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山江·尕依提:人生“留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1:55:53

  

  “留白”艺术反映在生活中。去一位友人家里做客,房屋不错,房间也不小,只是家具摆设太多,墙上又挂满字画,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想来想去,就是过分拥挤,缺少点“空白”,在陈设布置上缺少“留白”。我去年冬天赴美国转了一圈,从东部到西部,跑了不少地方,和友人议论,印象最不好的地方是哪里?是纽约。因为那里有太多的高楼大厦,抬头望去,天空太小,令人压抑。这不也是在城市建筑格局上缺少“留白”吗?

  其实,“留白”不仅仅是艺术和生活的境界,更应该成为生命的境界。生命不能安排得太满,生命不能没有空白。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学龄前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学龄前期姑且不论,青少年期要读书,中年期要创业,“留白”自然不会太多,但到老年期则应该给自己多些“留白”,让自己真正感悟生命的价值,享受生活的美好。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曾提出学习3万天的理论,说人生从1岁到27岁这一万天,是成长修业时期,学习基础知识,适应社会。从27岁到54岁这一万天,是不断整理和积累知识时代。从54岁到81岁这一万天,是充实自己的时代,踏入圆熟人生,进行思考总结。这“思考总结”说的就是寻求人生的“留白”。无独有偶,据说印度学者将人生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25年接受教育,第二个25年成家立业,第三个25年回报社会,第四个25年归隐山林。这第四个25年是彻头彻尾的“留白”时期。

  上个世纪90年代,旅美友人将一张托尔斯泰晚年独自出行的照片寄给我。凝视着这张照片,令人怦然心动。从历史到现在,有几亿人读过这位大师的作品了,然而有谁能触摸到他的内心世界呢?正像这张照片所暗示的,他背负行囊,手持木杖,走在弯曲的小径上,目光是孤独的,身影也是孤独的。感受到世人无法感受的世界时,他才成为一名大师;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精神流放,寻求生命最后的空白。

  我的这些感受,来自于他人,更主要的源于自身。我离开工作岗位近十年来,离休未休,难觅“留白”。今年春节前自诌打油诗道:“勤勤劳劳苦追求,朝朝暮暮度春秋。熙熙攘攘看世界,浮浮躁躁叫人愁。孜孜矻矻读与写,冷冷暖暖白了头。忙忙碌碌何时了,‘上苍’召唤始罢休。”是啊!人生没有来回票,总不能这样终了一生。一位同龄老友,抠了大半辈子党史资料,前年就匆匆弃世而去,终其一生没有享受生命的“留白”。我怀念他,也为他的老年人生感到悲哀。至于有些领导同志,退下来仍忙着参加这样那样的社会活动,“自以心为营役”,直到生命的终了,更是一种悲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终生奋斗不息的人们的写照与赞美。可我们毕竟是活生生的人,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哭能笑能让生活绚丽多彩的人,总不能奔波一生不为自己留一点生命的空白呀!我们的大半生营营役役,为养亲蓄幼,为职称房子,为许许多多无可回避的事务奔走劳碌,生命早已被瓜分得支离破碎了。步入老年,我们要为自己保留一份空白时间,让俗世中蒙尘的心灵得以净化,让疲惫的身体得以休憩和修复。

  给人生“留白”,是为了让生命有自由伸张、飞翔拓展的空间;给人生“留白”,是为了解开名缰利锁,让生命不再有所羁绊;给人生“留白”,是为了让生命在自我关照中享受从容的滋养;给人生“留白”,是为了拉长生命之弦时不至于让它绷断。由此看来,人生“留白”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悠然,是一种闲适隐逸的自然存在,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哲学。

  这样看来,我要下决心为自己唯一的生命“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