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练功服那个牌子好:公车改革的关键是态度不是制度 -王攀的中国笔记-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7:19:30

公车改革的关键是态度不是制度

“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针对民革中央提交的《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国家发改委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11月22日《京华时报》)

依据民革的调查,眼下的公车制度除了成本太高、效率低下、超标配置之外,公车私用现象严重,这也是老百姓反响最为强烈的。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当公车私用在公车使用中“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公车改革已经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了,而是一个态度问题了。

一个是公车私用的态度,一个是监管的态度。对于公车私用,很多官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他们看来,顺理成章,而不用反而不正常了。官员态度如此,司机态度更如此。与公然的公车私用遥相呼应的是,监管不力。随处可见的公车私用,如果说监管部门看不到,那是说谎。之所以监管不力,最关键的原因是监管者本身就是公车私用的受益者。

所以,公车改革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更是一个态度问题。而眼下的公车改革,无论公车货币化,还是公车集中管理,抑或是两种模式相结合,都是对既得利益的承认。比如,公车货币化,有的领导光公车补贴就高得惊人,而制度设计者却认为还是降低了成本——相对以往过于庞大的开支。更糟糕的是,在公车货币化之后,甚至公车集中管理之后,公车私用现象仍无法制止。这就造成公车改革越改成本越高的现实,与公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民革中央提出的公车改革四大措施,仍是技术层面,能否因此撬动态度问题,难以令人乐观。如果态度不变,再完善的制度设计,都将落空。比如,“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怎么界定科学的公车成本?如果以眼下的数据,不过是将公车使用的浪费支出合法化、合理化而已,就如同高得离谱的公车补贴;又比如,“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当媒体记者和普通公民,都可以发现公车私用,制止公车私用现象难道仅仅是一个制度不力问题吗?

对于公车私用,需要零容忍。公务用车,顾名思义,就是官员在公务需要时才可以使用。公车私用不仅不合理,而且需要严厉禁止。但公车私用,竟然是公车公用的两倍。这是对公车制度的嘲讽,是长期监管不力的折射,更是官员特权思维的反映。

公车改革只需要明确,如果发现官员公车私用,将如何处理。明确了这一点,不用担心发现不了私用现象。那么大的一个铁疙瘩来回移动,无论在单位,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可能像官员贪污那样可以悄无声息地装进腰包。换句话说,发现公车私用并不难,难的是发现了之后怎么办。如果不能对公车私用零容忍,别说给公车装上电子监控系统,就是每辆公车上配个监督员都无济于事。公车改革不缺少技术发现,缺少的是制度设计者和执行者的决心,缺少的是对公车私用的“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