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之光2016大改技能:根在八闽之“大宋王朝的遗梦”(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09:40:28
根在八闽之“大宋王朝的遗梦”(三)
-----------------------------------------------------------
通过赵家堡,我们可以看到南宋“厓山之战”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南宋祥兴三年(1279年),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南宋幼帝赵昺,以战船千余艘退驻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元朝将领张弘范、李恒带领水军占据海口。宋朝水军以大索、铁缆贯连各舟列阵奋战。元军断宋军淡水供应,双方激战多日,宋军终因腹背受敌,二月被元军突破阵营,连夺数舰。宋军溃败,被元兵追杀几乎全部灭绝。当时的丞相陆秀夫担心小皇帝落入元兵之手后必遭受侮辱,就背负着九岁的小皇帝投海,壮烈殉国,结束了一代王朝的历史。大将张世杰集合溃军继续战斗,往南突围至海陵山(今广东阳江县南海陵岛),突遇台风,全军覆没。
历史及有关文献只记载到这里,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史的最后一页中,而还有一段佚史,通过赵家堡却得以续写:当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杨太后投海前为保皇族血脉,命侍臣黄材及宣慰使许达甫斫断链接各船的大索铁缆,率十六艘船只夺港而出,护卫闽冲郡王赵若和向北突围,想赴福州,以图恢复。与张世杰一样也遇到了台风,这些船只很快又被风浪淹没了。可是几乎没人知道,其实有四艘船侥幸逃了出来。船上载着年仅十三岁的闽冲郡王赵若和以及侍臣黄材及宣慰使许达甫等,在逃出元军包围和风浪之后,顺着海流向北漂泊。但在厦门的浯屿一带再遇台风袭击,水尽粮绝,船体亦伤损严重。不得已,他们只好解散随从,趁夜色弃船,在龙海太武山下的银坑(即今天龙海隆教畲族乡白坑村)登陆。许达甫去了东泗(今龙海市东泗乡)。黄材假称是遇难商人,稽留在银坑。赵若和则隐藏在一个黄姓人家,并假冒黄姓以躲避元兵的追缉。直到元军不再搜捕南宋宗室,几经辗转赵若和才移居漳浦县的佛昙乡积美村(锡尾)隐姓埋名,改姓黄居住下来。
元朝灭亡,明朝兴起,到了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发生了一件婚姻官司。那一年,赵若和的孙子要娶黄材的后裔为妻,被人妒忌以同姓通婚罪告上官衙,惹出了“同姓通婚”的官司。审理此案的是御史朱鉴。为了解脱罪名,赵家不得已拿出了密藏的宋代玉牒(皇家的族谱称玉牒),朱鉴大吃一惊,方知这是宋朝的天潢贵胄,被告是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孙子,在避难中不得不假冒黄姓。当御史朱鉴把民间遗藏前朝皇族之事急奏朱元璋时,江山已固的大明开国皇帝动了恻隐之心,恩准赵若和后人填“赵”复姓,并顺便赐了几个闲职小官给赵氏后人,从此赵氏重开文明气象。御史朱鉴为此赋诗一首:
宋去春秋三百過,
許多怨恨幾時磨。
胤因國亂披金甲,
昺為身亡擲戰戈。
元帝勢強圖社稷,
趙氏力盡棄山河。
兒孫能效胡公滿,
管取當朝賜紫袍。
700多年来,赵若和侍臣黄材的后裔一直陪在赵氏皇族后裔左右,赵、黄两氏朝夕相处,如今黄材的第23世孙黄碰英也成了赵家堡的讲解员。黄碰英介绍说,当年赵若和改姓为“黄”,这是“皇”的谐音,隐含皇族的意思;其次,表示他是在黄材的保护下来投靠姓黄的人家。
赵若和第九世孙赵范读书上进,考中进士,历任无为州知州、磁州知州、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副使等职。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赵范告老返乡,觉得佛昙地处沿海地区,虽有大型土堡梅月楼,但常受海盗侵扰,极不安全。加上当地杨氏家族的忌恨,经常寻事挑衅,便决定把家迁往内地。他选中了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硕高山,在这块宝地上大兴土木。这里青山环抱,远避海盗侵害和城市的纷扰,田土肥沃,树木繁茂,可以养老课子,可以聚族而居。于是举家迁至湖西,建起了完璧楼、官厅等建筑。1620年赵范的儿子中书舍人赵义特意专程到开封、杭州考察两地建筑布局并以此为蓝本再重新扩建了赵家堡,形成今天赵家堡的规模。
也许祖先的良苦用心保佑了赵氏子孙在以后的400多年岁月里能够安居乐业,发扬光大,永放光芒。如今的赵氏子孙不仅在国内传播,更是繁衍到海外。赵若和第20世孙、年逾七旬的赵和斌老人介绍说,今天在台湾还生活着不少赵氏皇族的后裔呢。
历史已在赵家堡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凝聚了宋氏皇裔的渴望与悲怆,也留下一段动人的故事。赵家堡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亲缘关系永不衰败的传统,也是赵氏后人与遥远祖先心灵沟通的物质载体,更是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历史见证。赵家堡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不但牵动赵氏宗亲的心,而且牵动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心,吸引了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在古堡中寻觅着独特的感受。(海峡之声记者庄江东)
【来源:海峡之声网 责编:】 【大小】 【发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