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也第几集出场:as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0:00:04
新老记者的采访技巧(转)2009-08-02 20:06 怎样写故事

    每个人都存在作好记者的可能性。作记者不成功、文章写得不好,多半是思路的问题。


准备
    新闻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不能像写小说一样虚构。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的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被采访对象的所有文章,并判别哪有文章有价值。简单的判别依据:好的媒体,著名记者。

    找到此人的简历。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故事是简历的扩大。要背人物简历。关心出生日期、社会背景(如是否经历文革)等。研究一个人,从研究此人的简历开始。


拟订采访提纲
    根据已经被写到的内容,挑选10个有意思的故事,针对它们制作采访提纲,成为这10个故事的加强版。

    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针对已有故事制作采访提纲,目的是补充和丰富这些故事的细节。按照新闻的 5W1H 要素,针对矛盾和冲突、针对故事的细节(谁先走进会场,谁先伸出手,穿什么衣服)来拟订采访提纲。

    要避免被采访对象所左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合作关系,他想宣传他的产品、他这个人、他的公司,记者想写个精彩的故事,获得大家的好评,你的目的与他是不一样的。他谈未来、谈现在、打算、理念等,对于故事是没有价值的,是宣传,读者需要他的过去、困难、矛盾及矛盾的解决,这些是他不愿意谈的。因此,采访提纲如果不够好,会被他带着走,抽不出来。

约请
    想约的采访对象一定不要放弃。我 2002 年想采访史玉柱,至今不放弃,终于等到机会(参考刘韧《听史玉柱讲3个小时故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持不懈,不停骚扰。你只要努力,就可以采访到任何人。办法总是有的。

    采用骚扰战术,死嗑。要有巨大的通讯录库。发短信、写邮件、打电话、托朋友、托更多的朋友说明采访意图,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总有一天他会给你半小时,只要你有半小时你就成功了。

    只要你坐到他的办公室,约到 10 分钟,提前半小时到,也许就是 40 分钟,问题问得好也许就变成 1 小时。

    做为记者,要理直气壮,只要是这个行业的人都可以采访。采访他是对他好,是关注他,是因为他有名,他没有道理不接受。不在于你在哪个媒体,而在于你给他带来帮助。

    实在约不到,可以跟别的记者旁听。如果你不去采访重要人物,只参加新闻发布会,你永远做不出来的。记者的成功就在于你采访重要人物的次数,没有采访重要人物的经验,你永远不知道如何采访。

非常时期如何约请
    在被采访对象的非常时期,如果根本找不到他,那就没有任何办法。因此,要通过种种关系找到他。

    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员工、熟悉他的人。

    在非常时期,采访对象可能觉得采访会坏他的事,不希望被采访。因此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通过文章伤害到人家。方向明和史玉柱后来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帮他,哪些写、哪些不写尊重对方的意见。结成患难之交,那就是高境界。

    作为行业媒体,不涉及到敌我矛盾这样的问题,所以你不能恶意。如果你让人觉得是来找碴的,你写不出故事,他还会通过狭小的企业家圈子,使你采访不到任何人。不要在他面前提到竞争对手,更不能帮助打击竞争对手。绝对不能沦为子弹、武器、枪手。子弹只能用一次,武器可能被抛弃,枪手可能被打死。千万不要承诺“摆平”之类事情,记者只能做自己份内的事,不要去伤害别人。要做无害的、绿色的记者。

采访
采访之初
    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事先养足精神,且衣着得体。

    用半小时左右问时间表,即问他的简历。人在被问及过去时往往比较放松,可以任意去讲。可能会涉及细节,要了解哪些跟故事有关、哪些无关,只追问有关的细节。得到20%对你的故事有帮助。

    采访时让他回顾童年,他会很高兴,后面他就可能讲出他原本不愿意讲的。


问细节
    在问矛盾之前可以问一些细节。充满文章的细节是最打动人的,故事会非常丰满。细节看来与冲突无关,但读者会感觉被带入现场,使故事具备非常强的现场感。

    如果你不问,被采访对象不会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细节问得越来越详细越好,尺度掌握在不让对方厌烦为佳,有点烦都没关系。

    主要的细节问题到最后20%时间再问。要不厌其烦地细问,如果你前面80%的时间表现好,出于彼此的尊重他会配合。但你是在消费他的忍耐度,如果他厌烦了站起来离开,你采访已经大功告成。

    你的每篇文章都是未来文章的广告,如果第一篇文章写得好,采写第二篇文章时他的忍受度就会加大。


问矛盾
    针对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来问矛盾。冲突代表矛盾,他往往不愿意去讲。

    问矛盾的技巧非常高。一定不要让被采访人了解你知道多少,所以记者一定要少说话。最好让他感觉到你知道一切,只是来求证一下。

    学习警匪片中警察审讯犯人的斗智斗勇过程。感觉他在说谎或不知道他是否真话时,给他一些刺激,他就会争论,争论过程中就会暴露一些矛盾。

    用老的事实得出新的事实。对方脸一红、语速一加快、情绪一激动,新的事实就出来了。如果对方很放松、谈笑风生,那采访就会失败。他的智商比我们高,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他可以不说假话,却让我们为他摇旗纳喊。

    采访他的对立面得到更多的矛盾,用对方的观点来刺激他,双方观点交锋是读者愿意看的。


提问技巧
    问题一定要非常直接简单明了,非常具有封闭性,就像法官问罪犯的是非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问不清事实。

    要让他知道你的逻辑是清晰的,而不是天上地下地胡乱问。他不知道你的逻辑时、他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他就会厌烦。


确定主题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没有必要写。但 80%记者不明白文章一定要有主题。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不能有多个主题(采访提纲里可以预定几个主题)。

    半小时采访结束后,就应确定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就应知道哪些故事需要加强、哪些故事不必再问。

    长篇故事有7个故事就足矣,但究竟写几个,由主题决定,而主题须在采访时就确定。


其他
    采访要全程使用录音。不用录音机的记者是傻记者。采访过程中不能记笔记。语言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所以一直看着对方的神情,而不能记笔记。记笔记会把耽误获取最重要的信息。

    采访时间只能1.5小时左右,超过则疲惫。

    采访的经验是锻炼出来的。我第一次做记者采访镇长,手都在抖、话也不会说,但现在我不用采访提纲都会提问。

整理
整理录音
    整理录音会帮助你熟悉采访过程,能帮助你熟悉材料和细节,使你的脑子里充满材料。语言只能给受众40%信息,所以录音多听几遍,就会听出很多弦外之音。直到今天,重要的文章我都一定要亲自整理录音。如果录音没录上,那就像世界末日。

    采访之后,要花一天的时间把所有录音整理成文字,每句话都整理出来。


思考主题
    如果整理录音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确,说明采访失败;如果70%指向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模糊的主题。可以用20个字、10个字写实标题,再慢慢压缩,得到一个短标题。

    如果出现多个主题怎么办?这正是考验记者的概括能力的时候。需要把几个好主题的共性找出来,在上面再提练一个主题。

    知识分子要具备两个重要能力:一个是拆细能力,把复杂的事情拆成小的事情,从小事情做起;一个是概括能力,在几个不同的事情中看到其共性。杨京的五个语句(参见《用 5 条语句概括这个世界》):赋值语句是对世界的假设,假设不同则结论不同;IF语句是人类的知识库,需要穷尽所有可能性;循环语句是大规模的生产;调用语句是分割与组合;中断是发生错误是要中断。找共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然后,每 500 字作一个小标题,明确这 500 字讲什么内容。这时,需要作大规模删除,删除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有时候会误删,可将其复制到另一个文档中。30%要删除,它只会耽误你考虑材料的时间。

写作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90%记者作不到。作到有主题,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对话体可阅读性很差,一点都不精彩,必须改写成故事体。罗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几件事。

    要把每个故事写成特写,特写首先需要场景,场景则需要很多细节。特写无非是一个场景,加上人物的动作,动作产生结果。场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电影一样。作为记者,要制造场景,然后把场景迭加。写好故事的前提是写特写。不会写大故事,先写小故事。

    只有一个技巧: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找一个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转折,把场景推出,让人物打斗一番,后面就可按时间顺序推出故事,其实就是简历的扩大版。

    完成这些工作,故事就写成了。故事不太丰满时,可以场景之间加上事实。场景要清晰,像照片、像电影镜头。场景+事实可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


细节是关键
    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很假,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真实,这非常重要。为细节花精力是头疼的,但必须为了得到细节到处寻找。

    可以用别人的材料来丰富你的细节。这不是抄袭,只是用补充不足的细节、事实。对于名人来说,采访者很多,得到的细节和事实很多。你丰富到你的句子成分中,丰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观点,观点没有价值。


几个不要
    作者千万不要跳出来,不要发任何议论,实在忍不住就让人物来说。

    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引语要变成细节或事实。

    不要把采访经过写到故事里,采访如果精彩可写采访手记,如果有评论可另写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

修改文字
    只有当大局已定时,才开始遣词造句。

    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长句子很累,像论文。句子不要头重脚轻,要匀称。短句子天生就是匀称的。

    不要用被动句,只要有主语的就用主动句。

    消灭形容词,形容词是没用的,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轻浮,要用细节将形容词替换掉。

    要把句子作到精减。每个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字越多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删可不删的一定要删掉。这是很痛苦的,不舍得是不行的,实在下不了手请编辑帮助。

标题和第一段
    标题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须花 30% 的时间去好好考虑。标题和第一段(前 300 字)都是文章的广告,不会写标题和第一段的人是不会写广告的人。

    如果读者读到 300 字还觉得没有意思,他不会继续读下去。要花很多时间,约 20%的时间去想标题。例如丁磊的标题“谁是谁的江湖梦”,很精彩。例如《百年孤独》的第一句,把时间推到未来,又把时间推回过去,让人觉得历史的沧桑和兴趣性。不知道如何把故事弄精彩时,把时间拉来拉去、用进行时是一种技巧和办法。


态度
    只有专注,排除一切干扰,才可以24小时写作。文章不是一口气写出来的,所以不开夜车,而是掌握一套方法,把写文章变成步骤,每次只作一点点,使每个步骤都是可操作的,使每个环节上都是简单的。只有对话体变成故事体这个阶段,才是需要高度注意力的。

    99%的人都不是天才,所以要用慢功夫去熬出来,用工匠的方法来写作。要用一种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

    每篇文章都改4遍,每篇文章都写到75分以上。

    勤奋很重要。直到今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喜欢打游戏但是很克制,为了把记者作好确实下过苦功。向很多人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

专门话题
怎样写评论
    基本观点:一篇好的评论必须做到,不管是赞成你观点还是不赞成你观点的人,都会从中受益。

    没有针对性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感情的宣泄。如果替换主语还成立的话,就是糟糕的评论,是PR文章,而不是评论。

    事实和细节仍然是重要的,观点只是为了传达事实。在评论中有细节非常重要。评论不要感情用事,别人读你的评论是为了收获你的信息。你的职责就是记录事实,不是为了表达感情。写评论一定要冷静,要传达很多细节,细节是金子。新闻发布会也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而不是他发布的产品,可惜大家往往没有带着眼睛去。

    如果简单认为评论只是作是非判断,是非常粗暴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决不只有是与非,因此观点也是丰富的观点,而支撑丰富的观点就需要丰富的事实。

    证明一个公理或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浪费大家时间。所以如果标题是一个公理,那就是垃圾。

    看鲁迅的杂文,他的观点很多并不正确,却传递很多知识,每篇文章都不可替代,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很有趣味性,很好看。

怎样写负面报道
    表达负面的东西即所谓以恶扬善。基本的做法是,只提供站得住脚的事实,尊重读者的偏好,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一定不做评价。

    很多事情很有意思,今天他觉得对他有利,过段时间他觉得有负面的作用,再过段时间则会想当时我怎么会把这件事告诉你了。

    学习《罗生门》、《英雄》一个故事讲三遍讲故事的方法。作者可以有非常多的技巧。

    《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发表时,人们觉得对柳传志有利、对倪光南不公道,但多年以后人们的结论却并不一样。因为,写作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事实的平衡性,注意到别人可以有另外的解读,同情倪光南的人也可以找到材料。今天柳传志不希望任何不利的东西摆在读者面前,他宁愿这篇文章没写。

    文章的能指和所指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作者一定要让文章特别有张力,使能指更多。比如北岛和汪国真的诗歌,汪国真把把所指限定死了,没有想像的空间,而北岛则能使每个人的翻译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因为汪用了太多的主观判断。因此不要用形容词,不要用判断,要把主观性降到最低,要多提供事实。

    Wiki 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做中性原则。例如如抗日战争它会叫“中日战争”。中性是存在的。用词、遣词造句都要尽量中性,以免破坏事实的陈述,事实是非常有力量的。孔子说“述而不作”,我们只述不作,尊重读者的偏好,而不是取代读者的偏好。《史记》之“太史公曰”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表现,所以一定把感情抽出来。

怎样实现新闻理想
    张锐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曾经写过“我们是新闻的牲口”,讲到新闻的辛苦和无奈。张锐有理想,非常忧国忧民,关心农民问题、弱势群体救助问题。他很高尚,在新闻上很有造诣,非常值得敬重。

    我比较会设计,设计一种容易走通的的模式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我尽量不让自己无奈,尽量让别人或单位无奈。


怎样看史玉柱
    史玉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负责任的成功者。巨人大厦失败后,脑白金成功时还债,体现了一个商人的底线和操守。史玉柱这样做,也有利于他的长远。《无间道》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要你做得够长就总是要还的,所以尽量不要做坏事,尽量做有价值的事,而不是破坏。

    但是我不会沉迷于他是有商业道德的人这样的假设上。我没有义务、也没有职责去证明他是有商业道德的。我不会为了证明我的假设去组织材料。作为记者,不能为假设和情感所左右,应该消除偏好和假设。我不会傻到写文章只为了给史玉柱涂脂抹粉,我会用事实。很多问题不是技巧和能力,而是对世界的假设和判断。


怎样看宋朝弟
    我认为,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一个人能做成大事,是他运气好。一命二运三风水,第五、六才轮到读书什么的。(Google 了一下,完整的说法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

    宋朝弟是一个营销大师,但是他太迷信出奇制胜。长久做大事的人,一次出奇之后就应该做守正的事,因为总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但他依然是一个能力超强的人。我现在的判断与当年相同。

    小卖部的商业模式坚固,所以永远不会破产。宋朝弟与史玉柱的商业模式都十分复杂,只有强人才能想出来,而且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时候就能脱颖而出,但是每个逻辑都不能出错,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失败。


怎样读书
    书是好东西,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的一切。可惜大家都不读,不仔细读。

新闻教科书
    美国有几本,其中美联社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非常好。新闻上的所有定义和知识都有。

经济学
    行业记者要懂经济,经济对于成为好记者非常重要。经济学介乎文科与理科、科学与艺术之间。曼昆《经济学》很好,如果读不懂可看第一章,就理解假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文学
    文字好不好还是很重要的,文字需要具有音乐的美感。文言文具有音韵之美,白话文不具有这种美感。闻一多、徐志摩等把白话诗发展到一个高度。白话文要写得美其实是不容易的。

    建议读《北岛诗选》,北岛用很少的字造成很多的意境。李杜的诗。读《史记》等古文,学习美的文笔。读毛泽东的诗词,《毛选》。毛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评论、调查报告都写得很好。毛的文章的声势,不容置疑的气势,有助于改掉文章不小器,粘点伟人的仙气。

哲学
    最推崇的哲学家尼采和萨特,尼采《瞧这个人》,萨特《词语》。

茨威格
    写细节的能力没有人能够比过茨威格。去年与余华讨论,共同的结论说一个作家的水平取决于写细节的能力。陀斯陀耶夫斯基、司汤达、茨威格都是细节大师。

    不会写细节,读一读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会有帮助。茨威格写尼采、托尔斯泰都没有见过传主,传记都不长,写的都是名人。

历史
    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读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与斯诺相比,就会觉得记者是多么浅薄,历史学家是多么渊博。特里尔没有来过中国,仅利用第二手资料就写出最好版本的毛泽东传记。历史学家的学识、背景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是非常了不起的。

===================================

高端人物专访 采访技巧

前面有写到,高端人物专访的前期准备,现在介绍采访技巧

平等的视角—记者不能有“见官矮三分”之感,也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不论是对高层领导政要,还是其他名人都应把他们与普通的采访对象摆在相同的位置上来看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视”。 特别是在采访高层领导人时不要奉承,更不要以部下的卑微仰视提问。因为以记者身份出现的采访者是大众的代表。

 在采访中,我切身感受到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接受采访时非常谦虚、平实、坦诚,总是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记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对人物专访的采访,有人说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眼睛去看,耳朵去听。但怎么看,怎么听,怎么问大有学问。特别是采访高端人物更有其特殊之处。

 仔细的观察——观察就是“用眼睛采访”,就是“察言观色”。被访者的举止言谈、性格神情、嬉笑怒骂、兴趣爱好都是我们访谈时需要观察的。被访者工作和居住的环境,书橱中的书,墙上的书法、绘画、条幅,书中的批注,架上的球衣、球拍、乐器,桌上的纪念品、奖杯……对被访者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很多可以入文的动人的细节、情节和小故事。

 有人说,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记者还是“眼观六路”的观察家。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容易被常人忽视的细节。

 观察中特别不要忽略能反映本质的细节,细节描写能增强现场感。在人物专访中,把采访现场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动作、声音、笑貌等细节加以再现,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人物的真实性。

 巧妙的提问——由于专访对象不同,提问方式也因人而异、因人而问。在采访中记者常用的有启发式诱导法、含蓄点拨法、间接探问法等。我在专访高端人物时,多采用直接切入式的提问和情感交流式的访谈。

 直接切入式,即见面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提问,这种提问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形成成熟、高质量的采访提纲。

 情感交流式,即先以情感拨动对方的心弦,以兴趣点拉近双方距离,制造一种和谐、友好、信任、平和的气氛,兴致所至,然后乘势而提问、对话。

 有人把采访比喻为“提问的艺术”。有好的提问,才会有好的回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人物专访。

 我的体会是,对被访者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最好能一下子拉近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

 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对汉字研究有重要贡献。在安先生专心编著《解开汉字之谜》那1500多个日日夜夜中,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汉字,不仅所有的业余情趣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太太也只得与寂寞和孤独为伴。为了向在他写书过程中忍受孤寂折磨的太太表示感激和歉意,他在书的扉页上写道:To my wife Louise for her great patience,tolerance and for— bearance(献给我的妻子Louise为了她的伟大的耐心、忍耐和忍受)。1993年,我采访他的第一句话是告诉他曾在袁晓园家看到过他的英文版本《解开汉字之谜》,扉页上写给他妻子那段话使我很感动。当看到安先生脸上那哀痛的表情时,我当时甚至有点后悔自己谈到这个冒昧的话题。可是正是这一句开头话使我的采访十分成功,开启了安先生尘封多年的深情回忆。

  另外,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是有了采访提纲就万事大吉,还要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做到“费尽心机提好问”。

  认真的倾听——记者要始终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认真倾听是获取更多专访内容的一种方式;是识别和证实间接材料的一种手段;是访问者的一种虚怀若谷之情;是对被访者的一种尊重。由于你的认真倾听,被访人自然乐于同你对话,乐于回答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刨根问底,以免错失良机。

  倾听时,千万不能左顾右盼,要把目光注视到对方的面部,千万不可流露出对被访者的谈话不感兴趣的神情。当非常健谈的被访者把话题扯远,谈话“跑题”时,千万不要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话,要见机行事,巧妙地把话题再拉回来。

  当被访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叙述不清时,千万不要显现焦躁的神色。要善于引导被访者疏理思路,抓住要点提问,使谈话言之有物。

 还有当被访者谈的时间过长,谈的内容重复,你已经不感兴趣时,千万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免使对方的思绪“短路”。当发现被访者身体欠佳,精力不旺,只给记者较短的采访时间时,千万不可强求延长专访时间。

===================================

人物专访前别忽视资料搜集

       有校园记者认为,既然是人物专访,那采访时提问就可以了,何必事前做资料搜集呢?因为只有做了充足的资料搜集才能把握住采访的进度,预计到提什么问题能得到精彩的回答,当出现冷场时知道说哪个话题能将气氛缓和过来并进入下一个采访环节。而且有准备的采访,能让被采访对象感到被尊重,也感受到你的专业。所以,在采访进行之前,做好资料搜集,并列出采访提纲,是人物专访顺利进行的前提。

       准备功夫做好了,接下来就是进行采访。要写一篇人物专访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写得出彩,不流于平淡、将所写人物的个性凸显出来,让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能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采访呢?第一是多听少发表主观意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话语是以引出被采访对象的回答为主要目的,过多自己的意见有可能会影响采访的进行,甚至出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辩论的可能,这是要杜绝的。第二要学会听。只要不是聋了谁不会听?有校园记者可能会问。这里所说的听是指,抓住被采访者在回答过程中所透露的特别的信息,并进而深入采访,挖出背后的故事。第三,是会变通。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对不同的人不可能采取同样的采访方式,即使是针对同一主题。例如对一个口才了得的人,只要一个简短的提问就能引出滔滔的回答。但是对于一些不善辞令的人,则需要细细引导,将一个问题拆分成两三个问题来问。而且在采访时要做更多预热的功夫,引发被采访者的情绪。

       最后一步就是写稿。将采访到的内容梳理,围绕主题提取信息整理成文字。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写稿要舍得放弃素材。即使是圣人也无法完美,更何况是普通人,因此在写稿时,校园记者必须要找准主题来挑材料,别为了不浪费而硬要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故事加到文章中,这将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