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风火轮安装:走近美国的“丐帮”——无家可归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7:23:01
走近美国的“丐帮”——无家可归者 
这里写的圣地亚哥“丐帮”,可不是我们在武侠小说里的虚构侠客,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群无奈的无家可归的人们(the homeless)。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每个无家可归者无家可归的原因各不相同,共同点是都没了那个挡风避雨的家。占无家可归者半数的孩子和妇女们处境更堪忧虑。调查报告显示,四分之一的女性无家可归者除了忍饥挨饿外,还遭到性侵害的厄运。
不是所有的丐帮人都有威廉斯(Ted Williams)的运气。这个俄亥俄的流浪汉天生一副好嗓音,从前还做过播音员。他在牌子上写着声称“上帝赐予自己一个礼物——一付好嗓音”,沿街乞讨。一位记者发现了他,为他录制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通过互联网不胫而走,在24小时之内戏剧性的改变了威廉斯的命运。
圣地亚哥县无家可归者达8500人
据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区域工作队调查报告,2009年圣地亚哥有7892人无家可归,其中4014人流落街头,965人在紧急收容所生活,有2913人住在过渡住房。2010年圣地亚哥县无家可归的人比上年增加8%,现在人数高达8500人之多。
他们当中有半数没有被收容所收容过,四分之一无家可归者有精神问题,几乎一半的无家可归者在酗酒与吸毒中挣扎。找到工作已经成了一个不敢想像的梦,24%在街上流浪的岁月已超过365日。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每一年中,十个无家可归者中就有四个人因伤病而紧急就医过。
不必刻意走近他们,因为大多数就出现在圣地亚哥市包括市中心地区,而且他们随处可见。
五花八门的行乞招牌
行走在圣地亚哥的街上,时不时地会看到在交通灯路口,亦或在街口某处,遇到一个两个手举纸板,上面用粗笔写着:
“我很饿。”
“我是越战老兵。”
“退伍军人。”
“我无家可归。”
“我需要一份工作。”
多数接着表示“上帝保佑你”,“谢谢你帮忙”等等字样。
有的直言不晦:“为什么撒谎呢,我就是要一杯啤酒喝。”
曾经目睹乞者群中有一位女性:“请帮助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们。”
圣诞节前的一天竟发现一名男子的行乞标语牌是彩色打印的美术字,上书:“节日快乐,请给我一点帮助,上帝保佑你!”有时当你正无聊地开车,会突然发现前方一张微笑的脸,手里的牌子写着:“请微笑!”这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在行乞,你如果慷慨解囊,会得到他更大的一个笑脸。
圣地亚哥市中心的无家可归者则多数不用行乞招牌。他们或者靠坐在路边晒太阳,或拖拉一个购物车(车里是衣物、睡袋,有时装满回收来的瓶子),相互之间都熟悉。晚间可看出每人有固定的睡觉地点,多是头顶有遮挡的商家门口。这些人多数是安静的,着装还算整齐,但走近后免不了发现他们身上的异味。
其实圣地亚哥市府每年都有专款资助无家可归者,计划着花费一千万建立一步到位的住房,尤其冬季更是有临时紧急救济所,甚至给无家可归者的老人、残疾人和孩子“酒店券”,使一些家庭或个人能在酒店免费住一周到三周。只送酒店券一项,就让市政府年花费15万美金。
可是对于超过8000人的基数,政府的救济能力还嫌不够。尤其在恶劣的气候下,他们又是怎么样度过冬天的呢?
雨中的彼利
遇到彼利是在寒冷的冬夜。其实圣地亚哥是没有冬天的,但是近年的天气确实反常,连宵风雨已经给小城带来灾害。晚间的商业区依然是灯火辉煌,一些为过节礼物而忙碌的人们在雨中匆匆出入各大商场。
彼利在采购人群中默然而行,拖着他的全部家当,一个半旧的旅行箱,然后坐在商场前半遮雨的长凳上低头凝思。有人对他提出资助一顿热饭,因为他坐的商场里面就有一个麦当劳快餐店。彼利高兴地给来人节日的祝福,然后礼貌地拒绝了。他说:“一个半小时前已经得到过一顿热晚饭了。”
看到不贪心、没有想到留一手的彼利(其实冷天需要一杯热饮或宵夜点心保持体温),联想到以前遇到的另一个乞者。那个男子站在高速公路出口停车牌下,是一个夜雨初停的冬晨。驾车的人手头正好备着早餐,两个冒热气的墨西哥玉米卷饼。他没有多想,将饼带盘子递出车窗给那人。乞者高兴地拿走其中的一个饼,退回盘子和其中的另一个饼,说:“这是你的早餐,谢谢你让我一起分享。”乞者的夜晚是在高架桥下睡的,不知道如何保持干爽。
还有一个彼利,五十岁,十五年空军飞行员历史,十年无家可归的经历。喜欢阅读新闻,安静地坐在还潮湿的水泥地上,不甚强壮的体格在晚风中略略发抖,偶尔一只手揉一下右膝盖。
他的家当都在前夜的暴雨中淋湿了。他满怀希望地说:“明天会晒干的。”可是天气预报说明后天还是下雨。彼利对递给他的防雨布和坐垫高兴地收下,但是对一件女士的冬衣却婉拒了,后来想起可以转交新相识的一个年轻无家可归女孩,才收下,然后在一阵呼啸的冷风中,把寒衣穿上。
彼利对节日慈善机构的资助活动以前参与很多,多次去密神湾海边的圣诞节“派队”,最近几年开始对此不热心了。对冬季政府部门的救济中心也不抱太大信心,因为要排队很长时间,明显僧多粥少。问他会不会找个固定工作什么的,他说:“我安于现状。”
“丐帮”探秘奇女子——辛尼斯
与漠然走过的人们相反,有很多刻意走近“丐帮”的人们,他们或慷慨解囊,或坚持不懈组织慈善机构来帮助无家可归者。
“饥饿,贫穷和无家可归与我们每个人相关,”这是一个女慈善家克雷丝汀?辛尼斯(Christine Schanes)的话。辛尼斯是非营利组织“儿童帮助贫困和无家可归者”(CHPHP)的创始人。她已经培养了众多的志愿者,包括大量儿童,帮助他们社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克雷丝汀告诉记者,20多年前,她看到几个无家可归的人从家门路过,其中有个孕妇,没有鞋子穿,其他的人也没有厚外套,而天气很凉。开始她在担心她的两个孩子们的安全,因为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8岁,接着又开始担心那些无家可归者。
她听从心底的声音,开车给他们送毯子,回来又跟自己的两个孩子交流,孩子们热烈响应,第一年孩子们在学校收集了15条毯子,找到丐帮聚集地,不到两分钟就送了出去。就这样一来,她从递给乞者一条御寒毯子开始,带领孩子们为无家可归的人送温暖。现在的CHPHP组织成员遍布全美,立志终结美国的饥饿,贫穷和无家可归现象。
身为律师的辛尼斯说,开始她也不知道如何开始与丐帮搭话,曾经因语气太硬而失败。后来,她总结出这样的话:“对不起,你知道有谁需要这个毯子吗?”因为丐帮也有自尊心,也不吃“嗟来之食”。
同时,辛尼斯成立一个谘询机构,为预防产生更多无家可归者而努力。她根据自己调研观察的结果,写了系列文章揭开无家可归者“神秘面纱”。从“无家可归者探密之一”到“之十六”,她在文中透露全美可能有近两百万无家可归者,并精辟论述其成因。
辛尼斯发现40%的丐帮成员是退伍军人,老的退伍军人渐渐老去后,但新的战争带回新的退伍军人。这些年轻的退伍军人一般在30到40岁间,很多患有战后精神创伤病(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如果不能使这些人病情减缓,他们就有可能走入“丐帮大军”。这也是克雷丝汀谘询机构的任务之一,防止退伍军人成为“丐帮大军”。
克雷丝汀认为需要为无家可归者做三件事:首先建立全天候厕所,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开放;其次,多提供过渡房,床铺;再有就是继续不懈的各种努力。
无家可归者素描:一个亚裔的“苦行僧”
当“匡”微笑着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时,脸上是平静的。匡今年三十二岁了。4年前,他有过餐馆厨师、修车行学徒的经历,也做过圣地亚哥论坛报的发行人员。匡现在除了有时在周末和节日回北郡的父母亲家里一下外,都吃住在自己面包车里。他的面包车平时就停在富有的拉荷亚市区,匡每日喜欢打打坐,每天他只需一点食物即可,读读书,有时会用图书馆。有时候,有人叫他给修一修车,他也愿意挣点钱补贴一下自己。
他在自己的车里生活,车后座就是床,车里还有个小冰箱。匡说:有家是一个麻烦,为了那个房子,就要不断地逼迫自己工作来养房子。他说他自己没有觉得需要成家的愿望,他的前生是一个和尚,今生也乐做一个“苦行僧”。由于不能经常洗澡,他有时会用海边浴场的淋浴,厕所就用海边的公用厕所。
无家可归者素描:傲气的奥
奥七十多岁了,晚上他需要一个地方睡觉。可是他不喜欢去圣地亚哥市区的收容中心,用他的话讲:那地方太限制人。
奥很傲气,他喜欢在大学教室里过。所以一天他认为教室不应该锁门,我需要在里面工作(不是睡觉),确实他有时拉住几个孩子教人家数学。问他,有吃的吗?他说:“我能对付得了。”问他,需要一个地方住吗?他说:“我需要在里面工作。”奥的衣服穿得很体面,问到他的具体情况,他就说:“我不想讨论这个话题。”问他的年龄,他只说过了七十了。
无家可归者素描:欧尔和吉尔的小插曲
欧尔是一个中年男子,高高的个子。脸上明显有两处伤痕,自说刚刚从医院出来,似乎半边肢体受伤活动不便。他借用路人的手机联系他的女伴吉尔,因为他的女朋友吉尔家就住在附近几百米的地方。可是他的吉尔声称已经跟他分手了,不要再找她了。
欧尔拿着电话温柔地说:“吉尔,你好。我还好……可是我还有两辆车呀……”接着就看欧尔慢慢的放下电话,明显地对方已经挂断电话。欧尔含着眼泪:我不是一个坏人,我需要帮助,我失去了家。欧尔拒绝打电话给911的提议,因为他的看法是警察只会逮捕和关人,不会帮助他。尽管他声称有两个车,银行帐号有存款,可是不幸因为酗酒,与同居女友分手,成为街上无家可归的新鲜人。
××××××
每个无家可归者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也一样有自尊。除了物质需要外,他们也需要安全和尊重。有些城市规定,不许在公共场所睡觉,不能在公共场所搭帐篷等,这样的法律使“丐帮”成员处境艰难,有些人因此拿到罚单。在圣地亚哥市议会讨论冬季临时避难中心住址时,一个“丐帮”代表表达心声:“我们不是一群动物,无法挤在一个大帐篷里活着。”
2009年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复苏法案)成为法律,该法案希望能帮助防止更多的人变得无家可归。复苏法案能否阻止美国人陷入贫困,尤其帮助有子女的家庭陷入非常贫困,人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www.shenzzh.com/a/dqshixiang/guoji/2011/0116/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