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战有fff团版权吗:欧洲为何患上焦虑综合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2:42:25

欧洲为何患上焦虑综合征?

2011.1.17 新华时政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曾写了一本书叫《欧洲梦》。里夫金认为,“美国梦”尽管曾经令全世界钦羡,但“欧洲梦”则更加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感。美国人生活是为了工作,而欧洲人工作是为了生活。在里夫金看来,优雅的“欧洲梦”才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

    然而,金融危机过后,欧洲经济发展一改传统的平稳步态,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剧烈震荡。欧盟多国财政吃紧,欧元急速下跌,股市剧烈动荡。欧洲国家曾经引以为傲的福利政策如今也成为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一旦实行紧缩,又将导致民众强大的政治反弹,两难境地使得这些国家骑虎难下。

    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这个曾经灿烂美好的“欧洲梦”遭遇了现实生活的严峻挑战,欧洲人也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感到焦虑。

 

    欧元焦虑症 

  

    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的第17个成员国。不过爱沙尼亚要想背靠欧盟这棵“大树”,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和实行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这就像一个公司被另一个公司收购一样,头等大事大概就是紧缩开支和大幅度裁员。

    不过,整个2010年,欧元这棵大树却有了“树大招风”的感觉。回顾2010年国际财经大事,欧洲债务危机居榜首。欧元区的希腊、冰岛先后经历了债务危机,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被列入了“笨猪五国”的行列。2010年2月2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承认:由于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处在其诞生以来最困难时期。原本以为统一的货币政策能够为欧盟各国发展经济提供强有力的金融后盾,但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冲击波却使欧洲人发现,他们的金融堡垒并非固若金汤。

    1715年,天才的数学家、苏格兰人约翰·劳进行了一次对世界影响巨大的金融创新。他说服法国君主,在法国组建了第一家银行,发行了欧洲第一张纸币,并鼓励法国人用纸币购买股票,使法国一下子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他自己也成为世界首富。但约翰·劳滥发纸币,使得法国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仅仅五年后,缺乏国家信用担保的纸币彻底崩溃。一夜暴富的法国人也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马克思因此把约翰·劳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引导者”。而300年后,这一幕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希腊债务危机中再次重现。

    美国已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只有在更加深度的经济和政治联盟前提下,货币联盟才能长久。”意思是说,欧洲光建立统一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保证欧元的坚挺,关键是要保证政治上步调一致。但事实证明,欧盟的政治联合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紧密,长期存在着“同一货币,不同财政”的状况,一旦危机袭来,欧洲主权债务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就相形见绌。

    因此,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迈克尔·斯宾塞把2010年欧洲的货币危机归结于“欧洲财政主权”的终结。而在2011年,要想使欧洲真正走出债务失衡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潭,欧洲必须要加强政治整合的力量,甚至使欧盟主席范龙佩成为“秦始皇”那样的实权人物,建立强大的中央财政机构和强大的中央银行,这样才能使欧元真正坚挺起来。不过至少在目前,欧盟成员国要进行那样的主权牺牲是不可能的。

欧洲金融业形势不容乐观

   这是2010年11月21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郊区拍摄的一处未能完工的房地产项目工地。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爱尔兰银行系统积累了巨额坏账,金融体系安全受到威胁。爱尔兰政府由于救助本国银行也陷入巨额赤字。新华社记者曾毅摄

    新华网布鲁塞尔1月4日电(记者 刘晓燕)历经金融危机打击的欧洲金融业从2010年年初开始出现复苏迹象。欧洲央行去年9月发布报告说,去年上半年欧洲各大银行经营状况在前一年基础上继续改善,经营收入稳步回升。但是,发端于希腊,随后蔓延至爱尔兰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正在复苏的欧洲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影响。

    欧洲央行去年9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直至去年4月,欧洲银行的长期和短期融资形势还都在改善,但5月随着欧元区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加剧,银行的融资环境急剧恶化。报告说,欧洲银行业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需要在未来几年偿还大笔长期债务。据统计,欧洲银行在去年8月至年底之间到期的长期债务高达1.6万亿欧元。因此,未来银行业将面临严峻的融资形势。

    去年7月,为了缓解市场的担忧情绪,欧盟公布了对欧洲91家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结果,希望稳定市场信心。根据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公布的测试结果,即便受到经济前景不明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这91家欧洲银行中的84家仍可把核心资本充足率维持在6%以上,从而渡过难关。压力测试结果同时显示,这91家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在假定的最糟糕情形下,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到2011年年底仍将为9.2%,大大高于测试所设定的6%的“安全线”,表明欧洲银行业总体依然健康。欧盟法定的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线是4%。>>>详细

 

从债务危机看欧元下一个十年

  2010年1121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名抗议者在政府大楼前阻拦来参加内阁会议的旅游、文化与体育部长哈纳芬(车中)。因有消息称爱尔兰政府可能接受欧盟援助机制以缓解债务危机,引发部分民众不满。新华社记者曾毅摄

挥之不去的主权债务危机揭开了欧元的“老伤疤”。实际上,自欧元问世以来,质疑之声就不绝于耳。作为人类货币史上的一大创举,欧元并非尽善尽美。

  与理想状态的统一货币相比,欧元诞生时只是统一了区内成员的货币政策,却没有做到统一财政政策。这一与生俱来的体制性缺陷最终酿成了今天的危机。

  由于财政政策“短腿”,欧元区对于希腊等成员不断恶化的财政形势和潜在的宏观经济风险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手段,欧元区的低利率政策进一步刺激了这些国家过度消费,助长了经济泡沫的滋生。等到一国出现危机时,欧元区又没有统一财政为其撑腰,且缺乏现成的危机应对机制,希腊等国陷入了单打独斗的境地,成为投机者逐个攻击的目标。

  痛定思痛,危机也催生了欧元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变革。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过程中,欧元区成员国开始着手完善欧元区经济治理,堵住欧元的体制性漏洞。

  根据欧盟成员国业已达成的改革方案,欧元区国家将通过强化财政纪律、新建宏观经济风险监测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永久性危机应对机制等具体措施,严防类似的危机重演。 >>>详细

“崩溃”声中,欧盟不改“欧元梦”

  当“欧元崩溃论者”宣称欧元区解体才是唯一出路时,他们却忽视了这条路只会让欧元区国家撞得头破血流,陷入金融、贸易的严重混乱,导致更加危险的经济衰退。更有甚者,国际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复苏也难免因此而遭受难以估量的严重冲击。倘若欧元垮台,只会在全球范围引发更加猛烈的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地将世界经济再次拖入衰退的深渊。

  当“欧元崩溃论者”断言欧元大厦终将“坍塌”时,他们却忽视了欧盟及其成员国捍卫欧元的强烈政治意愿。欧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才达到了现在的一体化程度;一体化在过去为欧洲大陆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持久和平,在全球化的今天更是欧洲各国联合自强的必由之路。作为欧洲经济一体化最高成就代表的欧元一旦失败,势必会动摇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根基,这是欧洲国家无法承受的政治成本。

  当“欧元崩溃论者”大肆鼓噪欧元大限将至时,他们却忽视了欧盟及其成员国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标本兼治的有效措施,忽视了欧洲经济复苏业已出现的积极因素。在去年一年内,欧盟为解决债务危机、保持欧元稳定先后召开了7次首脑会议,不仅向危机国家提供了紧急救援,而且开始着手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欧元区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广泛施行财政紧缩政策、加强统一货币下的财政监督、完善各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制定未来十年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此外,去年以来,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经济基本面较好,特别是欧盟“经济发动机”——德国的制造业及其他关键产业已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失业率明显下降。这一切为欧元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建构了比较牢固的经济基础。>>>详细 

新华国际时评:欧元“硬伤”考验欧盟


    欧元区与生俱来的体制性缺陷在今年上半年发端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中暴露无遗,欧元这个刚刚诞生十年的年轻货币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

    反思欧债危机,固然成因种种,但欧元体制的“硬伤”如果得不到根治,那么欧元的前景将会长期遭到质疑,人们对于欧元的信心也将很难重建,欧元可能真的会自此沉沦。

    所幸的是,欧盟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采取了标本兼治的应对策略,一方面筹集近万亿欧元用于救急,另一方面成立了以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为首的专门小组,讨论改革之举以堵住欧元区体制性漏洞。>>>详细

欧盟经济能否“浴火重生”

   10月2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抵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参加欧盟首脑会议。为期两天的欧盟首脑会议当天在布鲁塞尔开幕。欧盟领导人将审议有关在欧盟内部加强经济治理的具体措施,并讨论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避免希腊债务危机重演。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两年前,源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欧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一年后,正当全世界讨论是否走出谷底之时,欧盟又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不可否认,在世界各大经济体当中,遭受双重打击的欧盟境遇极为糟糕。

    今年以来,欧盟认真查找病因,谋求标本兼治,将新增长方式列为其发展战略。29日闭幕的欧盟峰会通过了经济治理改革方案,为新增长方式做了更详实的注脚。欧盟希望,新增长方式能让欧盟经济“浴火重生”。>>>详细。 
   福利焦虑症  

    2010年10月21日,在法国南部城市里昂,蒙面的年轻人正在破坏一辆汽车,抗议退休制度改革。 新华社/法新

    使欧洲人同样窝心的还有对欧洲梦的核心——“福利国家”能否维持下去的焦虑。2010年12月9日,英国王储查尔斯夫妇的马车遭到抗议学生的围攻,起因就是卡梅伦政府为了削减财政负担,向年轻人开刀,从2011年起,英国学生的学费大幅上调。而法国总统萨科齐则向老人开刀,通过延迟退休时间减少退休金的支出,结果演变成大规模的街头骚乱。

    2009年,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将社会福利国家称为“我们西欧人20世纪实现的最大的文化成就”。德国学者费舍认为,战后欧洲的“福利共识”来源于对两次世界大战中“资产者世界”的自我毁灭,以及工业社会中大规模贫困导致的“两种极端思潮”(法西斯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恐惧”和“回忆”。为了使欧洲不再出现希特勒和列宁,所以才要建立福利国家。而福利国家的载体则是“社会市场经济”。

    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首次将欧盟经济界定为“具有高度竞争性的社会市场经济”。2010年3月,欧洲委员会提出“欧盟2020战略”,进一步确立了在欧洲建立21世纪“社会市场经济”的构想。

    “社会市场经济”也称“德国模式”或“莱茵模式”,它不同于英美以最大限度发挥自由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也有区别。它不强调主义,只强调政策,为思想多元化的欧洲国家提供了可操作性。

    “社会市场经济”之父是1963年到1966年任联邦德国总理的艾哈德。当时德国正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艾哈德主张在保证充分竞争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之后,无论是基民盟执政还是社民党执政,都赞成把德国社会建设成为有75%~80%中产阶级人口的“两头小、中间大”的葱头状社会。

    然而,欧洲人慢条斯理的工作方式正遇到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力挑战,欧洲“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待遇也面临财政捉襟见肘、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如果工作不是为了生活,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很多从“欧洲梦”中惊醒的欧洲人陷入焦虑。   

法国大罢工:欧洲高福利之殇

资料图片:不满退休新政的法国人走上街头

有分析认为,降低退休年龄易,提高退休年龄难,法国政府当初草率降低退休年龄就是一大错误,这也是其他国家应当吸取的教训。

事实上,养老金改革难题是许多欧洲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有分析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何时能够真正走出债务危机,在当前欧洲债务危机风险仍然存在、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背景下,未来改革的逐步推进将是必然趋势。

目前,很多欧洲国家已经无力兑现原来的高福利承诺。在希腊,养老金改革问题甚至比法国更加严峻。有分析认为,希腊的养老金体系是希腊政府开支失控以及财政不堪重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是正确的,如果不对养老金制度进行彻底改革,该体系在5年内将会崩溃。据欧盟委员会数据,如果希腊养老金制度不改革,到2060年,希腊每年需要支付的养老金占G D P的24%。现在养老金支付占G D P的12.5%。

根据希腊的养老金改革提案,希腊人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要获得全额养老金,工作年限将从37年增加到40年;65岁以前退休领取的养老金每年减少6%;一般情况下,60岁之前不允许退休;退休金也将减少。据希腊劳工和社会保障部估计,改革后希腊人领到的退休金将比现在水平降低15%。

有观点认为,在强势工会的压力下,过去养老金福利遭到滥用,一些行业享受了过多的福利。例如,在希腊过去的养老金体系下,公务员以及妇女如果有25年工龄和未成年孩子,50岁以前就可以退休;政府公务员的女儿如果未婚,父母去世后她们还可以继承养老金。让多数长年累月辛苦工作的人去为少数人的高福利埋单是不公平的。未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差别,避免不公平的制度再次出现。>>>详细
 不满政府财政紧缩政策 罢工潮席卷欧洲 

资料图片:反对养老金改革的罢工行动导致法国每天损失至少1亿英镑。

 据美国媒体9月29日报道,因不满政府紧缩开支政策,欧盟各国工会纷纷号召工人罢工。29日,西班牙工人举行了该国8年来首次全国大罢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国际机场从28日起因罢工关闭,布鲁塞尔的工会还宣布他们正在酝酿一场10万人参与的示威活动。

在西班牙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大城市,工人们吹着口哨阻止货车将货物运往市场,也不让公共汽车驶出总站。虽然工会同意维持20%的高铁运输和25%的汽车运输,但是此次罢工预计将造成全国大范围交通运输混乱。这场2002年以来规模最大的罢工由西班牙工人委员会(CCOO)和劳工联合总会(UGT)发起,已得到西班牙政府批准。

西班牙政府今年1月宣布一项50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方案,5月又提出一项15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计划。这两项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2010年削减公务员工资5%,2011年冻结部分养老金等。同时,西班牙政府还把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一连串紧缩政策引发国内民众的不满,终于导致全国性大罢工。

  6月24日,法国再次发生大罢工,法国Toulouse,一名老太太挥舞红旗,抗议政府提高退休年龄。

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由于空管部门罢工,布鲁塞尔机场从28日14时起关闭,上百趟进出港航班被取消。布鲁塞尔的工会还要组织来自欧盟各成员国的10万工人在欧盟总部周围游行示威,抗议欧盟对成员国削减赤字一事施加压力。

另外,一辆水泥搅拌车29日横在爱尔兰议会大厦门前,肇事男子说他是为了抗议政府动用纳税人上百亿欧元救助盎格鲁-爱尔兰银行。

因多国政府相继宣布“勒紧裤腰带”政策以及改革劳动力市场等措施,9月以来一股强劲的罢工潮席卷欧洲。法国工人分别于7日和23日举行百万人大罢工,抗议政府提高退休年龄。希腊卡车工人由于不满政府开发运输业市场,已经罢驶10多天,导致市面商品短缺,部分超市的货架空无一物,每天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万欧元。(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焦虑症    
  欧洲人划分世界有两个概念:东方和西方。很久以来,西方一直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代名词,而东方则是技术落后的代名词。为此欧洲人专门发明了一个词“东方学”,用西方人的观念揣摩东方人的心思。东方学家更像考古学家,喜欢写“盗墓笔记”和充当“夺宝奇兵”。

    而如今,历史似乎转了一个圈。在经历了“英国世纪”、“美国世纪”之后,“中国世纪”的说法又甚嚣尘上,中国被“西方化”了,而欧洲被“东方化”了。而“东方化”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是“边缘化”的代名词。

    在《欧盟观察家》杂志看来:欧洲担心一旦将真正的责任授予中国,它们自己将失去影响力。而欧盟的这种中国“焦虑症”,有可能葬送掉让中国担负全球责任的又一个大好时机。

    刘震云在《俺村、中国和欧洲》的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初,一个意大利传教士到黄河边传教,遇到一个杀猪的。教士:“你只要信了主,主就能解除你的忧愁。”杀猪匠:“主能帮我做什么?”教士:“主能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杀猪匠立马急了:“我跟他连面也没见过,他咋知道我有罪呢?”如今,圣诞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年轻白领的标准节日,但中国人的认识与欧洲人仍然有很大不同,没人去理会自己有没有罪,也没人搞得懂西方的耶圣和东方的孔圣到底有什么区别。

    美国学者沈大伟在《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一书中把中欧之间的相互误解称为“认知失调”,并把新时期中欧关系比喻为从“蜜月”进入到“婚姻”。任何热恋中的如胶似漆都是不现实的,而真正的生活则是锅碗瓢盆的磕磕碰碰。这对于充满浪漫情结的欧洲人来说,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

外媒文章:中国会成为欧洲的救星吗?

    1月6日,正在德国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柏林出席中德工商界晚宴并发表演讲。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欧洲令人不安的债务危机再次加剧。不过交易商猜测现金充裕的中国也许会介入,购买遭受重创的欧洲债券,再加上中国官员表示北京会继续支持欧元,这让欧元对美元的汇率10日在一度跌至4个月来的低谷之后,最终出现上扬。

市场的反应凸显了中国现金在全球的影响力,并让人觉得欧洲也许会利用北京的帮助来起到稳定投资者情绪的作用。

中国已经开始在欧洲展开魅力攻势,试图扩大在该地区的外交和经济足迹。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10日到访伦敦,与英国官员签署了价值40多亿美元的汽车、能源及其他贸易协议。他上周在柏林和马德里停留时也给当地留下了利润丰厚的协议。日前中国的需求已经成为驱动德国出口拉动型复苏的因素。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中国向烦恼的西班牙官员保证,会再购买数十亿美元的西班牙政府债券。分析人士说,购买西班牙债券有助于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西班牙最终能够避免可能是数年来规模最大的金融救助行动。>>>详细

“收购欧洲”是给中国“戴高帽”

“看起来像组团旅游一样,从哥德堡到华沙,从柏林到阿斯隆,中国政府和企业领导人到处签署合同、协定和合作协议。这边收购沃尔沃,那边恢复铜和机床生产领域的特殊关系,再那边是为了确定金融合作伙伴关系,以救济等着救命钱的船东和政府。”

  上面援引的是法国《玛丽安娜》周刊12月26日发表的《中国为什么想收购欧洲?》文章的内容。该周刊认为,中国对欧元区国家伸出援手,主要是追求三个目标:第一,这一区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此举可以维护这个区域的金融状况。第二,在人民币问题上取得欧盟的支持,允许中国继续维持人民币低汇率和大量出口。第三,实现投资多元化,增持欧元债券,减持美元债券。

  事实上,中国已表示将购买40亿至50亿欧元的葡萄牙国债,中国还表示将分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拯救欧元危机应对基金总额2500亿欧元中的155亿欧元。此外,中国对欧洲部分国家的投资近年来也在加大力度,中资企业目前投资的项目主要有:希腊港口、塞尔维亚桥梁、波兰高速公路、罗马尼亚能源网络以及葡萄牙海运公司。

  目前,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和在欧投资已明显超越美国。然而,中国的这些举动并非总是受到欢迎。例如,中国目前列对德国投资国家排行榜的第四位,仅在德国北威州就有660家中国公司,被称为“中国投资商在欧洲最大的投资地”。但从德国发出的对中国投资感到恐慌的声音也显得最多,德国的欧盟专员欧廷格甚至警告说:“中国在接收欧盟,我们欧洲人在出卖自己的灵魂。”>>>详细 

    欧洲梦的破碎? 

2010年10月24日,法国马赛的街头垃圾成山。法国退休制度的改革引发了全国性跨行业大罢工,这给法国民众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影响。 新华社/法新

那么,焦虑的欧洲是否意味着“欧洲梦”已经破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欧洲人的焦虑一方面是对自己行为方式的反思,另一方面则是图强求变的传统。

    在美国人倡导“华盛顿共识”,中国人热议“北京共识”的时候,欧盟2010年通过的“2020战略”值得认真研读。该战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以GDP增长作为最主要指标的“巧增长”,把科技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和谐列为核心目标。“2020战略”提出,到2020年要使20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就业率达到75%;要把科技研发经费在欧盟GDP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9%提高到3%;在能源领域,要让欧洲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消费的20%,能效提高20%,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如果条件许可减排量增加到30%。

    “欧洲梦”对于中国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美国的发展模式,中国可以寻找出自己发展道路的借鉴。从这一点来说,“欧洲梦”并未破碎,欧洲人的焦虑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