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collectione5练级:武则天母仪天下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52:12
        武则天母仪天下之道

  五岳盟主/编辑   武则天和唐高宗同仇敌忾,对外朝进行血腥清洗,一个个元老大臣都倒下了,外朝官员只能唯高宗和她马首是瞻。那么,稳固了皇后之位的武则天,还会有哪些非同一般的表现?这个鹊巢鸠占的新皇后,又将如何处理亲子和庶子、娘家和婆家这两对敏感的关系呢?         为了肃清反对派,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和唐高宗一起,炮制了长孙无忌谋反案,终于将永徽年间左右政局、在废王立武问题上将不肯合作的元老重臣集团一网打尽,为寒门新贵打开了权力的大门。武则天这一系列举动,让满朝文武逐步认识到新皇后的厉害。现在,“破”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妨碍她的旧势力已经从眼前消失,武则天该考虑“立”的工作了。她要树立一个新的形象,名副其实地母仪天下。
  
提高家族地位

    武则天出身小姓,在争夺后位的过程中,她的出身曾经受到元老大臣的轻视,成为她谋取后位的严重障碍之一。这是她心中的隐痛。现在,她已贵为皇后,岂能容忍自己的姓氏再受人轻视!那么,怎样做才能改变武氏作为小姓的定位呢?武则天遵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个传统做法,推动唐高宗颁行一本书,重新确定世族的等级。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贵族社会,世族在社会上的影响非常大。一个人是否出身世族,或者是哪一级的世族,对于他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什么影响呢?简而言之,它决定了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是婚,二是宦。就是决定了你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当什么级别的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僚的制度被称为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分成九个品级,根据人物的品级来决定授予他什么样的官爵。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在人物的品评中被评为二品,你就可以从七品官做起;你被品评为第三品了,你当官可能就得从八品官做起。人物的品级和做官的品级之间有一个对应性。而评定人物品级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家世背景。在这种制度下,世族子弟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生享受荣华富贵;而平民子弟无论怎么努力,也很难得到认可。正所谓“郁郁涧底松”,在地势上永远比不上“离离山上苗”。这是典型的血统论,很不公平。另外,当时门当户对是一种绝对的原则,世族只能和世族通婚,也正是有了这种世族内通婚的原则,世族才能够稳定下来,成为一个有固定成员的特殊群体,高高在上。因为世族制度决定了一个人在做官和婚姻两方面的命运,所以全社会对世族的等级划分都非常敏感,国家也会编订这方面的书籍,给人们作参考。比如说,人们要想结婚,就可以先查查书,看哪一家和自己家的地位相等。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通行做法。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九品中正制已经被废除,科举制开始实行。它确定了选取人才的标准应该是评价一个人本身,而不是看他出身于什么样的家族。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从此,国家选拔人才从注重家世转为注重个人才能。另外,世家大族本来受的是精英的教育,在家族起步阶段确实曾经英雄辈出,但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后,本身也是气数将尽,他们的子弟丧失了奋发有为的精神,变得大脑空虚,身体脆弱。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世家大族子弟,一天在屋里待着,听着外面有马叫,不由得浑身抖得像筛糠一样。别人告诉他这是马,无需害怕,他说,能发出这么大的叫声的一定是传说中的老虎,马怎么会是这样叫的呢?还有的贵族随着政治的变迁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跑到中央做官,因此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总之,这个时代,世族制度正在衰落之中,皇权逐步得到伸张。但是,社会风气的转变是很漫长的事情,尽管旧贵族在现实政治中的地位下降,可还保持着旧日的社会威望。甚至连当朝皇帝也不入他们的法眼,更不要说什么文武大臣了。唐太宗李世民是个骄傲的人,见此情景,觉得十分不爽,想要打击一下旧世族的气焰。于是,在贞观年间,他下令修订《氏族志》,编订一个唐朝版的社会等级索引。李世民给《氏族志》规定的原则是推崇当朝冠冕,也就是把唐朝的帝王将相放到高等级中去。没想到大臣中毒太深,第一次呈上来的版本居然又把山东高门博陵崔氏放到了第一等。这让唐太宗大为光火,在他的干预之下,《氏族志》做了修改,李唐皇族为第一等,外戚后族为第二等,原有的山东高门崔氏为第三等。这个分等方式,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在当时修书人的心目中,崔氏还是第一等,只不过为了照顾皇帝的面子,才把皇族和后族放在前面。所以,唐太宗打击贵族政治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
  到了显庆年间,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老重臣已经被铲除,刚刚当了真天子的皇帝急于压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旧势力,小门户的新皇后想要抬高本家声威,而寒族出身的新官僚也渴望得到社会认可。三方一拍即合,重修《氏族志》马上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新修的《氏族志》改名为《姓氏录》,完全贯彻了尊重当朝官僚等级的原则。以皇族和后族为第一等,其余都按照当时的官阶高下来排座次,一共分成九等。五等以上就是世族。这样一来,即使你原来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只要立了战功,做到了五品以上的官,就可以名列《姓氏录》,过一把世族瘾。而任凭你是几百年的旧贵族,只要当时家里没有人做到五品官,也就与世族无缘了。这对旧门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呀!因此他们把新的《姓氏录》叫“勋格”,也就是功劳簿。他们很不满意,然而有很多人却是衷心拥护的。谁呢?广大寒门子弟。原来他们被世家大族挡住了晋升之路,现在,只要凭自己的努力,他们也可以跻身仕途。所以说,《姓氏录》的编订加快了士庶合流,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从武则天本人的角度讲,她也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实质性转化,文水武氏成了天下第一等高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提高了自身门第还不算完,武则天再接再厉,又追封亡父为周国公,母亲杨氏为代国夫人,后来又改封为荣国夫人,品级第一,位在王公母妻之上。武则天父母的封号并不匹配,按照当时的规矩,诰命夫人的封号应该和丈夫保持一致,她父亲封为周国公,母亲应该封为周国夫人才对。那为什么封为荣国夫人了呢?这就是武则天在提高自己家族地位的同时,也要抬高自身声望,她是故意做给天下人看:我母亲得到如此尊贵的封号,不是因为她嫁了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丈夫.而是因为她生了一个杰出的天才的女儿——武皇后。
  
  打造公众形象

    可是,仅仅提高门第是不够的,当年,王皇后的门第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无懈可击,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废的命运。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永远保住皇后的位置呢?武则天决定进一步提高自身声望,让大唐的臣民知道,她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做他们的女主人。为此,她承担了两项大的礼仪活动。
    第一个就是躬行亲蚕之礼。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男耕女织。皇帝就是天下农夫的表率,因此在国家典礼中有亲耕之礼,就是皇帝亲自种田,显示对农业的重视。同样,皇后也有亲蚕之礼,就是亲自养蚕,表示对家庭纺织业的重视,做天下妇女的表率。这个礼仪是国家大典,非常隆重。在举行典礼之前要先行斋戒五天。真正行礼那天,皇后天不亮就要起床,在仪仗队日护卫之下出宫,到提前安排好的先蚕坛,所有的内外命妇均须随行。因为这个仪式太复杂、太累人了,所以没有多少皇后亲力亲为。唐高宗的王皇后好歹也当了六年皇后,却从来没有履行过这个职责。但是,要想出风头,就不怕吃苦头,从显庆元年(656年)开始,武则天共五次行亲蚕之礼,比唐朝任何一位皇后都更加尽职尽责。皇后出行自然要有内外命妇跟随。在她们面前混个脸熟,彼此增进感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提高了她在公众前的知名度和好感度。
  武则天要出的第二个风头是衣锦还乡。楚霸王项羽说得好,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当年楚霸王因为非要衣锦还乡,还要把都城迁到故乡,所以吃了大亏,还落下了楚人沐猴而冠的笑柄。可是世易时移,武则天此时还乡却大有收效。就在显庆四年十月,在处置完长孙无忌案件之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前往东都洛阳散心,次年二月又从东都北上,巡游并州。并州是李唐龙兴之地,当年李渊就是从这里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当了皇帝。现在李治到来,当然要缅怀一下先烈。但是对于武则天来讲,并州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这里是她的祖籍,父亲死后,她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暗淡的岁月。现在时来运转,终于轮到她大显威风了。武则天大摆酒宴,欢会亲邻。皇帝李治也给足了她的面子,特别下诏并州八十岁以上的妇女版授五品郡君,给老太太们一个荣誉头衔。并州当年好风光,两个人足足旅游了两个月才打道回府,武则天的亲民形象一下子大放异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武则天的人望空前提高,一位美丽大方而又和蔼可亲的国母形象树立起来了。
  
理顺家庭关系

    从国家的角度讲,皇后是天下之母,但是,这个位置来源于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家庭之中,她是李治的正妻、皇子的嫡母,此外,她还是李家的媳妇和武家的女儿。她要同时处理好多种复杂的关系。只有确立了在家族中的地位,有安定团结的大后方,才能顺心如意地当好国母。武则天聪明过人,她在努力打造自己公众形象的同时,也花了大量心思处理纷繁的家庭关系。从大的方面讲,当时有两对关系对她至关重要。哪两对呢?第一对是亲子和庶子的关系;第二对是婆家和娘家的关系。
    显庆年间,武则天已经有三个亲生儿子,老大李弘、老二李贤和老三李显(仪凤二年,即公元677年,改名李哲)。对他们,武则天不遗余力:
    第一,给他们加宫晋爵,让他们都居高位、居重位。显庆年间,除了李弘被立为太子以外,李贤被封为雍州牧,李显被封为洛州牧。兄弟两个,一个洛州一个雍州,把大唐帝国的东西二都都占上了。
    第二,舐犊情深,切切实实当好慈母。显庆四年冬天,唐高宗和武则天巡幸东都洛阳,把八岁的长子李弘留在长安监国。李弘虽然聪明伶俐,毕竟还是个孩子,昼夜啼哭思念父母。唐高宗和武则天知道后马上停下来,把儿子接到身边,一家人一同前往东都。老三李显小的时候更是得宠,因为生他的时候难产,武则天乞求佛祖保佑,刚刚满月就交给高僧玄奘当徒弟,法号“佛光王”。这是一个多气派的法号啊!比《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威风多了。可以看出,母亲当时对儿子有着何等殷切的希望。李显小的时候多病多灾,武则天还在洛阳的龙门给他开凿石窟建造佛像,为他祈福消灾。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和天下所有的母亲并没有两样,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温情。
    第三,对他们进行严格管教。除了《礼记》、《尚书》等儒家经典之外,武则天还发挥自己长于文史的特点,组织文人自编教材,教育儿子。诸如《青宫纪要》、《少阳政范》、《孝子传》、《孝女传》等一系列道德教材纷纷出炉,希望把儿子们都教育成为德才兼备的楷模。显然,对于亲生儿子,武则天是极尽温柔,又严加管教,同时,还给儿子们的将来都做好了长远打算。
    那么,对庶子呢?武则天则是以防范为主,同时在关键时刻不忘作秀,维持嫡母风范。永徽六年后,唐高宗的其他儿子都被贬往地方担任刺史。其中,曾经当过太子的李忠和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尤其被严加防范。面对严厉的嫡母,李忠的神经首先承受不住了,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常常男扮女装以防刺客,又经常噩梦连连,胡言乱语。显庆四年的长孙无忌谋反案结案后,马上就有一个在李忠旁边担任“服务员”的女人阿刘,告发了他的种种不正当行为。当然,考虑到武则天搞情报工作的能力,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人可能是武则天安插在李忠身边的“特务”。无论如何,李忠罪在不赦,按照法律规定应该判处死刑。但是,这个时候武则天出场了。她在唐高宗面前涕泪交流,再三恳求唐高宗饶李忠一命。唐高宗也是个明白人,马上准许了皇后的请求,把李忠废为庶人,同时在诏书中表彰了皇后的仁慈。这样看来,武则天当时还是很在乎人们对她的评价,愿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仁慈的嫡母,而不是一个恶毒的后妈。这是她处理嫡子和庶子之间关系的所作所为。
    那么,她是怎样处理婆家和娘家的关系呢?武则天在这方面的作为就更加可圈可点,堪称表率了。在婆家这面,武则天很注意和太宗的妃嫔以及公主们搞好关系。当时活着的太宗妃子,像越国太妃燕氏、纪国太妃韦氏,和武后的关系都很好,其中纪国太妃韦氏的女儿临川公主因为喜欢书法,崇尚佛学,更是成了武则天的“闺密”。高阳公主因谋反被处死,公主的封号也被剥夺了,此时,武则天重新给了她一个封号,叫“合浦公主”,以此来改善和大小姑子之间的关系。有了婆婆级别的太宗妃嫔和大小姑子的赞誉,武则天在李家的地位就显得相当牢靠了。对娘家这边,武则天则显得颇为严格。武则天当皇后的第二年,就亲自编写了《外戚戒》,显示自己裁抑娘家势力,彰显美德。以后,又对她的娘家兄弟施行了切切实实的打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本来,武则天当皇后以后,兄弟都被加官晋爵。两个同父异母哥哥中.武元庆由右卫郎将迁为司宗少卿,武元爽由安州司户参军事迁为内府少监,两个堂兄弟武惟良由始州长史迁为司卫少卿.,武怀运由瀛洲长史迁为淄州刺史。不是从小官到大官,就是从地方到中央,各个超迁。提拔皇后娘家的亲戚也是当时惯例,新外戚的前景应该说还是比较光明的。可是,意外发生了。一天,已经是一品夫人的杨夫人设家宴招待子侄,抚今追昔,不免有一番感慨。她问武元庆等人:你们当年看走眼了吧,你们今天的荣华富贵是谁给的?还不是拜我们母女所赐!你们现在是什么想法呀?杨夫人等着他们的奉承呢。面对杨夫人这样直白露骨的问话,武元庆兄弟本该承认错误。顺便表示感激涕零,歌颂一下皇后的恩德。没想到他们又臭又硬,全不领情。哥儿几个之中武惟良是老大。武惟良说:我们为什么能当官,是因为我们是功臣子弟,不是靠皇后。我们也不希望当什么大官,所以皇后提拔我们,我们心里惴惴不安,并不以此为荣。居然一点也不领情。这话说得多让人生气啊,简直是不识抬举!
    杨夫人听了他们的话,勃然大怒,马上进宫跟武则天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说什么呢?她让武则天收拾收拾他们,把他们贬到地方去。但是,还要安一个好听的名目,叫做“谦让无私,裁抑外戚”。所以说,杨夫人也是有政治手腕的。武则天依计而行。武元庆兄弟的前程顷刻之间如肥皂泡一般破灭,几个人都被发配到老少边穷地区,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很快就死去了。武则天这样做可谓一石二鸟啊。一方面,报了小时候的被虐之仇;另一方面,也树立了自己公正无私的形象。当时一般皇后上台都会提拔自己的本家,此前王皇后在位,也让舅父当上了中书令,武则天反其道行之,这让高宗觉得自己没看错人。长孙无忌的教训已经够他受的了,现在新皇后对娘家人不感兴趣,唐高宗真是由衷地欣慰和感激。
    经过这样一番努力,武则天在李唐王室家族中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什么形象呢?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能干媳妇的形象。不错,她是比较厉害,但是她对李治有忠有助,对孩子有慈有威,对李唐王室的本家优礼有加。对娘家则从不姑息。这样能干的媳妇,放到历史的任何时空都是模范。她的丈夫怎么会不宠爱她,家族地位怎么能不稳固呢?
    显庆年间,武则天就是这样维持着一个模范媳妇和称职国母的形象,李治对她也相当满意。在生活上,她是李治的伴侣兼姐姐,在政治上,她是李治的参谋和战友。两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打击着共同的敌人,也享受着共同的甜蜜生活。武则天这时候还安于做一个好皇后,唐高宗也一心要当一个有职有权的好皇帝,彼此之间恩恩爱爱,没有任何的猜忌和防范。就是在这种气氛中,显庆六年(661年)初,他们特派道士郭行真赴泰山祭祀,为帝后二人祈福,并立起了一块双石并立的碑,这块石碑看似鸳鸯并栖,俗名“鸳鸯碑”,见证着皇帝与皇后童话一般的爱情。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泰山鸳鸯碑。但是,再长的蜜月也有尽头。这种内外有别而又琴瑟和谐的帝后关系,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转弯。

一朝理政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生病了,染上了风疾,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合称。当年,唐太宗就是因为风疾,才搬到翠微宫养病,最后死于翠微宫。而唐高宗的母亲长孙皇后,也是被这种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这是李唐王室的一种家族遗传病。得了风疾的李治经常头痛难忍,目不能视,无法正常处理朝政。怎么办呢?太子还小,而自从清除了元老重臣之后,李治对于大臣也丧失了信任。在此情况下,高宗把国事交给行政能力出众而又主动裁抑娘家、表现得大公无私的武皇后处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也就是说,武则天聪明能干,又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就因为这次偶然的人生际遇,她被推上了政治舞台。通过在唐高宗患病期间协理朝政,她获得了宝贵的参政机会,加上一位随时在她身边指点迷津的老师,她的羽翼日渐丰满,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就这样一天天逐步积累起来,成为日后君临天下的资本。(《资治文摘》文/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