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恋剧照:经学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4:34:36
彭 林http://www.gmw.cn 2011-01-20 08:00:2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最近几年,国内多所大学成立国学院,并且成建制地招收学生。不无尴尬的是,由于在现行的学科体系中没有“国学”门类,故无法授予学生相应的学位,只得转向文史哲各系申请学位。为此,成立国学院的必要性再受社会质疑。这一问题需要深入论证和解决。
一、学科设立的原则
任何国家的学术,最初都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按照某些人设定的学科概念来发展的。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各自面临的自然、社会等问题进行探索,逐渐出现某些热点,吸引了一定的人群,形成了某种研究的逻辑与风格,于是就有了学派。不同的学派之间,经过长时期的争鸣与整合,在高级的层次上形成了内涵更为丰富、理论更加成熟的专门领域,这就是学科。
学科体系是对既有学术领域的归纳,包括历史上存在的与现实中新出现的学术门类。学科体系服务于学术研究。学科体系合理与否,要看它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术史的面貌,是否有利于推动学术进步,如若不然,就应该及时加以调整。
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科体系,是20世纪初,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下,不加分析地从西方引进的。这一体系,在自然科学领域是合理的,因为物质世界具有同一性,可以“拿来”沿用。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不然。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它以多元性为基本特色,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个性。
在过去特定的年代里,中国学者曾经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有一种途径,西方文明处于这一进程的高端,其它文明则处在相当落后的位置。西方文明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因此,全盘西化是中国文化的必然之路。
但近百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展并非只有一个模式,西方文化并非人类唯一的选择。中国文化是与西方文化并行不悖的文化,各有特色。中华民族应该走自己的道路,为人类文明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世界文明是多元的,不同的文明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人类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总体进步。近几十年,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自己的文化诉求,认为文化没有贵贱之分,应该享有同等的尊严。
任何一国的学科体系,首先应该反映自身文化发展的特色,而不是处处套用西方文化,以之作为标准,划分自己的学术文化。中国是文化大国,在学科体系上,理应有自己的印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界要求回归本位文化,树立文化形象,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作平等的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鄙见,要走出这一步,现行学科体系的改革应该先行,有关部门要有前瞻性,主动、积极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深入调研,提出系统的学科改革方案,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经学自古就是独立的学科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明中,经学始终是中国学术中最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最早是《五经》,唐为《九经》,到宋朝增益为《十三经》。经学研究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两汉有师法、家法,古文、今文;其后有笺注、正义,读若、读如等等,并且形成了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体,旨在为解经服务的“小学”,学科边界清晰。众所周知,历代的科举考试,无不以经学为主要科目。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科举,采用西方教育体制,但在许多学校依然有经学与小学的课程。朱自清撰《经典常谈》,认为对国民进行经典教育依然有必要。
早在两汉,中国学术就萌生了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独特的学科体系,这是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反映了本位文化的面貌。到清代修撰《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定式。时至今日,日本有些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依然沿用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四部,不是并驾齐驱的关系,经学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儒家经典的主旨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等,主导了古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无论读过书还是没有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家,如司马迁、班固、欧阳修、司马光等,受儒家思想浸润尤深,他们的史著,写谁不写谁,如何褒贬臧否,背后都有儒家的价值体系在左右。历史上的迁客骚人,其作品文风不同,妙趣各异,但大多不脱儒家的人文情怀。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透彻地读懂古代的史著,乃至文学作品。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既然经学是自古就独立存在的重要学科,我们就不能无视他的存在,就应该在学科体系上给它以应有的位置。当年提出“打倒尊孔读经”,取消经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如今天地反复,那种令人痛心的背景已经不复存在,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识,在学术层面,北京每五年举办一次纪念孔子诞生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国家最高层领导必接见于会学者。近几年之中,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凡此皆表明,尊孔,已经不再是问题,上下都认同。读经,社会中近些年累积的共识日益厚重,有些大学将《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就是最好的例证。既然在尊孔与读经的问题上,上下都在回归理性,尊重前贤,在学科体系上恢复经学的学术地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经学缺失将影响传统学科的发展
经学是传统中国学术的重要支柱,近百年来,这一支柱被抽去之后,中国文化出现了巨大的真空:中国文化没有了价值体系!一个不以宗教立国的社会,两千多年来,究竟靠什么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在学术领域,经学彻底丧失了安身立命之地,大学文科有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就是没有经学系。文史哲三系都不开经学课程,《十三经》被放在哲学类的书架上,《尚书》《仪礼》《论语》《孟子》《孝经》被当成哲学著作,无疑是对当代学术界的无情讥讽,我们还有没有学科常识?
经学的式微,使得原本有血有肉的史学、文学的研究,失去了深层的理论支撑,成为纯技术性的研究。以《说文》为代表的小学类著作,被归到了语言文字类,看似合理,其实违背了作者的本意。读《说文解字序》就可以知道,许慎撰作此书的本意,是为了辨明经义,许慎自己就是“五经无双”的经学家。其后的小学书籍,与经籍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今,由于经学衰微,小学不振,能开《说文解字》的中文系少之又少。而在治《说文》的学者中,精通经学的更是稀少,长此以往,将造成学科的萎缩。
由于经学教育的全面缺失,年轻学者对本国文化大多知之甚浅,因而无力与西方学者对话。例如,中国自魏晋开始有“以礼入法”的传统,将经典中的道德伦理与法律密切结合,标本兼治,这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色。某青年法学学者到西欧留学,西方学者自夸其法系先进无比,批评中国法系落后,该学者当时无言以对。及至回国后,对中华法系的有关情况作了补课,方知中华法系自有高明之处。类似的情况不解决,中国本位文化就不能真正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责任编辑: 郑韶武 ]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相关内容
·经学流派与分期新议( 2010-09-22 08:00:24)
·经学的流派与分期( 2010-09-20 09:46:56)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 2010-08-10 01:56:34)
·“经学:知识与价值”学术会议召开( 2010-08-01 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