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变成女性漫画:“百余年来数代学人的未竟事业”迄今最完整《徐光启全集》出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39:07

“百余年来数代学人的未竟事业”迄今最完整《徐光启全集》出版

欧洲人叫他“徐上海”

——听主编之一李天纲说幕后故事

2011年1月7日   05:新闻视点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林环

《徐光启全集》的封面


《徐光启全集》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提供)


  本报记者  林环

    徐光启,一个值得言说的人物。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中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晚明的西学领袖……后世之人不断赋予他各种身份符号。

    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李天纲的评价是,历史上最值得推崇的上海人——徐光启。

    迄今最完整的 《徐光启全集》新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学者朱维铮与李天纲作为主编者,完成了百余年来数代学人的未竟事业。

    青灯黄卷的意义在哪里?恐怕均源于历史人物本身的魅力。专访李天纲时,他说,这并不仅仅为了纪念一位上海地方史上的先贤。

    这位伟大理想的躬行者,所代表的那段历史,所富有的那些精神,可以告诉今天许多……

全集之全

    1983年,朱维铮参与主持整理的《徐光启著译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其时,朱先生是复旦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的教师,李天纲还是硕士研究生。近三十年过去了,李天纲自称“朱老师的老学生”。从那时起,他们的学术关注点在中西文化交流领域,直接间接地都与一个名字相关——徐光启。

    生于1562年、逝于1633年、欧洲人称“徐上海”的徐光启,其实早从清初,就成了学人的研究对象。

    新闻视点:为何称此次出版的《徐光启全集》为“百余年来数代学人的未竟事业”?

    李天纲:最早编订徐光启集的,均为上海徐家汇的教会人士。至20世纪中期,随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真正确立,徐光启的近代科学先驱地位愈发彰显,侧重其“科学”的研究开始出现。1960年代,文献学家王重民编订了《徐光启集》,农史学家梁家勉完成了《徐光启年谱》。20世纪80年代后,徐光启研究趋于活跃且全面发展。方行、顾廷龙、胡道静、朱维铮等先生利用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善本收藏,披露了大量未刊文献,学界曾以为失传的《毛诗六帖讲意》等著作重现于世,收集在1983年的《徐光启著译集》,大大推动了研究,但印制量少,未能普及。而近年来,海内外学者从中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地的文献中发现了不少徐光启佚文,编订一部完整的全集于是变得可能。

    新闻视点:“全集”有多“全”,是否可能遗漏?

    李天纲:遗漏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一定不会有大部头的遗漏了。历次徐光启集不收的西学翻译著作,首次纳入了,因为明清之际的中西文献翻译是文化史上的始创,对于徐光启这样的“跨文化”人物,将翻译著作列入既特殊又恰当。其次,王重民《徐光启集》删去的宗教文献和相关作品,经考虑,恢复收入。第三,历次徐光启集均收入徐光启著述的序、跋,本次将序跋放回原书位置。第四,多年来陆续发现的徐光启遗作佚文,也全补充了,新编的《徐光启诗文集》在全集第九册。

巨人之巨

    朱维铮与李天纲,其实并非古籍整理的专业人。

    学术界的人大多明晓,近年来的规定,非古籍整理专业领域人士的古籍整理,不能算作学术成果,只算是“业余爱好”。

    即便如此,病榻中的朱维铮和“老学生”李天纲欣然接纳了出版社的邀约,全集篇目的选定、编目的次序、编辑的体例,都由他们裁决。复旦大学历史系、宗教学系的教师与研究生们,也参与了繁琐的具体标点整理工作。

    朱维铮曾将徐光启与欧洲文艺复兴 “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比较,称“徐光启难道矮过那时代的欧洲同辈吗?不然。”他还写过这样一段话——“徐光启的品格节操尤其难得。晚明中国,照清末章太炎的形容,‘一切都昏天黑地’。由此更凸显徐光启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贵。……他追求 ‘富国利民’,无论在朝在野都绝不消极。……他清廉自守,终身苦贫而拒收合法的苞苴,晚年由内阁三辅而次辅,俗谓第一副宰相,死时京寓仅遗银一两、旧衣数件。”

    新闻视点:花这么大气力编一本不能计算为学术成果的全集是为了什么?

    李天纲:其一,内容来自历年积累,并非突击,而是心愿的完成。其二,徐光启是一个很完整的人,在我看来,他是历史上最值得推崇的上海人,值得后人记取,其精神对当下也有意义。

    新闻视点:你对徐光启的评价相当高。

    李天纲:对于徐光启的贡献,清代重视科学技术的大学者阮元就有评价,“自利玛窦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最深。……近今言甄明西学者,必称光启。”科学家竺可桢也说徐光启是中国的弗兰西斯·培根,甚至更了不起,而培根则是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从世界范围来看,徐光启是一个思想和学问上的伟人。他的 《农政全书》,伴随着中国近代农业史上的“绿色革命”;他的《几何原本》,导致了中国思想史上的“思维革命”;他引进“红衣大炮”,催发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兵器革命”;他负责修历四年,大致完成了《崇祯历书》的编定,后来清朝入关,顺治皇帝改名为《西洋新历》颁布全国;在天文学上,他引入了修正中国古代思想路径的“地圆说”,称得上“中国的哥白尼”。

何止几何

    《几何原本》,当属世人最为熟知的徐光启的贡献。此次全集收入了,而其仅为全集里十册之一。

    “一六○○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在南京他的老师焦的座中初识利玛窦……”朱维铮在全集代序中这样记道。

    这个不知确切的日子,从中西文化交流史来看,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遇上了利玛窦并有机会从学于利玛窦的徐光启,从那一天起,一生的轨迹得以改变:他带着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利玛窦等欧洲学者切磋交流,成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新闻视点:鲜为人知的是,上海人今天吃到的番薯,也与徐光启有关?

    李天纲:徐光启是内地士大夫中 “第一个吃番薯的人”。1607年父亲去世后,徐光启按明清惯例辞官回乡守孝,其间将福建种植的高产且生命力强的番薯引入家乡,获得成功。1608年,江南发生严重水灾,水稻、麦子颗粒无收,倒是番薯丰收,当年徐光启写了《甘薯疏》,号召全国农民栽种以解决饥荒。徐光启虽身在官场,却对朝廷中的争权夺利毫无兴趣。当万历皇帝去世后,继位的天启皇帝是个小孩子,中央权力落在“宦党”魏忠贤之手,官至翰林的徐光启自愿请假离京,在天津修改《农政全书》,同时买了盐碱荒地研究种水稻,从此改变南稻北运的局面。他并不是消极地“告老还乡”,而是实现了一场通过科学试验完成的“农业革命”。

    新闻视点:然而那时的技术救世却无济于事。

    李天纲:徐光启很明白,自己是能救明朝的那个人。他有社会责任感,他勇于担当,一介书生竟能练兵,还从澳门引入了葡萄牙大炮来固守都城,这是中国数千年战争史上从未采用过的战略。但不会玩权术的他,即使能开良方,也无法强行按住病人让其服药。在情同手足的好友、爱徒、儿女亲家孙元化在抗清战场上被暴戾多疑的崇祯皇帝斩首后,他一病不起,次年病逝,他所承受的痛苦该有多大,却在诗文集里不见分毫。显然,对他而言,国远重于家。

不用为用

    徐光启的后人徐承熙,与李天纲时有联络,互致问候。对于徐光启在当下的价值这个话题,徐承熙说过这样一段话——最应弘扬的是人格力量,不唯利是图,为官清廉,同时放眼世界,克服狭隘偏见,为国为民不懈求索。

    而对于最欣赏徐光启哪些言论这个话题,朱维铮说过两句:一是徐光启向利玛窦请求合译《几何原本》时,利玛窦因为难度太大而劝他放弃,他回答,“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二是传统的庙堂“儒学”质疑几何对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益时,徐光启说,“不用为用,众用所基”。

    徐光启或许没有想到,他的品格与责任感,他对知识的渴求,对西方文化的正视,对世界不卑不亢的态度,竟改变了许多中国人论世知人的眼光。

    新闻视点:在你看来,徐光启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什么?

    李天纲:他不仅以自己的行动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还倾情投入,在精神上与西学交融。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他有一个著名的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先了解对方底细,然后看看怎样消化吸收,最后融合,形成一种超越东西方的新文化,这样循序渐进的三阶段,自信,温和,不失衡,心胸开放。这比两百多年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心态要好很多。我们完全可以把徐光启引导的知识和思想上的“革命”,看作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胡适的《中国的文艺复兴》都把由徐光启为代表的回溯“汉学”、追求“西学”的学术思潮,看作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开端。

    新闻视点:你认为这对当下的意义或者说养分是什么?

    李天纲:鼓励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既不轻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够正视自身弱点;既在自身文化中汲取活力,又积极把自身文明带到世界前沿。徐光启以他400多年前的亲历告诉今天的人们,学习并不会导致失去什么,只会增加什么。同时,敢创新,不畏难,勇于接受挑战。45岁后才开始研习西方数学的徐光启竭尽全力,最终推动一场中国人的“思维革命”。他所翻译的“点、线、平面、多边形、对角线、直角、钝角”等名词,仍在今天的教科书中反复使用。

    新闻视点:最后一个小疑问,据说徐光启译的“几何”一词倒与上海方言有关?

    李天纲:这个问题我也疑惑过许久,后来有位学者提过,“几何”一词源自拉丁文“Geometria”的词头“Geo”,用明代的上海方言念,听起来就像“几何”,于是沿用至今,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翻译。在这里,我还想感谢朱老师把一班又一班的学生领到学术前沿,鼓励和鞭策我们前行。如今,朱老师卧病在床,我们都祝愿他早日回到教坛。

《徐光启全集》总目

第一册 毛诗六帖讲意(上)

第二册 毛诗六帖讲意(下)

第三册 诗经传稿 徐氏庖言 兵机要诀 选练条格 灵言蠡勺

第四册 几何原本

第五册 测量法义 测量异同 勾股义 定法平方算术 简平仪说 考工记解 

       泰西水法 甘薯疏 农遗杂疏 农书草稿

第六册 农政全书(上)

第七册 农政全书(中)

第八册 农政全书(下)

第九册 徐光启诗文集

第十册 增补徐光启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