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剧本征集:启功先生的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7:38:55

启功先生的书法

        启功先生(1912.7.26-2005.6.30),字元白,也作元伯。满族人,清世宗雍正的九代孙。启功先生幼承家学,一生保持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书法最具盛名。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秀丽端庄,有法有理,是当代书法的标志性成就。
        启先生年轻时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画家,后来书名盛过了画名。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启先生年轻时画儿很好,但长辈不让题字,刺激了启先生练字的热情。这个故事不宜以现在的情形理解。现在能够看到启先生不到二十岁时候的字,是极其规整漂亮的欧体。那为什么不能题画呢?可能是因为那时启先生掌握了书体规律,而尚少自己用笔的适意,写字“熟”或能及,“生”略欠之。另有一端,那时候传统浓厚,社会上多有法眼,要求和欣赏水平较高。可见,写字任笔而为是一失;而手下只有规律,用启先生的话说是“两处写的同一个字对着太阳都能套上”,机械呆板,没有个性,也是一失。
        启先生是有自己书法理论的书法家。除了系统的论著,如《古代字体论稿》《论书绝句一百首》等,最著名的说法是“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有人说有清以降碑学一统天下,事实是帖学传统从来不曾式微。启先生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经验,揭示了写字的秘密。
        写字的基础,启先生有两个捅破窗户纸的有趣发现:
        汉字并不是横平竖直的——横向右上斜,而竖有向背的不同;
        汉字不是一个中心点,而是四个中心!——这使人想起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这的确更符合写字的事实、结字的规律。



        当然,作为著名书法家,启先生首先是爱写字,字写得好。启先生有一首《贺新郎癖嗜》,用“心房脑盖”形容对法帖的珍爱,书法的成就是由多年不计利害、痴迷其中得来的。启先生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先生为人随和,有求即应,有很多书法作品流传。
        启先生在《学书自述》中说:“功学书初临欧颜石刻。苦不见其笔毫出入之迹。见赵书胆巴碑墨迹影本,剧好之。及观群书论赵字,多薄之,又复自疑。再师米董,又流于轻率。见唐人墨迹,始悟欧颜石刻如灯前壁上勾人影,不为不肖似,但不见血肉矣。发奋习智永千文墨迹本,偶得形模,离帖一无所似。今渐老矣,向日闻人评似某家而佛然不悦者,今觉皆不可及。强拟之则上类张得天,中近王梦楼,下堕潘灵皋,然未免仍有自夸处。”透过先生谦辞,可见先生学书路径和心中的书法标准。
        启先生学画,有清晰的师承脉络。启先生学书,虽然得宜于早年身边的传统文人环境,却是发奋自学的。启先生书画的相通之处,是尊崇传统,谨守规矩。启先生到晚年仍然得意的是,冯公度先生评价二十岁启功的草书:“这是认得草书的人写的草书。”启先生认为写字应当把注意力用在学习中国书法传统上,个人意趣,是自然而然的,所谓“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启先生留下的法书作品,大致能分三个时期。中年阶段,字体较方,笔道略粗而匀称;老年阶段,字型略长,笔画粗细对比较强,即是大家熟悉的“启功体”;到了晚年,人书俱老,启先生九旬以后仍能作书,手略迟缓于心,可以另见启先生运笔结字的法度。
        启先生一生执教,在学问和做人上,对青年人的影响甚于言教。启先生说自己不曾收过一个书法学生,先生却是一个书法教育家,先生以说破鄙陋,高屋建瓴的卓见传播书法传统。启先生写字每一笔画仔细认真,晚年临《阁帖》不辍,在为学校或中小学生写字的时候,一定是楷体字、一定是简体字,成为一种专门的书法创作。启先生用他的书法艺术和社会活动,发扬了中国书法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艺术价值,普及了书法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传统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