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达床垫:13.取胜的关键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0:05:48

13.取胜的关键因素

【原文】必得1234,官56胜务。时因胜之终,无方7胜之几8,行义胜之理,名实胜之急,时分胜之事,察伐9胜之行,备1011胜之原12,无象胜之本。定独威胜,定计财胜,定闻知胜,定选士胜,定制禄胜,定方用胜,定纶13理胜,定死生胜,定成败胜,定依14奇胜,定实虚胜,定盛衰胜。举15机诚要16,则敌不量;用利至诚,则敌不校17。明名章实,则士死节;奇举发不意,则士欢用。交物因18方,则械器备;因能利备,则求必得。执务明本,则士不偷19;备具无常,无方应也。

【译文】必须具备文明法则才能继承,管理要调节才是取胜的根本。时机是凭借取胜的最终结局,没有固定方法才有取胜的机会,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才是取胜的道理,名与实相符才是取胜的急务,抓紧时间才是取胜的大事,明察夸耀才是取胜的行为,警惕具备才是取胜的根源,隐蔽无形才是取胜的根本。确定了独权法则才能取胜,确定了计划财用才能取胜,确定了广闻博知才能取胜,确定了选拔士卒才能取胜,确定了俸禄制度才能取胜,确定了方法使用才能取胜,确定了治理道理才能取胜,确定了死生意愿才能取胜,确定了成败因素才能取胜,确定了依靠奇计才能取胜,确定了虚实状况才能取胜,确定了盛衰时势才能取胜。兴事抓住时机诚心于行事纲要,那么敌人就无法计量;使用便利至于诚信,那么敌人就不敢对抗。明确名分表彰战绩,那么士卒就会甘心死于名节;奇计兴起挥发出其不意,那么士卒就会乐于使用。交换物品要凭借方法,那么军械就能完备;凭借才能利用完备,那么所求必能得到。按照职务明确根本,那么士卒就不会马虎苟且;完备军械不满足于日常,就没有哪一方能应付了。

【说明】象水一样汇同后怎么样?就是要开展文明教化,还要调节我们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办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经常根据时势进行调节。如果一味继承老办法,实行老办法,那是不可能取得任何胜利的。所以要凭借时机,凭借出其不意的办法,选择采用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取胜。管子在这里列举了二十一条取胜的因素,缺少了其中一项,想要取得胜利是很危险的。

——————————————————

【注释】1.得:(dé德)《管子·心术上》:“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孟子·公孙丑下》:“不得,不可以为悦。”《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明主者,鉴于外也,而外事不得不成。”这里用为具备之意。

2.文:(wén闻)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其也含有文献、学问文章之意。《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老子·十九章》:“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群义之文章也。”

3.威:(wēi微)《易·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终,吉。”《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书·吕刑》:“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诗·小雅·采芑》:“征伐玁狁,蛮荆来威。”《诗·周颂·有容》:“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毛传:“威,则。”郑玄笺:“既有大则,谓用殷正朔行其礼乐,如天子也。”《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尔雅·释言》:“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韩非子·有度》:“属官威民,退淫殆。”这里用为“法则”之意。

4.武:(wǔ午)《诗·大雅·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毛传:武,继也。”郑玄笺:“后人能继先祖者,维有周家最大。”《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诗·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尔雅·释言》:“武,继也。”这里用为继承之意。

5.官:(guān关)通“管”。《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书·吕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管子·幼官》:“攻之以官,发之以力。”《管子·山国轨》:“轨守其时,有官天财。”《荀子·君道》:“大夫擅官,士保职。”《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说文》:“官,吏事君也。”《字汇·宀部》:“官,司也。”甲骨文字形,从“宀”,以冖覆众,本意则有治众的意思。这里用为管制,管理之意。

6.习:(xí席)《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书·大禹谟》:“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韩非子·主道》:“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7.方:《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韩非子·扬榷》:“上有所长,事乃不方。”这里用为方法、办法之意。

8.几:(jī基)古通“机”。《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书·益稷》:“安汝止,惟几惟康。”《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诗·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韩非子·奸劫弑臣》:“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几矣。”《法言·先知》:“或问为政有几。”《文心雕龙·情采》:“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这里用为机会之意。

9.伐:《书·大禹谟》:“惟汝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书·大诰》:“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小雅·鼓钟》:“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诗·小雅·宾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老子·二十二章》:“不自伐,故有功。”《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荀子·仲尼》:“无伐德之色。”《荀子·哀公》:“仁义在身而色不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伐己功,不矜己能。”这里用为夸耀之意。

10.备:(bèi贝)《书·吕刑》:“其刑上备,有并两刑。”《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这里用为谨慎、警惕之意。

11.具:(jù巨)《礼记·祭统》:“官备则具备。”《仪礼·士相见礼》:“以食具告。”《孙子·谋攻》:“具器械。”《荀子·王制》:“具具而王,具具而霸。”《荀子·宥坐》:“今学曾未如肬赘,则具然欲为人师。”《说文》:“具,供置也。”《广韵》:“具,备也,办也。”《汉书·何武传》:“寿为具召武帝显。这里用为准备、备办之意。

12.原:(yuán元)同“源”。《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管子·牧民》:“不障两原则刑乃繁。”《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韩非子·主道》:“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礼记·孔子闲居》:“必达於礼乐之原。”郑玄注:“原,犹本也。”《吕氏春秋·异用》:“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也。”高鸿缙《中国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这里用为根本、本原、根源之意。

13.纶:(lún仑)《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玄应《一切经言义》卷一:“纶,经理也。”这里用为治理之意。

14.依:(yi以)《书·五子之歌》:“万姓仇予,予将畴依?”《书·君陈》:“无依势作威,无依法以削。”《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诗·周颂·载芟》:“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诗·鲁颂·閟宫》:“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孙子·行军》:“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史记·刺客列传》:“依柱而笑。”《说文》:“依,倚也。”《广雅》:“依,恃也。”这里用为靠着之意。

15.举:(jǔ沮)《管子·牧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荀子·致士》:“无君子,则道不举。”《荀子·议兵》:“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吕氏春秋·察今》:“举事必循法。”《史记·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并举而争起。”这里用为兴起之意。

16.要:(yào耀)《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书·吕刑》:“惟齐非齐,有伦有要。”《老子·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荀子·解蔽》:“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韩非子·扬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这里用为纲要之意。

17.校:《管子·牧民》:“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史记·春申君列传》:“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扬雄《长杨赋》:“校武票禽。”李延寿《北史》:“不与诸弟校竞。”这里用为对抗、抗衡之意。

18.因:(yīn音)《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19.偷:(tōu投)《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礼记·表记》:“安肆曰偷。”《说文》:“偷,苟且也。”这里用为苟且、马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