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搏击王者争霸赛:第二炮兵从组建到核常兼备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2:34:42

63、第二炮兵从组建到核常兼备

核心提示

中国第二炮兵部队从上世纪50年代筹划组建开始通过不断的经营建设,至90年代已初步具备核反击能力。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常规战术导弹的服役,二炮部队步入了核常兼备的发展阶段,也由此二炮不仅具备了战略核打击能力,也具有了战术打击能力。

第二炮兵从组建到90年代具备核常兼备的攻击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是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部队,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创建第二炮兵,是新中国为应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核讹诈、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被迫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共中央于五十年代中期作出研制核武器和导弹的重大决策之后,中央军委即着手创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当时将其称为“炮兵特种部队”,属军委炮兵建制。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工作,始于培训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的指挥人才和技术骨干。1957年12月,军委炮兵领导机关和国防部五院,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在北京长辛店成立了培训导弹部队各级指挥员、参谋和技术骨干的导弹教导大队,经过紧张的筹备,于1958年1月正式开学。教导大队当时所使用的教学和训练装备,是从苏联购买的P-2地地近程导弹,教官也由苏军派遣的官兵担任。1958年4月,第一期训练班结束后,苏军任教人员全部回国。此后,导弹教导大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又相继举办了两期训练班,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培养了一批使用导弹技术的指挥员和技术人员。

中国第一种弹道导弹东风1型,该导弹仿自苏联P-2地地导弹。

1958年10月,军委炮兵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邱创成向中央军委提出筹建导弹部队学校的建议。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确定将武威步兵学校和西安炮兵学校改建为导弹部队学校。1959年4月、9月,两所导弹部队学校先后成立,分别命名为武威炮兵学校和西安炮兵特种技术学校(后改称“西安炮兵高级专科学校”)。导弹部队学校的建立,使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有了稳定的培训基地。

在积极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中央军委开始部署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工作。1959年11月,将导弹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个导弹营,移驻武威炮兵学校,结合教学工作进行部队建设。1960年3月,在西安炮兵高级专科学校组建了第二个导弹营。这种在学校组建导弹营的做法,一方面用以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和教学力量,加快部队的建设。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P-2导弹发射成功。1961年1月,总参谋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批准在沈阳、北京和济南军区组建第三、第四、第五个地地导弹营。在操作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部队开始投入实弹发射训练。1963年10月和11月,八O二和八O一营各成功地发射了1枚国产东风2号近程地地导弹。1964年1月,根据战略导弹部队发展的总体规划,上述五个导弹营扩编为五个导弹团。

东风2型导弹现已退役,图为落户青海原子城的东风二甲导弹。

战略导弹部队的阵地是用于贮存武器装备和实施反击作战的重要依托。这种阵地特殊而又坚固,工程大,样式多,配套全,要求高,必须保证导弹核武器贮备所具有的条件;坑道内人员生活、机械启动所必须的条件;核防护与核反击作战所必须的条件。自从导弹核武器问世以来,各有核国家都把阵地作为提高战斗力的基础条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和加强阵地工程建设,使之适合武器的发展和战斗力提高。1960年6月,中央军委对修建导弹阵地作了部署,确定了一整套方针原则。1963年初,中央军委第198次会议正式决定建设战略导弹阵地。作战基地机构的建立,采取先组建基地工程指挥部,而后转变为基地领导机构的办法。按此办法,经中央军委批准,第一个作战基地于1964年11月正式成立。随后又成立了第二、第三个基地。

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0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接着,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相继展开。中国的地地战略导弹由单一型号向多种型号发展,不仅为加速发展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客观上也要求尽快建立统一管理这支部队的领导机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创建初期,隶属于军委炮兵。随着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此种领导体制已不适应需要。1965年6月和1966年3月,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炮兵司令员吴克华先后向中央军委提出建立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的建议。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加快了发展。

1966年6月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了以原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领导机构为基础,与军委炮兵领导机构中管理战略导弹部队的机构合并,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的决定。周恩来主持筹建工作,并亲自将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命名为第二炮兵。7月1日,第二炮兵领导机构在北京正式成立。1967年7月4日,中央军委任命向守志为第二炮兵司令员(未到职),李天焕为政治委员。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原属炮兵领导的导弹基地和导弹团及担负阵地工程修建任务的工程建筑团、炮兵第一研究所、直属军械仓库,均于1967年11月归建到了第二炮兵建制领导。

从此,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里增添了一个实施战略核反击的新兵种,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出于保密的需要,周恩来将战略导弹部队命名为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领导机构组建以后,根据中央军委赋予的“建设一支实现积极防御的核反击力量”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建了基地和部队。

1966年8月,经三总部批准,以原公安部队学院和干部学校为基础组建了两个第二炮兵工程指挥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建设,1968年5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第二炮兵第四和第五个基地。1969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以原武威炮校机构和部分人员为基础组建了第6个基地。这三个作战基地都是以院校为基础,在阵地工程尚未全部勘察定点的情况下,先搭起基地领导机构的架子,把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必要的部门和急需的保障分队组建起来,然后逐步形成正式编制。加上原属军委炮兵领导的基地,第二炮兵已拥有了数个导弹作战基地。按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完成了基地组建任务。

根据导弹武器装备的发展计划,二炮党委在1967年12月制定的发展部队的规划中作出了加速发展部队的安排。经中央军委批准,从1968年到1970年,又新组建了数个导弹团。组建方式大体为由老团分建、抽调骨干组建和独立营扩建三种。

二炮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二炮机关到各基地、导弹部队都必须有与之配备的保障部(分)队。1968年至1976年,二炮司令部先后组建了通信、测绘等保障部队。各基地在组建导弹部队中,也陆续组建了通信、气象、计算、防化、工兵、仓库、汽车营等保障分队,部队的编制日趋完善。

东风4型导弹发射井,这一时期中国加快了二炮基地和作战阵地工程建设。

为加快作战阵地工程建设速度,加强管理,196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凡担负二炮工程建设任务的工程部队,统一归二炮建制。1968年到1970年,又先后从其他单位抽调若干个工程团,归二炮领导。

二炮部队组建初期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掌握导弹发射技术,尽快实现独立发射。1967年至1976年,围绕提高“三种能力”(生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作战能力),在训练指导上,逐步实现了从重点抓操作手的训练到重点抓干部的训练;从重点抓导弹专业训练到重点抓各专业整体配套训练;从重点抓技术训练到重点抓战术战役训练,在加强专业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努力培养稳、准、严、细的操作作风,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指挥水平的军事指挥队伍和技术过硬的技术骨干队伍,为独立执行发射任务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从70年代后期起,各部队陆续开始独立执行发射任务。1977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二炮兵某部第一次离开导弹试验基地,在自选自建的阵地上实施带战术背景的机动作战演习,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连续发射了4枚东风3号中程导弹,均获成功。这标志着二炮部队的训练开始由单一的技术训练向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相结合的方向转变。1978年8月,另一支部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了中程导弹缩短发射准备时间的试验,也获得成功。这表明,第二炮兵部队已经能够离开导弹研制部门和导弹试验基地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具备了独立发射能力。

DF-3导弹的连续发射标志中国开始具备独立发射能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炮兵进入了以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炮兵部队的训练紧紧围绕提高核反击作战能力这一目标进行改革,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第二炮兵部队制定了五年训练规划,明确提出部队训练以技术为基础、以干部骨干为重点、以核防护和核反击作战为主要内容,使部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1983年8月22日至9月19日,二炮在西北某地首次举行核反击作战战役演习。这次演习着重演练第二炮兵、基地、支队三级首长、机关的组织指挥能力,从敌情设置、情况诱导,到训练科目的选定,都力求缩小与实战的距离。第二炮兵三级首长、机关和部分部队参加演习。9月15日上午7时至8时30分,4枚导弹射向千里之外的某区,准确地命中了目标,整个战役演习获得了圆满成功。结合演习,还组织了导弹部队主要领导参加的战役集训研究第二炮兵战役理论和战役的准备及实施。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和总参谋长杨得志等首长观看了这次演习。1984年,在研究总结战略导弹部队战备建设和技术、战术训练经验的基础上,二炮编写颁发了第一代作战条令。

时任副军委主席的杨尚昆观摩了此次演习,图为80年代的杨尚昆(图右)。

1984年,第二炮兵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号召,正式提出了“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干而有效的战略导弹部队”的奋斗目标。这一重大决策,为第二炮兵的长远建设规定了基本方针和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第二炮兵对编制体制作了多次调整。早在1982年,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提出了《精简整编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导弹部队的编制体制突破了以往沿用的陆军编制体制。改为适合自身特点的编制体制。新的编制体制,减少了建制层次,编配人数相对灵活,便于保留技术骨干,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1985年,第二炮兵再次对编制体制进行调整,压缩了工程部队,扩充了导弹部队,完善了战斗保障部(分)队。与此同时,对部队、机关的编制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加强了科研机构,撤并了重叠部门,减少了不必要的层次,使第二炮兵的编制体制更趋科学、合理,向着精兵、合成、配套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在逐步完善编制体制的同时,第二炮兵部队对教育训练也进行了改革。在训练指导思想上,逐步实现了从重点抓操作手训练转变为重点抓干部训练;从重点抓导弹专业训练转变为重点抓各专业配套训练。在训练内容上,增加了实施机动作战的训练。在训练方法上,成功地推行了新老兵分编分训,先训后补的方法。在训练手段上,积极发展现代化的训练模拟器材,使一些因受装备数量和使用寿命及消耗费用等条件限制、难以开展的训练项目得以开展,为训练质量和作战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80年代二炮逐步实现训练方面的改革。图为东风3型导弹的发射训练。

这一时期,第二炮兵阵地建设、装备管理、后勤保障、军事理论研究和技术革新等也都有了新的进步并取得了新的成就。1980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延长导弹核武器使用寿命的指示,第二炮兵成立了武器延寿试验领导小组,到1982年9月,这项试验获得成功。使某型号导弹的贮存期延长了2倍,具有显著的军事价值和经济效益。1985年,某型导弹挖潜增程试验获得成功,提高了该型号导弹的性能,增加了打击目标的数量,扩大了控制目标的覆盖面,使武器使用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中央军委为此发布了嘉奖今。

到80年代中期,第二炮兵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多种型号导弹,成为一支实施战略核反击的重要力量。1984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第二炮兵部队开始正式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这标志着第二炮兵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年10月1日,第二炮兵部队携带东风3号、东风4号和东风5号三种战略导弹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阅兵式,以严整的军容,威武的英姿,展示了国威、军威。

包括东风4号远程导弹在内的多个型号导弹参加了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

80年代中期,二炮重点抓了中程导弹部队的配套建设和合成训练,形成了整体作战能力。第二炮兵领导机关多次组织复杂气象条件及核条件下的检验性演习和机动作战演习,从而锻炼了部队的机动发射能力,提高了首长、机关的组织指挥能力,增强了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同时,也为战役、战术理论和中国核战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988年开始,二炮进行了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配套建设的试点,于“八五”期间完成了武器装备和阵地设施的配套建设,全面形成了作战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长城工程”的战略导弹部队阵地建设工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施工于1994年底竣工,中国由此具备了二次核反击能力。

央视曝光的二炮核反击地下发射基地。

自从1978年8月邓小平提出“用现代化导弹武器打游击”的思想之后,二炮开始发展装备陆基机动的固体导弹部队。1984年12月,某新装备试验训练团成立,专门执行我国第一代固体中程战略导弹的试验任务。1988年我国第一代固体中程战略导弹东风21设计定型,随后开始装备部队。

为了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1988年中央军委作出了建设常规导弹部队的重大决策。二炮开始从执行单一核反击任务转变为执行核常双重威慑、双重作战任务。随着固体战术导弹的研制进程,1991年8月,二炮成立11人的常规导弹技术集训班。1992年4月,接收首批装备。1993年,二炮第一支常规导弹旅组建。1993年11月23日,该旅成功发射了二炮历史上第一枚常规战术导弹。为落实中央军委关于“装备到位即形成发射能力”的指示,该旅创造了“让官兵提前介入武器研制、试验、定型、生产全过程,使训练与科研同步,与生产并行,与试验互动,超前培养储备新型导弹武器操作骨干”的“追踪设计训练法”,缩短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周期。1995年7月,该部奉命执行“神剑95”军事演练任务,向预定目标成功发射6枚导弹,打出了国威军威。1996年3月,该部奉命执行“联合96-1”军事演练任务,成功发射4枚东风15导弹,有力的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这两次重大军事演习任务,标着这二炮已初步形成了常规导弹作战能力和与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从此,二炮部队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东风15导弹的服役,使二炮进入了核常兼备的发展阶段。

1995年,1996年DF-15在台湾海峡附近的测试发射对台独分子给予了严重警告。

中国第二炮兵部队从上世纪50年代筹划组建到80年代中期初步具备战略核反击能力,为国家打破核垄断,维护自身安全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这一时期的编制体制调整和建立起来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也为第二炮兵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第二炮兵部队完成了从单一核导弹到核常兼备的转型发展,使中国具备了核与常规导弹的打击能力。同时这一转型发展也为国家在应对各种复杂和危险局面时提供了灵活和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军费投入的逐年加大,第二炮兵部队加速发展,新型战略和战术导弹陆续服役,中国第二炮兵部队渐渐具备了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这一时期,将在明日的《网易阅兵第64期:第二炮兵的精确化打击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