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亲爱的你阅读云葭:[图集]古今书法拾贝之概述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30:59
 [图集]古今书法拾贝之概述篇(1) 2010年03月06日08:51 来源:网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目   录

 

一、            古今书法拾贝之概念篇(1)

二、            古今书法拾贝之近现代篇(2——10)

1、毛泽东题名集(2)

2、四代领导人手迹(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3、中共政要墨迹(4)乔石、林彪、朱镕基、张思卿、胡耀邦、徐向前、陈毅、李瑞环、彭德怀、彭真、吴官正、周恩来、陈云、刘少奇、朱德、华国锋、任弼时、李岚清、聂荣臻、肖克、廖汉生、赵紫阳、吴仪、杨成武、陈永贵、宋庆龄

4、历史名人手迹(5)林彪、江青、康生、姚文元、邱会作、吴法宪、李作鹏、成克杰、毛新宇

5、欧阳中石书法(6)

6、启功等当代书法名人手迹(7)启功、季羡林、柏青、史树青

7、名医手迹(8)萧尤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曹颖甫、余无言、秦伯未、丁福保、李重人、任应秋、章次公、黄文东、程门雪、刘渡舟、董建华、顾筱岩、何其伟、彭泽民、谢观、叶橘泉、黄星楼、魏龙骧

8、近现代名人书法手迹(9)蔡元培、郭沫若、鲁迅、李叔同、舒同

9、国民党首脑及下属书法墨迹(10)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汪精卫、戴季陶、黄兴、胡汉民、宋哲元、阮肇昌(师长)、付曾湘

三、            古今书法拾贝之清代代篇(11——12)吴昌硕、刘墉、郑板桥、邓石如、梁启超

四、            古今书法拾贝之明代篇(13——15)唐寅、董其昌、祝允明、谢缙、王铎、黄道周

五、            古今书法拾贝之元代篇(16——17)赵孟頫、鲜于枢、王安石、杨维桢、邓文原

六、            古今书法拾贝之宋辽金篇(18——22)苏轼、赵佶、黄庭坚、米芾、欧阳修、朱熹、张即之、岳飞、蔡京

七、            古今书法拾贝之隋唐五代篇(23——26)杨凝式、荆浩、张旭、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贺知章、怀素

八、            古今书法拾贝之魏晋南北朝篇(27——29)王僧虔、羊欣、王羲之、王献之、陆机、钟繇、索靖

九、            古今书法拾贝之秦汉篇(30)李斯、蔡邕、皇象、张之

十、            古今书法拾贝之先秦篇(31——32)甲骨文、金文、刻石、简帛

         书法概述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简介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另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古往今来,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

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

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日常工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中国书法传统有行草隶篆楷五种书体,现在又诞生了第六种书体--马体。就是说,中国书法现在一共有六中书体,即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楷书体和马体六种书体书法。         解释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重在“法度”!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2)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
  (3) 指汉字形体。
  (4) 措辞方式。
  【英语】calligraphy, 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日语】书道.书法家书家.
  【韩语】[??](1) ??(书道). ??? ??.(2) ??(史家)? ?? ??.(3) ??(汉字)

.(4) (??·?? ?? ?? ???) ??? ??? ??(辞句)? ??.
  【法语】[n.] calligraphie
  【德语】[Kunst] Chinesische Kalligrafie[S] Kalligraphie
  【意大利语】[名] calligrafia; serittura
  【世界语】belskribado,kaligrano
  【西班牙语】caligrafia;escritura
  【葡萄牙语】[f] caligrafia
  【阿拉伯语】?? ? ??? ???? ? ?? ????
  【维吾尔语】????????????? ???? ???? ???? ?????????
  【俄语】почеркподрисованныйписчий?
  【基本解释】
  [calligraphy] 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蔡元培《图画》
  【详细解释】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唐 刘知几《史通·惑经》:“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论语》书法之严,即《春秋》书法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盖与 郑 伐 许 、 郑伯 伐 许 之书法同矣。”
  2.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
  《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 钱勉 《钱氏私志》:“ 元章 书法之妙,今日可谓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又且书法绝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周扬 《在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书法作为一门 中国 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
  3.  指汉字形体。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壹贰叁肆等字》:“至如 秦 汉 碑,惟一二三书法不同。”
  4.  措辞方式。
  吕叔湘 《<通鉴>标点琐议》:“《通鉴》书法,‘夜’一字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说何日之事,‘夜’字连下读,‘夜’字点断,意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断,意为‘趁夜里’。”          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各种书法体         1:甲骨文 (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峄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各朝风格         史前至夏
   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商至西汉
  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秦代
    书法开创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东汉至南北朝
    求度追韵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熹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着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隋唐五代
  求规隆法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代
  书学鼎盛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宋至明中  
   尚意宣情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俯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强调有意之意。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俯,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俯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妙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而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俯,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明朝书法艺术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俯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明中至清
  抒情扬理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现代
  时尚-今天的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当代
  当代书法家马永安创作出第六种书体《马体书法》--马体,经过专家论证,于2010年2月13日在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被正式命名《马体书法》,称作第六书体。马体书法和传统书法对照,六个书法标准,有五个标准完全不同,是一种全新的书法概念。
   六种书体风格特点对照表
     书 体  点 画 结      构 取      势 运       笔 起       笔 收       笔 折       笔  篆书体  没变化    正   右上  没变化   藏锋   回锋   不停  楷书体  有变化    正   右上  有变化   藏锋   回锋   停顿  隶书体  有变化    正   右上  有变化   藏锋   回锋   停顿  行书体  有变化    变   变化  有变化   变化   变化   不停  草书体  有变化    变   变化  有变化   变化   变化   不停  马书体  有变化    侧   右下  有变化   露锋   露锋   不停
  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有些人认为写字用毛笔不如用硬笔方便,硬笔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只有写毛笔字才学书法;有些人认为书法是"天才"的专利,"咱不是学书法的料"。特别是一些年岁稍高些的朋友,受"人过三十不学艺的"陈腐思想的束缚,认为学书法为时己晚。也有人认为书法及神秘,高深莫测,神不可征,形乃难表,好事难成。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只要写字就有法则可言,特别是有不少场合没有书法"门面",绝对不行。例如,商标、广告、标语、对联、字画条幅等都离不开书法。不可否认,使用钢笔、圆珠笔及其他工具写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么工具写字其法则基本与使用毛笔相同,所以无论用何种方式写字都应该学习书法。关于学书法年龄问题,从幼年或少年开始学,无疑优势很大,但上了年岁的人学书法,也有不少长处;有知识、有生活、有阅历、理解快、感受深、善抒发等,年轻人是无法可比的。书法家梅湘涵答:至于"天才",是专指"有这种才能的人",任何聪明智慧都是靠热情、勤奋和科学的学习换来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狠下一条心,不怕事不成"。梅湘涵书法家答学生问时几句短语很有教益,言简意明,回味无穷。问"什么年龄学书法最适合?"答:"从识字起,任何年龄都适合"问:"我能成为书法家吗?"答:"你认为你能---你准能!"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只要我们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热情,加上方法得当,定会获得成功。千万不要被一些垄断者的玄学所吓倒。他们把书法说得神乎其神,传授抽象,舍本求末,昧于闭合圈内循环,贻误后学。其实书法也像"窗户纸",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韵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达。"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书法具有艺术性
   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外文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有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书法己是民族艺术中一枝永开不败的鲜花,世人赏以欣慰,可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时代气息·······这样一种观之激人感奋,聊以励精自慰的艺术,何乐而不为呢! 
  书法有益健康
   “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书时,须绝虑疑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心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古往今来说书法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如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大书法家平均寿命79.2岁,其中颜真卿76岁时遭杀害,不然寿命会更长。另据资料介绍,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书画相通)同高僧比较,28人中,书画家比高僧长寿12.7岁,说明书画活动可能比高僧修行还有利健康,己为世人共识。现己76岁高龄的“将军书法家”李真先生,通过练习写字,心脏病好转,并不再为失眠而苦恼。他深有体会地说,学习书法,“时间一久,必有所得。这“得”不仅在书法上,对身体健康尤为有益”。可见临池泼墨,确属健身之功,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便可变“书法”为美妙的“养生之道”。 
  书法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写字。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来潮,半途而废;必须深入生活,扩大视野,防止狂妄虚伪,恃才傲物;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防止墨守成规,舍本逐末;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须贪恋欣赏,鉴往创新,防止陈陈相因,依然故我。否则,会虚度年华,将一事无成。总之,临池泼墨,快乐无涯,愿我们积人类之聪明才智于笔下生花吧!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书法家梅湘涵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并非只有中国才有书法,日本,韩国,朝鲜,这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都有书法。
  日本的书法称书道。一开始是从中国而来。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汉字传人日本的开始(具体年份不详)。但比它更早的时候,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已明显知道汉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达了日本,带去了系统的汉字和汉文的典籍,因此这算是日本人学汉文的真正开始。后来阿直竣、王仁的子孙到日本后同化为日本人,作为东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内之地,任祭扫、出纳等职。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与隋朝建立了邦交,随着留学生和留学僧的归国而带去了中国书法。
  日本后又崇拜起王羲之,这对于日本的书法的形成起了很大影响。到后期的假名书法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特色。
  韩国书法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每一个字都是在一个想象的方块中由一些形状不同的线组合而成,都是为了表达一个特有的意义。书法在韩国始终与绘画关系密切,他们认为从笔法安排的有力与和谐的角度而言,绘画是受到书法的影响。所以在韩国,书法艺术比绘画艺术更受人们的重视,人们常把书法作品像绘画一样挂在墙上欣赏,而且像对画一样赞赏它的每一笔独到之处,赞赏它用墨的韵味,赞赏它整幅布局的功力、骨格、神韵等等。
  韩国的书法有悠久的传统,韩国人从大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开始使用汉字表达意愿或行为,即使在1446年韩国字母韩字创造出来以后,汉字仍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据了解,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室的书院和国家办的高等学堂里讲授中国文学。书法的历史如此悠久,无数贵族阶层的人和艺术家又在许多世纪里为促进书法艺术作了显著努力,可惜在经过多次外国入侵和内部纷争之后古代书法作品保存到今的极少。特别是16世纪末同日本丰臣秀吉军队之间的七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死亡自不待言,而且还在韩半岛各地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属于那场战争以前年代的残存的书法作品现在不到20件。
  能藉以了解位于西南部的百济王国的书法艺术所达到的高度的资料更少。根据这个王国的学者水平高、艺术品精致这两点看来,它在书法上很可能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韩国中部百济古都公州偶然发现的武宁王和王后的王陵内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块方形石碑对书法家和碑铭学家说来是稀世奇珍。这方石碑置于这座六世纪时的墓的入口处,类似为建造这座陵墓而向地下神祗购买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汉字字体优美,表现出很高的技术。
  接下来的统一新罗时代,由于崇尚中国唐朝文化,因而产生了许多书法家,如金生、崔致远。他们的字体基本上追随书法大师欧阳询和虞世南。另一位书法大师王羲之也备受仰慕,他的行草书为人们普遍临摹。但是,从新罗王国开始流传的字体方正的欧阳询体在高丽时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鲜时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是实学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杰出的书法家和学者,他建立了人称“秋史派”的风格。他的书法脱胎于中国隶书,但是他在布局上富于画感,善于在不对称中见和谐,而且笔触有力无比,使笔下的字充满活力。由于这些才能,他终于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动有力的风格。
  在韩国,学书法被认为是有修养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过程。书法作为书写或者传递信息手段的实际功用往往不如字写得优劣所含有的哲学意义更重要。在韩国如同在中国和日本一样,书法被认为是一种高雅艺术,书法家也受到人们的尊重。韩国的书法组织虽不象中国具有完整的体系,但韩国书法的民间组织却非常普及,而且活动频繁。接待我们访韩的韩国海东研书会就是一个出色的民间组织。海东研书会于1971年8月1日创立,很具规模的书法活动就组织了200多次,并组织多次国际间的书法交流,这对于一个民间组织来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会长金东渊先生是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在韩国书法界很有影响。金先生崇尚传统,重视基础,他的字有时近乎于篆书,有时近乎于隶书,或在两者之间斟酌取舍,可谓变化奇谲、仪态万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历代书法家         先秦
  甲骨文 金文 郭店楚墓竹简 大盂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攻吴王夫差鉴 侯马盟书 散氏盘 墙盘 石鼓文 青川木牍 大克鼎 陈曼簠 战国越王剑铭
  秦汉
  李斯 张芝 篆书 汉隶 草书 楷书 行书 皇象 蔡邕 石门颂 乙锳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秦诏量铭文 莱子侯刻石 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索靖 王珣 陆机 泰山经石峪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敦煌书法 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
  隋唐五代
  张旭 颜真卿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孙过庭 李阳冰 贺知章 张旭 怀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权 杨凝式 董美人墓志
  宋辽金
  苏 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赵佶 蔡京 朱熹 欧阳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绍彭 张即之 吴琚 白玉蟾
  元代
  赵孟俯 鲜于枢 康里巎巎 倪瓒 饶介 张雨 杨维桢 邓文原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征明 陈 淳 王宠 王铎 倪元璐 黄道周 徐渭 张瑞图 宋克 陈洪绶 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 张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万钟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缙 释担当 莫是龙 孙慎行
  清代
  傅山 金农 吴昌硕 邓石如 蒲华 黄慎 郑簠 石涛 赵之谦 吴熙载 姚鼐 何绍基 宋曹 查士标 杨守敬 万经 巴慰祖 翁同和 沈曾植 吴大征 汪士慎 李鳝 梁巘 莫友芝 刘墉 黄易 钱沣 徐三庚 翁方纲 伊秉绶 俞樾 张裕钊 郑燮 周亮工 高凤翰 包世臣 张照 铁保 王文治 陈鸿寿 龚贤 丁敬 曾国藩 梁启超 康有为
  近现代
  李叔同 毛泽东 郭沫若 于右任 沈尹默 舒同 林散之 赵朴初 沙孟海 启功 康殷 傅伯庚 刘炳森 张海 沈鹏 欧阳中石 钟致帅 黄学江 张荣庆 宁兰智 邹德忠 李振凯 王镛 吕伟涛 张四平 范强 吴轼夫 钟小平 马兰生 张东金 杨成 南陵人 鲁艺 刘宗卫 高峰超 陈启元 马华林 张海 朱关田 大漠         详解书法“米”字格        “米”字格的用法历来在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中有分歧和争议。启功先生主编的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书法概论》中第48页对“米”字格的说明就有误差。启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师,因而有机会同他面谈这个问题,得到他反复的教授。今天把启功对我所讲和实践的经验详细成文,为后来者在练习书法结构时少走弯路。
  启功先生所讲的“米”字格是书法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规律,也是对书法艺术的重大贡献,它不同于描红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红模子上的格子是为初学者安排笔划的位置作参考的。“米”字格的结构规律是指写米字时,∠为∠1要小于∠3,∠2要小于∠4,∠5要小于∠7,∠6要小于∠8。
  也就是说米字上半部的两点要稍立一点儿,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点儿,这个字才显得好看。
  最常见的错误理解是把米字的两点和一撇一捺都写在描红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认为这样才标准。这同所谓的写字要横平竖直一样是要不得的,这样写出来的字没有美感。
  《书法概论》写道:如米字,1、2小于3、4,3、4小于5、6,5、6又小于7、8,如反过来效果不问可知了。这里明显地犯了几何上的错误,因为如果∠1<∠3<∠5<∠7且∠2<∠4<∠6<∠8成立,那么就得出∠1+∠2+∠3+∠4<∠5+∠6+∠7+∠8的结论,这就显然违背了∠1+∠2+∠3+∠4=∠5+∠6+∠7+∠8=180°这一基本几何定律。这大概是编撰人的笔误,或对启功先生这个理论有所误解。这里应当是;∠1<∠3,∠2<∠4,∠5<∠7,∠6<∠8,而∠3和∠5,∠4和∠6之间没有关系,就像附图中的米字,看上去十分漂亮。
  汉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规律。
  第一类是上半部有两点一竖的字,如:光、尚、当、肖。
  第二类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点一竖的字,如:木、东等等。违反了“米”字格规律去写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由此延伸出去,有两点对研究书法结构有事半功倍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汉字结构中有很多雷同之处,如果找到一个结构的规律,又把它推广到别的字,便能更快地掌握更多字的写法。
  二、汉字结构的美感是有规可循的,在认真研究掌握这些规律之前,不要急忙追求创新革旧。在融会贯通了书法的基本功和结构之后,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是会自然成就的。 
  近代书法 
   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社会的革命,必然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变迁,作为其中之一的书法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书法艺术史,流衍数千年之后,已然蔚为大观,尤其在历清而至民国之际,更是百川竟奔而归于大海。
  很多书法大家(如林散之,刘海粟,萧娴,沙孟海,陆维钊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从事书法创作,但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后他们已近耄耋之年才以书法闻名。1949年之后到毛泽东去世的近三十年时间内,书法基本上不受重视。当时的人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建设一个新中国。书法被认为是旧传统的代表。有趣的是毛泽东本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受怀素狂草和北碑书体影响大度开张富于浪漫气质与领袖风。在这三十年间,中国大体上有三位最著名的书法家,毛泽东,郭沫若,舒同。郭沫若以行草为胜,是典型的文人才子书法。舒同是军队高级官员,1981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他的书法出自颜真卿和何绍基雄健豪放。
  近代书法艺术的色彩斑斓,与其书家队伍的空前复杂有直接干系。或许因距离太近,这段风景比此前任何时期都清晰明透。这一时期知名的书家实在太多,而又各臻其极,在此仅拈取其重者,当有:齐白石、黄宾虹、启功,毛泽东.罗振玉、王世镗、梁启超、徐悲鸿、吴湖帆、林纾、徐生翁、于右任、叶恭绰、李叔同、蔡元培、郭沫若、沈尹默、吕凤子、马一浮、谢无量、胡小石、郑诵先、刘孟伉、吴玉如、林散之、邓散木、张大千、陆维钊、王蘧常、沙孟海、萧娴、高二适、来楚生、赵朴初等人。现代书法家有沈鹏、张飙、申万胜、杨成、南陵人、王炜、朱关田、张济海、旭宇、刘炳森、何应辉、张海、陈永正、林岫、周慧珺、梅湘涵钟明善、段成桂、聂成文、尉天池、黄学江等。         其他         非汉字书法
    “阿拉伯书法”,梵文字母书写的书法,越南国语字书法,都属于“非汉字书法”的范畴,其中,越南国语字书法是越南特有的一门艺术,近几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越南各地都有越南国语字书法俱乐部,其中有不少书法家国语字都写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价值。越南国语字,就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越南国语字书法的特点就经常是在画中题词。
  梵文书法:无论是悉昙体梵文,还是天城体梵文,正统的写法都是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现在有人把

19

梵文人为地词与词之间用空格隔开写,这是不正规和不正统的做法。 正统的梵文写法是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如右图所示,19世纪印度手抄梵文《梨俱吠陀》正统的梵文写法是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梵文书法有点象中国的行书,虽然是手写体,却字迹容易辨认。
   乌尔都文书法
  乌尔都语(Urdu,及“营房语言”的意思)是南亚次大陆的主要语言之一,是巴基斯坦国语,但在印度也广为通行,是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之一。它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印度语支。乌尔都语是由原来德里附近讲了几个世纪的印地语的一种方言独立发展起来,故跟印地语非常相似,它们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波斯-阿拉伯文字母书写,而后者用梵文字母书写,且各自的文学语言发展出较大差异。乌尔都语是一种有文学传统的语言,有教养的穆斯林以能用乌尔都语写诗为时尚。
  乌尔都语虽然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但实际上是印度次大陆上大部分地区的交际语,通行于印度、孟加拉的一些地区。近年来,随着前去西方、阿拉伯国家求学、务工的南亚地区人数的增加,乌尔都语还流行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
   乌尔都文字是在波斯 -阿拉伯字母的基础上加以改变而制定的,自右向左横写。它用阿拉伯语文字和一些附加字母书写。那些附加字母用来表示印度和波斯语词种某些特殊的音。
  乌尔都文字的书法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乌尔都语的报纸都是邀请著名的书法家手写报章的文字然后再印刷出版,因此这些报纸实际上都是书法艺术品。在巴基斯坦,几乎人人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乌尔都文的书法特点:
  ①乌尔都文共35个字母,书写时为了使得版面更加整齐和美观,词与词之间没有空隔隔开。
  ②乌尔都文的单词是连续书写的,大部分字母有四种写法即词首、词中、词末、及“独用”四种,但有时书写文章时为了使字母与附近的字母整合得更加美观,有的字母会变换为另一种写法,最多时同一个字母有25种写法。
   白墨书法艺术   
  
  白墨泼彩的面世,将改变传统的绘画手法,白墨拓染的神奇美妙的亮世,着意于他的真实情感的挥毫泼洒。对事物表象的深刻感受,不是工笔,不是素描,……作品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另类!创新不窠臼!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开创了绘画的新风格。
  严少华敏锐的心灵触角,舍去表象直切主题。而主题的认识,来源于自我境界的表达力。为了深邃的表达主题,他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随心所欲,可谓巧用黑白,以白墨为主线条,变幻色彩,形体变形,视角透视等技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世界事物的感知!人与物、美与丑、罪与罚、动于静、冰与火、爱与恨……淋漓尽致地、生龙活现地、微妙微俏地表达,体现了作者的喜悦、愤懑、爱恋、欲念和思索的内心世界!
  总之,白墨泼彩绘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景象,客观存在我们之间,不仅美在了一个范畴,更是一种美丽的心慧觉悟的升华。因为这种出自于作者创意和读者领悟心底的缤纷,跨越了时空地域、古今中外、万事万物的表达,而逐渐被大众热爱和接受。超越了心灵视觉---读者对白墨拓染绘画的认知,必然融汇了个体的广袤无比、包罗万象的理解思维,其想象空间是只可意会而各不相同的。使人突破了三维视角,纵深层次地去理解主体,感受到一种朦胧而凝重,灵动而苍劲的美。
  白墨作品中的泼染技法已经锁定了慕白少华的艺术功底,他泼染的山水画,大气磅礴,从画面布局到边款行云流水的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字画结合的精品。
  慕白严少可谓之行草创作上是个奇才,他在传统草书中融入了自己泼染写意技法,从白色宣纸到泼染写意就是一幅精彩力作,再从这幅泼染好的作品上面用白墨创作书写的内容,更高境界的展示了我国的书法艺术,这种书法体现形式是我国3000多年的文字艺术和国画大写意的巧妙结合,让我们的文字艺术美和写意内在美充分的体现在慕白严少的笔下。   虎皮书法
  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王泰戈先生首创,他以虎纹脉络走向巧妙的结合中国书法行草书体,书写内容与虎皮纹理相得益彰,将中国传统书法巧妙的和中国工笔画结合起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