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转存按哪年利息算:10、不论寻求人材、使用人材,都是不易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0:21:47

10、不论寻求人材、使用人材,都是不易的

【原文】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干汤,百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译文】有人说:齐桓公回答优伶的,并不是做君主的人应该说的话。齐桓公认为领导人民的人要辛劳地去寻找人材,寻找人材为什么要操劳呢?伊尹让自己当了厨师去求取商汤的任用,百里奚让自己当了奴隶去求取秦穆公的任用。奴隶,是受人侮辱的;厨师,是被人耻笑的。蒙受耻笑和侮辱去接近君主上级,是因为贤能的人忧虑天下的心情很急迫啊。然而领导人民的人只要不拒绝贤能的人就行了,所以寻找人材并不是君主的难事。况且官职,是用来任用贤人的;爵位俸禄,是用来奖赏功劳的。设置官职,陈列爵位俸禄,那么读书人自己就会来到,领导人民的人怎么会劳累呢?而使用人也不是什么安逸的事。君主虽然使用人,必然要用法度来规范他们,用刑律来检验他们;使他们办事,符合法令的就让他们去做,不符合法令的就让他们停止;功劳符合他们的言论就加以奖赏,不符合的就加以惩处。用刑律来录用臣子,用法度来规范臣下,这是不可以放松的,领导人民的人哪里能得到安逸呢?寻找人材不辛劳,使用人材不安逸,而桓公却说:“辛劳于寻找人材,安逸于使用人材”的话,是不对的。而且齐桓公得到管仲又不艰难。管仲不为自己的主子公子纠殉身而归顺齐桓公,鲍叔轻视高官厚禄让有才能的人担任相国,说明齐桓公得到管仲并不难,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已经得到管仲之后,做君主怎么又容易了呢?管仲不是周公旦。周公旦非正式地做了七年天子,等到周成王长大成人,才把政权交给成王,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天下,而是为了尽到自己的职责。不篡夺幼主的君位来治理天下的人,必然不会背叛已死的先君来侍奉先君的仇敌;背叛已死去的先君而侍奉先君的仇敌,必然不会为难于篡夺幼主的君位而行为于天下;不为难于篡夺幼主的君位而行为于天下的人,必然不会为难于夺取君主的国家。管仲,是公子纠的臣下,谋杀桓公未遂,他的主子死了就做桓公的臣子,管仲的品行举止不象周公旦,所以他是很难预料的。假如管仲很是贤能,那么他就会成为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人。商汤王周武王,是夏桀王、商纣王的臣下;夏桀王、商纣王搞乱了国家,商汤王、周武王就夺取了他们的政权。现在齐桓公带着做君主容易的思想处在管仲之上,就好比是用夏桀王、商纣王的品行处在商汤王、周武王之上,桓公危险啊。假如管仲是个不肖之徒,那么就将成为田常那样的人。田常,是齐简公的臣下,而杀死了他的君主。现在齐桓公带着做君主容易的思想处在管仲之上,就象齐简公带着麻痹大意的思想处在田常之上,桓公又危险了。管仲并不象周公旦那样已经很明显了,然而他将成为商汤王、周武王还是成为田常,还不能预料啊。如果他成为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人,桓公就有夏桀王、商纣王那样的危险;如果他成为田常那样的人,那么就有齐简公那样的祸乱。已经得到仲父之后,齐桓公做起君主来怎么就容易了呢?假如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时候,必然知道管仲不会欺骗自己,这就是能知道不会欺骗君主的臣子。然而虽然知道有不欺骗君主的臣子,但现在齐桓公把任用管仲时那种让他专权的办法转用到竖刁、易牙身上,结果死后尸体上的蛆虫爬出了门还得不到埋葬,那么桓公并不能识别臣子欺骗君主还是不欺骗君主已是很清楚的了,但他任用臣子时竟象那样的专一,所以说:桓公是个昏暗的君主。

【说明】韩非的这段评议是矛盾的,按照韩非的说法,寻求人材并不难,因为人们——不论贤与不贤——都会自己来推荐自己的,而使用人材才是难事。但韩非在前面也说过,使用人材,用法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就行了,因此又可以说,使用人材也不难。其实寻求人材才是很难的,对于人材,有很多标准,而且有许多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全靠感觉。人们所学的东西不一样,从小培养出来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不一样,思想因此也就千变万化。因此,寻找一个知音,也就是与自己有同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人也就很难了。即使寻找到一个有同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人,还要看其有没有才能,也就是工作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等。当然,在寻找人材的过程中,有许多机缘巧合之事,有的人无意中就会找到,而有的人找一辈子也找不到。再说齐桓公寻找管仲,如果齐桓公没有使用鲍叔,鲍叔会推荐管仲吗?如果齐桓公不信任鲍叔,又能信任管仲吗?齐桓公如果不与鲍叔长时期相处,能信任鲍叔吗?这个长时期相处,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而管仲,原先曾跟随公子纠,他多次向公子纠进言献策,而公子纠不理睬他,最后让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夺得政权。公子纠死后,有许多部下跟着殉葬,而管仲认为公子纠是自取灭亡,自己学了许多本事,不愿意跟着殉葬,因此就没有自杀寻死。他被鲁国人捕获后,并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指望齐桓公使用他。鲁国君主知道管仲很有才能,千方百计想劝他投降鲁国,但管仲宁死不屈。齐桓公听鲍叔推荐后,就想致电鲁国君主放人,但被鲍叔劝阻,鲍叔认为,如果让鲁国人知道齐国想重用管仲,那么鲁国人一定会杀死管仲。因此齐桓公以引渡管仲到齐国为借口,——因为在战斗中管仲一箭射中齐桓公,使齐桓公受了重伤——向鲁国要人。鲁国人信以为真,将管仲装上死囚车送到齐国,齐桓公这才有机会拜管仲为“仲父”。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齐桓公并没有轻易地得到管仲,管仲也没有想到齐桓公会重用自己。齐桓公得到管仲这个助手后,确实轻松了不少,后来才逐渐将大权放到管仲身上。管仲知恩报德,于是才尽心尽力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管仲出身低微,知道人民的疾苦,于是在治理中才能尽量保护人民的利益。而正是管仲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才使齐国逐渐得以强大。管仲当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使齐国富强,所以齐国才得以富强。如果管仲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齐国也就不可能富强了。这是若干机缘的巧合,才让齐桓公寻求到管仲,而管仲也正是由于若干机缘的巧合,才得以为齐国服务,这能说是容易吗?再说,历史人物是不能相比的,夏桀王、商汤王、商纣王、周武王、田常等这些人,各有各的世界观、价值观,而且历史背景不一样,周围人物也不一样,发生的事情也不一样,怎么能相比呢?所以,不论寻求人材、使用人材,都是不易的,都要自己尽心尽力地努力。所以,韩非的评议是矛盾的,是很牵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