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 赵彬:关羽为什么会从人到神?(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6:49:27
            关羽、关云长头上戴着武圣人、武财神、关夫子等各种桂冠,甚而称为关帝。所以,世称:关公。这是一个公共人物的荣誉称号,内涵极其丰富,而这个称号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又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另外,古代有地名关羽,但其确切位置不明。①
  
  ······
  
  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为后世传诵。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等憾事!②
  
   关羽制造了很多经典,确切的说,是被赋予了很多人文色彩,如,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励志的史例、楷模,为说明一个道理,人们历来喜欢找例,作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依据。关羽就成了说明道理的理由。再如,失荆州,说明了做事要小心谨慎,不可粗心大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再如,走麦城,成为英雄末路的代名词。过五关斩六将表述出的正面作用,是喻世。失荆州、走麦城阐释出的负面作用,是警世。
  
   而当把关羽奉为神佛时,就成为了另一番话语环境了。关羽已不再是关羽,而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者说,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关羽身上,当关羽成为公共愿望代言人时,就以公共愿望铸成了他的灵魂,成为说关羽、谈意境的文化内容。而这种说关羽、谈意境的文化形式,恰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一种战争态度。这种战争态度为中华民族所特具独有:他把战火变成了香火。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③
  
   这位美国人类学教授仅用寥寥数语就道出了中华民族战争态度的实质性:为爱而战,为真理而战。“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我们和炮火、地雷、手榴弹生活在一起。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摧毁我们对和平的梦想。”(伊扎克·拉宾)
  
   透过关羽战争传奇种种,把关羽民俗化、民族化、国际化是原因是什么呢?
  
   民俗化,用仁义写进民间文化的骨髓里,如:仁至义尽,作为解决民事纠纷、争端的基本原则,不仅是对当事者双方人格行为的考量准则,也已经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仗义执言,义不容辞等历史人生态度,不仅是箴言,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当关羽成为忠义的化身时,就进一步民族化了,并成为民族表彰忠义人文精神的典范和典型形象。“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④
  
   而当从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成为一种人文精神这个高度上看待关羽时,就会给战争的腥风血雨增添理想的色彩,用艺高义更高,重艺更重义的性质改变着战争的性质。也就是说,不仅武艺高、武功高,义薄云天是尚武精神的最高境界。正是中国的尚武精神用正义把战争打开一扇通向和平的大门,“只要和平没有到来,我就会矢志不渝地斗争下去。”(伊扎克·拉宾)即:正义,在通过关羽的人物形象展示给了全世界,并使全世界从客观具体的行为上看到了什么是正义,正义从此不再是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一种具体的道德品质。古有关羽,今有拉宾,古今中外,相映相照,不容置疑。此关羽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关羽之所以会被世界各国人民所顶礼膜拜,全在于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战争态度并因此而活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世界各地尊崇关羽的种种形式,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关羽舞刀,意在和平。武魂从此归正途,尚武精神的最佳归宿在属于它非暴力的原动机里。那是一种献身于和平事业里的坚忍态度,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与全世界相亲相爱的友谊。不暴动已经来到人间,并且要留住。它是世界上的和平的报告。”(圣·甘地)“麻哈德麻·甘地以他羸弱而没有物质和财富资助的身躯,证明了隐藏在受侮辱和穷困的印度民族心中的温柔和谦卑的‘不可征服的力量’,这是符合逻辑的。”(泰戈尔)当尚武精神从暴力解放出来的时候,人类就会迎来自由的曙光。这种战争态度是使战争走向正义的使者,是促进和平的橄榄绿。
  
   圣·甘地、拉宾、关羽,作为不同历史时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民英雄和一代天骄,用他们所处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业绩,无不证实着这样一种情结:当人们饱受战火的煎熬而渴望和平时,就会企盼有一种正义的力量来救赎。当现实中真的出现了代表人们共同愿望的人物时,崇拜他们的实质是与自己内心的需求相共鸣。事实上,崇拜他们无异于崇拜自己的正义感,所不同的是,他们被图腾了。正是这种图腾,使人们看清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武夫儒化是关羽从战神到爱神的过程,其作用在于:“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灾,比皆有功烈于民者也。”《礼记·祭法》。文治武功是消除文恬武嬉、兵荒马乱社会环境的精神境界,通过具体的行为实现拯救的动机和愿望,其动机的纯正,愿望的宏大,非常人所具有,非常人能持。是以故,佛界有圣战斗佛之说,密号胜妙金刚。这样佛就具有了守护和平的意义了,同时,用守护和平的意义把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阐释出来了。也就是说正义的战争是和平的保护神,而保护和平者非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不能为也,把这种大慈大悲的情怀理解为大爱是相同的。关羽武夫儒化的实质就是用从战神转化到爱神的过程,阐释了正义守护和平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并把这种愿望用大慈大悲的情怀树立为人类人文精神上的一个概念、一种观念。这样,关羽就不仅是正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和平的使者了。他集战神与爱神于一身。佛界的战斗佛有无能胜明王,此忿怒尊意为“不被任何东西所打倒”。具有诠释正义与和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意味。
  
   信息越是得到充分传播,越会清晰的展示出关羽的人文内涵。国际化在加重关羽神明色彩的同时,也在透视着人类追求正义心理状态的真实性。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历史人文精神发展的痕迹:越是距离人物本身越远,越是接近人类追求正义心理状态的实质性,渴望正义是使关羽民俗化、民族化、国际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