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车位锁价格:6、孔子的赞誉才是正确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1:52:48

6、孔子的赞誉才是正确的

【原文】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1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则虽索人心以解恶可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郑长者有言:“体道,无为无见也。”此最宜于文王矣,不使人疑之也。仲尼以文王为智,未及此论也。

【译文】有人说:孔子认为周文王很有智慧,不也错了吗?所谓的智者,是知道祸害灾难所在的地方而能避开它的人,因此自身不会遭到祸患。假如周文王被商纣王憎恨的原因,是因为文王不得民心吧,那么文王即使用求取民心的办法来解除商纣王的憎恶也是可以的。商纣王因为周文王大得民心而憎恶他,他自己又轻易放弃土地来收获民心,这是加重被怀疑的程度,这正是周文王被戴上刑具被囚禁在羑里的原因。郑长者有这样的话:“行道,就是无所作为无所暴露。”这句话最适用于文王了,因为可以不被人怀疑。孔子认为周文王有智慧,还不如郑长者的这种理论。

【说明】商纣王之憎恨周文王,确实是周文王扩充土地,侵犯了商纣王的利益,而周文王并不是只想扩充土地,自己称王称霸。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姜嫄所生,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传至不轂,因夏政衰,失官而奔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亶父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古公亶父后被周人追称太王。周文王是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传说古公亶父见少子季历和姬昌贤德,想传位给他们,季历的两兄太伯、仲雍为让位奔于荆蛮。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同商朝属下的任姓挚氏通婚,加强了与商朝的关系。商王武乙末年,季历入朝,武乙赐以土地及玉、马等物品。随后季历征伐西北部落鬼戎,俘获“十二翟(狄)王”。商王文丁时,季历进一步对诸戎作战,除伐燕京之戎受挫外,伐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都得胜利,使周的势力深入今山西境内。文丁(一说帝乙)封季历为牧师(即方伯)。可能是由于周的强大,引起同商朝的矛盾,季历终为商王所杀。季历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得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鄂侯一起,任商朝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姬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谗,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为纣所许,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诸侯多叛商归周。文王连续征伐犬戎、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黎(在今山西长治西南)、邘(在今河南沁阳西北),最后攻灭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在其地沣水西岸兴造丰邑,迁都到那里。文王时期,周已相当强大,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在周文王早年,其父季历被商王杀害,文王当时一门心思想报仇,并不是单纯地想获取民心,所以不断侵袭商朝土地。后来他认识到靠游击战式的方法并不能为父亲报仇,便改变了策略,在他当时的思想意识中,商王朝是不可以推翻的,他之报仇,也只是想杀死杀害他父亲的凶手。所以,韩非的这段评议也较为牵强,郑长者的话对周文王更不适用。如果周文王身处太平盛世,当然可以无为无现,但周文王身处残暴统治之世,就不得不奋起反抗,他既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了全体周国人民,为了天下民众。所以,孔子的赞誉才是正确的。

——————————————————

【注释】1.辟:通“避”。《周礼·掌交》:“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左传·庄公九年》:“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孟子·离娄上》:“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荀子·荣辱》:“不辟死伤。”《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不辟亲贵,法行所爱。”这里用为回避、躲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