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作室 简介 文案:《易筋》《洗髓》---佛陀禅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1:11:22
 第一卷 演说易筋洗髓合编

  增演易筋洗髓合编序

  《易筋》、《洗髓》,自达摩祖师西去后,慧可祖师将洗髓携去云游,《易筋》藏少林壁中。由是道分为二:习《洗髓》者仅能收心养性;习《易筋》者仅能强筋壮力。千余年来,其书未合。后《易筋》经般刺密谛翻译出,代有传人。《洗髓》由慧可翻译出,亦有嫡派。两两相合,道本同源,理实一贯,一而二,二而一,两经非两派也。后世祖师得洗髓传,知道相表里,乃与《易筋》合成一函。虽纲领节目,综括靡遗,而奥旨微言,难寻次第,经少林门下,诸老祖师照诸佛菩萨、诸天神王、历代罗汉宗师庄严法相,摩挲求之,合以《易筋》、《洗髓》所论工夫,始知道出一辙。于是汇成一帙,名曰《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图多说少,其旨未畅。余不揣谫○1陋,依图演说缮写《易筋》、《洗髓》于前,益以各家论说,分为十七卷。首二卷,经文论说,中十二卷,历代宗师增益图像,后三卷易筋洗髓支流,以备参悟采用。颜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余何人,不足言道,亦不善属文。平时所得,虽未知当否,而吾师属意演说之命难辞。凡有所觉,罔不笔之于书云。

   译白

  《易筋》《洗髓》两部经书,自达摩祖师仙逝后,慧可祖师就把《洗髓》这部经带在身上云游,而把《易筋》这部经藏在少林寺的墙壁中。因为这个原因,后来佛门就分成两支修持门。修习《洗髓》的,仅能收心养性炼精神;修习《易筋》的,仅能强筋壮力而健体魄。一千多年来,这两部完整的经就没合到过一块。后来,《易筋》经过般刺密谛翻译出来,代代有传人;《洗髓》由慧可翻译出来,也有嫡派相传。这分开的两支并无冲突,均出自同一道源,理论是贯通的,是一个整体分为两个侧面,两个侧面又可合为一个整体,两部经并非是两个派。后世的祖师们得到《洗髓》的真传,深知修道是内外合一,于是就把它与《易筋》合到一块。但这种做法,虽然将两部经搜集完整,没有任何遗漏,可修炼的层次功夫,哪在前哪在后,这些具体顺序搞不清楚。后来经过少林门下一些祖师们参照前代修炼证果的许多佛、菩萨、神王、罗汉的实践经验,对照那些塑像的神情姿态,分析研究,与《易筋》《洗髓》所论的功夫进行比较,才知道理论方法是相通的。于是整理汇辑成一套总书,取名为《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但是这部书图多而文字少,所以有关内涵未免能使人看得明白。我不怕别人说浅薄,便依照图的顺序解说《易筋》《洗髓》于前,又充实各家论说,分为十七卷。前二卷是经文理论解说;中十二卷是历代祖师充实加入的练功图;后三卷为该派的支流功法,以备参考之用。又改书名为《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我这个人,按说无资格论道,又不善于写文章。平时修习《易筋》《洗髓》,虽然来未能预料究竟能否得其正道,而我的老师嘱托我务必要解释此经,难以推辞,凡有心得体会的,无不一一书之笔端,仅此而已。

  易筋洗髓并行不悖说

  予读《易筋》、《洗髓》二经,见《易筋》中亦能洗髓,《洗髓》中亦能易筋,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浅深。专习《易筋》,仅能增力则成外壮;专习《洗髓》,仅能养心,则成枯禅。皆偏也,皆非佛之全功也。《易筋》,佛之节目。《洗髓》,佛之究竟。无节目不可入道。无究竟何由证因。以《易筋》、《洗髓》歧视之,固非。

  注:○1谫(jiǎn简) ,浅薄

  即以《易筋》先《洗髓》,《洗髓》统《易筋》,皆误。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工夫,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工夫。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两而化。易筋、洗髓真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故十二图中所列行功次第,导引逆流,搬运存养,规模皆合易筋洗髓。错综变易而兼行之。运中有定,定中有运,一动一静互为根,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二经浑然一太极矣。

   注解

  我读了《易筋》《洗髓》二经,体会是,《易筋》也体现了洗髓,《洗髓》也含着易筋。功夫虽有整体和具体之分,却无先后之分;效果有大小之分,却无深浅之分。侧重《易筋》的修持,只能增强体力显示外壮;侧重《洗髓》,只能养生,完成片面的性修。这两种情况都是各走一个极端,不是佛门倡导的全面功夫。《易筋》体现着佛家修炼的具体功夫,《洗髓》体现佛家修炼的原则和目的。无具体的功夫无法入道,无有原则和目的又何能验证佛门的因果呢?把《易筋》和《洗髓》区别对待无疑是错误的,但认为学习功夫,《易筋》在先,《洗髓》在后,或者认为《洗髓》代替《易筋》,这都是更加错误。行易筋是离不开洗髓功夫的,而行洗髓则是为了规范易筋的功夫。这是道整体之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合于一个道。其效果因为统一而显其神用,其理论因其两个方面才显示广泛的使用。所以,易筋洗髓真是有并行而不相违背、互根互成的妙用。因此十二图所列的行功顺序、导引内气逆流而搬运内养,其规范要领模式都符合易筋洗髓。要灵活掌握,参差互用,使运中有定,定中有运,使其显示出一动一静互根互成,休现一阴一阳交合运变无究的道。使其阴阳相交合,八卦相鼓荡。所以,《易筋》《洗髓》的相辅相成恰恰是浑然一体的太极。

  易筋洗髓名义

  筋为连络形骸之物,故先易筋,筋易而无处不易矣。髓为出入灵明之区,故必洗髓,髓洗而无微不洗矣。

  筋何贵乎易?按《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是易为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筋一易而乾坤合,坎离交矣。至引伸为交易、变易、互易、移易、反易、对易、辟易、改易、平易、和易之义。又何难使剥复运,否泰转耶。所以一使之易,寒可易为暑,暑可易为寒,昼可易为夜,夜可易为昼,老可易为少,少可易为老,阳可易为阴,阴可易为阳,变化无端,皆易之道。

  髓又何言乎洗?按:洗,《广韵》:先礼切,《正韵》:想礼切,并音姺,与洒同,涤也。《说文》:洒足也。《史记•高帝纪》有使两女子洗之文。《书•酒诰》:自洗腆,用致酒。洗:又,洁也,是洗之义,自上洒下,又由下升上而洁上也。他如钟名姑洗,律名姑洗,官名洗马,承水器曰洗石,名有洗石,皆取义于《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之洗,所谓洒涤、洒洁也。所以一为之洗,浊积者,能洗之使清,黑暗者,能洗之使明,凝重者,能洗之使轻,尘蔽者,能洗之使净,洗髓功深,自放光明。昔汉武帝时,客有问于东方朔曰∶先生有养生诀乎?答曰∶无他术,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不识道,以为滑稽戏语。后注家及考据家亦多引之作喻言,不知为实语也。行功者能晋进不退,恒久有常,困而升,革而鼎,蹇而解,贲临中节,屯蒙悉涣、中孚独履,由小过而大过,小畜而大畜,颐养与井养兼施,未济既济,有震无兑,有益无损,噬嗑需讼,师遁夬姤,比随而谦,谦而豫,蠱明夷,渐旅渐巽、渐丰渐萃、渐艮渐归妹,家人不暌,同人大壮,咸观大有。一易筋即洗髓,一洗髓愈易筋,阳阴造化,往来不穷,无方无体,无际无涯,与天地参,非其能事乎。

  注解

  人之筋是连络人之形体的纽带,所以要先易筋,筋易以后身体无处不产生新的变化。人之髓是人体对外和向内发布和接受能量、信息的最灵明的所在,所以必顺洗髓,髓能洗得浩净则身体内部无微不是畅通明达的。

  筋为什么是最贵得易呢?按《秘书》的说法,就是日和月的一来一往,象征阴阳的不断运变。《易。系辞》说:“生生不息就是易。”注解又说:阴和阳的交合运弯化合为生。所以说“易”是一切变化的概括名称,也是批一切不断改换的特殊说法。人的筋一易,阴阳就能合,神气就能交(按:乾坤即阴阳,离坎即神气、心肾)。易的交变演运形态,可引伸为交易、变易、互易、移易、反易、对易、辟易、改易、平易、和易等意义。从《周易》六十四卦卦象来看,只要有易的运变,“剥”就可以运变为“复”,失去了可以回复;“否”就可以转化为“泰”,坏的就能转变为好。因此,事物一经发生易变,冷可转为热,热可能转为冷,白天可转为夜晚,夜晚可转为白天,老年人可转变为少年,少年也可转变为老年,阳可易为阴,阴可易为阳,无穷变化的原因,都是易的运动规律所致。

  髓在人体摸不着看不见的地方,怎么说是洗呢?我们就来谈谈其中的道理。“洗”这个字的读音,《广韵》是以“先、礼”合并;《正韵》以“想、礼”合并,发音为“洗”。与酒意思同,指的是洗涤。《说文》解释是:从头一直洗洒到脚。《史记。高帝纪》有让两个女子帮助洗澡的记载。《书。酒诰》说:只有把身子洗涤干净美洁了,才能从事敬酒的事(按:原文“腆”,指美洁之义)。前面说的洗,有圣洁、庄重的礼义含义,实际归根到底,洗,还是指清洁。按洗的动词含义,即是自上而下的淋酒,又由下升上的洗涤,使之由上到下全部净洁。古代很多词汇都借用了“洗”字,律吕上把钟称为姑洗,律称姑洗,有把某官称洗马,盛水的容器称为洗石,甚至有人的名字也称洗石,这些“洗”的用义,统通源自于《易。系辞》“圣人以道洗心,使后天人心清失到找不到的地方”这个“洗”。这也就是要进行酒涤,使之洁净。所以洗的功能很大,积累的污浊很多,一洗能使它清洁;黑暗的东西,一洗能使它明亮;凝重的东西,一洗能使它便;蒙上尘垢的东西,一洗能使它净明。人体也是如此,洗髓的功夫深厚,通体自会大放光明。汉武帝那个时候,有个门下客问精于仙道的东方朔:“先生有什么养生妙诀可以相告吗?”东方朔回答说:“别的方法没有,我能三千年洗一次髓,三千年更换一次形体(按:原文”伐毛“,伐,砍伐,讨伐,引喻为吐故纳新,毛,毛皮,皮肤,引喻为身体)。我已经三次洗髓,三次更换形体了。”这位门客不知道的奥秘,以为东方朔在跟他开玩笑。后代注解家和考据家也多引此段作为比喻之言、不知这确是实在话也。

  如果练功者能照《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含义去练功(注:此将卦象解释变为一般通俗解释,以利理解),能勇猛精进而不后退,并能长久坚持不懈,能从困境中升华,从变化中立定根本,从死板中解脱,使行为合乎自然运变规律,艰难的、蒙昧的状况就会焕然出新,你就会诚信地实践下去,你就会由小的收获而步入大的收获,由小的蓄养而获得大的蓄养,你就会从后天口鼻呼吸过渡到先天凡男呼吸,或以先天元气和后天呼吸之气相互为用,象未达道实又达于道,虽有无限的循环运化却又没有消耗,有益而无损,出现矛盾就有解决矛盾的时候,元气有时看似消失了,但它还有自然出现的时机,神与气仍有和谐交合呈现美景的时候,但有了收获且不可自满,更要小心翼翼行功,要知道破旧立新有时会有挫折失败,要能不悔心地反省改正,一面前进用功,一面修正错误发扬优点,就会使你练功收获渐渐丰硕,而获得的都是精华聚集,但这时要善于安伏蓄养,使体内阴阳更好交配,使身体每一部份都处于谐调统一而不发生背离,这才能使身心的全体达到全盛景象,阴阳该和合的无不和合,该获得的无不已获得。由此进而肯定,易筋和洗髓是并行不悖的,只要易筋即包含洗髓,只要洗髓就更加会易筋 。易筋和洗髓体现了往来无穷的阴阳造化。说其有方法,其实无方法;说其有形式,其实无形式;也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这样行功与天地同一同化,除此哪还有更高妙的方式呢!

  按:本篇所方及门下客问东方朔养生一事,东方朔答:“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作者论日:“后注家及考据家亦多引之作喻方言,不知为实语也。”这里所说“实语”,并非指东方朔真正活了九千岁,实指仙道修炼之实语也,何有此语?仙道修炼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有炼虚合道,当为炼神还虚之终极)三大递进层次。这三个层次之每一层次都可谓有一易筋洗髓之过程,所以说是三洗髓、三伐毛。然而每一层次之洗髓易筋都有一个艰难温长且带有周期循环的过程。例如一日间练功,可有内气若干次周天循环这过程,这一次之循环便有一个类似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变易状况,好比一年之季节。所以在东方朔方有“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报导”之说,外行人闻此方,不解其妙,当然会认为是滑稽戏语了。

  李卫公序

  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一日,谓其徒众曰:盍各言所知,将以占乃诣。众因各陈其进修。师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子慧可曰,尔得吾髓云云。后人漫解之,以为入道之浅深耳。盖不知其实有所指,非浸语也。迨九年,功毕示化,葬熊耳山脚,乃遗只雇而去。后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少林僧修葺之,得一铁函,无封锁,百计不能开。一僧悟曰:此必胶之固也,宜以火,函遂开。乃熔蜡满注而四著。故也,得所藏经二帖,一曰《洗髓经》,一曰《易筋经》。《洗髓经》者;谓人之生,感于爱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秽。欲修佛谛,动障真如○1。如○2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涤净尽,纯见清虚,方可进修,入佛智地。不由此经,进修无基,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向者所谓得髓者,非譬喻也。易筋经○3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连络周身,通行血气,凡属后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赞勷○4。立见颓靡,视作泛常,曷臻极至,舍是不为,进修不力,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所谓皮肉骨者,非譬喻亦菲漫语也。

  《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衣体,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镇少林,以永师德。第其经字皆天竺文,少林诸僧,不能遍译,间亦译得十之一二,复无至人口传密秘,遂各逞已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枝叶,遂失作佛真正法门。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长,是得此经之一斑也。

  众中一僧,具超绝识念,惟达摩大师,既留圣经,岂惟小技。今不能译。当有译者。乃怀经远访,遍历山岳。一日,抵蜀,登峨嵋山,得晤西竺圣僧般刺密谛,言及此经,并陈来意。圣僧曰:佛祖心传,基先于此,然而经文不可译,佛语渊奥也:经义可译者○5,通凡达圣也。乃一一指陈,详译其义,且止僧于山,提挈进修,百日而凝固,再百日而充周,再百日而畅达。得所谓金刚坚固地,驯此入佛智地,洵为有基筋矣。僧志坚精,不落世务,乃随圣僧化行海岳,不知所之,徐鸿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复授于予。尝试之,辄奇验,始信语真不虚。惜乎未得《洗髓》之秘,观游佛境。又惜立志不坚,不能如僧不落世务。乃仅借六花小技,以勋伐终,中怀

  注:○1动障真如,据《易筋经》补。

  ○2如,《易筋经》无此字。

  ○3经,《易筋经》无此字。

  ○4勷(xiāng香),同襄,帮助。

  ○5者,《易筋经》无此字。

  愧歉也。然则此经妙义,世所未闻。谨序其由,俾知巅末。企望学者,务期作佛,切勿要区区作人间事业也。若各能作佛,乃不负达摩大师留经之意。若曰,勇足以名世,则古之以力闻者多矣。奚足录哉。

  时唐贞观二载春三月三日李靖药师南序

  注者按:“李卫公序”是叙述《洗髓》、《易筋》的来源,尤其是介绍《易筋》经流传和翻译经过的史文。作者李卫公,即是唐初有名的兵家李靖。《中国人名大辞典》“李靖”条(辞典436页下)日:“李靖,唐三原人。字药师。通书史。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叹日: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高祖时拜行军总管,平萧铣,擒辅公祜太宗践,授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寻破突厥,取定襄,擒颉利,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封代国公,迁尚书右仆射。恳乞骸骨,帝嘉美听之。吐谷浑寇边,复起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进兵残其国,更立其王而还。改卫国公。卒谥景武。后人录其论名语,为《李卫问对》。”

   注解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按:查北魏无孝明帝太和年,故原文“孝明帝”实为孝文帝误用。太和年间为公元477-499),达摩大师自梁(即今江苏南京)到达魏(即今河南开封地区),面壁修炼于嵩山少林寺。有一天他给徒弟们说:“你们何不将我传授于你们的功夫,修炼收获和心得体会告诉我?”徒弟们便分别向达摩一一作了汇报。达摩听了就说,某弟子得了我的肉,某弟子得了我的皮,某弟子得了我的骨头。唯有对弟子慧可说:“你得了我的髓。”后人对于达摩说的这些话胡乱解释,以为这指的是弟子们修道功夫的深浅,其实不知这都是实话,不是胡乱对弟子说的。达摩大师面壁修炼了九年,道成后就羽化了。(按:在仙道修炼中,此称为尸解蜕化。若以肉体无存而论,又可称为炼虚合道功夫,即将肉体全部报化而消失。后者为仙道最高证果境界之一。)达摩圆寂后,他的面壁处弟子立碑石纪念。后来年长月久,碑石被风雨淋坏。少林寺的僧人们又重新修茸。施工时,于遗址里发现一个铁盒子,虽然没有上锁,却怎么也打不开。有一个和尚思索了一番就说:里面一完是用胶凝固的,用火烤热铁盒子就行了。果然用这方法把盒子打开了。原来这盒子里面四边都是用蜡封固的。盒子里装有卷经,一卷名叫《洗髓经》,一卷名叫《易筋经》。《洗髓经》大致内容是说,人落于后天,最初是感于爱欲释放出的精卵,精卵是有形之物。与无形的大道相比就是污浊的滓渣。如果把这些清洗到纯洁虚明的程度,方才可以进入修炼的门径,才能到达佛性大智慧大圆通的境地。不从此经学习,进修既没有基础,也不会达到目的。读者看到这里,就会理解当时达摩所说的慧可得了他的髓,是指慧可懂得了“洗髓”的真谛,并不是比喻。《易筋经》大致内容是说,人的髓骨、皮肉之间,无处不是筋络相连系,凡属后天的气血运行,营养输布,皆是筋络在起作用。借有形的身体这个假,去修无形之道的真,非得有易筋功夫的帮助。若不这样,随时即会知道这不可能使自己进道,反而愈加糟糕。如果漫不经心对待易筋的功夫,如何能达到修道的最终目的呢!舍弃易筋不学,就没有身体条件进一步修炼,何谈达到目的。读者看到这里,又会理解达摩当时说某弟子得皮、某弟子得肉、某弟子得骨,都讲的是某弟子对易筋经的时解和功夫效验,也不是比喻和随便说。

   达摩将包装好的一套《洗髓经》给了慧可,随送的还有袈裟和化缘的用具,这些都是送给最亲信的弟子以保持门派的秘传,所以后世一般人极难见到。唯有《易筋经》留在少林寺,以作镇寺之宝,也作为纪念先师的永久之物。但是,《易筋经》写的都是印度文字,少林寺的僧人们没有能够全部翻译出来的人,充其量仅能翻译十分之一二,并且零散无章。因为再没有人能够通晓它的全部内容,后来僧人们就按照各自所领会的那一点各自进行演习,大都各走向一个侧面,落于枝枝叶叶,而未掌握本质的东西,佛家真正修道功夫也就从此失传了。至今少林寺的和尚们,仅以武术技击擅长,这是只得到《易筋经》只言片语的缘故。

  (按:由些可以看出,自唐朝开始,少林寺兴起的棍棒刀枪拳脚之武技,并不是达摩所创《易筋经》的修道功夫,纵观《易筋》《洗髓》之全部,我们可以领略到,《易筋》《洗髓》的修成,是大道功夫,它也具武技之实用,但这种实用,是建立在修道基础之上的,而后来少林武术的发展则是落向了外壮功夫之上,于养生无益,这种佛门功夫的畸型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后世少林僧人大多没有得到达摩真传,再就如1928年扬州金一明先生在《武当拳术秘诀》中所说:“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变更,其间缁衣者流奔走十方,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神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其间忠臣义士,大奸巨滑,出入空门,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知深。。。。。。”从清代《易筋》《洗髓》的传世也足可证明这一些。

   因为《易筋洗髓》是达摩到中国后,根据佛学和道学的相通原理,并吸取汉代华佗的《五禽戏》导引功,和中国医家经络学说,又结合儒家《易》理而创造出来的。可以说是经佛学文化嫁接的中国新道学文化,这一文化在后来的失传就使后世很多佛道家感到遗憾。因此,在元明时期,经过深入研究少林早期和晚其功夫之别的武当丹士张三丰,就在《易筋洗髓》的框架上,结合前代道家吐纳导引术和拳功,开创了具养生与技击为一体的武当派体系。这一拳派体系,既与《易筋洗髓》相吻合,又体现了中国道家的主要特色。为要使从内功养生这一点上与后期少林武术落于外壮相区别,这便分出了外家和内家。此故有题外话之嫌,但读者如此,或必有益也。但又顺当知,达摩所传《易筋洗髓》也有少林某些高僧继承,如清周述官即受之于少林空悟大师,如此又知后世视少林功夫当须分辨何为正脉,何为鱼目混珠之货色。)

   在少林寺僧众中,有一僧思维特别聪明超凡,他认为,达摩既然留下经卷,所要传给后人的就决非是雕虫小技的功夫,现在寺人没有人能翻译,世上当还有能翻译的人。于是就怀揣着《易筋经》外出游访,走遍名山古刹。有一天,这僧人来到四川峨嵋山,遇到一位印度高僧名叫般刺密谛的,就向他谈到这部经,并说明想求翻译的事。这位印度高僧说:佛祖历来是讲心传的,不把经文公布于世原因也在于此。然而要说经文不可翻译,那是佛理深奥玄妙,不好用一般语言文字表述;要说它可以翻译,因为它所讲的道理,俗人、圣人都能适用。于是就对首经书一一翻译一字一句的含义,并且让这位少林僧人留在峨眉山,按照“易筋”法修炼。经过一百天,体内真元凝固;又过了一百天,体内真元充实周布;再过一百天,体内真元把四肢百骸都疏通畅达了,得到了所谓的金刚坚固地。由此往后进入佛性的大圆通、大光明境界,诚然可以说是奠定的,得益于易筋也。这位少林僧志向坚定精诚,从此以后不落于从事庸俗的事,一直跟随印度高僧,受其指点,并陪同云游仙山佛地,行踪不定。徐鸿客在外国曾遇到他,得到《易筋经》的传授。徐鸿客又将《易筋经》传授给虬髯客(按:虬髯客,唐初有名之武侠,此人与李靖有深密交往,晚唐时文人据此写下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等。虬髯者,指其人胡须满腮皆卷曲。),虬髯客又将它传授给我。我经常依法修炼,及有奇妙的效验,方开始相信里面所说的真实不虚。可惜的是,我没有得到《洗髓经》的真谛,不能领略佛家的最高修炼境界。又可叹自己没有向道的坚定意志,不能象僧人们那样专事修炼,不落凡尘事务,仅仅凭着读书文章(按:原文中言“六花小技”。六花指六国即当时六个民族不同的文字,唐时能通晓六国文字,即视为最高知识分子。作者以六花泛指知识分子进仁须具备的才干,以为进仕的才干与修道相比,实属雕虫小技,不足道。)那点文墨以支持自己生存,实际上它帮助的是自己身心不断遭受杀伐,以至于命终。想到此,深深感受到惭愧和内疚。但是《易筋经》深妙的内容,世上没有人知道,我慎重地叙述它的来源经历,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希望要学它的人,务必以修炼成佛为最高目的,千万不要落俗于区区的人间事业。如果学它的人们都能成佛,也不辜负达摩大师当日留经的片苦心。如果说只能勇武才能称名于世,那么古代以勇闻名的人多得数不清,有何必要去记录他们那些呢。

  牛将军序

  予武人也,目不识一字,好弄长枪大剑,盘马弯弓以为乐。值中原沦丧,徽钦北狩,泥马渡河,江南多事。予因应我少保岳元帅之募,署为裨将,屡立战功,遂为大将。忆昔年岳少保奉令出征,后旋师还鄂。归途忽见一游僧,状貌奇古,类阿罗汉像,手持一函入营,嘱予致少保。叩其故,僧曰:将军知少保有神力乎?予日:不知也。但见吾少保能挽百石之弓耳。僧曰:少保神力,天赋之欤?予曰:然。僧曰:非也。予授之耳。少保尝从事于予。神力成功,予嘱其相随入道。不之信,去而作人问勋业,事名虽成,志难竟,天也,运也,命也。奈若何!今将及矣。烦致此函,或能反省获免。予闻言不胜悚异,叩姓氏不答。叩所之,曰:西访达摩师。予惧其神威,不敢挽留,竞飘然去。少保得函,读未竟,泣数行下曰:吾师,神僧也。不吾待,吾其休矣。因从襟袋中出册付予,嘱好掌此册,择人而授,勿使进道法门斩焉中绝,负神僧也。不数月,果为奸相所构。予心伤少保,冤愤莫伸,视功勋若粪土,因无复人间之想矣。念少保之嘱,不忍负憾。武人无巨眼,不知斯世谁具作佛之志,堪传此册者,择人既难,妄传无益。今将此册传于嵩山石壁之中,听有道缘者自得之,以衍进道之法门,庶免妄传之咎,可酬对少保于天上矣。

  时宋绍兴十二年鄂镇大元帅少保岳

  麾下宏毅将军牛皋鹤九甫序

   注者按:此编“牛将军序”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牛皋(1087-1147)所作。是记述《易筋经》在南宋流传的纪实录。牛皋,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出身射士。初在京西一带聚众抗金,后从岳飞。绍兴四年(1134)一战攻克随州(今湖北随州市);又驰授庐州,击退金军。五年,从岳飞镇压杨幺起义。十年,从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沿岸后任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被秦桧使人毒死。这篇序是他在岳飞遇害后的第二年所写。序中讲到岳飞早年受僧人秘传《易筋经》,以此获得超人之内壮神功。早年高僧欲使岳飞入佛门,岳飞未从。岳飞遇难前夕,高僧特赶至军营预示,后果不出所料。岳飞遇难前将《易筋经》托付给牛皋,牛皋后又将其奉还少林寺石壁中。

  译白

   我是一介武夫,不识字(按:自谦之辞,非真不识字)。平生爱好的只是舞枪弄棒,盘马弯弓。时值中原被金兵沦陷,微宗、钦宗二皇帝被俘虏到北方(按:时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史称靖康之乱),高宗赵构仓惶逃至江南,好似泥马渡河,自身难保,江南陷入一片混乱。当时我在京西(按:即今河南洛阳地区)聚义抗金,因受少保岳飞岳元帅之招募,遂为元帅账下副将,屡立战功,又封为大将。记得去年随岳元帅奉令出征,凯旋后驻兵郢州,在回军途中忽然遇到一位游方僧人,长的相貌很古怪,就像寺庙中供奉的罗汉。他手里拿着一封信向军营走来。见到我,就说:“请将这封信交给你们岳元帅。”我问他找岳元帅有什么事,他就说:“牛将军可知你们无帅有没有神力?”我说:“这个我不知道,但知岳元帅力气很大,能开百石之弓(按:此处“石”念担,指重量单位,古代三十市斤为一钧,四钧即一百二十市为一石。古之射士,以弓之硬弱以显开力大小及功夫高低。弓硬者须大开力,其射程远。开百石之弓须有一万二千斤开力,所以这只是比喻功夫高强而已,非实指。)。僧人说:“你错了。他的神力是我授的功夫所致。他以前从我学功夫,神力成功后,我要他跟我入佛门再修道。他不肯,他要从事治国安邦的事业。现在他虽然功成名就,但他的志愿却是难以完成的。这是天道规律所定,运气所致,命中所注。真是无可奈何,他的气数已尽。麻烦将此信给他,他若能立刻反省,遁入空门,还可以避免灾祸。”我听了此话感到恐惧不安,问僧人尊姓大名他也不说。问他还往何处去,他说:“我要往西天仿达摩祖师。”(按:此为僧人示化之语,惜哉牛将军未必能解。)我对僧人那种神态、语言暗藏之神威感到害怕,不敢挽留于他,他也就飘然而去了。

   于是,我将信交给了岳元帅。岳元帅打开信,还未看完,便泪流满面,说:“我的师父啊,你真是佛门高人。今日来到军营,却不见我,是我必有大祸临头啊!”说罢就从他的衣襟里掏出随身秘藏的《易筋经》交给我,嘱托说:“你要将这册子保存好,遇到适合的人就传给他,不能使修持上道的法门终断,而喜辜负神僧的苦心。“事后不出几个月,岳元帅果然被奸相秦桧所害。元帅被害之后,我感叹他这么大的冤屈不能伸雪,这世道太不公平了,从此也视功名如粪土,不想在这世上活下去。但念起元帅的托付,不忍让元帅在九泉下不安。但我又是个武人,不具法眼,看不出今世之上谁人有入佛之志,而把此经卷传授给他。择人既有这么艰难,以推广普及进道之正宗法门,以免因妄传给自己带来罪过。能够这样才算无愧于岳元帅在天之灵了。 翻译《易筋经》原文

  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1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刚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箭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2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3。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入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处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4,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5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注:○1寿,《易盘经》作“圣”。

  ○2二竖,指病魔。

  ○3之,《易盘经》“之”后有“为寒为署者易之”七字。

  ○4节候岁月,《易盘经》作“火候岁月”。

  ○5跻(jì基),登。

  注解

  达摩祖师留给后人“易筋”“洗髓”的主要用意,是要告诉欲修大道者,入门的基础功夫有两方面:一个方面叫作清虚的功夫,另一方面叫作脱换的功夫。能够清虚就无任何阻障,能够脱换就无任何妨碍。无有任何障碍,在正式修道时身心就可入定,而修成的法身也可以从定中出生。知道这个道理,那么向道的方向努力进修就有了基础。这里所说的清虚,就是洗髓的功夫;这里所说的脱换,就是易筋的功夫。

  其洗髓的道理是说,人之出生是由于父母的情欲所感,使精卵发生结合的产物。有了结合的精卵,便落于有形物质的躯体。人落于后天之后,脏腑肢体都渐渐被物质世界一些污浊的东西所染(按:看了不该看的,听了不该听的,想了不该想的,动了不该动的,吃了不该吃的,闻了不该闻的,说了不该说的。凡不该的均为污浊。)必须洗涤干净,无丝毫的污点和障碍,方才可以步入超凡入圣之门。(按:超越了庸俗的时候,但是入圣的时候。离庸俗一寸,但入圣一寸,此为退此进彼,分毫不差。)不经过洗髓的锻炼,进道便无先决条件。但这里所说洗髓,是注重洗内在的精神思想,而易筋,是要坚固外在物质的形体。如果能做到在内的思想意念清静,在外的物质形体坚固,获得长寿那就是易如反掌的事,还怕什么不能成功吗?

   关于谈到易筋这个问题,是说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所以,落入后天但有筋络松驰者、筋络摇颤者、筋络紊乱者、筋络细弱者,筋络屈缩者、筋络强壮者、筋络舒畅者、筋络刚劲者、筋络柔和者。。。。种种不一,都与在娘胎里先天禀赋有关。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筋络松驰则会生病,筋络摇颤则显瘦弱,经络紊乱则生畸型,经络细弱则软弱无力,经络屈缩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经络强壮人则刚强,经络舍畅人则发育良好,经络刚劲人则勇猛有力,经络柔和人则健康长寿。如果一个人在内的思想不能清虚,处处有阻障,在外的形体不能坚固,每每疾病缠身,这样的人岂能充许他入道?所以,要入道莫过于先下易筋的功夫以坚固其身体,强壮内脏以辅助在外的形体。否则,想企盼入道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要说易筋的重要呢?因为这里讲到的“易”,其作用是很大的。易,它就是阴阳之道。易,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按:此运用《周易》之说。易字,中国古代象形字用“日”“月”结合而成。日表示阳,月表示阴,日月结合,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的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拔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按:弄壶中之日月,神与气也;搏掌上之阴阳,动与静也。内外又不可分也。又按:壶中日月一句,传海外有三神仙,又称三壶山,内丹家借指人体内修炼的奇妙内环境为山仙境。)因此可以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按:原文“二竖”),竖,古指顽童,二竖,比喻两个玩童调皮打架,引伸比喻人身阴阳失调,有些小毛病。)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大啊,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使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的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过先过后的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的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为安全,混乱的使它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使它反覆(按:有形的天体也有一天会化为微渺的宇宙尘埃,看似什么也没有的太空,有一天也会聚集成一颗实在的星球,实大可以反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呢!至若说小小人身的筋骨,岂有不可以易的道理。

  说到筋,即是人身的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赅,无处不是筋,不是横的便是竖的,到处布满,联络周身,通行血脉,成为精神对外指挥形体必须依赖的支柱。例如。人的户膀能担负重物,手能捉拿物体,脚能走路,全身能活泼的动作,都是筋顺达的缘故。岂可允许它们松驰、摇颤、紊乱、细弱么!而人如果因此病弱、黄瘦、畸痿乏力,又岂能具备入道的资格呢!达摩祖师以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驰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能够做好易筋功夫,身体也可以很快坚如铁石,可见易何处不能立大功呢。

  人身体和谐、灵利、健康,是成为圣人的基础(按:圣人者,仁者,寿者,智者,达者,穷通者,畅行者。又谓完人、真人也。),所以易筋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阴阳可以由人把握,而阴阳自身却是不能自成为阴阳的。(按:此仅指人何等之内的阴阳而言。)可以由人把握,而易为像金石那样坚固,并且内外均无障碍,方能够在修道时能进入定静的功态,而真元之气才能够在定静中产生出来。(按:出定之说,也包括佛门追求的最高境界灵魂出壳。)然此着易筋的功夫,也很难讲得太具体太细微。不过,功有循序渐进的次弟,方法有对内脏的、有对外体的,气有运行的情况和发挥效用的情况,行功有动功,有静功,至于内气与身体调节情况,无论从身体内部的循环变化以及对应外部自然时令节候,还有饮食起居,行动举止,自始至终一步一步都有明显的验证。

  凡愿意进入此门者,首先应当树立不得正果不罢休的坚强信心,然后再树立求真务实从点滴积累的虔诚之心,奋勇前进,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到时机成熟(按:量变到质变)没有不立即跨入圣人行列的。

  般刺密谛说:此篇总论是就达摩祖师的本意,概括性地谈易筋。翻译出来的文字丝毫不敢加主观臆断或创造。后面要讲的行功法,则详细具体对原经做了解释。以后若遇到从印度再来的高僧,再请琢磨也可以。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1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日全功。

  注解

  人的身体,是由在内的五脏六腑,在外的四肢百骸,还有属于内在的精气神,在外的筋骨皮,所共同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存在依存关系。例如,脏腑之外有筋骨为支持,筋骨之外有肌肉为支持,肌肉之内有血脉为支持,周身上下能够灵活运行,这又是气为支持。所以说修炼功夫的关键,全在于培养血气。血气之重要,在于它补充了阴阳。这正如大自然要生成万物,也都是各有各的阴阳所达,(按:各自的阴阳会含量,质量、密度均不同,于是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因而能形成具有生命的万物世界,何况于人生,又何况修炼。但既要修炼就须明白,精气神是无形之物,筋骨肉为有形之物。

  此处所要采取的方法是,必须先炼有表的筋骨肉,使其成为无形之精气神的佐助;同时又培养无形的精气神,使其为有形筋骨肉的辅导。这是一个整体分两个侧面,两个侧面合为一个整体。既可分,又不可分。如果专培养无形的精气神而舍弃筋骨的不炼,这是不可以的;但如果专修炼有形的筋骨肉而舍弃精气神不培养,这是更不可以的。因为有形的身体,必须有无形的精气神,二者互相依存而不至相违背,才能使身体不遭损坏。假设二者相违背而不相依存,则有形的躯体最后也不会消失而不存在。因为这个缘故,炼就必须炼膜,而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容易而炼膜困难,炼膜困难而炼气更是困难。修功者要认清这一点,先从最难、最乱的地方立定脚根(按:最难即炼气,最乱即纷杂的思想,须从此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此正法(按:不动者,正念;不摇者,正身。能正念、正身,便认得正法以。)

  何为真正之法?那就是培养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按:元气、中气、正气,不过是一名三说,按其生人谓之元气,按其中和谓之中气,按其纯洁谓之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按:此处护、养、调、理不是随便说的,实各有专指,肾气言护,指保养精不使泄漏;肝气言养,指养其平和之心不使恼怒;肺气言调,指调节呼吸使其深长细绵;脾气言理,指调理净化意念不生贪欲。不激七情,易培真意也),长其清气,降其浊气(按:气有阴阳,阳轻清而升,阴重浊而降,此指使体内阴阳各归其位),闭其邪恶不正气。不要从份着气,不要使气逆阻不畅,不要因为忧虑、思念、悲哀、愤怒以损坏着气。使气清纯而平和,平和就能畅达,就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到的地方膜就能起,气运行膜就扩张,能起能张,那么膜与筋就能共同坚固。

  如果炼筋不炼膜,那么膜就失去主心骨;如果炼膜不炼筋,那么筋就失去依附;而如果炼筋、炼膜而不炼气,那么筋膜就会软瘫如泥缺乏坚劲活力;但光炼气而不炼筋膜,那么气就显枯痿,不能宣达串通于筋络之中。气不能宣达流串,则筋膜都不能坚固。这是相互关联的用法,是错综交叉的道行。

  等到炼至筋坚挺之后,必须加倍用功,务使全身的膜都能空腾起来,与筋同样坚实。膜坚实附着于筋之外,成为保护层,筋坚实附着于膜之内,成为后盾、主心骨。筋为母,膜为子,这就叫子母各当。否则,光筋坚固而膜不坚固,筋就失去帮助,就象植物,没有土它们就难以生长,这就不是完全的功夫。

  般刺密谛说:这一篇膜论,论述易筋要以炼膜为先,炼膜又以炼气为主。然而膜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膜不是带油脂的块膜,而是与筋具有同样作用的膜。带油脂的膜,是腹腔五脏中的东西,筋膜,是附在骨头外面的东西。筋则联络四肢百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相比较,膜软于筋;肉与膜相比较,膜又坚劲于肉。膜所处的位置在肉之内、骨之外,既包贴于骨头又驸衬于肉,这就是膜。它的状况就是如此,炼此功功者,必须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使筋、膜、骨、肉、气合为一体,才算功夫完全。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

  注:○1筋,《易筋经》作“经”。

  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对,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注解

  就人体而言,有内与外的相对,壮与衰的相对。壮与衰相比较,衰表示快要终结,壮则可以长久;内与外相比较,外面固然需要强健,而内里的强健决不可以忽略。所以,内与外是有共别的。内壮显示的是坚实,外壮显示的是勇猛。既坚实又勇猛才能够成为真勇,而既勇猛又坚实才能够称得上是真坚实。只有坚中有勇,勇中有坚,既坚又勇,坚勇统一,才能成为历尽磨劫也不会损坏的身体,这才叫金刚之体。

  凡是炼内壮之功,原则有三点:

  第一,称为守中道。守中道的意思是指专门从事积气。积气,也就是使眼、耳、鼻、舌、身、意专于一处。(按:专一者,眼不外观,耳不外听,鼻不外闻,舌不外尝、身不乱动,意不外想,总之身心专一于下方之揉法。)其下手之功重要在于用揉,揉的方法,下章有详细介绍。凡进行揉功时,宜解开衣服仰卧于床上(按:此在不使气血受阻),手掌要揉的地方,在心口约一掌下的位置,即胸与腹之间(按:此方有卖官子,胸腹之间即肚脐位置,肚脐下、命门上,中空一穴、此正是下丹田,又名气穴、气海。)这就叫中唯有这个中才是蓄存气的地方(按:准确说应叫生气之地,能生则能存。)所以应当守之。守的方法是:双目微闭而内视,耳朵人才什么也不要听,鼻子的呼吸听任自然,嘴巴要闭着(按:舌抵上腭,上下牙微扣),身体放松勿使一丝紧张,并且什么也不要想,脑子保持空空荡荡,极静极明。然后,先存想中道(按:中道者,不偏于上下前后左右。既不偏于上下前后左右,也无上下前后左右。既无上下前后左右,既是中。说是中,实无中。其如氢气球飘在空中,何处有中!所以,中道,就是真空。),后断绝一切杂念(按:什么也没有,什么了不出现,说死不是死,说话不是活,说实不是实,说空不是空,这就是一。世上物若可比,种子就是一,未孵小鸡的鸡蛋就是一。),这就叫守。(按:可见守,实为忘,多少练功人不懂守字,一方守,便像监狱的卫兵,心揪着,脸呆着,手扣着枪的扳机,生恐犯人逃去。如此守法越发加重了意念,何能入静?所以,若必言守,只便像那守着公墓的老头,是个闲差事,不怕偷,不怕抢,不怕逃,整天打吨便是。实则是忘。然而,古人方守不言忘,为什么?这在于守字,毕竟是个差呈,你不四处游荡去了!所以,纯用忘字,功态中易落于顽空,那与常人睡觉又何异!所以读丹经最怕落入文字相,古人不重丹经,而重口授心传,其关键也在于此。)这就是身心俱合的方式,要进行揉功,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从这时开始的道理是,一身的精气神这时都集中在一处。久而久之,精气神的聚积,自然会使体内产生一片光明。(按(原文说“庚方一片”,古以天干地支比喻阴历日初的月亮,丹经用以比喻阴中生出真阳。)假如杂念纷纭,思想老想首这事那事,人的神气便会随着思想而分散到体外,这时就是进行揉功,也是空洞而无实际意义的揉,有什么益处呢?

  第二,就是不要有任何杂念。人身之中,精气身是没有自主权的,都得听从于意的指挥,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按:这一说法不准确,应该说,精神气血处在先天状态下都有自主权,各自按客观规律之道从事自己的职责,而一落后天,便受意的指挥,自主权便受到限制,例如老百姓,没有长官的时候,他们各自自由由的生活,有了长官,便得听从长官指挥,失去自身原本的自由,但长官有好有坏,好的长官可以创造百姓充分自由的环境条件,而自己所尽为服务之责;坏长官剥夺百姓自由,而使百姓皆为自己贪欲牺牲。)当下手的时候,意也随首掌下,这就是意、气与行为吻合为一体的方法。如果下手时意念分散到身体其他地方,那么刚刚凝聚的精气神随即会走散于其他地方。将来炼得壮时,只能是外壮,并不是内壮。所以,揉而不能使意将精气神聚在一块,这种揉又是得不到实际东西,也没有什么益处。

  第三,要等待充满周遍。凡揉和守,目的在于积气。气能够积,精神血脉都会归附于守而不分散,揉的时候长了,气也就一直蓄积于中道而不走失。气能积而力不能积(按:俗语说,气力气力,有气既有力,道理既此),气充满而力也到处具有。这个“气”就是孟子(按:人们常说“孔孟之道”,孟子就是“孔孟”之孟,是儒家的先圣)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的东西,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浩然之气也。如果气尚未充实周遍,使意分散于四肢百骸,不但外壮不完全,而内壮也不能坚实,内与外两个方面也都达不到预期的炼功收获。

  般刺密谛说:人在初生那时,身心都是美善的。若为情欲杂念将这些美善一一消耗掉,那么人先天的美善面目便被抹煞,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和思维使激烈,将人最灵明的元神也一一损耗,使人的先天慧性蒙上污垢灰尘,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就是要收敛感官思维的作用。人的感官不使对外作用,心猿意马自然能牢牢锁住不动。正因为如此,达摩大师才有可能得到真法,才能够留下一只鞋子脱化而归西天,获得正果。此篇内壮论是达摩大师以心领会入道之首先的基础,真正的法在其“守中”一句,具体用法就是“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冥心”这七句。如果能依法行动,愚人到时也会明白,再病弱的身体也会坚强,身心俱佳的状况,很容易就可以达到。

  揉 法

  夫揉艺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侯。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曰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侯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癍疿;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肿,不可不慎。

  注解

  揉功的作用在于磨励人体的筋骨。磨励是形容,揉是实际做法,二者的意思相同,揉功的方法分为三段,每段要做功一百天。但它还有三个行功要领,不可不知道。

  第一是,行揉功时要注意季节。例如正月(注:均指阴历月份,后同)开始行动,这时天气还可能寒冷,就不能脱光身子,只须将衣裤解开就行了。到二月中旬,天气渐渐暖和,能脱光衣服而不着凉才可能脱光衣服做功。以后天气更加暖和,就可任意行功了。(按:这里所指任意,是说不受天气局限,切莫误码解不按规矩做功。)

  第二是,揉有一定的方式。人的身体中,右边主气,左边主血。凡进行揉功时,宜从身右向身左推。这种揉法的道理在于,推右边气从入于左边血,令其左右气通融;又在于,胃居右侧,先从右边揉能宽和胃脏,使胃多纳气;(按:加强胃消化功能)还有,从右往左推,用的是右掌,而右掌比左掌有力,揉起来不感到吃力,不份力气。

  第三是,揉时宜轻宜浅。揉功虽然是人为的功夫,但它遵循的却是天地自然的道理。大自然生成万物,都是循序渐进慢慢来的,不可能猛然的达到,气到了就会生,等到一定时机成熟就会形成。揉就是效法自然的方法,取其阴阳之气相推鼓荡,徐徐往来,既不重也不深,久久自得,功到自然成。这就是天一合一之法,叫做合式,是人合于天的模式。如果揉的太重,必然会份皮肤,有可能生长皮肤病来;如果揉的过深,可能份筋膜肌肉,有可能生出热肿病况。这些都应当谨慎,不要出差错。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阻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解

  宇宙自然中的精华是太阳和太阴,太阳和太阴的精华之气相互交融,便化生出万物。古人有善于采咽太阳太阴的精华者,久而久之,便能成为仙人。(按:所谓仙人,其肉质非同普通人,仙者,指在山中修炼之人。为何必在山中修炼?因在修炼之特定时期,要避绝一切干扰,唯在远无人烟的山中方具备此等环境条件。(按:采日月阴阳之精华法,有外丹诀,有内丹诀,其法甚是艰难而秘密。故不外传。)既是道门中的知音,即懂得采法,因其艰难至极,所以也常常因为缺乏坚定的意志和恒心,最后一无所获,或是半途而废。从事的人多,而成功者极少。如果有个炼内丹者,自初步开始,直到成功,以至到终身,不论闲与忙,都不因别的事而忘掉它,仅这采咽功一项,保证不间断的修炼,那么仙道也是不难成就的。因为这种采咽,所取阴阳精华是补益我的神智,使身心中阴塞凝滞可以渐渐消化,清灵自会生发,人就什么毛病也不会,可见益处之大。

  采精华的具体方法:采日精法是:于每月初一采之。这叫朔日,是太阳与初现的月芽阴阳应合,刚刚出生新气,是取日精的最好时机。采月华要取每月十五日,这叫望日,是月亮吸收太阳精华最饱满的时机,叫做金水盈满,精会气之正旺,是采月华的最好时机。假设初一、十五这朔望二日遇有阴雨或多云不宜采取,则可以取初二初三或十六十七日来凝神补采。若过了这六天,太阳偏斜,月亮亏缺,精华不足,不宜采取。初一取日精,宜于寅卯时即上午5-8时,站于高处,默对太阳,调匀鼻息,用嘴巴细细吞吸太阳的光华。等合满一口,即闭住呼吸专心专意细细咽下,并以意送至中丹田(按:即膻中穴处),这是一咽。可连续做七遍,七咽。做完后静守片刻就算收功,便可以去做别的事情,日常怎样应酬事务,均无妨碍。十五取月华,其咽法和采日精一样,不过时间是在戌亥时即晚上9-12时,同样采咽七遍再收采。

  采精华法是取天地自然之利益,惟有恒心者才能享受这个利益。也唯有信心者能够取用。(按:因为此精华须月积年累才能显出效益,故而有恒心有信心则能取、能得、能享受。)此法为易筋功中一部大功,切不可等闲视之。

  按:其中须补充说明,若初二初三、十六十七日补做采精华法,其采咽法当与上述咽法同。另外,因为初一、十五最佳时佳时机错过,那么补救法必须连做二日,方算补足。

  说明:易筋功的具体文法分为正身图、侧身图、半身图、屈身图、折身图、纽身图、倒身图、翻身图、行身图、坐身图、定身图、卧身图、内壮神勇图。详列于第三卷至十五卷。见后。 翻译《洗髓经》序

  《易筋》、《洗髓》,俱非东土之文章,总是西方之妙谛。不因祖师授受,予安得而识之,又乌自而译之也哉。我祖师大发慈悲,自西徂○1东,餐风宿露,不知几历暑寒;航海登山,又不知儿历险阻。如此者,岂好劳耶?悲大道之多歧,将愈支而愈离,恐接绪之无人,致慧眼之淹没。遍观诸教之学者,咸逐末忘本,每在教而泥教,谁顺流而穷源。忽望霞旦,白光灼天,知有载道之器,可堪重大之托,此祖师西来之大义也。初至陕西、敦煌,遗留汤钵于寺。次及中州少林,面壁趺跏九年。不是心息参悟,亦非存想坐功。总因因缘未至。姑静

  注:○1徂(cū粗,阳平),往。

  坐久留,以待智人参求耳。及祖师示人为第一义谛,闻者多固执宿习,不能领略再请。

  予何人斯,幸近至人,耳提面命,顿超无上正传正觉。得《易筋》、《洗髓》二帙。《洗髓》义深精进,无基初学难解,其效亦难至,是为末后之究竟也。及其成也,能隐能显,串金透石,脱髓圆通,虚灵长活,聚而成形,散则为风,然未可一蹴而至也。《易筋》义浅,入手有据,初学易解,其效易臻,堪为筑基之初起,是必《易筋》之功竟,方可因之洗髓。

  予得师传,行易筋已效。将《易筋》原本一帙,藏之少林壁间,俟有缘者得之。惟《洗髓》一帙,附之衣钵,远游云水。后功行至,果获奇应,曾不敢轻以告人。又恐久而失传,辜负祖师西来之意。予是不揣鄙陋,翻为汉语,止求不悖经文,不敢致饰章句。依经详译于后,并为序言于前,以俟智者之玩味而有得也。

  释慧可谨序

  译白

  《易筋》《洗髓》这两部经,都不是中国人做文章,而是从印度传来的妙谛。如果不因师父传授,我怎能见得到它,又怎会给它做翻译工作呢。我的师父为传播真理,从印度到中国,一路餐风宿露,不知道经历了几个寒暑;又是航海,又是陆行,又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他这样做,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吗?不是。他是感叹佛门的大道分的支派越来越多,而这种分化却把大道也分解得支离破碎,各走向一个极端。他担心真正的大道继承无人,将会导致今后真传也被淹没掉了。看看现在佛门各个流派的学者,大都是抓着枝节、尾巴,而把根本给忘掉了。每每是在一个教中而拘泥于那一教派,谁能顺着那教派的支流而去追溯一下它的源头、万道霞光的晴空丽日一样,大道如此受到迷蒙,必定就有宏扬大道的人士出现,来担当这重大的历史重托,这就是达摩祖师从印度而来的重要意义。祖师初来,先到过陕西、敦煌,并将化缘的汤钵遗留在那里寺庙中。后来就到了中州少林寺,面壁盘腿打坐九年。这九年,他并不是在炼心息相依功夫,也不是炼存想的坐功,他是在等因缘。他用静坐久留的方式,是要等待有心的智者向他参求大道,以便进行传授。当然祖师给人传道往往要从入门功夫传起,这叫第一义谛,但往往向他请教的,以为那第一义谛就算到家了,固执地就学着那一点,不能领略还有更高深的东西,应当再求教。

   我也是个微不足道的人,但有幸接触到师父这位大道者,经过他悉心传授,使我顿然得到绝对真理的正传和真正的觉悟。并得到师父的《易筋》、《洗髓》两卷经文。《洗髓》经义理高深,初学者没有一定基础难以理解它,而且功效也难以达到。这是修道最后的成功境界的功夫,到成功时,身能隐,也能显,能穿金透石,能脱离肉体,圆通虚灵,长生不死,聚则成形,散则成凤。然而它却不是经易就能修炼成功的。《易筋》浅显易懂,因为它是在可见的肉体上做功夫,所以下手有凭有据,初学者不但容易理解接受,而且效果也容易达到。完全可以作为修道筑基功夫的开端来行施。所以说,只有“易筋”的功夫达到了,才有可能去涉及洗髓的功夫。

   我得到师父传授后,易筋的功夫已经完成了。所以就将《易筋》经的原本一套,藏在少林寺的屋壁间,等以后有缘者得之。惟有《洗髓》一套,连同师父传的衣钵,我随身携带,云游四方。后按“洗髓”修炼到一定时期,果然获得奇特的效应,但一时不敢轻易告诉于人、但这两部经都是印度文,我又担心久而失传,辜负了祖师远从西方印度而来的一片苦心。于是就不顾自己的知识浅薄,将《洗髓》翻译为汉语。我的宗旨是,力求不违背经文的本意,因此不敢在章句上多加润色。并依照经文顺序详细翻译于后,并作了这个序言放在译文前,以供有悟性的读者去细细评味,从中获得有益的东西。  翻译《洗髓经》原文

  总 义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观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槃意?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蟭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须俟《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觉空虚,正宜纳清煦。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常惺惺不昧,奠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癘宜紧避。假借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_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苦。后人得此经,牵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注解

  ① 如是:如闻本来,即原本就是这样。

  ② 佛:佛家指佛门的最高修行得道者,具有无边法力。能讲经说法传道。这里指如来佛。见注26

  ③ 须菩提:意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相当于有悟性的入道者。据《撰集百缘经。须菩提恶性缘》、《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载,他是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释迦弁尼“十六弟子”之一。以论证“诸法性空”著称。此句“佛告须菩提”是借释迦弁尼传道给须菩提,而喻最早的佛门大道者将道传给向道的人。

  ④ 风水火:为佛教“四大”的地、水、火、风之部份。佛教认为物质现象世界是由“四大”即基本原素所演化构成。地有固定性,而风、水、火具有流动演化性。这里暗将地比为之火肉体,风水火比喻人的七情六欲纷乱不安。

  ⑤ 讫:音汽。指完结、终了。

  ⑥ 无常:佛教指地获中专门勾魂的鬼。

  ⑦ 四恩:佛教指父母恩、师长恩、国主恩、施主恩。概括为人生于世所承受他人的一切思惠。

  ⑧ 四缘:佛教指作事物因缘(偶然、必然的关联)、等无间缘(跨越层次的关联)、所缘缘(关联的关联)、增上缘(可以进入高层次的关联。)泛指与人生发生关联的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

  ⑨ 四智:佛教指作事物智(酬应事物的智慧)、妙观察智(体悟事理的智慧)、平等性智(普遍共性的智慧)、大圆镜智(明通一切的智慧)。这里泛指超脱烦恼后对客观存在的豁然明朗畅达的思智。

  ⑩ 三生:佛教指前世、今世、后世,也可以作前生、今生、后生。

   四生:佛教认为生命世界有四种生命产生现象,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前厂生指自然界的赋予,具有不可变模式,化生则指前三生如果有自作行为,可以导致生命形式转化,如肉虫可弯为飞蛾。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指人生来具有的感官和意识。因为生来具有,佛教称为根。

   六尘:即色(光色、物质)声、香、味、触(质感)、法(物象存在形式)。因这六种现象常为六根所捕获,容易致人迷惑和妄行,故称六尘。尘,污垢之义。又称六妄、六衰、六贿,义均同。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等人的物质和精神内容之总概括。

   三途:指见道、修道,而达自由之道的修炼经历及层次过程。

   天人阿修罗:天人,指天地间生了人。阿修罗,义即不端正,此名言:天地间生了人,而人却不按天道规律行为,反而违背它。

   六道: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这一轮回循环层次。实称五趣,或因加上循环称为六道,未竟其详。

   二谛:佛教为人生处世和修道阐述了两种道理和方法,即俗谛和真谛。这里也借指《易盘》和《洗髓》两部经。《易筋》为谷谛,《洗髓》为真谛。

   六度:佛教指修持的六方面途径,即布施(奉献)、持戒(规范思想行为),忍、精进、定(身心均能静定)、智慧。

   道眼:指穷通事理的眼光。

  21 。。:佛教名词,相当于道,即经对真理境界。

  22 蜗角:即蜗牛头上的角,比喻极其微小的现象。

  23 大千界:即大千世界。也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层次“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记有此。这种宇宙认识论与当今天文科学认识极相一致。

  24 。眼:即。。。古代传说中一种极小的虫子。《抱朴子。刺骄》:“。。屯蚊眉之中,而笑弥天之大鹏”,。小得爬在蚊子在眉毛上,那么。。眼更微乎其微。这里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25 须弥:也称须弥山。须弥,有道德光明之义,意译为妙高、妙光、安明、善高、善积等。在印度神话中,须弥山为神仙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全为宝物积累,上有神帝居住。这里以须弥指宏大神奇的奥秘世界。

  26 如来:“佛”的十号之一。如,即真如,如实。来,即本来,指宇宙普遍现象的本源、本质。如来,即如同本来的绝对真理。比喻具有圆通法力和智慧的最高得道者。

  27 煦:音序。明婿温暖的阳光。此句“清煦”,是指温和的神光。

  28 朔望: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月芽初现;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月亮圆满。此义指体内元气(神气相合后所产之气)初生到圆满的状态。

  29 两弦:即月象上的上弦月、下弦月。阴历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此以弓弦比附之喻。这里借指元气自然消长的过程。

  30 二分:指春分与秋分,属二十四节气。这里借春分指元气正值和畅生发。借秋分指元气将自行渐归于退藏。

  31 二至: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与冬至。夏至是阳极阴生之时,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内丹术中,“二至”,即表现体阴阳自然动静消长的过程,也比喻守与忘的用神之法。

  32 子午:古人将物质现象世界的阴阳消长状态,列入年月日时中,统以十二个阶段划分,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子”为阳气最初生发阶段。“午”为阳气达到全盛的阶段。此处“子午”与“朔望”同义。

  33 卯酉:解释同“子午”。此处含义同“两弦”一样,指阴阳消长的中间阶段。有自然过渡不必干涉的意思。

  34 假:此指人的身体。佛教认为人的肉体不过是宇宙物质演化变幻的一个过程和形式,所以称为假。

  35 四大:即地、水、火、风。佛教认为“四大”是松成物质现象的基本要素。这里喻指人的身体。

  36 一纪:连续不断的一个过程、周期。古代一纪指十二年。

  37 四重思:即“四恩”。

  38 三途:同前“三途”。

  注解

  当我得到道的真理时,这是因为前辈大修行大证果的道者佛告诉善于求道之人的缘故。佛说,只有把“易筋”的功夫炼成功,以供向道者警钟常鸣,与人间事业豪无妨碍。

  要修练“洗髓”功夫,白天你可以忙忙碌碌地为你的衣食生存奔波,等到一天繁杂的事务忙完了,三顿饭也吃了,就要把你的七情六欲收拾起来。等到夜幕降临,你就进入安静的卧室里,先温读一些有关养身养心的书。书看的千一段落,人们都已经睡觉了,这时你便可以上床练功。这时可以说是,世俗的人们都已进入昏昏沉沉的梦乡,他们哪里仔细想到人的生死之大事呢!你独是一个明白人,你却要在此时发奋修为。因为你会经常深深思索:这又是一天过去,过去一天生命便减少一天,人从生到死来的如此迅速,说不定那一天地狱的无常鬼就会来勾去你的灵魂,你不过像一条离水的鱼虾只能等死罢了。这种事实明显地摆在面前,能想什么办法补救呢?如何补救得使身心彻底完善而具足进道的福慧呢?我们生存世间所承受一切他人的思惠尚未能报答,我们与生存所关联的一切感情纽带、事物纽带也未有脱离,我们尚不具备时客观存在所不断困扰我们而表现出豁然通达、越脱烦恼的圆通大智慧,我们还不能超越生与死而与道合一。

   静静地体察宇宙自然由道演化的生命世界中,有卵生现象、有胎生现象、有湿生现象、有化生现象。前三种现象都是自然赋予的,而化生现象却是生命体从事修为的结果。自然界有很多生命化生现象,而人类却大多不能够。为什么?这不过是,人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六根常常被色、身、香、味、触、法六尘所迷惑(按:六尘本不是六种尘垢,只因为它们能诱发人去贪恋,故佛家用逆反心理称之为六尘,此为骄枉过正的方法),而不能通过色相、感知、意念、行为、思辩去认识道、修持道,从而达到进入无限自由的大道境界。天因道生了人,而人却不能顺应天道,老是违背天道。于是人只能在地狱、饿鬼、畜生、人、地球范围以及相关时空里轮回循环,以前的行为规则定了他死后必在六道中某一道再生存,无法脱离苦海。这原因又在于,他不可能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人生处世之道和养身修性之道,也不能做到奉献、规范思想行为、吃亏忍让、坚修身心、身尽静定、智慧圆通。既然不能明白这些道理,他地混乱的身心状态就决不会改变。既然他缺乏用真理的眼光来洞察事物,眼光老是东张西望在贪欲上而不能关闭,又如何懂得哪是该被见纳的,哪是需要舍弃的,而能领会道的含义呢?

   如果人们能做到,不该见到的见到了如同没见一样,那么就能将常人无法认识、无法见到的认识到、见到。(按:常人所见的是宏观物质世界,是现象;道者所能见的是微观虚无世界,是本质,常人用的是肉眼,道者用的是法眼。)要知道,一滴水中可以见到太阳,一个极微观的事物中可以反映宇宙世界的全部。无奈俗人们昏昏如醉,哪会去认识这些,思索这些,宝贵的光阴都从他们身边白白流失了。他们沉沦于生与死的轮回而不可自拔,苦海永无边际。

   佛门的先圣们具有大慈大悲救世之心,他们通过修道实践而总结出了这部《洗髓》经。

   修炼“洗髓”的功夫,必须等到“易筋”功完毕后(按:这里所说的“完毕”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每次炼功,应先炼易筋后炼洗髓;二是说只有易筋功取得成就,洗髓的功夫才能长进。二者相辅相成,又有功效的先后证验),每于更深夜静,般腿打坐于床上(按:坐的地方灵活选择,能坐即可。和尚道士坐蒲团,今日居士可坐床、坐沙发,坐宽椅都可。坐垫须软和,须宽衣解带,注意温度勿着凉),双目微闭,含光内视;保持自然呼吸,渐至呼吸深长细绵;当胸腹间感到空虚无物混沌一片时,就适宜将神光反视内照(按:当微微反照,似有意,实无意)。体内真元之气的产生、积聚、运行、收藏,和大自然现象一样,有其自身规律。例如月亮,初一的朔日月芽刚刚发生,到了十五的望日它就圆满;初七、初八,月亮是由缺到圆的渐长过渡时期,二十二、二十三,又是由圆渐缺渐消失的过渡时期。例如二十四节气,春分是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时期,秋分是阳气渐消阴气渐长时期,夏至是阳极生阴,冬至是阴极生阳。这都是自然规律,炼功也应当完全顺应这种自然规律。在功态中,子时为阳生之时,午时为阳盛之时,卯时为阳进阴退之时,酉时为阴显阳隐之时,子午取静是顺其自然,卯酉取沐浴仍是顺其自然。(按:既然是修炼,顺其自然还有顺其自然的方法。这在古来的丹法中都难以言传。因难以言传,故示以隐语。非故意用隐语,因说不明,说不透也,故而,修炼上道,必得师父心传口授,日日指点。或有圆通智慧者,方可从丹经中悟。然而入门也必须有师父指点。不过师父有明师,有暗师,有他师,有自师,无悟性不可强猜、强求,持而修之,静而待之,必有缘至,可豁然顿悟也。)炼功的收获好与坏、成与败、大与小,全由自心所造。(按:心者为何?人心道心之别,退人心则存道心。心中有几分道心,便有几分道果。全存道心,便立手可采道果。)只有人心化为道心,才能炼神而达入虚无灵明空静的境界。

   要做到似睡非睡的状态,不能被睡魔所俘虏。夜夜都要保持这种状态,日日坚持。只有腹内五脏没有负担才可以炼功,所以日常不能吃得过饱。(按:腹中过饱,站卧练功均不舒适,也最不利于内气循环,另须补充,酒醉也极不利于练功,深感饥饿也不利练功。)只有身心都处于平淡谦和才对身体有利。另外,身体不舒适,心情不好,气候、环境不好,也都不利练功。对这些都要采取防范措施,该避的要避,该调的要调。

   身体与炼功的关系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尽管身体是自然物质的变幻体,可称为假,但这假是道这个真产生的。所以,假与真有互存互依之关系。要修真,必借助以假,因此作为四大假合的这个身体就一定要保护好,使其坚固才行。而欲使其坚固,却在于使身心处处保持柔弱。如果韦背柔弱,处处逞刚强,则必然招之灾害。(按:老子云:“抟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是说婴儿最柔弱,而婴儿却具最佳生命活力。又云:“物壮则老。”是说事物刚强到极点,也就而临衰亡。天下万事万物,其理莫能例外。)身体对于修道者来说,就像渡河用的竹筏子,离了它不行的。只有到了彼崖,才可将它舍弃。(按:这是佛教以修炼灵魂脱壳为宗旨的说法,与仙道神形俱妙、讲究肉体飞升有所不同。但这两种修炼证果,对于大多从事修炼的人都不重要,因为它们太遥远,大可置之不顾便是。)

  造化生成之道,,洗髓经》是从最细微的地方讲到最显著的地方,可谓将修道的天机都告诉人们了,只有靠炼功者在循序渐进的实践中逐步寻思体悟。“洗髓”的功夫是慢慢修出来了炼出来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虽然说是慢慢的过程,大致也有定限。一般来说,只要领会正确,方法得当,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十二年便可成功,不会越过这个期限。(按:反之也便没有期限,到了成功之日,心空到极致,物质之身也便可以解化,可以纵横自在,豪无挂碍。(按:这一阶段是佛门灵魂脱壳,仙道尸解的前奏阶段,一般说,到此阶段可算成功。以后的归宿,乃可随意选择而已。)这时节,或隐或显超度从生就具有法力,时空在你握,物理任你变,生存中所受的一切恩德无不可以报答,修道经历的艰难困苦也从此没有了。

   后人若得到此经,希望能奉持为修道的宗旨。必须择既善良正直又在必向道的人传授,我这番叮咛可千万不能轻视啊!

  无始钟气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1石,水火可与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甩,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注解

  宇宙中存在一种支配一切并且永恒不变的规律,按照儒家的说自学成才,称它为理。理是无法用感官可以觉察的,莫说感官,既是修道者能参悟体感到的,也只是元气罢了。但是,元气没有理就不会运化,而理没有元气也就不能显示它的存在。理与气是相一致的,它们可以分开说,但实际却不能分开。理与气在宇宙中无处不流行,无处不存在,它们是万物生命的源泉。理与气没有时空障碍,坚硬的金石可以穿透,进出水火也无妨碍。宇宙自然中,最相一致,最为和谐,最能互为依存,那就是理气气。

  在现象世界里,看似生的现象,它却潜伏首毁灭的现象,它却具有新生的可能。这就是规律之理和物质之气的演化作用。理以气显示理的作用,气以理显示气的本质。抓住了本质就显示作用,显示作用就抓住了本质。然而我要告诉你,真正要修道的时候,偏偏是也不讲理,也不求气,两样都不重视它。它不讲理,也不求气,实在把修道的天机道白了。若能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要追求原始。这个原始是一切台的开端,实际是无有开端。有悟得这个含义,方可谈得上修炼洗髓的功夫。

  按:此篇末尾之言,看似奇巧、矛盾,实则确乎为修道之天机。君不知,理与气既是宇宙自然的本源,你在修炼中尽管将自已交给这本源便是,还求它做什么。丹经云:“人心死,道心活。”或云:“心死神活”,这道心,这神,均指理气而言。你若有求、有体认之心,那便是你人心未死。人心未死。理气何能而至?

   理气入体,可谓真丹,真药,它是人心寂灭出现的产物。也便是“原始更无始”的东西。达此状态,先圣谓之“大定”功夫,这种大定,依今日之言,可谓是消灭掉主观,纯粹顺应客观。

  今每见练功人,练功不过一月半旬或可为三年五载,人心根本未除,或是根除未尽,有了那么一点感触,似乎大有得道之幸福和骄傲。如此之人,愚便要警告你:你连道的门边也未踏近。你那所谓的气感,决非上道的理气,只是浅层次的后天气而已。你若执著迷恋于此,其害有二:一则不能前进,进入高层次;二则弄不好会走火入魔。能听愚劝,欲步大成,必要在这“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的滔滔灭人心上下功夫。理气究竟是何物,随着你的人心寂灭它便出现。此可谓鸭游春江,冷暖自知。此乃愚过来之语,慨良多,不忍后学再走弯也。

  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②。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注解

  在天地自然中,元气聚集的充实了,就会演化分解成不同的物质,例如水火土,而水会受火的热能化为气体升上高空,变为雨露,又从最高的昆仓山巅流下来,四通八达滋润每一片低矮的土地。练功也一样,元气充盈了就会演化分解成类如土的肉体,类如火的种,类如水的清。精会受神的热能复化为气,而升至脑,复又变营养物质下降,输布周身。(按:天人一理,大地中元气反复精炼的地方会生出金银宝玉,人体中元气反复精的地方也会生出金丹。不过天地中金玉可见,人体中金丹不可见。)炼功人看似静坐,但静坐中丹田可生暖气。这是元精之水受元神之火的烧炼而发的温暖。这种烧炼,使元精之水蒸发而成气,精气上升双可化为滋养人体的雨露。所以说,元气既能生人,又能生物,它所赐予的利益到处存在。

   土是水的沉淀物,保持体内精水充盈,就会充实身体。火是元气的挥发,保持人的元神不被识神挥泄于外,人的元气就不被耗掉。人体是宇宙的小小缩影,所以人可以效法宇宙自然现象而用以养生,这是其他地球生灵不可比的。人体是由宇宙自然各种元素所构成的,从这个意义讲,物能演化成人,人能演伦成物,人体不过是个幻化的物体。人能形成这种幻化形体,无非可能是宇宙充余的元气凝聚物。所以,自己的肉体并不能归自己私有,人死了,人的身心又分解成各种元素归还于自然。由此可以看出,生命存在与不存在,从道的境界讲是无所谓的事。人的肉体留的再长久又有什么用呢?难道要等到天地都毁灭了人还老活首吗!修道,不过是借助这个幻化形体以契合于道,而最后要从这个幻化体中超脱的。凡人最后是真失假也亡,而佛门修道证果最后是留真舍假。这就是佛家与凡人不同的地方。理解了《洗髓经》的本意,就会有永生的可能。(按:此乃佛家注重精神永生,不重躯体之坦言,这与仙道家注重身心共同永生的宗旨,超码在特定修炼阶段上分道扬。。了。这也是人生价值观判断不同所致吧。)

   没有幻化质的肉体,道的作用就显示不出来。肉体的假和道气的真在修炼中是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的。所以,应当这样认为:无形的真与有形的假具有同一性。色即空,空即色,精神可以是物质,物质也可以是精神。对立的其实不对立。宇宙自然的事物从来都是互化互变,怎么能够绝对的分别呢!

   按:学此篇重在从修道中讲道,从辨道中掌握辨证法。不干人间事务,若干予人间事务,此真假不分之论当可慎用。

  凡圣同归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注:○1造,《洗髓经》作“透”。

  ○2燠(yǜ郁),暖。

  注解

  庸俗的人常常在肉体这个幻化形成的假体上执著不休。他们把外表以华美的服装、美容品打扮漂亮,又贪图吃好的、喝好的。这不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金钱地位,让别人羡慕。世上有多少人何尝不是代代如此呢?看起来,他们活得很充奋、很激动,而且为此忙忙碌碌,奋不顾身,但到头来其结果又如何呢?他们从不认真地去想想,人为什么会生,又为什么会死,应当怎样生,又该怎么死,而总是被名利牵引得神魂颠倒。一旦精神耗尽了,肉体损坏了,就如同油尽灯灭,这生命也就可悲地完结了。这种人可能只有死到临头才有所觉司,可能到死也难以觉悟。

   唉,人啊人,你只不过是自然物质的变变幻形成罢了,何苦为了这付短暂的变幻休而去自寻无尽的烦恼和奔忙呢!

  按:这段言辞实乃是佛门超脱出世之观点,依愚看之,劝世之心是对的,人应当正确对待人生。但若把人世看得一片淡然,人之为人又有何益!故,不可以假当真,当还有借假修真。人能识得破假,可以美衣夏食,可以高官厚禄,可以茅芦寒舍,可以粗食布衣,纵横无碍,游刃有余,故仙道有“大修在闹市”之语,岂不更妙乎!

  重视参司天人之理的道者不会执著于幻化的肉体之假,而始终把握宇宙大道之真。他们对衣食不求奢华,公求温饱而已。他们没有贪欲,因此没有焦虑和烦恼,不会为了身体的体感和嘴巴的口感舒适而去忙碌奔波。(按:道者要始终把握宇宙大道之真无疑是对的。但修道也要随着时代更新观念和形式。譬如,古人修道,可舍弃家室,故仅求个人温饱是可以的。又,古人可以自己开荒种地,采摘野果,求人施舍。而今人,随便出家不可能,独自弃家钻进山野修行。说不定何时被当个坏人给你抓起来;有了家室,便要养家糊口,柴米盐酱醋荼,吃水用电,穿衣用粮,工作就业,子女教育,哪些能逃脱,哪些不花钱?故而,贪欲不贪的概念,要和时代挂钩,没有千古不变的形式,此为“不易”之中的“变易”也。)他们把宇宙自然奥秘都参透了。例如,天体和人体,其实也是一回事。天体虽然大,人体虽然微小,可它们都是由道不断演变形成的,从本质上说都是同一性的生命,其中的灵性并无两样。太空中有日月呈现光明,人则有眼睛呈现光明;日月有时明,有时暗,人的眼睛也有视力强弱;天空暗时,会有星星补充光亮,人的目光受暗时,可以用灯火补充光亮。即或天上没有了日月星星,人间失去了眼睛、灯火,只要自然赋予人的先天灵性不灭,那都不要紧。看看肓人,他们的眼睛虽然失去作用,可其他感官功能却会强化起来。这就是心灵即先天灵性的作用。这种人心之灵,实际包罗在整个宇宙之间。司透此理,即可知道,能见视的不一定非用眼睛,能感听的不一定非用耳朵。人心若能清静到与自然之心相合,知道从何处来,又归向何处去,便会与自然同功能。

  按:此段是至理之言,自然界许多生物,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照常生存得很自在;当代特异功能的人出来,非眼可视,非耳可听,都可说明人与自然具有同一功能。不解者,甚为奇,既解者,平淡无奇也。

  庸俗的凡夫俗子和高尚的道德圣贤,在生理上并没有两样:眼睛都是横着长的,鼻子都是竖着长的。但他们截然不同之处却在于,凡夫谷子会过早死去,而道德圣贤却能获得长寿。道理何在?就是在,凡夫俗子有贪欲,心神过多外驰,身心加速损耗,当然会过早死去。如果凡夫俗子能够觉悟,把心灵净化,心神能够时时平静地收放下来,这就把握住了生死的真谛。趁着身体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害,而精进用力修炼功夫,洗净灵魂的污垢而归还纯洁的天性,实际上也是能够成为道德圣贤的。因为凡与圣仅在一念之差——凡念有私,圣念无私,消除一念之差,凡与圣是无任何区别的,都能同归大道。

  按:按照造物的本意,凡与圣原本是无区别的,都是道气所在,都有肉,都有心。所以发生区别,惟在自心所造,心蒙尘垢,便落入现象界,老在现象上迷恋,这便有不尽的奔劳与烦恼,怎不杀生,怎不早亡!心镜天洁,便保持本质性,恒在本质上留住,这便有不尽的清静与自由,怎不养生,怎不长寿!擦去凡心,但是圣心,世上何有凡圣之别,怎奈世人,说不易,知之难,行之难,行之易,持之难,况敝人也概莫能外,能不悲乎,能不叹乎,能不时时自警乎,能不日日照自己屁股狠狠鞭策乎!

  物我一致篇第四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恩何鸿,妄杀即暴戾。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麋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注解

  自然界不同形质类别的万物,它们都并非一定叫做那万物,可以说,它们也可以是人,人也可以是那些万物,彼此之间原本无区别,因为都是由道体化出来的。(按:理与气而已。)道体之所以幻化出各姿百态的不同形相之万物,这是道从“贵生”的本意出发,要使自然显现出无究生机,相辅而成。譬如,道生了人,就要给人提供生存的一切精神物质务件,这就必要生出万物来满足,使人的衣食住行问题无不解决。这就跟炼丹需要具备各种药物和器皿一样,无论重要的还是次要的,总之缺一不可。自然界中,不论天上飞的,永中潜的,也无论它是动物还是植物,有了人,它们都能为人的生存使用。(按:这里还有反而言之没有明说,那即是:人类也要为万物的存在提供服务,这才能相辅相成,保持无究生机。今日人类提出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便是这一观念的再认识、再体现。)自然之道的造化之恩是何其宏大,我们只有理由去珍惜她,保护她,却无理由去污渎她,破坏她。对于自然生态一切狂妄的损害破坏都是野蛮残暴的行为。

  自然界征集最短暂,是那些水面上飘浮的小虫子及小蝇蚊,它们可能早生出来,晚上就死了。它们的生命为何如此短暂,因为它们一生下来就没有一刻的闲静,为了争夺捕获食物,一直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地奔波。然而,水中的乌龟,空中的白鹤,山中的糜鹿,它们为捕获食物所花费的机间极少,它们服食的大多是天地自然之气,因而它们很悠闲,寿命也很长。这道理就在于,贪欲过多,身心所付出出的消耗就过多,必然导致早亡;没有贪欲,心宽身静,身心就没有消耗,必然导致长寿。对此这些长寿的动物,人应该想想,怎么连它们也不如呢?为什么仅仅为了衣食这事,把生死大事忘却了呢?

  如果人们能够除绝贪欲之心,该获得的就是适量获取,不该获得的决不贪求,从万物地里得到思赐的,再想方设法报答万物,保持生态和谐平衡,人与万物就会回复到相辅相成的无穷生机中去。

  按:看来修道不权是个人的事业,它要唤醒群体向道意识,人类群体向道意识的提高,有益于人类群体的养生,同时有益于个体修道者更好的养生。所以,修道者应有社会责任感,不能作狭隘的利已(包含狭隘的利他)主义者,应审时度势地积极参与社会道德文明的宣传鼓动。

  行住坐卧篇第五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慢,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注释

  ① 顿足处:指生身立命的基础、根本,实指阴阳二气。

  注解

   走路要像盲人失去拐杖那样小心谨慎,其在于时时观照身体循环机能的情况。步子不要急迈,腿脚不宜高抬,要踏实地行走。(按:太极拳有所谓巧“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迈步如猫行”即如此训。)谨慎踏实的走路不独能调节机体,也可避免因忙乱、身体重心不稳遭致不测之祸。

   人在停止活动时,处理得不好就像立于岩头的马,于身体极有害;处理得好则可像到岸的舟船,一切平安。怎算好的处理方法呢?停止一切活动时,就是休息时,那么在这休息之时,就要把人的神光(心神、意念、目光)返照于体内,渐渐去认取那使人生身立命的阴阳。这是真正的好主意,一刻也不能离开。方法就是将心存放到无心的地方,而不使心神外驰。人生在世,心神的休歇,就是把心神留住在虚无混沌之中,就像留住在空旷的山谷中。

   人在站立时,不要使身体左右倾斜,前抑后抑,要使身体极度中正平稳衡定,这样自会坚固身体。耳朵不要追逐声音,眼睛不要捕猎物象,耳目安闲了心也便清静了。但耳目服从于心,只有心安闲才能带来耳目的安闲。要使心神清静得如同无波的湖水,明洁得如同高悬的明镜。有人说:“确实应该这样。等我以后不忙了再这样说吧。”不对!人生哪有能忙完的事。应该从忙中认得清闲,而且必须从现在眼前开始实践这个真理。

   坐的姿态要像山丘一般端稳肃穆,嘴巴要闭上,牙齿微扣,舌头尖要微卷舐于上腭,保持呼吸自然。平静自然的呼吸会渐使气归丹田,养气滋神。人的元气足了,神也就饱满。精气神充裕,会渗布到肌体每一细微的部份,包括骨髓和细胞。所以说,人要养出充足的神气,入定的功夫是首要的。

   睡卧时,身体要弯曲如弓,无论左右侧睡,皆以舒适自然为宜。要达到舒适自然,两膝必一曲一伸。(按:贴床之腿伸,说伸实微弯;另一腿曲,曲如矩尺。无师面授者可多试,舒适为宜。)未眠之前,两手要在腹下摩脐、揉按生殖器及睾丸,轻轻去做,如同游戏一般。欲入眠必侧卧,侧卧才是睡功资态,不致于落于睡魔之中。(按:睡魔者,昏沉入睡,神不守舍,可致幻梦之喻。)当从功态转入清醒即收功后,才可以双腿伸直,这时仰面而卧也可不拘。混混沌沌、既像在梦中然而又很清醒,这才是洗髓静功的状态。

   如果人们能在行住坐卧中保持上述方法进行修持,一般说来有九年就可以证得道果。这道果就是达到超越生与死的境界,能与道的本原态保持同一。行住坐卧篇,讲的就是这个真谤。

   按:此篇未所讲九年证果,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极高悟性。二、有明师指点。三、身体素质极佳。即健康无病。四、无任何社会托累,能够一心修道。五、在特定条件下,有道友照护。六、专职修道,无有间断。七、有清静的环境,不受任何干扰。由此可见,这些条件一般人,甚或一般修道者都无法全部具备。因此,有些人所需的时候可能更长,有些人则永远不能完成。故而,修道者千千万万,得道者仅能成其一二。

   当然,时至今日,有心向道者能修出个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体,无病无灾,益寿延年,那也是相当可以的了。

  洗髓还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须照《洗健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沐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煦。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更洽髓,脱壳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注解

   我对《易筋》《洗髓》二经所作的翻译方法是,先译经文,再译名词术语。表达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意义是一致的。达摩祖师的经典,理论方法是空其所有,表达语方非常精辟,虽然要空诸所有,但又教人即不离空又不落空。所以人我认为,人们看丹经学丹法,不要光在经文的字面上抠死理,如果这样,你就会觉得,这种丹经是这样说法,那种丹经是那种说法。有些宗教门户的对立就是在经文字面上抠死理形成的。这些人是按照自己的揣度,先定下一个框框,和自己想法一致就大加赞许,和自己看法不一致,就竭尽诽谤诬蔑之能事,终不能发现各家各派不同这同、不通之通。这种人在佛教会拘泥于佛教,在道教会拘泥于道教,在儒教会拘泥于儒教,最终也就僵化老死在他自造的框框内。这种人不但迂腐,而且庸俗,坐井观天,视野短浅,心胸狭窄,若论修道,终不会修出什么道果,到头来总还是逃不脱老病而死,等待他的就是吞噬棺木的蝼姑。

   达摩祖师不愧是个圆通的道家,为了体悟宇宙真理——道,不惜跋涉,东游西归,在儒释道三教中认识普启遍真理。他独步于博大精深的道中,就像熊的冬眠一样,任何现象世界都被他一概置之度外。他不惟把现象世界的一切都看空了,所以他从小就聪明绝顶。他在少年时遍游印度,从各个教派中探索联系普通真理的纽带,而不受一家一派表面经典文章的束缚,他所要追求、提倡的就是有没有共通的本质。他后来到了中国,从儒道汲取真理营养,充实了他的佛学内涵,面壁九年,从心性入手,终于把宇宙社会人生之间纠缠不清的疙瘩彻低解开,大彻大悟,证得上道,成为一代罕见的导师。

   感谢达摩祖师的无边慈悲之心,他为我们留下了《易筋》《洗髓》两部修炼身心的妙典。诚切希望后世见到此二部经典者,千万不要将它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