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电子工程:李登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2:36:14
目录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南洋侨胞
展开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简介
  李登辉
李登辉(1923——),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台湾台北县三芝乡,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奥杳楼下村。履历
1941年毕业于淡水中学,考入台北高等学校文科(即台湾师范大学前身)。
1943年东渡日本入帝国大学农业经济系。
1946年返台,转入台湾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参加"新民主义读书会",1949年与曾文惠结婚,并毕业留校任教。
1952年考取公费,首次赴美,入依阿华大学,主攻农业经济与物价的关系。翌年回台,任"台湾农林厅"经济分析股长,并执教于台大。
1957年调任台湾合作金库研究员,嗣任"农复会"技正,并升任台大教授,兼中兴大学农经研究所教授。
1965年,考取美国洛克菲勒农业经济协会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奖学金,再度赴美,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台湾农工部门间之资本流通》获全美最佳博士论文奖;引起蒋经国重视。
1969年学成归台,续任台大教授,兼"农复会"农业经济组组长、顾问。1972年为蒋经国延揽入阁,任"政务委员",至此投身政界,为国民党新生代台籍政客骨干人物。参与制订《加速农村建设重要措施》、《农业发展条例》等,推动台湾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1978年调任台北市长,标榜"物质与精神并重、郊区与市区均衡发展"为市政建设原则,创办"台北音乐节",推行都市更新计划,建立公务人员训练中心、台北市资料处理中心,取得一定政绩。
1981年12月出任“台湾省主席”。1984年被蒋经国提升为“副总统”,并进入中常会,刻意培植其为接班人。
1986年任“十二人革新小组”成员,后接替严家淦任总召集人,研拟政治革新方案。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当天继任“总统”,旋即出任国民党代理主席,总“十三大”上正式当选主席。
1990年5月任第八任“总统”,嗣兼任“国家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李登辉在其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1988年-2000年),为了与旧国民党势力抗衡而吸纳地方派系为政治班底,造成了地方黑道与民间工商力量的中央化,影响到台湾向来稳健而确实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弥漫着严重的金权政治(黑金政治)风气。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后,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已允许李登辉五次访日。
2007年访问日本时,李登辉前往供奉了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影响自己深远的长兄-李登钦,许多正义人士为此表达了抗议与谴责。相关
以“大腕台独分子”为友为“师”
  李登辉
与彭明敏是“莫逆之交”。李登辉和“台独教父”彭明敏谈论他俩“友谊”的事,在李登辉上台前后的几年里,是台湾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而且“彭明敏在说到李‘总统’时,总掩不住心情的喜悦”。从他俩的口中人们了解到:台湾在日据期间,彭明敏读东京帝大,1945年7月在前往长崎的路上,被盟军飞机炸断左手臂,李登辉则读京都帝大。战后回到台湾为台大同学,在学生宿舍,二人于焉认识,因为彭明敏只剩右臂,在宿舍大澡堂洗澡时深感不便,常有共浴的同学帮他端水或擦背,李登辉也常助彭一臂之力。两人在宿舍里,“总彻夜长谈聊个没完没了,久而久之结成莫逆”。后来彭明敏望重士林,享誉国际,身份地位远远超过李登辉,但彭还是对老友以礼相待平起平坐,使李登辉深感友谊的可贵。此后两人“友谊之树,常绿不衰”,在彭明敏1964年因炮制“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而被抓的前一天晚上,还和李登辉在一起吃过饭。
彭明敏外逃后,虽然李登辉成了通缉彭明敏的“党和政府”负责人,但俩人仍然“心魂相系”,正如台湾媒体指出的那样:“李登辉彭明敏貌离神合”。例如,1987年李登辉接见北美洲台湾人医师协会会长、彭明敏信徒杨黄美幸的丈夫杨次雄时,杨向李耳语说:“彭先生向您问好”。刚上任不久的李登辉却毫不避讳地说:“现在不必这样神秘兮兮了,请你转告彭先生,请他好好研究,如何来对付那一边(指中国大陆)。”
1988年1月李登辉“荣登大宝”,彭明敏立即吹捧李是一个“尊重民主”、“很正派、很有理想的人”,并“祝他好运”,“希望他能排除万难……让台湾和平地完成体制的转变。”还不无吹嘘地说:“在台大时,我们常接触,彼此很谈得来,我常去他家,他也常到我家里聊天,彼此是蛮要好的朋友。”以后彭明敏就总不时地称赞李登辉“学识渊博,具有道德人格”、“是台湾和平实现民主政治最佳掌舵人。”而且二人私下还间或有书信往来,彭明敏曾就台湾问题“写过几点意见托人带给李登辉”。在1990年春台湾围绕“总统”选举展开激烈政争时,彭明敏以“亚太民主协会”主席之身,毫无顾忌地公开支持李登辉,说什么我“大胆在特殊的处境中为李登辉背书,是因为台湾没有更适当的人选当‘总统’。”
和刘庆瑞“相濡以沫”。民进党人办的《民进》周刊,1989年2月刊载一篇文章说:“认识李登辉的朋友都知道,早期的李登辉具有相当清楚的台湾人意识,尤其在尚未与国民党的政治圈接触之前,李登辉常在三五好友相聚对酒时,出现极为激昂的台湾人意识。”那时,李登辉和刘庆瑞、郭婉容夫妇“相濡以沫”。台湾大学的学生戏称他们的这三位老师是‘铁三角’。”
文章指出“刘庆瑞不但是个知名的‘宪法’学者,也是一位很早就领悟到台湾国际地位问题的台湾人……早期台大法学院有一个很普遍的传言说,当时彭明敏和他的学生所发布的《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其实还不是最震撼的作品,在同一个时间里,据说刘庆瑞已经完成了一部‘台湾新宪法’,倘若发表,将是独步全球的台独经典之作。”《民进》认为刘庆瑞是“台独”分子的判断,为“宣言”炮制者之一的谢聪敏所证实。刘是谢大学毕业论文的指导教授。谢在1992年回忆说,“经过和彭明敏、刘庆瑞、殷海光几位老师的讨论,我已经认识到:如果国民党不变,这样下去,台湾是一个悲剧。”于是就投入了“台独”的行列,“才有了后来的《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
和蔡武雄是“好朋友”。蔡武雄在美国创办的“台湾国际关系中心”,是“海外五大台湾人社团”即五大“台独”组织之一。他和王秋山等是李登辉在康乃尔大学时的同学、“好朋友”。在1988年底或者1989年初,他们返台探亲时,李登辉在日理万机之中,拨出长达4个小时的时间,和这些“台独”老同学叙旧、聊天,而且让他们大门进大门出,丝毫不在意党内的反对意见和台湾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感。
聘翁修恭做“家庭牧师”。李登辉是“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信徒。“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奉行“入世神学”、“出头天神学”和“自决神学”。在岛内“台独”活动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人权宣言》等三个东西,被认为是岛内“台独声音发皇的根基”。《人权宣言》宣称:“面临中共企图并吞台湾之际,基于我们的信仰及联合国人权宣言,我们坚决主张:‘台湾的将来应由台湾1700万住民决定’”。它还提出“为达成台湾人民独立及自由的意愿,我们促请政府于此国际情势危机之际,面对现实,采取有效措施,使台湾成为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而这个“宣言”就是在翁修恭当“长老教会”总会代理议长期间,炮制出来的。因此,他被人称为“岛内公开倡言台独主张的前锋人物”。
就是这个“台独前锋人物”翁修恭,却在1988年底,就是说在蒋经国逝世的当年,却被李登辉聘请为“家庭牧师”。
与黄彰辉是“教友和旧识”。黄彰辉曾任台湾基督长老教会议长,是该教会“本土化神学”、“出头天神学”和“自决神学”的倡导者与奠基人。由于“和彭明敏时有联系”,在彭因“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被捕之后,离开台湾。上个世纪70年代,他在美国先后发起组织“海外台湾基督徒自决运动”和“台湾人自决运动”,成为海外“台独”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黄彰辉于1987年7月回到台湾,获得“李登辉‘副总统’的茶会邀请”,见面时,当李登辉邀请黄彰辉上座时,黄彰辉一语双关地说道:“时阵(候)一到,该你坐的位子,不要迟疑,尽管就座吧!”俩人还就“变更台湾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充满智慧与爱心的对话”之后,黄对李“颇有好感”,当即对李期许道:“有你在位,我们就放心。”
1988年1月13日20点08分,“时阵到了”,李登辉在“‘总统’的位子”“就座”,黄彰辉欣喜若狂,表示“李登辉是一个台湾人、一个基督徒,我对他的评价很高、期待也很大。”并呼吁海外台湾人:“我们应该给李登辉一个机会,让他完成理想,因为李登辉知道掌握变更政治体制的重要性。”
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李登辉的交友、择“师”,十几年前台湾媒体指出:“这是李登辉内心深处对于台湾独立运动一个悠远而深沉的表态,表示他从未忘记年轻时代的理想和朋友。”这话点中了要害。现在已经非常清楚了,李登辉“年轻时代的理想”,就是当《圣经》中的“摩西”,妄图带领台湾演出一场“出埃及记”。
靠“反台独”当了蒋经国接班人
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问,这样一个李登辉,怎么让坚决反对“台独”的蒋经国选中当了接班人?殊不知李登辉就是靠“反台独”被蒋经国看中的。这是“追随经国先生左右16年”的“前‘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在一篇题为《经国先生提名李登辉为“副总统”之我见》的文章中披露的。
这位“追随者”说,蒋经国之所以选择李登辉,一是他的“政绩”;二是他“生活起居甚为简朴”。但起了“极大的关键作用”的,是李登辉的“反台独”。为了不落“曲解”之嫌,特将文章有关部分原文照录:张文写道:“上述几件事情,固然都为当时的省府李主席取得较有利的地位,不过,真正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优势,则在于李的另一表现。因为经国先生在考量搭档伙伴条件时,除了前面说的各项要求之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基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就是可能被遴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的候选人,必须具有坚定的国家民族意识,这是要件中的要件。”
按照这样的条件,李登辉怎么被蒋经国选定的呢?文章紧接着说:“而就在民国73年10月间,台湾省李主席向第7届省议会提出施政报告,并接受省议员对省政的总质询,于经过连续若干次会期答复质询之后,轮到党外议员(当时民进党尚未成立)的联合质询,贸然提出‘台湾独立’问题,要求省主席表示态度。如果想要避重就轻,省主席尽可以超越省政范围为借口不予答复。但李主席却面对问题,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两句话明朗回答:‘中国历史没有抛弃台湾,台湾怎能脱离中国大陆’,鲜明显示了他正确而坚强的国家意识。次日经国先生于阅读此项剪报之后,频频点头称是,连说‘很好、很好’。这一经过,距离73年2月中旬中国国民党12届2中全会,通过蒋主席提名李登辉同志为‘副总统’候选人,不到二个月。毫无疑问,(蒋经国这样做)那段省议会的答询词,有了极大的关键作用。”
很显然,李登辉这个“台独”分子,在蒋经国面前耍了两面派。1994年他和司马辽太郎倾心交谈时,在“成为蒋经国的接班人”一节中,坦承蒋经国之所以选他当了接班人,是因为他对蒋经国使用了“政治策略”。 [1]?[2]?
南洋侨胞
简介
李登辉(1872-1947),字腾飞,福建同安人,出生于荷属爪哇岛(今印尼),印尼第七代华裔。
  李登辉
被世人誉为“人伦师表”,为维持和发展复旦大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生平
1883年,赴新加坡读书,1891年,赴美入威斯雷阳大学,旋转入耶鲁大学,1899年,得文学士学位。其后李先生回南洋任教,于1905年返国来上海,他加入基督教青年会,并且积极筹组“寰球中国学生会”,当了会长超过10年。1906年,他出任复旦公学的教务长,兼授英、法和德文等科目。1908年,他去北京应考,中选为举人。1912年,因复旦公学的吴淞校址毁于战火,遂迁入上海徐家汇的李公祠。次年,校董事会成立,董事孙中山先生等推选李先生为校长。1917年,复旦正式改组为大学,设文、理、商三科。但当时复旦开办未久,基础未奠,尤缺基金,又因李鸿章后裔屡兴词讼。想把复旦逐出李公祠,为此李先生在是年冬以复旦大学校长的身份赴南洋各地向华侨募捐。时南洋侨胞景慕李先生盛名,群遣子弟入学,因而李先生很快在南洋募得巨资,次年回国后,就开始在江湾购地 ,以期另辟校址。到1920年,购得土地七十余亩,次年开工建筑,到1922年建成教室、办公室和宿舍各一幢,于是复旦大学正式迁往江湾(今校址),徐家汇原校址改为中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北碚黄桷树,部分师生因困于环境不能成行,李先生就在公共租界内开设复旦大学补习部,坚持教学。1947年11月19日,李先生因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当复旦大学校长23年(1913年—1936年)
李登辉初到上海时,还不会讲普通话(华语)。他34岁才结婚(1906年),妻子海伦·汤佩琳是一个牧师的女儿,比他小15岁。汤佩琳不但是他的中文老师,她也通过长期的教育和熏陶,让丈夫对中国的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有更深的了解。他们夫妻很恩爱,李丧妻后没有再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多位学校董事亡命海外,由于经济来源断绝,复旦陷入存亡关头。李登辉转到《共和西报》担任主笔,兼任中国公学教授;后来又出任中华书局的英文主任。1913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时,他负责到南洋各地募捐办校基金,前后半年。
后来,他当上复旦大学校长,长达23年,相信这是个世上少有的纪录。前前后后加起来,连同在复旦公学和实验中学在内,他总共在复旦校园内服务了约40年。
李登辉任复旦校长的初期,董事会的主席是唐绍仪(广东省香山县人)。唐绍仪曾任袁世凯时代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也是本地橡胶业巨子李光前的亲家 ——他的一个女儿嫁给本地李氏基金会主席李成义(李光前的大儿子)。另一个女儿嫁了中国的外交大官顾维钧(Wellington Koo),顾夫人早逝(1918年),他续弦娶了印尼糖王黄仲涵的女儿黄蕙兰。李成义的元配也在近30年前过世,现在的夫人是来自印尼棉兰的张治华(父亲张国富)。当地《联合早报》前年曾经报道:成义先生的儿女元士和汉士等人为了纪念他们的母亲,于前年合捐了100万元给本地南洋女中。
任职期间复旦开始招收女生
李登辉在领导复旦时,印尼糖王黄奕住(Oei It Tjoe,1868-1945)在1921年捐了一万元给复旦盖一栋楼。这座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如今还在,也就是今天复旦大学校史馆的所在地。我在去年10月前往参观,资料丰富。
黄奕住是本地华侨银行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的发起人和大股东之一。在上海,他在著名报人史量才的鼓励下,开办了中南银行(China & South Seas Bank)。黄财力雄厚,在厦门鼓浪屿的豪华别墅,昔日风华依然在,目前在大装修,是外来游客的参观景点之一。最近我刚去了,导游说:蒋介石和邓小平都在这别墅住过。
《复旦百年志》也纪录了在1919年8月20日,为在江湾购地建筑新校园,复旦总共筹得32万元。其中南洋的华侨和上海的商人总共捐出总数的三分之二。 复旦大学是在1927年突破旧传统,开始招收女生。1928年,印尼的另一个商人陈性初捐了白银二万两,兴建复旦的女生宿舍,但是,它后来在战争中被日本人轰炸而全部毁掉。
忧国忧民的海外华裔知识分子
复旦大学和南洋华侨的关系非常密切。1929年,到南京出席孙中山奉安大典的南洋华侨领袖都应邀到复旦大学参观。此外,复旦的足球和排球队都曾经到新加坡和菲律宾进行友谊赛,或为大学筹款。
李登辉于上世纪初在槟城已经认识了林文庆医生。1905年再度访问槟城时,又结交了伍连德医生、辜立亭医生(跟出生马来西亚吉打州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有亲戚关系)等人。这些优秀的海外华裔知识分子的共同点是:忧国忧民。古语所谓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军阀割据,内战爆发,日本入侵等等因素,几次都使到复旦几乎完蛋,国民党政府甚至一度想封闭它。但是,在李登辉的领导下,复旦屹立不倒;战时复旦曾迁到陪都重庆去,但李登辉却坚守在上海分校。 据英华书院前校长Mr. Earnest Lau的分析,李登辉在新加坡的三年中学教育,学习英文、科学和数学,加上圣经课,对他的一生起了很大的影响,使他最终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毕生坚信:“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慷慨,绝对博爱”。
1905年,34岁的李登辉在上海青年会演讲时,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外国人办得好的事,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办,不一定要外国人来办。但我们要吸收外国人的长处,发挥中国人的智慧。”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很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
跟随李登辉一生的季英伯就是受到他这篇演说的影响,从20岁起就开始担任李登辉的中文秘书,直到1947年李先生过世为止。
64岁抗日在复旦被警察殴打
李登辉前前后后在复旦公学和大学服务了40年,始终不愿离开复旦。二战结束后,许多学生和他在上海的和平饭店聚餐叙旧,请他谈生平所得。但他只讲了一句话:“我归国后,一生旨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此外,他什么都不讲。有人想为他立传,但都被他拒绝。
从我所看到的文字资料,可以看出这位李登辉是反抗日本侵略和热爱中国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身为校长的他积极动员复旦学生参加这项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召集全校师生开会抗日。1936年,李登辉已经64岁时,竟然在自己的校园内被警察殴打。事缘有一晚,南京政府三更半夜出动600名警探和特务到校园内围捕学生,他听到一片混乱声,便起身出来营救学生而被殴打。 由于他非常爱护学生,支援他们的爱国运动,以至1936年被国民党政府威逼辞去校长之职。在日本占领时期,他坚持“三不”:不与敌伪来往,不接受敌伪津贴,不得已时宁可停办。维护了复旦的声誉。
高风亮节 埋名多年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复旦的学生有意为李校长立传,在他面前提出此想法后,李登辉一口否决,正色答曰:“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比我能力强得多的人都没有留下记载,我为什么要留下任何记载呢?)”
不知是否一语成谶,曾经为复旦这所著名学府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李登辉校长,果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记载只有7个字,“资产阶级教育家”。无怪乎后人替他鸣冤:历史没有给他留下空间,也不可能有公正的史传问世,于是,在20世纪前半叶的大学教育家群体中,他被淡忘了。在绝大部分复旦师生眼中,李登辉的形象也模糊不清。
复旦学者钱益民说,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趁着复旦百年华诞,才让李登辉姗姗来迟。作为刚出版的《李登辉传》的作者,钱益民不无遗憾,因为传记的执笔者已不可能是李登辉亲手培养的弟子门生,那些曾得到他教诲和恩泽的人们,早已全部作古,传记本该在他们手中完成的。
不过,虽未有皇皇大传,但李登辉的同代人对他从未吝惜过最高的赞誉:“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孑民先生在北方首先树立思想自由的学风,而在南方,则复旦大学一直保持思想自由传统者,是先生最大的功劳。”
李登辉对大学风气的信条是“大学之教,百家渊薮”。他的学生回忆,李老校长对于学术思想,完全是美国最先进大学的作风,是极其自由的,甚至,“康南海(康有为)先生明明是复辟派的重要人物,为了他的经学文学,有一次我们一辈学生却得了李老校长的许可,亲自到辛家花园敦请康先生来复旦讲学”。
1917年,在校长李登辉主持下,复旦公学改为复旦大学,原有文理两科,新增商科(即商学院)。后人注意到,世界闻名的哈佛商学院设于1908年,复旦设立商学院,仅晚哈佛9年。1920 年,美国哈佛、耶鲁两校开办教育系,李登辉同时在复旦试设教育科,可谓丝毫不落后于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潮流。
思想上先进,但他在情感上却是极恋旧的人。妻子早逝,他终生未再娶,妻子生前遗物,一衣一巾,莫不保存得好好的,如她仍在人世。每年夏天太阳好时,他一定把妻子的皮衣一件件取出来晒,睹物思人,必会又伤心一场。
参考资料
1台湾百科:李登辉简历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0-04/07/c_1220920.htm
2李登辉简介  
http://tw.people.com.cn/GB/83207/83215/6113187.html
开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