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西游记图片:北帕访学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0:53:24

你好,北帕!

 

新西兰是一个可爱的国家,虽然国土面积很小,但地理环境优越,国家富足,国民生活安逸。在内心中,总感到这是一个独处一隅,充满期待与想象的地方,就像童话世界的王国,更是南太洋的“世外桃源”。我似乎与这个美丽的国度有缘,第一次出国访学便选择了她,地点位于北岛下端、马纳瓦图(Manawatu)河岸边的北帕默斯顿(Palmerston North,简称“北帕”)市的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

从北京国际机场起飞,经历备受煎熬的13个小时,穿过太平洋和赤道,也不知跨越了多少旅程,第一站就来到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从国际机场转到国内机场,又乘坐国内航班,前往目的地――北帕。小型客机在蓝天和白云中穿行,脚下是无垠的大海,顿感宇宙的浩淼与自身的渺小。一个小时左右,在白云下面,依稀看到在满眼绿色的盆地中央,一条河流贯穿东西,一座整齐的城市映入眼帘,这就是传说中的北帕市了。

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美丽的乡村。下机伊始,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飞机场之小,前所未见。要在国内,如果说这也可称得上国际机场,会让人贻笑大方。但这确是国际机场,比足球场似乎大一些,候机室尤如偏远的山中小站。

刚走进候机厅,领取行李。梅西大学的D女士,热情地迎了过来,一眼就认出了我们,献上鲜花,握手欢迎。此时,长途的劳顿顷刻全无,我们只感到无比的温暖。

走出机场,坐上D女士接我们的专车,尤如行使在绿草茵茵的乡间公路上,两侧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熙攘的人群,只有低矮的(最高两层)、样式各异、配有花园的别墅洋房;街道整齐,横平竖直,并不宽阔,路上行人稀少,但车辆穿梭如织。这就是北帕吗?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中不禁涌出一种强烈的字眼,此行的感觉恰如:从城市到乡村!

你好,北帕!我们来了!  北帕景观


































 

 雨后梅大----校园剪影







 

 

初识北帕

 

多年生活在喧嚣繁华的都市,乍然置身于平静如水的田园式“乡村”,顿感无所适从。面前的景物既陌生,又感觉与想象中的不同,既有心理上的落差,又有平淡中的新奇。来到北帕(北帕默斯顿的简称)就是这种感觉。

一曰北帕之“小”。北帕,虽是新西兰最大的省级城市之一、全国第六大城市,是新西兰北岛下端马纳瓦图地区的中枢,位于马纳瓦图河岸边。而人口仅7万余人,可能只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县级城镇大小。一条马纳瓦图河贯穿城市的东、西,北帕的城区沿河而居,城区很小,也只有有限的几条主要街道。女儿戏称,城市太小,可能后脚迈进去,前脚已走出城区界边。这里虽小,华人很多,无论是超市、商场,还是学校、路边,时常会看到华人的身影。甚至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虽然我们初来刚到,刚刚结识的几个朋友,经常不知在什么地方邂逅,让我们惊异于见面的频率。

二曰北帕之“静”。安静的北帕恰如远离闹市的一方“静土”,又似身处深闺的世外桃园。北帕是静的,一是环境的宁静,二是生活的平静。初到北帕,好象踏入绿色的海洋,在蓝天白云之下,碧野无垠,坦荡如砥,青翠欲滴。在绿树掩映、房屋疏落之中,那就是北帕了。走进市区,芳草茵茵,绿树婆娑,灌木丛丛,少有宽阔大街,多见窄窄马路、林荫小道、巷堂里弄,街心公园随处可见,大多孤影自赏,鲜有游人。只有几条繁华的马路上,来往汽车穿梭而行,但很少听到喇叭声声。大多数街道幽静、安祥,慢行其间,路上几乎很少遇到行人,偶尔听闻几声犬吠外,很难听到其他声音,有时静得你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声响。

新西兰人是安逸的,生活是平静的,这与较高的生活水准,完善的福利体系有关外,我想,还与这个国度所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新西兰地处南太平洋一隅,虽然岛屿狭小,但相对而言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远离热点地区,无战事纷争,因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享有远离恐怖、战争的“天堂”之称。同样,北帕人的心态是平和的,缺少了浮躁与急功,多了一些从容与悠闲,这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听当地人说,工作中也没有太多压力,平时加班是少有的事情,每天准时上午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除超市外,商场和店铺上午9点开门,下午4点准时关门,节假日更是如此,雷打不动。按他们的话说,就是要充分享受生活。按时上下班,享受每一个节假日,定期教堂祈祷,构成了新西兰人生活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北帕的生活就像湖水一样,按部就班,平静而又安祥。

三曰北帕之“简”。北帕也是一个简单的城市。有一位移居北帕多年的朋友给我讲,北帕是新西兰最没有特点的城市,城市规划四平八稳,城市街道横平竖直,缺少变化与与众不同,普通之极。人际关系方面崇尚简单,新西兰人办事讲究规则,只要按章办事就行,有时近乎于较真儿的程度。新西人也很温和与友好,走在路上,偶而碰上一位新西兰人,不管相识与否,他(她)都会面带微笑同你打招呼,“Hello!”“Morning!”“How are you?”我初次遇到这种情况,颇感讶异,后来也就习以为常,如法“炮制”了。当你问路,或需要帮忙时,他总是乐此不疲,不厌其烦,热心得甚至让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了。这里的生活简单,购物的地方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商场和超市,除超市营业时间较长外,其他都到时关门大吉了。北帕人的居住条件还是很讲究的,居家住房建筑风格各异,但都简单明快,一般有车库和自家花园,有的前房后园,有的前园后房,庭园中都植有奇花异木,随四时不同,各有所“秀”。房屋大都是玻璃门窗,通透敞亮,但都不安装防盗装置,这可能与这里的治安状况较好有关。

这可能是刚刚接触北帕的初次印象,如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及其余了。  

逛早市

 

  北帕城也有“早市”。在当地,早市被称为“Free Market”,类似于我国国内的早市,从上午的8点一直到11点,早市上摆放着很多摊位,大多都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果品、蔬菜、鸡蛋、面包以及熟食等生鲜食品,也有早点。在这里摆摊经营的,大多是华人,也有kiwi(新西兰人)。据说,这些华侨旅居新西兰多年,靠种植和经营蔬菜和果品业为生,手艺高超,果蔬品种齐全、新鲜,基本上是当天进货,而且可以随意挑选,而且价格也比超市中的同样物品便宜。早市商品除正常的货架陈列外,他们还在卖场里组织临时铺板式摊位,售货员守摊叫卖,活跃了现场气氛。出售时将包装、散买、搓堆形式并举,就像我们所熟悉的国内农贸市场式的购物氛围,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在北帕,早市每周有周六和周日两次,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当地居民对早市的依赖和认知度较高,尤其是华人更是如此。因为早市中所售卖的蔬菜品种,适宜华人口味,乃居家餐桌上的必备,最为其钟爱。有人说,早市已成为当地华人每周一次聚会、交流的重要场所。来到北帕后,逛早市也成了我们生活中每周一次的常规内容。既相当于晨练――遛弯后顺便逛上一圈早市,锻炼了身体,又购买了一周生活所需物资,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距离我们居住地方最近的早市,是位于Church St. 和Albert St. 交叉口的一侧,这里也是离市中心较近的繁华地段,每周六开放。每周六早上,当霞光映满天际,路边的绿茵闪动着晶莹的露珠,晨风中溢动着温润而沁人心脾的气息,我们踏着轻盈的脚步,向阳而行。穿过一条街道,拐过一个路口,不远处人头攒动的地方,那就是早市的所在了。

  逛早市,我们分工明确,妻子负责选购,女儿是“帐房”,负责付钱找兑,而我只有当助手,负责所购物品的“搬运”了。按照妻子所言,我们这个“团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配合默契。穿行于熙攘的人群,驻足于生鲜丰美的货摊,顿然感觉好象身处于国内的闹市。这里都是明码标价,缺少了讨价还价的高声大语,但仍有多种语言袭入耳鼓,英语、普通话、粤语……夹杂其间,各种肤色晃动眼前,俨然是一个国际集贸市场。在这里,也讲究货比三家,既要走马观花式浏览,又要对商品和价格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然后再做决定,这时,你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看来,逛早市也要讲究战略的视野,战术的灵活运用。

  当你提着沉甸甸的几大兜果蔬满载而归时,快乐的感觉油然溢满笑脸……

 













 

 

 

女儿开学了!

 

    上周一,是女儿新学期开学的日子。虽然她在这里求学时间不长,但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期,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学校生活。看她现在的状态,真有些“乐不思蜀”了。女儿的上学,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了新西兰的基础教育,也对此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新西兰实行的是13年基础教育(5岁入学,6年小学,2年初中,5年高中)。根据规定,新西兰中学一学年4个学期,每学期10周,春、秋、冬假期各2周,暑假(圣诞节假期)假期6周,新学年自2月初开始。第一学期开学为2月初,第二学期开学为4月中,第三学期为7月中,而最后一个学期为9月中。这次开学,正好是女儿第三个学期的开始。

    新西兰的中小学教育很有特色,从实际的接触中,从中也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教育观念的不同。

    温馨实用的校园环境。学校的自然环境优美,绿树掩映,芳草茵茵,一走进校园,你会感觉到生机和活力。校园内拥有大面积的草坪,体育设施比较齐全,运动场、游泳池、活动大厅等十分普及。这些设施虽然简单但活动面积很大,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一般性体育活动的需要。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均为一二层楼平房,外结构很像国内建筑队临时搭建的办公楼。尤其是学校基本没有正儿八经的大门,往往用油漆将校名写在木板上,或立在绿化带上,或安放在学校旁木杆上,就是一所学校的标志。

  生活化快乐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家长对于学校的关注和选择,主要不是看其升学率,而是孩子在学校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学习生活是否快乐。学校所关注的主要不是学生的智力水平,而是选择“快乐的孩子”。尤其是新西兰的小学阶段,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教材,学生没有课本,全在图书馆借阅所需的学习资料。“玩”就是他们的一门主修“课程”,只要快乐就好。例如,女儿所学课程中有一门选修课叫营养与健康(HEC),主要讲授如何通过自己亲身烹饪和提供食品的实践,掌握营养与食品的知识与技能。她们班很多同学选修,一起做蛋糕和制果汁等,这些实践令她们非常开心,女儿为此回家后经常在我们做饭时“露上一手”。

    以生为本,追求个性化。课程按需设置,国家没有统一的模式规定,学校享有相当大的课程自主权。教材的使用因人而异。在新西兰,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同一节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材也很正常。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对有残障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教学设备和专门辅导教师,同时校园还有供残疾人行走的绿色通道;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安排专门老师辅导,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对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因势利导,对他们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满足不同的需求。

    均衡发展,多样化选择。在新西兰,小学、中学和高中是义务教育,19岁以前在公立学校(政府拨款)上学为免费教育。新西兰政府十分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们主要是通过教育经费拨款的方式来促进学校发展的均衡化。新西兰的教育经费占其GDP的8%以上,占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三位,居发达国家前列,是我们国家的两倍以上。学校的运作经费由中央直接拨交各校,各校所获得的经费,依据一定的补助公式计算。在新西兰,学校等级与学校质量和办学水平无关。学校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校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政策的推行,新西兰的中小学无论大小、城乡、类别,办学条件没有根本的差别,师资力量悬殊不大。城市和农村儿童、富家和平民子弟、正常和残疾儿童、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儿童,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

    新西兰中小学学校类型繁多。大部分为公立学校,但也有少数私立学校。从学生结构来分类,学校也可以分为男校、女校和男女混校,男女分校是沿袭英联邦国家的学校传统之一。此外,根据不同的划分,新西兰还有综合学校、教会学校、寄宿学校、特殊学校、家庭学校和函授学校,有的地方还有专门为少数民族土著毛利人办的学校。学校类型的多样化,为父母和学生多样化就学选择提供了可能。

    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作为移民国家,新西兰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化的特征,同时,新西兰政府成为其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手。新西兰教育国际化程度很高。目前赴新留学教育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很多国家中小学生纷纷来新西兰留学。学校内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学生,共同作为“地球村”的村民,融洽地在一起学习生活,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

 

 

 

冬日春色

 

      长期生活于北方,对于冬天的感觉是万木萧条,寒风凛冽,天空阴沉,整个色调是灰濛濛一片。想到北方冬天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忆起徐志摩的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所描述的:                                 

                                   北方的冬天是冬天,

                           满眼黄沙漠漠的地与天:

                           赤膊的树枝,硬搅着北风先——

                           ……

诗句形象地描述了北方冬天的景致和环境的残酷,它又何尝不是我们当下现实境况的真实写照呢?灰色和苍凉,已成为我们心中有关冬天的主色调和关键词。

    然而,新西兰的冬日你会有另外一种感受。这个以环境优美著称,号称“百分之百纯净的新西兰”和“世界最后一块净土” 的国度,依然是一尘不染,多姿多彩: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澄澈的海水,满眼的绿色,五彩的花朵,漫山遍野覆盖着草地和森林。即使你吸吮一下空气,也会陶醉于弥漫着清草、泥土拌和着太阳的香味中,整个新西兰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无论你走到全国的哪一座城镇,都会感到如同置身于花园中,“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景象时时、处处都会感受得到。

    新西兰的环境美不胜收,所有到过新西兰的人,对此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它优美的环境赞不绝口。我想,新西兰的环境之美不仅是天赋,更重要的是“人为”。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是新西兰人的骄傲,也是新西兰的象征,环境保护意识深深植根于新西兰人心中。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新西兰一家能源公司在新西兰南岛采煤时,一位矿工意外发现了一种稀有蜗牛。他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公司。公司立刻为此事召开紧急会议,并最终决定停止在那一区域作业,选择另一个方向掘进。这一举动使工期耽误了19个月,公司的成本支出增长了897万美元。面对世人的疑问,公司总经理回答说:“我们只是损失了一点钱,但如果继续开采的话,蜗牛就失去了家园。”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再说,它们原本就生存在那里。”为蜗牛绕道,这样的事或许在我们生活中闻所未闻,或许我们一笑置之,但它却在新西兰人身上发生了。我们也从中清晰地体会到新西兰人对弱小和濒危生物的尊重,这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解。他们真正懂得:为蜗牛让路,就是给人类开路。

    其实,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新西兰人环境保护的概念不是生而有之,新西兰的环境保护也不是一帆风顺,没有逃脱先破坏后保护的宿命,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反复过程。在经受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切身之痛中,他们认识到,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保护环境并不是牺牲发展,发展与保护环境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从新西兰环境保护的坎坷之路中,难道不应有所汲取与镜鉴吗?当我们流连于新西兰冬日多姿多彩之时,也读懂了它的另一层含义。

 

 

有感于梅西的“开放日”

 

     8月4日,往昔平静的校园一派热闹景象,熙熙攘攘的人流汇聚到梅西大学Manawatu校区。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校园开放日”。梅西为此做了充分准备,举办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学生注册和各学院展览,由教师详细介绍梅西各学科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和方向、课程设置、师资水平、仪器设备和科学研究情况;由学生志愿者导引,深入校园,实地考察,体验梅西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条件,如学生宿舍、体育场地;开放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演示科学实验和先进设备,如a double helix supercomputer,a CT scanner, high-performance sports equipment, a fleet of aircraft, a business incubator, communication labs, a wildlife hospital and design studio. 等等。这次“开放日”全方位展示了梅西大学在教学、科研、师资、实验设备与设施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等诸方面的情况,让来自新西兰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和家长亲身感受,近距离接触,甚至亲自实践,了解梅西,感悟梅西。这种体验式“开放日”无形拉近了中学生和梅西的距离,让他们在亲密的接触中,深刻感受梅西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这无疑是梅西大学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体验式营销案例,比单纯的广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笔者也参加了这次“开放日”的一些活动,感触颇深。

    据报道,今年高考过后,国内许多高校纷纷举办以高考咨询为主题的校园开放日活动,还有一些高校甚至巡回各地上门咨询。一时间,高校招生大战的烽烟再起,高校又一次成了媒体、社会的聚焦点。应当说,这些活动是高校面向市场,扩大宣传,推销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同时也方便了考生,这应当是一种进步。但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展示,甚至有的高校为宣传自己,吸引考生,任意夸大其词,提供虚假信息,也让考生和家长不知所向,不知所选,甚至谬种流传,贻害无穷。我想,如何举办好校园开放日活动,全方位展示自我,让家长、考生真正从中受益,而不能把“开放日”当成“争夺生源”的招牌,虚假信息泛滥的渊薮,这是一个值得高校认真思考的问题。为考生选择志愿而开展的高考招生咨询固然重要,然而家长和考生对高校诸如办学传统、校风学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学术水平、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的实情更为关心,毕竟考生将来要在这里学习生活,成才成人。高校何不借助校园开放日活动的举办,除了开展招生咨询服务之外,大开校园之门,来一次大大方方的校园开放日,信息如实公开,让考生家长在充分了解、完全知情的前提下明明白白的选择?在社会、家长、考生与高校的亲密接触中,做一次学校信息公开的演习,学校形象的全方位展示,让招生宣传更阳光,让高校信息披露更真实,让家长考生更踏实。何乐而不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梅西的“开放日”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十一随感

 

 

      身处异国,又恰值祖国61岁生日,在此度过“十一”国庆,确有不一样的感受。

    来新西兰已数月之久,“十一”前后又进行了一次南北岛旅行,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中国元素”的身影。尤其是“十一”当天,奥克兰东区Ti Rakau Driver 262号,一座总建筑面积超过7000平米的“中国城”(China Town)隆重开业,如潮的人流,华丽的装潢,喧闹的仪式,盛大的场面,处处体现出华人同胞那种特有的激昂和兴奋。值得一提的是,庆典活动上,很多新西兰政、商、社团界的重要人士都来共襄盛举,也纷纷祝贺中国的“生日”。他们希望籍此建立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加强两国间蓬勃发展的经贸往来,搭上中国这艘在全球经济衰退中“逆风飞扬”的大船。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中国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新西兰也概莫能外。自中新签署自贸协定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中国的发展也给新西兰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新对华出口已实现翻番,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中新贸易额占新贸易总额的12%以上,双边贸易额稳定、持续增长。按照新西兰总理约翰·基总理提出的目标,未来5年双边贸易总额再翻一番,达到200亿元新元的雄伟目标。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中新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在新西兰,华人已占其总人口的4%,仅奥克兰已有超过10万华人居住于此。大街小巷上,人头攒动中你时时都可以看到华人的身影;商场店铺中,你处处都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甚至你常常怀疑是否置身于故园。新华人已融入当地社会,对推动新西兰的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中新友好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奥克兰,一对校友夫妇盛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已来新多年,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男士在一家大公司位居高管,女士自身创业有成,经营着一个绩效不错的企业,他们正以自身的努力贡献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以拳拳之心密切关注着祖国的进步与发展。我为他们的业绩感到欣慰,同时真诚地为他们祝福。

    同时,随着华人参政意识的增强,华人已日益成为新西兰社会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例如新西兰民族事务部长黄徐毓芳、工党华人国会议员霍建强等都是杰出代表。我在新期间,正赶上新西兰各大市市长和市议员的选举,许多候选人纷纷将华人群体作为重点,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华人对他们的支持。新中国成立61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上半年GDP已达17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成就也使旅新华人感到欢欣鼓舞,也为祖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感到自豪,上海世博会、“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等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深深感到,一个强大、繁荣的祖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逝水年华细斟酌

 

     当今社会,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身处其中,不由自主地随之共舞,时常让人感到身心疲惫,心虑焦灼,食不甘味。渴盼、徘徊、忐忑、烦躁……,构成我们现实生活的生动内容。就像一位随团旅行的游客,只是一味地前行,行色匆匆地从一个景点再到另一个景点,身心俱疲地从一个目的地赶往另一个目的地,一次次开始新的旅程,而忘了来路的风景。有人说,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现代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正在侵蚀着我们的魂灵。是的,很多时候,对于许多当代人的心路历程而言,我们似乎都在经历着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此时,“悠闲”对于每一位“旅行”中的人都是一种奢求。但我,心中总是怀揣着一份对从容、悠闲的向往,流淌着乡村主义的情怀,希冀漫步林间旷野,沉吟朝霞夕阳,闲闲地走,静静地呆,哪怕仅仅是一个宁静的阳光午后的徜徉,任山川灵气将自己洗个透净,清风幽韵给劳顿的心灵带来片刻宁静,这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没成想,这样的向往有朝一日终于成真,地点,居然是在跨越了赤道的地球的另一半,“白云之乡”――新西兰。几个月的生活,于我,内心的渴望有时如同找寻美人,“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竟发现“在水一方”了——“白云下,大海中一片绿色的玉石。”

    新西兰是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国度,其平静、舒适和安逸的方式在世界上享有美誉。在其生活的这段时日,我时常彳亍于河畔绿野,更沉迷于林荫幽径,努力地贴近并感受安静的氛围,尽力让自己融入这个完全新鲜而又安详的世界。平畴深谷,山峦密林,城市轮廓,乡村庄园,都让我心醉痴迷。

    在这里,到处都是绿地和公园,既有市区的“Domain”,也有稍微偏远一点的“National Park”,与国内的公园感受截然不同,这里大多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林木郁郁葱葱,绿地清翠如洗,多了几分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在新西兰的很多公园,随处可见我称之为“野鸭湖”的人工湖,湖面上游弋着成群结队的黑天鹅、白天鹅和为数不少、其貌不扬的野鸭。人们驱车到这里,带着面包、饼干等食品,或是喂这些天鹅、野鸭,或是在草坪上铺一块布,一家人或者是一帮朋友坐在上面聊天,欣赏着周围如诗如画的风景,休闲娱乐放松放松。这些天鹅与野鸭和人类已经很熟悉了,你给它们抛撒面包,它们就成群地围过来抢食,看一个小野鸭抢得一大块面包后,为保卫自己的果实拼命地从一群四面包围而来的野鸭里夺路而逃的情景不禁莞尔一笑。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他们在草地上光着脚丫四处奔跑,快乐呐喊,玩得是乐不思蜀。在这里,鸟类、游人之间没有隔阂,一切是那么地和谐。

    我们所在的校园,亦是风景如画。它的四周被水域所环绕,南面是一条蜿蜒河流,名叫Manawatu River(马纳瓦图河),北面是一个扇形的人工湖,名叫Lagoon。有了水,便有了自然的灵性。这里,也就成了我们放松心灵,闲思冥想的好去处。清晨,我们背上背包,穿行于城市的街道,漫步于碧草镶嵌的河畔,浸染着氤氲的水汽,绕树穿竹,分花拂柳,那感觉,如同读晏几道的小令,有闲愁,更有享受闲愁的喜悦。午后,信步于水光潋滟的湖滨,累了,拣一张木椅悠然而坐,沐浴阳光,静静发呆。此时,不知何时,成群的野鸭围拢过来,停在离我很近的地方,我不确定它们究竟是打量我,还是打量我手中的食物。但我可以肯定,我们相看两不厌。此刻,在它们眼里,我一定是非人吧?不然,它们也不会这样亲近你。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大概就是这样的人观物非物,物观人非人,彼此都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吧。傍晚,冬末春初的空气中很有凉意,月朗星稀,清辉洗寰,良辰美景,让人无端地生出许多乡愁,思念故乡的亲人。此时,若能同沐月华,同饮凉意,同听水声,即使无言,又复何求。

    生命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的,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于旅程,在于过程。生活的味道,在于细细地品,静静地咂,快乐地与人分享。人生百年,只是短暂一瞬,不要成为踽踽独行、匆匆的过客,要懂得享受和欣赏旅途中的每一处风景。电影《云上的日子》里有一句古老的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我想,这可能是我新西兰之行的心灵收获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