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脑膜瘤2cm能活多久:懂点中医——入门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8:30:47
 懂点中医 
         握瑾&怀瑜
   摘编  入 门 篇
一、阴阳——现实世界的变奏符
1.阴阳的意义:解释万物演化动态的出发点。
2.阴阳的涵义:
阳——推动,主导,刚执
阴——守持,承应,柔顺
3.现实中的阴阳
地理环境、居住环境、男女性别、人体构造、季节气候、心理情绪、颜色、音乐。
4.动态地理解阴阳
转化、交通。变化中的守衡。 
二、五行——现实世界的定位符 1.什么叫"五行"?
行者,道也。天道五行。
2.五行的特性 3.五行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4.从五行看世界(方位、生灵、五味、五色),一物而具五行。  三、精气——生命的创生之源
1.生命的本质是精气的活动。
(聚散离合)
2.精气来源于自然。
3.保守精气是养生之原则。
4.天年极寿
四、天人相应——生命的有序性之源
1.人与自然的统一。
2.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3.人体整体的统一。
4.病的人和人的病。
5.维护和谐,维护统一。
五、脏象经络——我们身体的构造图
阴阳五行确实是一套宏大而深奥的理论。试想一下,要将整个庞大的宇宙万物都收纳到这么一个袋子中,其中玄机实在不是一下子就能都弄懂的。就象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结果很简单,而其中的推导过程而公式背后的哲学意义,则少有人能详之。好在我们不需要去推求这些神秘的东西,而只要知道一些现成的常识,然后依葫芦画瓢去用就是了。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如何从阴阳五行来分析人体的结构,还有其中运转的机理。千万不要认为这很复杂,虽然现代医学总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但从中医来看却很简单!
1.生命的运转原理
阴化阳(异化);阳化阴(同化)——新陈代谢
2.五脏六腑——精气的生化工厂
(1).心:主神明;主血脉;应舌;在志为喜(政权首脑)
(2).肺:主气;主皮毛;应鼻;在志为悲(行政机构)
(3).肝:主疏布;主筋;应目;在志为怒(商业流通)
(4).脾:主运化水谷;主肉;应口;在志为思(产业部门)
(5).肾:主藏精;主骨;应耳;在志为恐(金融、储备部门)
(6).胃:主纳谷 (7).胆:主生清去浊
(8).膀胱:主储藏、排泄水液
(9).小肠:升清泌浊(10).大肠:传化糟粕
(11).三焦:水谷精气流通的道路
3.十四经络——真气流通的互联网
(1).经络分部 (2).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
4.营卫气血——生命活力的载体
(1).营卫(2).气血 六、风寒暑湿——自然气候的常与变
1.风
(1).风的特性:百病之长?风性动摇?侵犯阳位
(2).内风和外风 2.寒 (1).寒的特性:收引,凝滞?寒伤阳气
(2).内寒和外寒
3.暑
(1).暑的特性:蒸迫,耗散?暑多挟湿
(2).阴暑和阳暑
4.湿 (1).湿的特性:湿性重浊?湿性缠绵?湿阻气机
(2).内湿和外湿
5.燥 (1).燥的特性:燥伤津液
(2).内燥和外燥
6.火
(1).火的特性:火性炎上?火热伤津?火盛动血
(2).虚火和实火
7.毒
(1).表现特点:
(2).危害:
七、痰瘀虫毒——内生邪气 
1.痰饮——体内的"垃圾"和"氓流":
(1).概念:津液代异常,停积于局部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经常咯痰或呕吐痰涎,胸背怕冷,局部板着不适,恶心欲吐,易晕车晕船,困顿易睡,舌苔白腻或黄腻,多见于吸烟、饮酒、肥胖之体及好食高脂、高糖、高胆固醇之人。
(3).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4).危害:阻碍脏腑正常气化流通,导致肺、脾功能下降,影响精神和体力。进一步发展沉积于血脉,影响心、脑脉络的畅通,引发相应的脏器损害。 2.结气——交通堵塞是个问题
(1).概念:气机运行障碍,郁阻于脏腑经络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腹胀,腹痛,胸闷,或胸腹间难以名状之不适感,嗳气,肠鸣,得矢气而快。或有两胁胀痛,喜欢叹气,常见于心情压抑、工作紧张、多心多虑、神经质之人。
(3).危害:引起脏腑机能受阻,影响脏腑之间功能协调,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动荡和紊乱。进一步发展导致血液和痰饮的郁积,引发积滞的产生。  3.瘀血——人体内也有"坏账
(1).概念:血液运行异常,溢于脉外或阻于脉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局部脉络青紫或黑色,或有见脉络明显曲张,或部位固定不移的刺痛,或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瘀斑,或口唇、舌质紫暗,或爪甲干燥,表皮干厚脱屑,轻度的仅表现为爪甲周围一圈偏黑。一般皮肤颜色偏干黑,常见于缺乏运动、久病体虚邪盛、或病在心、肝血分的患者。
(3).危害:引起血脉郁阻,导致经络局部或脏器功能的实质性损害,可以结合其它邪气(如寒、痰等)形成更顽固的病理,也可以单独逐渐发展引起出血或引起脏器功能衰竭。
4.宿食——生产过剩,货物成垃圾:
(1).概念:食物不能正常运化,停积于胃肠所引起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上腹部饱胀,嗳气频频,带有食臭气,厌食,口臭,舌苔腻;还有的表现出食后乏力,四肢发热,腹泻等。多发生于暴饮暴食,或长期摄入过度热量(高脂、高蛋白、高糖),喜欢较滞腻的食物(如粽子、红烧肉、面疙瘩、黄豆等、奶酪)的人。
(3).危害:引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进而造成相对的营养不足。宿食长期停留会向痰热转化,病邪从胃、肠向肝、心、肺发展,引起相应脏器经脉阻滞,功能迟钝,使人的体力下降。
5.虫邪——深藏不露的"腐败分子":
(1).有形的虫和无形的虫
(2).表现特点:破坏和侵噬局部组织,消耗养分和精气,引起局部的功能和结构失常。其具体表现往往随虫邪侵犯的部位而异。一般以胃肠多见,如肠胃有虫多表现出腹痛、食欲亢进而身体消瘦、睡觉磨牙、喜食异物(如米、泥土等)。虫证发于牙齿则出现龋齿,痨虫发于肺则形成肺痨,虫发于皮肤可出现疥、癣、皮肤溃疡之类的病证,另外还有象丝虫病、血吸虫病等,其表现十分复杂多样,无一定之迹象可查。但很多虫证往往可以在面部、手部、巩膜上找到明显的虫斑。另外虫证在湿热体质和肝气较旺的人也较易出现。
(3)."尸虫"与人体衰老、艾滋病、癌证等。
(4).危害:破坏脏腑经络,引起相应功能异常和结构损坏;消耗气血精气,日久导致人体正气衰竭。
八、自我诊察——有病早知道
1.我虚不虚
(1).气虚:
表现:语声低弱,活动易气喘,容易疲倦,四肢乏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舌体偏胖,脉象偏弱。
(2).血虚
表现:面色不濡润亮泽,偏黄或偏白,容易头晕、心悸、健忘,头发和皮肤也常失去滋润,舌质很淡,脉象偏快而且细。
(3).阴虚(精亏)
表现;多见于体形偏瘦者,面色及皮肤干而偏黑,畏热而耐寒,性格活跃而浮躁,对外界事务常过于敏感,容易发生咽喉肿痛等"上火"表现及其它各种火毒症。舌体偏瘦,脉细或弦。 (4).阳虚 表现:形体偏胖居多,但也有正常或偏瘦体形者。喜温而恶寒,上肢或下肢不温,皮肤偏白,性格较安静,反应偏迟钝,容易发生关节痹痛及水肿、咳喘、泄泻等寒伤阳气的病证。舌体偏胖大,舌面水分较多,脉沉。
2.火体还是寒体 火体:面色偏红,常于颜面的额、口、鼻周围易生粉刺,喜食凉、润之物,食辛辣则易加重上火,大便易结,小便偏黄,怕热,四肢不畏寒,舌体偏红,舌苔偏黄。大多为身体素质较好,喜欢运动或有阴虚倾向的人。南方人多见。寒体:面色偏白,四肢不温,容易生冻疮,喜温热,畏寒凉食物,食冷则易腹泻。小便白,大便偏稀,舌体淡或偏暗,舌苔白。大多为缺乏运动,身体较差或有阳虚倾向的人。北方人多见。
3.痰湿怎么看
表现:大多数见于肥胖体质或常有烟、酒嗜好及贪食的人。有的表现为咳嗽咯痰,而有的仅表现为咽中有痰,有的表面上没有痰的症状但舌苔厚腻。平时容易困倦,或有恶心、易晕、乏力等症。
4.你的经络通不通
表现:经络不通在人体有很多表现,但典型一般表现在关节、韧带功能失常。局部有疼痛、堵塞、肿胀、麻木、畏寒或发热等症,局部活动障碍或完全瘫痪。常通过按摩、点压、叩击后减轻。如果是头面部的话还可引起头痛、耳、目、鼻等五官功能不利。有时经络痹阻也容易发生于胸肺部,引起背痛、心前区痛,胸闷等症。如果和痰(体内代谢郁滞产物)结合起来还可形成体内外的肿块。
5.望色看舌知百病(1).舌质:
胖舌——脾虚或阳虚;瘦舌——阴虚;淡白舌——血虚;红舌——热;紫舌——寒或瘀;瘀斑——瘀
(2).舌苔
白厚苔——痰湿;黄苔——热;干苔——津亏;滑苔——水气;剥苔——胃气虚;
黄腻苔——湿热  一、精神调摄
1.神与形的关系(1).形生神
(2).神御形 (3).形神相抱
2."心死则身生"
(1).恬澹虚无,真气从之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平平淡淡才是真
(4).千年大药
3.有害的情绪
(1).怒:伤肝,动气,动血
(2).悲:伤肺,泄气 (3).思:伤脾,结气 (4).恐:伤肾,伤精,下气 (5).惊:伤胆,伤心,乱气 (6).喜:伤心,伤阳 (7).忧:伤心,伤脾,滞气 4.战胜和超跃自我 (1).打好基础,煅练体魄 (2).移情易性,离爱别苦 (3).广见多识,修生养性 (4).有容乃大,三思后行 (5).超尘拔俗,返朴归真  二、饮食调养 食物不仅仅是食物 (1).食物为我们提供些什么? 食物是人体能量和物质的来源 食物都有偏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食物就是药物 (2).选择你需要的食物 你了解你身体的需求么? 好营养不一定代表好身体 选择食谱也要"辨证论治" 尊重自己的口味  饮食原则 (1).味宜清淡 (2).饮食有节(规律、节制) (3).灵活调济(花色、搭配) (4).入乡随俗  烹饪调制 (1).炒:去寒,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健脾开胃。 (2).蒸:蒸汤可以养胃,补益而不滋腻。其它食品蒸制后也有助于消化。 (3).煮(煲汤):充分融出营养,助脾胃运化。又水制性柔,利于滋养脏腑气血。另外可加入中药制成药膳。 (4).煎(烤、烧、煨):味香可以开胃,质地焦脆可以健脾,但相对不好消化,容易上火。 (5).腌制:更加入味,可增强食欲。但多食不利于经脉流通。  食物特性 (1).主食类 大米——甘,平,养胃生津。粳米生津更佳。糯米能补肺阴,但偏滞腻。晚米质柔营养较好,早米质硬胃弱不宜。 面食——甘,平,补脾益气,长肌,亦能养心气。面食宜发酵后食用宜消化,否则碍气。面条质柔养胃亦佳。麦片质燥,可健脾益气,但阴虚燥火者不宜。 玉米——甘,平,补中健胃实脾,亦能利水去湿。 红薯——甘,平,补脾益气充肌。 苡米——甘,平,健脾泄热利湿。 (2).蔬菜类 ?叶菜类 青菜、小白菜——养胃生津,泄热除积滞。入肺、胃。 大白菜——生津,益胃,养肺阴,清热利水。入胃、肺。 包菜——养胃益肾,利心气,通络散结气。入心包、胃。 菠菜——清肝解毒,凉血,润燥通肠。入肝、胃。 韭菜——行气通经,活血通阳,温肾除痹。入心、肾。 苋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入肝、大小肠。 空心菜——利水渗湿,滑肠润胃,泄热止淋。入肺、肠。 芹菜——理气燥湿,平肝凉血。入肝、胃。 生菜——清热降火,生津,疏利肠胃。入肺、肝、胃。 香菜——理气化湿,醒脾,解郁。 ?瓜菜类 黄瓜——清热解暑,养阴,润燥生津。入脾胃,小肠。 冬瓜——清肺泄热生津。入肺。 南瓜——补脾益气,充肌。入脾胃。 丝瓜——化痰通络,消肿去湿。入脾肺。 苦瓜——泻火解毒,凉血清暑。入心。 瓠瓜——去湿化痰,宽中理气。入肺胃。 茄子——解毒活血,消痈散结。入肝脾。 番茄——养胃生津,和中消食。入心、胃。 辣椒——通阳散表,发汗去寒,除湿开胃。入心、胃。  ?茎菜类 豆芽——清热生津,疏利三焦。入三焦。 山药——滋阴润脾,益肾补肺。入肺、脾。 竹笋——清热化痰,升清化浊。入肝、胆。 海带——润燥化痰散结。入肺。 花菜——宣肺通经,化痰散结。入肝、肺。 洋葱——化痰散结,杀虫。入心。 土豆——补脾益气。入脾。 白薯——补脾益胃,润肺生津,消痈解毒。入肺、脾。 芋头——滋阴养脾,解毒散结。入脾胃。 藕——生津养胃,去瘀泄浊,凉血实脾。入肺、脾胃。 胡罗卜——养肝阴,补脾气,健胃消食。入肝、脾胃。 萝卜——生津润肺化痰,凉血,下气消食。入肺。 芥菜头——宣肺利气,化痰和胃。入肺、胃。 ?豆类 黄豆——补脾益肾,去湿消肿。入脾、肾。 绿豆——清热解毒,解暑生津,利水消肿。入心、肝。 豌豆——益气和中,利湿解毒。入肝、脾胃。 豇豆——健脾行气,消积导滞。入脾、小肠经。 扁豆——健脾去湿,解暑,和中止泻。入脾。 蚕豆——健脾补肾涩精,利湿。入脾、肾。 青豆——和中解毒,养胃润燥。入肝、胃。 刀豆——温脾补肾,降逆下气。入脾胃、肾、大肠。 赤豆——健脾去湿,解毒,消痈。入脾胃、大小肠。  ?菌类 平菇——渗湿,利肠胃。入脾胃。 香菇——温肾养胃,益元气。入胃、肾。 金针菇——滋养胃液,补中润肠。入胃、肠。 木耳——滋肾养阴,凉血润燥。入胃、肾。 银耳——滋阴润肺,益气生津。入肺、胃。  ?其它类 豆腐——补脾肾,养胃和中,去湿,益精气。  ?野菜类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痢。入肝、大小肠。 荠菜——清热凉血,利湿通淋,平肝疏风。入肝、胃、膀胱。 红薯叶——清热泻火,疏散积滞。入肺、胃。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入肝、胃。 木耳菜——凉血解毒,滋阴润燥。入肺、肝。  (3).水果类 苹果——补脾生津,消食。入脾胃。 梨子——清肺生津,止渴。入肺、胃。 香蕉——润燥通便。入脾、大肠。 西瓜——解暑生津。入心、胃。 梨瓜——清热养阴,生津止渴。入肺、胃。 葡萄——生津止渴,宣中,消食,滋阴柔肝补肾。入胃、肝、肾。 橘子、柑、橙——生津,醒脾,和胃,解酒,润肺化痰。 柚子——顺气宽中,生津化痰。入肺、胃。 木瓜——生津和胃,去湿泄浊,通筋除痹。入肝、胃。 草莓——生津止渴,开胃悦脾,活血消瘀。入心、胃。 杨梅——生津止渴,生清化浊,解酒,宣中。入肝、胃。 石榴——生津止渴,杀虫止痢。入肝、大小肠。 椰子——清热养阴,生津利尿止淋。 枇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和胃降逆。入肺、胃。 菠萝——补脾生津,调中和胃。入脾胃。 李子——生津止渴,活血通络。入肝。 桃子——生津养胃,活血通络散结。入心、肝。 柿子——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入肺胃。 芒果——生津开胃,悦脾消食。入脾胃。 龙眼——养营血,补心,安神益智。入心。 荔枝——生津和胃,养心安神,悦肤色。入肝、心。 樱桃——活血消瘀,养颜润色。入心、肝。 甘蔗——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胃降逆,通淋,通痹。入肺、胃、大小肠。 橄榄——清热生津,解毒,通痹。入肾。 猕猴桃——清热养阴,止渴通淋,通筋骨,除痹。入肝、肾。 荸荠——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入肺、脾。 (4).水产类 ?鱼类 鲢鱼——补脾益气,温中暖胃。入脾胃。黑鲢鱼兼入肾,能补肾益精。 草鱼——和中补虚,去风除痹。入脾胃。 鲫鱼——益气温中,扶虚养元,健脾利水。入脾。 乌鱼——养血填精,健脾益气。入脾、肾。 带鱼——补虚劳,益气养血。入脾。 丝丁鱼——滋阴补液,润燥滑肠。入肺、脾胃。 鲶鱼——补虚养脾益胃,利水通乳。入脾、胃。 黄鳝——补虚健脾,强筋骨,通经除痹。入脾胃。 鳗鱼——补虚扶羸,杀虫,养筋骨。入肝、脾。 鲤鱼——健脾利水,补虚养元,下气通乳。入脾胃。 桂鱼——补虚劳,养血,去瘀杀虫。入脾。 黄花鱼——补脾益气。入脾。 泥鳅——清热养脾,利湿解毒。入脾。 银鱼——滋阴润肺,利水。入脾、肺。 ?贝类 河蚌——清热利尿,消肿。入肺、膀胱。 田螺——清热利湿,消肿散结。入小肠,膀胱。 花蛤——清热利尿,养阴散结。入膀胱。 鲍鱼——清热滋阴,和营润燥,补虚填精。入肝肾、小肠。 干贝——养肝肾,强筋骨,清湿热。入肝肾。 蛏——滋阴泄热,除烦,利湿。入肝、膀胱。 牡蛎——滋阴补血,清热除烦。入肝、小肠。 蜗牛——养血柔筋,消肿散结。入肝、小肠。 ?甲类 虾——补肝肾,壮阳益气。入肝、肾。 蟹——补肝肾,强筋壮骨,去毒火。入肝、肾、胃。 鳖——滋阴降火,养血,软坚散结。入肝。 龟——养血填精,滋阴潜阳。入肾。  ?软体类 鱿鱼——补肝胃,收带脉,强筋骨。入肝、胃。 墨鱼——补肝肾,涩精固冲。入肝、肾。 海蛰——补肺润燥,滋阴化痰。入肺、肾。 海参——补肝肾,填精养血润燥。  (5).陆生类 ?兽类 猪——补虚益气,养血,滋阴,润燥。入胃、肾。 猪心:补心安神。 猪蹄:强筋健骨,通乳。 猪皮:滋阴润燥,养颜润肤。 猪腰子:补肾固精。 猪肚:养胃,补虚,止泻。 猪肝:养肝明目。 猪尾:补肾通督壮阳。 牛——益气养血,强筋,去湿。入肝、胃。 牛髓:补肾填精,滋阴降火。 羊——养血通痹,温养肝肾。入肝肾。 狗——温肝暖肾,去风湿。入肝肾。 驴——补虚劳,益气养血,去风。入肝、脾。 兔——补脾胃,养气血,解热毒。入脾胃、肝。  ?禽类 鸡——温中益气,补肾益精。入心、肾。 鸭——补脾益气,凉肝泄火。入肝、脾。 鹅——益气补虚,暖胃生津。入脾胃。 鸽——补肾益精,去风解毒。入肾。 麻雀——温肾固精,收涩止遗。入肾。 鹌鹑——补五脏,益气,强筋骨。入肾。 燕窝——补虚劳,养胃阴,润肺和中。入胃、肺。  ?蛇类——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入肝、心。 ?两栖类 青蛙——清热解毒,滋阴养胃,利尿消肿。入胃、肾、膀胱。  ?虫类 ?蛋类 鸡蛋——清热滋阴,熄风安神。入心脾。 鸭蛋——清热滋阴,补脾益胃。入脾胃。 雀蛋、鹌鹑蛋——温肾固精,安神益智。入心、肾。  (6).副食类 饼 类——健脾燥湿。入脾胃。 干果类 花生——润肺,降气,补脾。入肺、脾。 核桃——补肾,壮骨,益智,养髓。入肾。 瓜子——润肤,清肺,化痰。入肺。 葵花子——滑肠,利水道,润燥。入小肠,膀胱。 松子——补髓,祛风,燥湿。入肝肾。 莲子——健脾,渗湿。入脾。 大枣——养胃,补营血,和中。入胃。 百合——润肺,养心,健脾。入心、脾、肺。 板栗——补脾,固肾,强筋,止血。 杏仁——润肺,降气,化痰,止咳。入心、肺。 山楂——和中,消食,化积,散瘀。入胃、肝。 糖果类 饴糖——养营,缓急,止痛。入脾胃。 奶酪——滋阴,润燥,养营。入胃。 糕点类——补脾益气,养营。入脾胃。 速食面——健脾燥湿。入脾胃。  (7).调料类 盐——养营,补肾,益精。 油——滋阴,养髓,润肤。入胃肠、肾。 醋——行气,活血,止痛。入胃、肝。 酱——宣中,开胃,行滞。入胃。 糖: 白糖——养营益气。入脾胃。 冰糖——清热,养营,和中。入肺、胃。 红糖——补血,活血,益气。入胃。 胡椒——行气,温中,散结,杀虫,止痛。入肝、胃。 花椒——温中,散寒,发汗,燥湿,杀虫。入肝、胃。 桂皮——温经,通阳,散寒,除痹。入心、肾。 姜——发表,散寒,和中,降逆,除滞。入心、胃。 蒜——温中,解毒,杀虫,消食,化积。入心、脾胃。 葱——解表,通阳。入肺。 蜜——养营,缓急,和中,解毒。入脾胃。 (8).饮料类 水: 井水——滋阴降火,止消渴。 长流水——通经,散结。 雨水——润肺,降逆。 露水——养胃,滋阴,泻火。 泉水——滋阴,生津,解毒。 茶——清热泻火,解毒,宣中,升阳,利尿,化浊,消食,散积,祛风。入三焦、胆、胃。红茶略温,消食较好。绿茶偏凉,解毒清热较佳。 咖啡——温中,燥湿,活血,通痹。入肝、胃。 牛奶——滋阴和胃,解毒,润燥。酸奶养胃润肠更佳。 酒——温经,通阳,活血,祛风,止痛。白酒偏温热,米酒可和中,啤酒补中益气,升阳,葡萄酒滋阴,养血。 可乐——宣中,除滞,活血。
药补不如食补 (1).是药三分毒 (2).食补的优点:安全,持久,简便,大众化。 (3).食补原则 ?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4).食补方简介 食品安全 (1).毒行天下: 化肥——生痰,滞气,瘀阻经脉。 农药——损伤肝肾、脾胃,残毒留于体内引起风痰阻滞经脉。 激素——刺激人体机能过早成熟,伤肾,败胃。 包装——影响食物的天然质、味。 防腐剂——伤胃,伤肝,引起血脉郁滞,严重者致癌。 色素——伤肝,损血,不利经络流通。 香精——伤脾胃元气,损肝,燥热伤阴。 甜味剂——滋生痰湿,不利脏腑经脉流通。 工业毒素——伤肝肾,损人精气,严重者致癌变。 环境污染——空气:损肺气,痹阻心脉。水源:伤脾肾,损骨髓,夭寿。 转基因食品——无直接毒性,然久食能令五脏不和,内生风痰。 (2).绿色时尚: 几个概念: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纯天然食品。 解毒食品:白菜,豆腐,绿豆,生姜,米汤,茶叶。 怎样选择地道的食品:1、色泽自然、明润。2、质地柔软,易熟易烂。3、煎煮时泡沫较少。4、口感滋润,多汁,味道充足。5、性质不偏,不伤正。 (3).关于忌口: "发"的概念:指体内脏腑经脉宿有风、痰、湿热等邪气,在某些食物影响下可以加中暴发的情况。 带"发"的食物:雄鸡,鲤鱼(鲢鱼、草鱼、鲫鱼、黄鱼),牛肉,狗肉,猪头肉,黄花菜,虾,韭菜,香菇等。  食品卫生 (1).病从口入 (2).什么样的食物不宜吃 霉变食物(禁) 馊腐食物(禁) 没有检疫的肉食类(禁) 生肉或生鱼(忌) 超过质保期的食物(禁) 看不到原质的深加工食品(慎) 经过不洁净的加工过程或不洁净餐具装盛的食品(忌) 野生动物(忌) (3)."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饮食之道 (1).三餐有讲究 早餐宜少(清淡,宜消化) 午餐宜饱(为一日之主餐,量须足够) 晚餐宜好(量略少些,但营养宜高) (2).进食有宜忌 食前:洗手?静心 进食:缓用?细嚼?少言 食后:漱口?慢步?闲娱(品茶、电视、聊天等) (3).主次莫颠倒 饭宜多,菜宜少 主食多,副食少 蔬菜多,肉食少  三、环境与健康 1.居室环境 (1).材料选择: 木结构——利肝。 砖石结构——利肺。 土结构——利脾胃。 (2).选地原则:清(空气新鲜)、静(无喧杂)、祥(避凶佞)、和(合风水)。 (3).朝向原则:负阴抱阳 (4).五个居住要素: 木:风气流通(避滞) 火:光线明亮(避晦) 土:地气充足(避虚) 金:居高临下(避湿) 水:流水相依(避燥) (5).居室结构: 五行分布的最佳格局: 南方为大门及空院或阳台 中间为客堂(会客厅) 东、西为左、右厢房(书房或休闲卧室为佳) 北边为厨房、厕所或主卧室 (6).居室布置 ?阴阳得体:例如书桌宜靠阳台,床宜靠墙角。物件摆放停称,整体色调、布局应和谐。既要风水流通,又须涵神抱气。 ?宽紧适宜:太紧不利于气机疏畅,太宽则显清寒。 ?生机培衬:宜栽花种草,或于庭间,或于阳台之上。亦可养鱼、养鸟及猫狗宠物之类,但须注意卫生。  2.自然环境 (1).空气 空气宜清新。 ?有害的空气: 工业粉尘——毒害肺脏。 陆地灰尘——影响肺功能。 脏浊秽气——影响三焦,及脾胃运化。 烟尘(包括吸烟、燃烧煤、油、炭烟及烹饪油烟)——痹肺生痰。 (2).土壤 土壤宜肥厚。 ?有缺陷的土质: 土层过薄——作物发育不良,其民肌瘦,脾胃纳差,阴气不足。 土质硬化——作物根系生长受限,气脉运行不通。其人气机不利,经脉不通。 土壤沙化——作物缺乏营养,水分不足。其人体燥,营血不足。 金多土重——作物刚脆缺乏弹性,质硬营养较差。其人肝气躁,筋骨不和,肺气不利。 (3).水质 水质宜甘淳。 ?有缺陷的水质: 水质偏重(重金属含量过高):伤肾,引起牙齿、骨骼发育障碍。 水质偏硬(矿物盐过高):引起钙质等沉积,易致小便不利,经络不通。 水质偏软(矿物元素不足):不利肾气,骨质弱。 水质不洁(微生物过多):不适宜饮用,易致胃肠病。 水质不和(掺入过多人工元素或受工业毒素污染):不利五脏,尤伤肝肾。 水质偏寒(未经煮沸或深层地下水):易致脾胃、三焦虚寒。 (4).气流 气流宜通。 ?不流通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气机郁滞 易生湿热 引起积滞 ?多风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易致中风、痹证等发生 影响皮肤滋润 (5).声音 声宜幽静:静则神涵,动则神乱 ?噪音的危害: 伤神:引起心志散乱,精力不易集中。重则至神精衰弱,颠、狂病等。 伤肝胆:引起情绪波动,气机不调,肝胆气逆。 ?有益的声音: 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风、雨、鸟鸣、水流、虫吟等):安神 优雅的音乐:定志 平和的语声:平气 (6).干湿度 干湿适度 ?过湿的环境: 影响脾胃:不利脾胃运化,乏力,泄泻,食欲减退等。 引起关节痹证 易生湿疹、溃疡、脚气等皮肤病 ?过于干燥的环境: 伤皮肤:引起皲裂、皱缩,缺乏光泽。 伤咽喉、鼻:引起干燥、疼痛。 伤肺:引起咳嗽,气逆。 伤肝:引起情绪躁动。 (7).温度 温度宜适中,但须四季分明。 ?过热的环境: 易上火 伤元气,伤津,损神 伤阴,折寿 易生毒气 ?过寒的环境: 伤阳气 伤血脉,经络痹塞 伤筋骨,寒痹曲伸不利 (8).风水原则 向阳不向阴:阳多为贵 抱气不塞气:环抱之形 流气不走气:亦须流通 避煞不冲神:避风口、气头、王庙、碑冢等。  3.时间养生 (1).四季养生: 春季:阴气始消,阳气始生。宜:①保暖,防卒寒。②增加活动,舒展筋骨,外出踏青旅游。③早睡早起,经常散步。④饮食略偏酸、甘,食宜新鲜,少进厚味。⑤多喝茶。 夏季:阳气炽盛,阴气薄弱。宜:①注意通风散热,减少活动,防中暑。②亦须防贪凉太过,感受风寒。③晚睡早起,午间休息。④食不宜多,常食新鲜瓜果,蔬菜,也宜适进辛辣热味。⑤多食姜。 秋季:阴气始生,阳气始减。宜:①穿不宜过暖,适当凉爽而不受寒为宜。②适当活动,增加体能。③晚睡晚起。④增加饮食,多食滋润之品,少进辛热。⑤多食水果。 冬季:阴气大盛,阳气内藏。宜:①厚衣防寒,常戴巾、帽、手套、护膝防冻。②减少户外活动。③早睡晚起,午间少休或不休。④增加营养厚味,适时进补。常食辛热食物。⑤适量饮酒,亦可喝咖啡。 (2).一日四时: 早晨:阳气方生。宜散步,轻松活动,或打太极拳,调气等。不宜过累。饮食宜淡,稀粥为好,不宜过饱。晨起可读诵,亦不可过于伤神。 上午:阳气方长。是工作、活动、消耗的主要时间。 中午:阳气方盛。阳极始阴。适作休憩,不宜连续劳作。饮食宜饱,但味不宜厚。 下午:阳气始衰。作些强度稍次的劳动。此时神气易乏,宜减少脑力劳动,增加体力活动。 日暮:阴气方长。宜休闲,漫步,聊天。食可用饱,稍加厚味。 晚上:阴气始盛。此时阳气入阴,人的精神相对活跃,可适当进行些脑力活动,不宜进行体力消耗。但不应熬夜,以免伤阴。另外,入夜不宜过食,饱食而卧,诸病乃生。 子夜:阴极转阳,在此之前,应按时入眠,以利于保养精气。 凌晨:阴气始衰,阳气方萌。此时阳气内伏,所谓"潜龙勿用",是人的正常睡眠期间。应保持充足的休眠。  4.辐射 (1).概念:在自然环境中或各种电器件的使用过程种产生的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和射线。 (2).种类: 红外线:主要产生热效应,性质属热。对于虚寒的体质,有温通阳气的作用;对于火热体质则不宜。 紫外线: ?来源:主要是太阳光,另外一些灯具、视听设备、紫外消毒装置等是其人工来源。 ?影响:穿透力较短,性质以燥热为主。能助阳热,去阴邪,但过量则导致津液损伤,肌肤干燥,甚则焦灼络脉,引起血络瘀结。 ?避免过度暴晒,注意皮肤防护。 微波: ?来源:各种无线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脑、电视等)。高压线路和电视、电台发射塔附近尤其较强。 ?影响:扰乱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尤其引起头部经脉不调,损人神气。也能引起经脉异变,不过作用较核辐射要弱。 ?预防:不要与发射源长期近距离接触。家用电器放置不宜过密集。微波加工的食品,味、质均大有损,不宜食。 (3).郑重提醒: ①各种辐射对孕妇尤其有明显影响。 ②神经脆弱及肾虚体质者应少接触放射源 ③建议食用天麻、首乌、枸杞、菊花、海蛤、红枣、山药之类对抗辐射损伤  5.地域 (1).江南水乡 地貌:地势平坦,河流湖泊众多,物产丰盛。 体质影响:气血丰润,精气充实,但湿气较重,易致经脉不通及脾胃病的发生。另南方上焦不足,下焦有余,情致治病易为常见。 调养:经常活动四肢,调畅气机,导引经脉。 (2).山地陵区 地貌:地势起伏不平,土层较薄,多竹林。 体质影响:体瘦,脾胃较薄弱,亦有多冒寒露而筋骨不通者。 调养:注意调补脾胃,疏通筋骨。 (3).北方平原 地貌:地势开阔平坦,土层厚实,多风,冬季寒冷,夏季燥热。 体质影响:体格较壮实,但多寒则气血内沉,易生痰、瘀、食滞内积及寒痹。 调养:注意宣通脏腑,通达气血。 (4).东北林区 地貌:水多土旺,又多林木,夏季短而冬季严寒。 体质影响:体质较强,气血充实,但肝木太旺,易致气逆及内外风证。 调养:常宜平肝降气,调畅气机。 (5).西北戈壁 地貌:沙地戈壁,水干土燥,风多雨少,极寒极热。 体质影响:肌肉皮肤坚实,五脏气血精气相对不足。 调养:调补脏气,发散腠理。 (6).东南沿海 地貌:多沙多石,土少而不实,夏季闷热,四季多风。 体质影响:脾胃不足,湿热内蕴,气机升降不利,肝肾阴虚。 调养:经常调补脾胃,滋养肝肾,防暑去湿。 (7).北方草原 地貌:水草丰盛,多风酷寒,其人多食牛羊乳酪厚味。 体质影响:骨坚肉满,气血充盛,但多寒实内积。 调养:以泻为补,内通外散。 (8).高山雪地 地貌:山高地陡,多沙石而少植被,气候严寒。 体质影响:骨坚而肉薄,肺气不足,阳气不通。 调养:实脾补肺,温通阳气。
四、生活中的养生  1.避邪: (1).避风寒: ?当天气剧烈变化时 ?当出入空调房间时 ?沐浴、饮酒、房事之后 ?不能露天而卧 ?注意脐腹周围保暖 ?婴幼儿及新产妇尤须注意  (2).避瘟疫: ?瘟疫流行时,不宜空腹、劳累、房室后接触密集人群区 ?服用避瘟丹、青草药、或贯众、大青叶等中药,多食野菜和大蒜。 ?烧艾、熏醋,也可烧熏其他芳香解毒的中草药。 ?居室保持通风,尽量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 ?五月初五泡服雄黄酒,并以艾叶熏灸关元、足三里。 ?瘟疫患者应隔离,死者的尸体应立即焚烧。其居室、用具并宜用石灰、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  (3).避寒湿: ?不宜冒雾露 ?淋雨后宜热水温浴 ?家居潮湿处宜长烧艾叶温熏 ?衣物、棉被经常晒洗。 ?沐浴之后要及时擦干。 ?出汗后要及时换衣。  (4).避虫、毒: ?天然樟脑丸可以驱杀大部分爬行虫类。(不宜用人工合成者) ?除蚊蝇以天然蚊香为好(没有耐药性,对人体安全) ?治蚊虫叮咬可用风油精较好 ?毒虫蜇伤可用紫金锭,也可破开虫体取其体液涂抹,或用舌下津液涂抹。 ?毒蛇咬伤应扎缚肢体阻止毒素回流,并用紫金锭、季德胜蛇药等外敷,如无药物也可用冰块外敷减缓症情,内服半边莲、蚤休、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扛板归等。无论何种情况须及时送医院处理。如荒野地无医疗条件则宜局部切开伤口吮出毒素为宜。 ?食物中毒应及时用吐法,可用手指探吐或用盐汤吐。  (5).避秽: ?暑天避秽可服用人丹、十滴水。 ?以风油精微量搽人中及太阳穴、风池。 ?居室宜常常熏香 ?注意环境清洁卫生,庭院中或阳台上多养花种树  (5).电脑 ?属高辐射电器 ?CRT显示器是最主要的辐射源,建议购买有TCO认证产品,并加罩保护频。 ?液晶显示器较为安全,但同样存在辐射(微波段)。 ?机箱宜封闭,防止辐射扩散。 ?不宜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容易伤肝阴,损目、脑等神经丰富的器官。 ?电脑及与电脑相联系的打印机、扫描仪、UPS等都属于辐射电器,工作时还会散发各种有毒物质,同样要保证房间的气流畅通。 (6).手机 ?属辐射产品。以微波辐射为主。 ?接通电话时须离头部30-50厘米远。 ?不宜长时间通话。 ?闲置时不宜贴身存放,宜放入包中。 ?使用耳机并不能减少辐射。耳机本身产生的电磁波也能对脑神经形成干扰。  4.旅行: (1).晕车、晕船 ?有晕车晕船的人出门前不宜饱食,或吃过多油腻。 ?上车船之前服用3片生姜。 ?用风油精搽内关穴、太阳穴、迎香穴。 ?闭目养神,不要观看外景。 ?加强耳前庭功能锻炼。 (2).时差 ?足够休息,然后适应当地时间。 ?带上小柴胡冲剂。 (3).乘车 ?大车气流较通畅,比小车好。 ?不要开大窗吹大风。 (4).备药 ?创伤药(创可贴,云南白药,纱布,酒精) ?解毒药(紫金锭、片仔癀) ?开窍药(风油精,清凉油) ?止泻药(藿香正气水) ?夏天宜备解暑药(人丹、十滴水) (5).劳逸结合:勿劳累太过。 (6).融入自然:多游览名山古胜,为天地精气所聚,于身体大有裨益。  五、房中宜忌 1.房事对健康影响 (1).正面影响:调和阴阳(男子泻阳气,女子消阴气),疏通郁滞 (2).负面影响: ①伤肾精,泻骨髓,损五脏 ②动血,引发各种血证(中风、冠心病......) ③加快衰老 ④虚火内动(失眠、咽痛、心烦、内热等) ⑤经络、血脉不调,腠理不通 ⑥引动宿疾 ⑦引发下焦病变(前列腺炎、膀胱炎、阴道炎、尿道炎、宫颈糜烂等) (3).男女有别 ①男子影响更严重 ②男子伤肾为多,女子伤肝脾为多 ③损伤程度与兴奋程度成正比 2.房事原则:不可戒不可不戒 (1).量力而行 房事频率:已婚年轻人一周一次为宜,体壮者最多不宜超过三天一次。中老年人一月一次,最多不宜超过一周一次。男子超过64岁,不宜泻精。 (2).适可而止 不宜过度兴奋。更不宜追求刺激而服用各种兴奋药物。 3.房事宜忌 (1).年龄过早,不宜同房:男子宜过24周岁,女子宜过21周岁 (2).不可忍精不泻,引起前列腺各种问题。 (3).酒后不可同房。 (4).饮食过饱,不可同房:伤脾胃。 (5).妇人来经不可同房:极易致崩漏。 (6).有妇科疾病如带下过多、月经不调者,应及时调治后再同房。男子同理。 (7).大病之后,不可同房,易得阴阳易。 (8).大虚之时,不可同房,精伤难复。 (9).妇人孕期前、后三月,新产百日内,不能同房。哺乳期内,慎用房事。 (10).异常突变气候,不宜同房。 (11).同房之时不可犯地忌。 4.性生活安全 (1).讲究卫生:同房前男女皆须洗浴阴部,否则易导致宫颈及尿道的炎证。 (2).避免疾病:①切忌滥交,极易感染性传播疾病。②提倡使用避孕套。 (3).合理避孕:①月经不调者,不宜使用安全期避孕。②各种避孕方法中,提倡避孕套避孕。药物、植环、结扎等均不利于人体健康。③如有意外怀孕须终止妊娠者,应越早越好,决不能拖延。 5.房事后调补 (1).饮食必须清淡1、2日 (2).宜食鳖、蟹、乌鸡、蒸蛋、猪腰、猪肚等调补 (3).房事后不宜见风淋雨,宜安卧少动。  七、按摩熏灸 1.按摩手法 ①推法:包括指推、鱼际推、掌推 功效:行气活血,消瘀。 ②抓法:包括指抓法、手抓法 功效:通经,除湿,消除局部麻木、酸痛。 ③按法:包括点按、掌按 功效:止痛,解痉,振奋经气。 ④摩法:包括掌摩法、指摩法 功效:温经通阳,祛风活血。 ⑤揉法: 功效:止痛,活血,缓解肌肉和精神紧张。 ⑥点法: 功效:疏风,通络,泄热 ⑦滚法: 功效:温经行气活血,疏通腠理 ⑧捏法: 功效:解表,解痉,强筋 ⑨掐法: 功效:急救 ⑩拔法: 功效:疏通关节 ⑾搓法: 功效:放松肌肉,活血行气,温经通阳 ⑿拍法: 功效:宽胸散结,振奋阳气 ⒀抓法: 功效:解表,通络,透邪 ⒁砍法: 功效:行气,散结  2.足底按摩 原理:全息原理 分部: 3.熏香 作用:①行气 ②避秽 ③解郁 ④祛虫 ⑤消除异味 4.艾灸 作用:①温经通阳 ②祛风寒湿 ③止痛通痹 操作:①温和灸 ②隔姜灸 ③直接灸 5.蒸浴 作用:发散腠理,解表解肌,通经络,利三焦 6.常见病按摩熏灸调理 (1).感冒 风寒型:①艾熏风池 ②按风池、太阳 ③揉风池、风府 ④捏肩井 ⑤抓背 风热型:①扣头部经络 ②揉风池、风府 ③掐合谷 ④推颈侧至肩中 (2).胃(腹)痛:①点按足三里 ②熏中脘、摩腹部 ③掐足跟上筋 ④点按承山穴 (3).泄泻:①膈姜灸肚脐 ②熏天枢 ③点按上、下巨虚穴 (4).颈椎病:①揉外关 ②摩肩井 ③拿项侧 ④点风池、秉风、肩中俞、肩井、天宗等穴位 ⑤滚肩项,砍法配合 ⑥拔节摩背 ⑦拍肌松弛 (5).牙痛:①掐合谷 ②冰敷合谷 ③按颊车 (6).虚劳:①灸关元、气海 ②灸足三里 ③推背俞 (7).休克:①掐人中 ②灸气海 ③灸百会  2003年中医专业核心笔记总结一
一、解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 腐蚀赘疣
熊胆:清热解毒、止痉、明目2.5清虚热药
青藁: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三. 泻下药
3.1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芒硝:软坚泻下、清热
芦荟:泻下、清肝、杀虫
番茄叶:泻下导滞3.2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3.3峻下逐水药
甘遂:泻下遂饮、消肿散结
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 杀虫疗疮
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蚀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四、祛风湿药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胆退黄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白花蛇:祛风、活络、定惊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咽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稀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五、芳香化湿药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佩兰:化湿、解暑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六、利水渗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金钱草:利水通淋、排石、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疸
猪苓:利水渗湿
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 清热收涩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通草:清热利水、通乳
海金沙:利水通淋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
萆藓:利湿浊、祛风湿
七、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高良姜:温中止痛八、理气药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佛手:舒肝、理气、和中、化痰
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滞
柿蒂:降气止呃
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九、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神曲:消食和胃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十、驱虫药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使君子:杀虫消积
苦楝皮:杀虫、疗癣
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雷丸:杀虫
榧子:杀虫、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十一、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凉血化痰止血、活血祛瘀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槐花:凉血止血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祛痰止咳
蒲黄:化痰收敛止血、活血祛痰、利尿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棕榈炭:收敛止血
血余炭:止血散瘀
炮姜:温经止血十二、活血祛瘀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丹参:活血祛痰、凉血消痈、安神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桃仁:活血祛痰、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牛膝: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虎杖: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徵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3.1化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贝母: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止痛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竹沥:清热滑痰
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白前:祛痰、降气止咳
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海藻:消痰软坚、利水
昆布:消痰软坚、利水
黄药子: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13.2止咳平喘药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紫菀: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十四、安神药
磁石: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琥珀: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十五、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全蝎: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
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十六、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
石菖蒲:开窍辟秽、安神聪耳、化湿和胃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十七、补虚药
17.1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山药: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
扁豆:健脾化湿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17.2补阳药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淫羊藿:温肾壮阳、祛风除湿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安胎
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紫河车:补肾益精、益气养血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
肉苁蓉:补肾壮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骨碎补:补肾、活血、止血、续伤
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
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17.3补血药
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何首乌:补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截疟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
沙参: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天门冬:清肺降火、滋阴润燥
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
玉竹: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黄精:润肺止咳、滋阴填精、补脾益气
墨旱莲:养阴益肾、凉血止血
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十八、收涩药
五味子:敛肺止咳.补肾涩精.收涩止泻.生津敛汗.宁心安神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收敛止血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血
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芡实:补脾去湿、益肾固精
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经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解毒敛疮
麻黄根:止汗
浮小麦:止汗、益气、除热
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外) 收敛生肌、敛疮
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十九、外用药
马钱子:通络散结、消肿止痛
硫黄:(外)杀虫止痒、(内)壮阳通便
雄黄:解毒、杀虫
炉甘石:明目退翳、收湿生肌
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
明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
蛇床子:燥湿杀虫、温肾壮阳、祛风散寒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药叛藜芦
甘草: 甘遂. 大戟. 海藻. 芫花. .乌: 川乌. 草乌. 附子.
乌头: 贝母. 瓜蒌. 半夏. 白蔹. 白芨. 参: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藜芦: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 丁香莫与郁金见
朴硝一见便相争 牙硝难合京三棱
水银莫与砒霜见 川乌草乌不顺犀
狼毒最怕密佗僧 人参最怕五灵脂
巴豆性烈最为上 官桂善能调冷气
偏与牵牛不顺情 若逢石脂便相欺
硫黄─朴硝 水银─砒霜 狼毒─密佗僧
巴豆─牵牛 丁香─郁金 川乌.草乌─犀角
人参─五灵脂 牙硝─京三棱 官桂─石脂来稿时间:2002-9-22 19:46:16
标题:2003年中医专业核心笔记总结(二)
正文: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
(干妈姓桂)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
(三勺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小青龙汤
(少尉将军甘心下跪吗)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九味羌活汤
(苍白生防穷辛勤干活)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1.2辛凉解表
银翘散
(芦桔、金中豆联合银猪草)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桑菊饮
(国老乘舟去聚杏楼、过桑河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
麻杏石甘汤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肺热喘咳1.3扶正解表
败毒散
(江河两湖富佬、舟桥双活穷人)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感冒风寒湿祛二、泻下剂
2.1寒下
大承气汤
(硝黄朴实)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
2.2温下
温脾汤
(谁敢在黄府抄人)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脐腹冷痛2.3润下
麻子仁丸
(黄世仁烧杏脯通便)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大便干结
济川煎
(鞋子牛肉贵吗)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老年肾虚、肠燥便秘2.4逐水
十枣汤
(芜花赶早集)
攻逐水饮
悬饮三、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三人伴胡琴)
和解少阳
少阳病
蒿苓清胆汤
(夏至陈代画黄凌草和青竹)
清胆利湿、和胄化痰
少阳湿热症3.2调和肝脾
四逆散
(采枝草药)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阳郁厥逆症
逍遥散
(河龟少将令采猪草)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肝郁血虚
痛泻要方
(城防少树)
补脾泻肝
腹痛泄泻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三人扮双簧)
和胄降逆、开结消痞
胃气不和四、清热剂
4.1清气分热
白虎汤
(母草米糕)
清热生津
阳明气分热盛
竹叶石膏汤
(十国老人冬夏喝米粥)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伤寒温热暑病气津两伤4.2清营凉血
清营汤
(银翘清营、东西单元连地租)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
犀角地黄汤
(黄角要牡丹)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热入血分证4.3清热解毒
凉膈散
(肖何将军迷住了黄山草桥)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热聚胸膈
黄连解毒汤
(三黄子)
泻火解毒
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普济消毒饮
(湖河陈舟残桥栏、草原牛马琴声连)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大头瘟4.4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十亩草原竹地少、黄山连接西单桥)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2003年中医专业核心笔记总结(续)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八、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十、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3.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十六、癫狂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二十二、泄泻
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三十二、中风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 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3)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 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
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
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
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有头疽
1.内治:
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
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
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六. 无头疽
附骨疽
1.内治:
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七. 走黄与内陷
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
2.内陷:
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八. 瘰疬
1.内治:
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
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
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
2.外治:
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九. 流痰
1.内治:
1)初期: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2)中期:扶正托毒─透脓散
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
阴虚火旺者:养阴除蒸─清骨散
2.外治:
1)初期:阳和解凝膏
2)中期:切开引流
3)溃后:五五丹. 第二单元 乳房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1)初起: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
3)溃后:排脓托毒─四妙汤
2.外治:
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
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
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二. 乳癖
1.内冶:
1)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冲任失调者─二仙汤.小金丹
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三.乳疬
1.内冶:
1)肾阳虚者:温阳化痰─右归丸合小金片
2)肾阴虚者:滋阴化痰─左归丸合小金片
2.外治:参照乳癖.三. 乳腺增生病
1.内治:
1)肝郁痰凝治: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六神全蝎丸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温阳化痰─二仙汤合四物汤.合十全大补汤
2.外治:阳和解凝膏.四. 乳衄
内治: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五. 乳岩
1.情志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
3.毒蕴溃烂:解毒扶正─化岩汤
4.气血虚弱:调补气血─归脾汤第三单元 瘿
一. 气瘿
内治:疏肝理气.解郁消肿─四海舒郁丸二. 肉瘿
内治: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三. 石瘿:
内治:化痰软坚.开郁行瘀─海藻玉壶汤第四单元 皮肤病:
一. 热疮
1.内治:
1)风热毒盛者:疏风清热解毒─辛夷清肺饮
2)湿热重者: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解毒利湿─增液汤
2.外治:青吹口油膏二. 缠腰火丹
1.内治: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皮疹消退后.皮肤仍刺痛者: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逍遥散.
2.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济.解毒洗济.颠倒散
水疱破后:青黛膏三. 疣
1.内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镇─马齿苋合剂
2.外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趾疣丝状疣.四. 癣
头癣
白秃疮肥疮
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
手足癣
鹅掌风
外治:
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
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
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
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
1.内治: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2.外治:
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藿黄浸剂
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
3)有脓疱者:青黛膏
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
圆癣
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
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
紫白癜风
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五. 疥疮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六. 接触性皮炎
1.内治:清热解毒.利湿
1)上部者: ─消风散
2)下部者: ─龙胆泄肝汤
3)严重者: ─普济消毒饮或清瘟败毒饮
2.外治:
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
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敷
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七. 湿疮
1.内治:
1)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二妙丸
湿重于热者: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除湿胃苓汤
2)血虚风燥证:宜养血祛风.消热利湿─四物汤合萆解渗湿汤
2.外治:
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
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
婴儿湿疮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导赤汤
2.外治:
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
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八. 药物性皮炎
1.内治:
1)风热证:祛风清热─消风散
2)湿热证: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
3)血热证:凉血.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4)火毒证:清营解毒.养阴泄热─清营汤
5)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热.健脾和胃─增液汤合益胃汤.
2.外治:三黄洗剂.青黛散九. 瘾疹
1.内治:
1)风寒证: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汤或麻黄桂枝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3)肠胃实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 十. 牛皮癣
1.内治:
1)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
2)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
2.外治:
1)风湿热证: 三黄洗剂
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十一. 白庀
1.内治:
1)血热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
2)湿热蕴积证:清热利湿.和营通络─萆解渗湿汤
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风散
4)火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清营汤十二. 粉刺
1.内治:
1)肺经风热证:疏风宣肺.清热─枇杷清肺饮
2)肠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腑─茵陈蒿汤
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十三. 多形性红斑
1.内治:
1)风寒证:和营祛寒─桂枝汤
2)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散
3)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普济消毒饮
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
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十四. 结节性红斑
1.内治:
1)疏风清热.和营利湿─四物消风饮
2)表证解后: ─桃红四物汤
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十五. 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2.外治:白玉膏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
1)热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毒内陷神昏者: ─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3)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
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生脉散.苓桂术甘汤
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真武汤
重者─参附汤
2.外治:白玉膏.黄柏霜 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 痔
1.内治:
实证:
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黄连丸
虚证:
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
血虚:补血养血─四物汤
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如神汤
便秘:
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麻子仁丸
2.外治:熏洗法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
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
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
2.外治: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三. 脱肛
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
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 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
一. 前列腺炎
1.内治:
虚证:补益法 实证:疏导法.
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大分清饮
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
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
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二. 前列腺增生症
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黄苓清肺饮
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
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补元煎
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知柏地黄汤
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
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失禁.遗尿: ─螵蛸丸
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
一. 烧伤
1.内治: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
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二. 臁疮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三. 脱疽
内治: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5)肾虚证:
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
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四.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
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六. 肠痈
1.初期: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
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八、痛经
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
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十、崩漏
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
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
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
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
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
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
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
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
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
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四、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五、产后身痛
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
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妇科杂病
一、徵瘕
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
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
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二、不孕症
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
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三、阴痒
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
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方剂索引:
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
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
车前子. 黑芥穗
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
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
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
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
15. 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中医儿科学 一、咳嗽
1.外感
1)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2)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2.内伤
1)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宁散
2)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汤二、肺炎喘嗽
1.常证
1)风热闭肺:(轻)宣肺化痰-银翘散
(重)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
2)痰热闭肺:清热宣肺 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3)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4)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三、哮喘
发作期
1)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四、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六味地黄汤五、口疮
1)脾胃积热:清热解毒、通腑泻火-凉膈散
2)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六、泄泻
1.常证
1)伤食泻:消食化积-保和丸
2)风寒泻:疏风散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补脾温肾-附子理中汤
2.变证
1)伤阴:酸甘敛阴-连梅汤
2)伤阳:温阳救逆-参附龙牡汤七、厌食
1)脾运失健:和脾助运-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足:养胃育阴-养胃增液汤八、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健脾丸九、疳证
1.主证
1)疳气证:和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2)疳积证:消积理脾-疳积散
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2.兼证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真武汤十、惊风
1.急惊风
1)感受风邪:疏风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
2)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
3)惊恐痉厥:镇惊安神-抱龙丸、安神丸
2.慢惊风
1)土虚木亢: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
2)阴虚风动: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十一、肠道虫证
蛔虫病
1)蛔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汤
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则驱虫-乌梅丸十二、小儿水肿
1.常证
1)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侵:清热利湿-三妙丸合导赤散
3)肺脾气虚: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4)脾肾两虚:温肾健脾-真武汤
2.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泻肺逐水 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2)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十三、感冒
1.主证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葱豉汤、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2.兼证
1)挟痰:
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
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黛蛤散
2)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3)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琥珀抱龙丸十四、麻疹
1.顺证
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2.逆证
1)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合六神丸
2)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十五、风痧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
2)邪热炽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十六、丹痧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十七、水痘
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
2)毒热重证:清热凉营解毒-清胃解毒汤十八、痄腮
1.常证
1)温毒在表:疏风清热、散结消肿-银翘散
2)热毒蕴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2.变证
邪毒引睾窜腹:清泻肝火、活血镇痛-龙胆泻肝汤十九、顿咳
1)痉咳期:泻肺镇咳-桑白皮汤
2)恢复期:润肺健脾-沙参麦门冬汤、人参五味子汤二十、小儿暑温
1)邪在卫气:清热解毒、辛凉透表-新加香薷饮、白虎汤
2)邪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
3)邪在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
4)邪恋正虚:
余热未尽:养阴清热、调和营卫-青蒿鳖甲汤、桂枝汤
痰蒙清窍:开窍泄浊、豁痰清心-苏合香丸、龙胆泻肝汤
二十一、夏季热
1)暑伤肺胃:清暑益气-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温下清上汤二十二、五迟、五软
1.五迟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六味地黄丸
2)心血不足:补心养血-菖蒲丸
2.五软
1)脾肾两亏:健脾补肾-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二十三、五硬
1)阳气虚哀:益气温阳-参附汤
2)寒凝血涩:温经通络-当归四逆汤二十四、尿频
脾肾气虚:益气补肾-缩泉丸二十五、遗尿
1)下元虚寒证: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培元益气、固涩小便-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龙胆泻肝汤二十六、紫癜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益气摄血-归脾汤二十七、汗证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益气养阴-生脉散二十八、胎黄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二十九、脐风
脐风:宣通经络、驱风镇痉-撮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