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日志:最易误解的文学常识(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2:27:24

(十六)举头三尺有神明

  中国人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头顶上都有神明。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那么,这里的"神明"和"青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佛家的说法是:每个人身上有两个神,一个叫"同名神",另一个是"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计善的神;同生神是女的、黑的、是计恶的神。任何人起心动念,是善是恶,他们都会记下来。所以我们最好不要随便起心动念,以免造恶因。

  有这样一则故事,清朝末年,一个举子要到北京去考状元,遇上了大雪封路,只好住到一家客栈里面。这家客栈的老板娘是位年轻的寡妇。大雪一直不停,举子无法成行,就只好继续在客栈住下去。时间一长,一个是青年男子,一个是年轻寡妇,孤男寡女,天天对望,日久生情,就动了淫念。男的就起身走向女的房间,在他举手敲门前想到:"不可以!我是去考状元的,这一进去要是犯了淫,天庭会除名的,回去吧!"他这边回去了,女的又起了念头,一出门,心里想:"不可以,我是个寡妇,应该为丈夫守住贞节才对,回去吧!"

  就这样走了两三次。就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听到空中有声音:"你们两个王八蛋,要又不要,把我的功过簿划得稀巴烂!"说完就甩下一个东西来。他们听到这些话吓得发抖,赶快捡起来看,原来是一本"功过簿",上面有他们的名字:一个今科状元,犯淫革名,打叉划掉了;一个是守节寡妇,死后升天,现在犯淫,也划掉了。再看看,又写"不犯",勾上去。再看下面,又写"犯",又划掉了。如是三番,把这本功过簿弄得一塌糊涂,连神都生气得破口大骂。两人看后赶快各自回房,从此再也不敢犯淫念了。

  尽管这是个传说,但是也给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为人当自律,切不可动邪念,切不可肆意妄为。神明原本不存在,别说举头三尺了,举头三千尺也没有的。但是,生活中却需要有自律精神。

  古人言神明,虽是迷信荒谬,但其中的含义,倒是值得今人认真借鉴。

  "豆蔻年华"是特指

  对于女子的不同年龄,有与之对应的不同称呼。譬如,女孩12岁往往被称为"金钗之年";13岁则被称为"豆蔻年华";15岁被称为"及笄之年";16岁则被称为"碧玉年华";20岁为"桃李年华";24岁为"花信年华"。

  在对于女性年龄这么多代称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入中药"。"豆蔻年华"之"豆蔻"就是从这种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这种称呼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看起来就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那般美好。很显然,"豆蔻年华"只能指十多岁的少女。如果硬要往大处扩展,最多也只能扩展到二十岁,再往外扩展就有点过于牵强了。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豆蔻年华"被误用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现在形容少妇也敢用"豆蔻年华",实在有点"小词大用",让人汗不敢出了。

  "三长两短"捆棺材

  "三长两短"常用来指意外的灾祸或者危险的事情,那么它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乡下人们是很忌讳说"三长两短"的。通常认为,三长两短指的是未盖上盖儿的棺材,因为用来装死尸的棺材正好由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构成一个匣子。所以在人们看来,这个词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长两短"特指棺材的说法猛一听不无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觉得这种解释有些不妥当了。如果指的是棺材,那么应该是有棺材盖的;人死后棺材岂能不盖上盖儿?不盖之棺焉能下葬?可是,如果有了棺材盖,那就不应当是"三长两短",而是四长两短了?可见,这种解释有些牵强。

  那么,"三长两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古时棺木不用钉子,人们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的。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到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生活中经常使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连棺材都绝迹的话,那么把"三长两短"指作棺材的说法也会像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的皮条一样消失。那个时候,恐怕知道"三长两短"来历的人会更少了。

  "三教九流"话职业

  在形容各色人等时,人们往往会用"三教九流"来概括。那么,"三教九流"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被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顺序的先后,始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纪》:"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事实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只不过是对不同人群的概称而已。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