆乖。这是什么?诸佛菩萨看宇宙万象,就是像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面对着万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也不能说亦有亦无,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你才叫不起心、不动念,这才能体会得诸法实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都错了,一错一切错,所以必须要离。既俱有过,就是一切说法统统有过失,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过失,不起心、不动念没事。起心动念都是过失,你就想想,分别就是过失里头再加过失,严重了,再要执着麻烦可大了。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晓得。你不是要心通吗?只要有过失你心就不通,心不通,法就不通。什么时候心通?这个过失统统要远离,离四句、绝百非就通了。这个四句百非里面,把妄想分别执着全都包括在里头。 
    末后这个文里面说,「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见」,这个用有无来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个外道是古时候,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一些学派里面讲的。我们今天讲哲学的这些学派,还有些宗教他们所说的。「枝末四句等」,那就是讲四句每一句里头都有四句,「三乘亦未全离」,这讲佛门佛弟子,佛弟子常常对于经典上有辩论,这个辩论都没有真正离开,三乘就是菩萨乘(大乘)、缘觉乘、声闻乘,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没有断干净,四圣法界。「唯佛究尽,故云离云绝也」,这个地方的佛是分证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法身菩萨,初住菩萨都离了,不再起心动念。记住,起心错了,动念也错了,这个事情难!真修行修什么?修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学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他在修佛道。有起心动念,他修什么?他修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修菩萨道。他有起心动念,他有分别,他没有执着,这个人在修声闻道。这三个都是佛道,声闻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不起心、不动念是佛乘也叫一乘,《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真修真干。  
    离四句,出自《入楞伽经》:「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
    这「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称为世间四句,因为一切世间法脱不了这四个相对的观念。又称为根本四句,是相对于百非中的枝末四句而言。
    根本四句,每句都包含「正、反、双亦、双非」四个概念,称为枝末四句。总共就有十六句。
    一异一句,有「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四句。
    俱不俱一句,有「俱、不俱、亦俱亦不俱、非俱非不俱」四句。
    有非有一句,有「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四句。
    常无常一句,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
    这十六句,各含「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共计四十八句。
    四十八句,又各含「已起、未起」两义,共计九十六句。
    取其大数,而言为「百」。这九十六句都是世间相对的观念,于实相中了不可得,故言其「非」。所以称为「百非」。
    佛所说的诸法实相,离于四句,四句离则百非绝,故说「离四句、绝百非」。
    《六祖坛经》中有三十六对,其实任举一对,都可以套用于四句的模式中,因为都同样是世间观念。
    离四句绝百非,是指诸法实相的状态,不是叫你要去离、去绝,这是倒果为因,错用了心了。因为你想要去离、去绝,是以众生心做众生事,也一样落于四句百非之中。应该要依照佛所说的各种教法,任择其一,专致修持,亲证法身,自然就离四句而绝百非。
    以上回答提问的问题完毕。以下回答意见栏某人的问题:
    「有一句、无一句……」这不是《楞伽经》的不同翻译版本。《楞伽经》有三种翻译版本,我前面所引用的是实叉难陀的译本,求那跋陀罗译本是「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菩提留支译本是「一异俱不俱」,三种版本只是文字稍微差异或广略不同而已,于文于义都没有差别。其中并没有「有一句无一句」什么的。
    今某人竟拿着假造的经文,硬说是不同的翻译本,并以此假造的经文,妄想以此证明说经文翻译会有不同,所以不能说离于经句就是魔说。
    第一、他所引用的经文并不是经典原文,意义也不同,更不是同经典的异译。第二、原经典三种异译经义完全一致,并没有不同译本经义相异的问题。第三、即使经典有异议,但都是照梵文原本翻译,皆有所凭,所以都可以做为依据;而离此经典,妄改一字,即无所凭,全出自己妄想,故即魔说。佛说魔说,判义分明,不容混淆。第四、此人欲以假造经文来引证经文可以妄改,此举一则可笑,二则可怖,是真魔行也。 戒邪淫的关键—认识阿赖耶识
2009年1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很多师兄会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觉得色情的画面看一下也没关系,只要不手淫就行了,有些人确实当时是能忍住,但他不知道,他已经深深的种下了邪淫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了,遇缘就会产生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过几天会破戒的原因,所以认识阿赖耶识是戒邪淫最关键的地方。那什么是阿赖耶识?   简单说人有八识,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看字面也能理解。第七识是末那识,它就是一个传递作用,把我们所有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讯息全部传送给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专门记录我们所有善恶事的仓库。我们所做一切善恶,或非善非恶的种子全都储存在阿赖耶识里,纵使百千劫也不会遗失和消亡。因果就是从这里面来的。为什么看过色情电影,当时控制住没有手淫,但过几天就会破戒呢?那就是阿赖耶识已经记录下眼睛看到的色情画面和第六识——意识所产生的淫念,只要机缘成熟了,它就会现前起作用,导致戒淫道路上屡戒屡犯,这就是因果规律。八识一直以来都在主导我们的行为和心理。   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所以今天你以为看一点点色情的东西不要紧,只要不手淫就行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只要眼睛看见了染污的东西,第七识末那识就会毫无遗漏的把这些讯息传送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储藏起来,一旦遇缘,就是内心有贪,嗔,痴等颠倒妄想,而外在又有五欲六尘的诱惑。这颗含藏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就会马上现行起作用,让你在戒邪淫道路上屡戒屡犯。这才是戒不掉邪淫的根本。为什么净空法师再三强调如果想不受外界染污,保持清净心,就要“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听广播。”现在要加上一个“不上网”。就是因为我们六根(眼,耳,鼻,舌,声,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会起心动念,落下善恶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将来遇缘都会开花结果的,这是很可怕,很危险的事。电视看新闻就行了,报纸看个标题,下面的内容不要看,是染污。上网只是为了查阅一些学习工作方面的资料,或者佛教论坛是可以的,但别的网站就千万不可以上,现在什么网站上没有点色情的内容,通通把染污种到阿赖耶识去了,将来的果报全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色情的东西一眼也不能看,无意弹到你眼前那叫没办法,还故意去下载点色情片子不是地狱无门,你偏要入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不是老天让你倒霉的,不是别人欺负了你,更不是佛菩萨不保佑你,而是你问问你自己阿赖耶识里种下了多少染污的种子。我们平时所遇到的一切境遇皆是阿赖耶识现行起作用而招感到的。   真正能明白八识的作用,尤其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你就知道平时要避开哪些事,该熏修哪些善法了。为什么不能杀生吃肉,你杀他的时候不但在你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了杀生的种子,在对方阿赖耶识里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畜生也有阿赖耶识的啊。将来它投胎做了人,即使还是做畜生,机缘成熟了他是一定会来报复你的,到时候你这笔债会不得不去还,比如你本来是一个聪明人,但你就会被他骗,这就是由业力牵引的。你不要说不亲自杀它就不认识你了,但在你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了杀生的种子,将来你自己就会送上门去还债的,这个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们想想自己曾经有没有自己去招来祸害。而放生能使彼此阿赖耶识里种下慈悲良善感恩的种子,对方将来遇缘就会来报答你。我们一生当中遇到的贵人有些就是这样来的。(信息来源:谷河学佛室)  怎样才算开悟呢?—谈开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陶贵堂)  
  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   开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   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   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第七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包括意识力的启动及其对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   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化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   一般来说,开悟主要包括以下具体证量:   一、气脉变化:   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乃是开悟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浅表感觉体悟的一个根本关键。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轮脉结开散,第二个是业气进入中脉。   关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一般佛教显宗经典在介绍这一证量时,大多都只有“心开”二字,其内容极为简单和隐晦。譬如《楞严经》有关二十五位圣者悟道经验的部分,就有如下相关描述:“其心豁然”、“心开漏净”、“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我即心开”、“尔时心开”、“自得心开”等等。在禅宗根本经典古本《六祖坛经》(法海本)中,有关“心开”的内容共有六处,如:“心开悟解”、“若悟心开”、“若得心开,汝悟无别”、“惠顺得闻,言下心开”、“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后来通行的曹溪本《六祖坛经》中只剩三处,其意义也变得更加隐晦)。相对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经典譬如《大幻化网》、《大乐光明》等有关著作,对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反而介绍得比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灌顶许可,不能窥见其中奥妙而已。   由于开悟时上述气脉变化证量的决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对此皆有大致统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脱落”、“花开见佛”,等等。由于心轮打开后,修行者在的心气合于中脉(人体气脉涡心部位)中客观存在的、与万物本体同样不二的真空体性,所以,开悟,密宗又称作“证入空性”,显宗则称作“证佛法身”,禅宗则称为开启“真空如来藏”,得见“本来面目”。   二、知觉变化:   开悟的知觉变化,包括知觉能力的变化与觉知范围的变化。   一般没有开悟的众生,他们感知能力一般是受业气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灭性、局限性、虚幻性,藉由这种感知所获得的感觉,佛家一般称之为偏执觉、错觉、或者幻觉。对于开悟者来说,由于业气进入中脉融入中脉真空法性(而转变成明空智慧气),这时,他们的感知能力也会发生相应的突变,即会从原来的有生灭、有方向、有障碍的感知而转变成为恒常的、遍察的、通彻无碍的感知。——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觉”的产生。   由于“正觉”的获得,开悟者对心身内外的事物会感觉到特别清晰和透彻。对此,《楞严经》的相关描述是:“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离垢消尘、法眼清净”、“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见觉明圆”、“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心身发光、洞彻无碍”、“十方圆明”等。对此,禅宗的《六祖坛经》及其它有关祖师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 “内外明彻”,“洞然明白”,“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以及“银碗盛雪、明月藏鹭”、“鹭鸶立雪”之类的比喻等。与此相仿,在佛教密宗与净土宗中,对于开悟也各有“得见明体”与“心地开明”之说。   因此,在真正的开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们一般都能够无碍地观察到心身内外存在的烦恼现象,以及一般众生的修行状态,并能有效地帮助有缘众生改变心身状态。所以,密宗又把开悟叫做证得“转法轮智”。这一点,也是古代明师能够观机而教的奥妙所在,禅宗之所以被称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缘由也在于此。   三、心态变化:   开悟过程中心间脉轮的打开,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碍清净到一定程度后,内在善根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心轮的打开,本质上也就是修行者心灵深处所有的意识情结的解脱与内心紧张(烦恼)的终结。由于这一关键性的变化,在心轮打开的同时,开悟者的心灵会感到一种彻底的轻松,此时,随着业气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后心身紧张的消除,开悟者的整个身心会立刻感觉到一种极度的轻松与喜悦。这种轻松与喜悦,甚至可以弥漫到全身的每个细胞和每个毛孔。因此,在《楞严经》、《楞伽经》等经典中,开悟所达至的“见道位”通常叫作“极喜地”,这种极喜的境界,也就是隐藏于我们内心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由于心轮脉结的开散和业气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开悟者在开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内心一般都会自然安住于这种“空乐”之中。这时,由于心结的开散,开悟者的我执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难生起心力或者念力来打破这种“空乐”,(也包括难以用念力、神通帮助他人,除非得更高修为的明师指点,否则很难生起大机大用)。由于这种原因,开悟者的内心会长期沉浸在“空乐”之中,不会因一般外来刺激而引生烦恼。这种心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涅槃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此处乃有余涅槃),这种自然不受外在影响的状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解脱”和“无生法忍”的状态。   四、气质变化:   开悟者的气质变化,准确地说是一种气质隐化。造成这种气质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业气从打开的心轮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轮脉结开散后内心造作习惯的止息,其三是开悟者自性本觉能量的显现。   由于上述原因,多数的开悟者在开悟之后,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与冲突而形成的粗重、热恼、紧张的气质,往往会顿然一扫而净,由此而转变为清净、宽和、喜乐的气质状态。这种清净喜乐的气质,不仅能使开悟者自身时常体会到一种清凉喜乐的感受,由此恒久地不离内心的自在与安乐。对于一些诚心亲近开悟者的有缘人来说,这种气质往往也会显现出极大的感染作用,并使他们内心的烦恼顿归息灭,由此转变为宁静和欢喜。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开悟也被叫做“登清凉地”。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观大师,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为“清凉国师”,关键就在于这种气质的感染作用能够“清凉帝心”的缘故。   五、形相变化   开悟者的形相变化,是由内在的气脉变化与心态变化造成的。一般来说,相对小乘道的开悟者而言,大乘菩萨道的开悟者的相貌变化更加明显。   由于心间脉结的消除、业气融入中脉空性法身、开悟者心身压力及其紧张作用的消除,以及内心造作行为的中止,开悟者心身从此进入极大的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开悟者的心身状况会因此发生极大的改变,许多宿疾会自然不药而愈,身体健康出现明显好转,其肌肤会变得柔嫩,脸色会变得圆润,目光会变得清澈,原有性格习惯所显现的面部特征(譬如横肉、皱纹等)将逐渐淡化,而部分显现出童子般相好而且庄严的相貌特征。   根据佛教有关经典记载,佛陀最早度化的乔乘那等五位弟子,就是因为看到释尊悟道后的形相变化而成为佛陀弟子的。在此之前,由于释尊放弃苦行,他们本已对释尊起唾弃之心。然而,当他们再次见到已经成道的释尊时,立即被释尊成道后所显现的形相与神采慑服,由此而成为佛的第一批弟子。佛教中对成道者常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说法。佛法修行的开悟,虽然与究竟成佛还有相当距离,但是,由于心身气脉与心态行为的改变,开悟者的相貌部分地发生改变是非常自然的。   后述:   开悟,并非神秘莫测,它是佛法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有着多种具体的证量体现。   开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够,方法对路,许多人即生都可以获得。这一点,佛陀时代就有许多人已经用事实加以证明。   开悟,其所证者只是自性法身,仅仅是报身与化身修证的开始。开悟之后,显宗还要修证十个大的次第才能圆满;禅宗还要经过向上、保任、除习、使见行打成一片,才能产生大机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报身与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证。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中所必须正视的和不断努力的。   本文的有关内容,乃是笔者根据个人修行经验并参考有关佛学理论综合而成,欢迎有觉悟的善知识批评指正!   那摩本师释迦牟尼佛!   那摩六祖慧能大师!   愿一切众生早成无上正觉!   ——原载1996年第6期《中华气功》,本文为2001年7月3日补充修改稿。   [通讯地址:570311海南省海口市电力村]   九五年禅悟诗(整理稿)   陶贵堂   大道仙佛本无奇,万法唯心是真机;   有心作佛非大道,心不留事即菩提。   谈空说有均扯淡,是事不染真涅槃,   如有毫厘放不下,到底还隔万重山。   真禅非修非思量,有寻有执皆妄想,   但将一丝也不挂,立地成佛在当场。   大道至简又至奥,千圣万智料不到,   死心无为归寂然,蓦然心开哈哈笑。   万法藏太虚,太虚本是虚,   只向心中证,虚极通不虚。   正法即无法,执无落偏差,   心歇法灭处,绽开心莲花。   大道说无为,旨在无无为,   意净心结开,无为无不为。   补记:   1995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四)傍晚,笔者应一道友所邀,赴琼山市府城玉龙美食城吃茶。因茶间相互谈及修行问题,不自觉进入参禅状态,参至心寂意灭处,忽然心门洞开,只觉一片无碍大空,笔者当即省悟已然证见诸法空相,一时,一阵极强的大乐灌注心身内外,全身经络无不豁然贯通,周身细胞乃至指甲、毛端都无不幸福至极,……处此大乐之中,笔者只见茶楼上下内外一片明澈,尽管周围人车喧哗,但一切好似见而不见、闻而未闻,心身大乐长时不改。处身于此番大乐之中,笔者感觉好象只呆了四五十分钟,无意看见手表,指针已然子夜……以此为发端,大约有半年时间(到笔者另寻它法跳出这种境界时为止),笔者几乎每天都处于这种大乐之中,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身体上的许多疾患皆一一不药而愈,整个身相乃至面相也逐渐变得圆润饱满。   上述几首“悟道诗”,就是在这段写成的。其中的部分诗偈,在当年腊八节期间,有一道友常光曾带往广州光孝寺呈多位高僧指教,诸高僧评价说:“的确系悟道之作,可惜离禅门最上乘见解还差一点点,不过,如果仅求自己受用,也足够了。”该道友从广州返回后,于大年三十夜赶到笔者住处,郑重地向笔者告知这一消息,并谈及“还差一点点”的问题。笔者也欣然地向他告知:“自己已知其中不足,并已跳出上述境界”。常光听后欣然道贺。因知常光即将赴美国定居,笔者很想送点纪念品给他。常光听后笑说:“你的这些诗偈已经是很好的纪念品了,恐怕世上也没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   上述所记乃是有关《1995年悟道诗》的一些因缘,之所以和盘托出,旨在让读者进一步增加对禅法修行的信心和认识。文中所提到的“还差一点点”的问题,主要是禅门中的“向上”问题。古德有云,“向上一路,千圣莫传”,其见解如果让一般人去理解,结果可能会似是而非,以至毫无用处,所以此处也就不加披露。如果会者愿意对此进行私下交流,欢迎来信或发送电子邮件。                           陶贵堂记于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端午节吉祥日) 开   
(希阿荣博上师开示)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今天的明月将是一年中最明亮、最圆满的。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菩提洲网站将前不久收到的希阿荣博上师的这篇开示《开悟》登出与大家共享。“智悲月影无力堪阻挡,乃至菩提不离恒护佑”,在今生能够值遇如此珍贵的教法,我们希望大家都能感念法王如意宝与所有传承上师的无量恩德,精进修持,早日证得圆满成就。    1987年法王如意宝于五台山之东台取出意伏藏《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回到学院后开始为弟子宣讲这一珍贵法门,前后历时一百天,听法者超过一千人。法王说,因为文殊菩萨加持,参加修法的人都很清净,才在如此大范围内传讲这个伏藏法,这种情况以后不会再有。    我当时除每天在法王面前听闻佛法,按法王传授的窍诀修行外,还负责为几位道友做课下辅导。一天,达森伤心地对我说:人身那么难得,遇到上师那么不容易,这次讲这样殊胜的法,如果不能开悟,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开悟了。他因为在修法中遇到障碍,迟迟没有开悟,急得大哭,求我把法王上课讲的要点再仔细给他讲一遍。我边安慰他,边与他一起回顾法王的教言:    对上师有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相信因果。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到面前讲大圆满,也不可能开悟;做到这三点,哪怕魔王现身也无法引导你偏离解脱正道。    并非真正把上师看作与佛无二无别,而认为上师之外还有更高明的佛菩萨,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可能开悟。    释迦牟尼佛涅槃前,阿难悲伤不已,劝请佛陀住世。佛陀说:弟子,不要难过,我会以上师的形象再回来度化众生。佛随顺众生的业力因缘,以不同形象救度众生于轮回苦海。有时,他示现佛的形象,如佛陀在世转法轮时;有时他示现菩萨形象,如文殊、观音菩萨;有时他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我们所见到的上师;有时他甚至化作鸟、牛等动物,去度化有缘众生。所以,上师就是你现量能见到的佛,就是你内在佛性的具体外相。    祈祷上师,然后安住。开悟者安住于本心,未开悟者安住于对空性的定解中,如此反复祈祷,反复安住,每天至少半小时,对开悟和巩固证悟帮助极大。    我们与麦彭仁波切的因缘非常近,观想时把上师、麦彭仁波切、文殊菩萨观作一体,就一定能得到加持,一定能开悟。我一岁多刚学会叫妈妈时,心里对大圆满的境界就有所领悟,那时相当于玛哈约嘎的阶段。七、八岁,达到阿底约嘎的境界。而我彻证无上大圆满是在十五岁时,对麦彭仁波切生起巨大信心,通过祈祷麦彭仁波切,专心念诵《直指心性》后实现的。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希望对你们,我的弟子们,能有启发。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法门,一定要常看,常修持。    我所持有的大圆满传承中所有祖师,从普贤王如来到托嘎如意宝,无一例外都是真正的佛。虽然我自己只是一介凡夫,但我的传承依旧清净殊胜无比,因为我从未把我最亲近的根本上师麦彭仁波切和托嘎如意宝看作与佛有别,也没有令其他任何为我传过法的上师心生不悦,我诚心诚意地敬爱他们。求法者啊,当你去求大圆满传承时,务必对传法上师仔细观察。如果他曾令自己的上师不悦甚至毁谤上师,他的传承就被染污了。如黄金般珍贵清净的传承之线,到他那里已经断了,透过他你将得不到传承的任何加持。    达森说他还没有通达五部大论,不知这是否会影响到开悟。其实,学识和证悟是两回事。通达经论当然会有助于开悟,但不一定能保证开悟。证悟说起来也简单。《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涵括了从凡夫到圆满证悟成佛的所有修行内容,但它写下来才不过薄薄五页纸。在我们的教法传统里,只要依止的是真正的大成就者并对上师具足信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开悟。    当年,华智仁波切和弟子纽西龙多在石渠修法。二人生活清苦,每天只能吃到一点点糌粑。某天,一位施主供养了一个人参果粉和奶渣做成的大饼。华智仁波切说:“我们分一下,一人一半。”纽西龙多推让道:“上师,你吃就行了,我不要。”华智仁波切说:“拿刀来,我来分。这个饼头在哪尾在哪?”纽西龙多一听这话,心里豁然开朗,就在那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证悟境界。    还有一则故事是关于麦彭仁波切的。他去求见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仁波切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一进来看见蒋阳钦哲旺波斗篷蒙面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突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麦彭仁波切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仁波切显现上当下便开悟了。    汉地禅宗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大家不要把它们当趣闻轶事听,或是觉得开悟原来如此简单,说不定自己哪天也会无缘无故地开悟呢!如果你对上师没有足够的信心,哪怕大棒打破头,也是不可能开悟的。我们普通人不要总是想像证悟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突然掉到自己头上,大圆满法已经为我们清清楚楚地指明了修行、证悟的次第,我们按照次第精进修行就会有效果。而在修行中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来自于上师的慈悲加持。    几十年来,达森堪布初心不改,始终过着清净的修行生活,对世俗的一切无欲无求。他对上师的信心从来没有减退,一心一意唯求解脱。去过扎西持林的人都知道,他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我常常会难过地想:达森堪布、丛达、丹增尼玛常年以侍者的身份卑微地跟在我身边,默默操劳,而实际上他们修持那样高深,本应受众人恭敬供养啊!    法王如意宝说过:得到大圆满法的人,如果对上师具足信心,不破密乘戒,不诽谤佛法,并按次第精进修持,今生就有可能解脱。没有做到即身解脱的,在临终法性中阴或转世中阴出现时,也能解脱。不用说人道,就算畜牲道等其他道的众生,只要听到大圆满法,来世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一定能再值遇大圆满法,条件具足的话,一定能解脱。    希阿荣博堪布于公元2008年9月10日(藏历七月十日)口述,弟子如实记录。                                         录自《菩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