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填写验证码软件:在共享协作中携手同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52:46

—东西部远程协作学习《蚂蚁行为探究》的实践思考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唐晓勇

刊发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2010第5期 刊发题目和内容有所改动《我们的“蚂蚁记”—在共享协作中转变网络学习的内涵》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革新,网络学习正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学习内涵的转变。本文以深圳和甘肃两地三校师生通过网络开展远程合作的学习项目《蚂蚁行为探究》为例,对Web2.0时代远程协作学习模式、技术角色、合作探究等进行了探索尝试。

关键词:VCT;项目型学习;远程协作;问题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网络学习理念也日渐凸显,人们更关注技术支撑下学习内涵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单向传输,Web1.0时代主题学习网站的以“知识为核心”的个别化学习,到Web2.0时代以共享、互动、合作为中心的“协作式学习”,网络学习正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学习内涵的转变,基于网络的群体协作与群体智慧共享,已成为当前基于网络学习的主要特点。

远程协作学习运用网络将“相隔遥远”的东西部学校有效组织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利用网络共享空间,以群体协作方式,通过问题解决、作品创作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应用信息技术方式的转变,让学习活动最终指向课程,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项目学习——共建活动内容,培养协作能力

在远程协作学习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组织远程两地师生开展协作学习的有效形式。“项目型学习”的自身特点让群体协作成为可能。因此,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其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活动评价等都需要两地师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共同协作完成,这样的学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最终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马卡姆等,2003)。 “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学习是项目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因此,项目学习更需要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

活动主题的确定是项目学习的首要任务。如何选择适当的活动主题?我们除了要充分考虑远程两地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外,还要考虑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只有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才有可能发生。

在《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中,我们为什么选择蚂蚁进行研究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描写昆虫的文章,孩子们特别喜欢学习这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被神秘的昆虫世界所深深地吸引,他们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书本上的那点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之余开始自己研究昆虫:有的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阅读,有的到网上查阅有关昆虫的资料,还有的同学到野外去观察昆虫……。鉴于孩子们对昆虫的浓厚兴趣,我们两地老师经过共同商讨决定,本次活动主题就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一起研究我们身边的昆虫。

但我们的研究最初并不是聚焦研究“蚂蚁”,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确定和商讨始终贯穿在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蚂蚁行为探究》主题演化过程:“昆虫世界—身边的昆虫—校园的昆虫—小蚂蚁大世界—蚂蚁吃什么—蚂蚁行为探究”,可以看出我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在由大到小不断聚焦,而这一聚焦过程,是两地师生根据自身实际,在不断协作商讨中完成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项目学习的基本形态,是保障学习质量的基础。在《蚂蚁行为探究》学习项目中,我们始终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态开展远程协作学习。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两地教师充分关注异质分组、成员分工、小组活动等元素,有效组织两地学生以共同的研究任务为驱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两地结队小组间的协作共享,不断推进研究的深入。如,在研究“蚂蚁为什么打架?”的实验中,深圳“蚂蚁特工队”和甘肃“阳光雨露”两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共同设计实验(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并同时开展实验,经过两地小组成员反复实验,在共同讨论中得出了“蚂蚁是靠气味识别同伴的,气味不同蚂蚁之间就会打架”的结论。

问题探究——激发问题意识,提升研究水平

在《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活动中,我们始终以问题为纽带,用问题贯穿整个研究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前,教师组织两地孩子在网络上共同讨论自己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两地136名同学一共提出了500多个问题,最后经过整理归纳成了90多个有共性的问题。本次活动我们以两地师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蚂蚁吃什么?”为切入点让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在探究蚂蚁吃什么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新问题,经过两地师生共同商讨,大家把都很感兴趣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打架?”作为新的探究问题。在探究“蚂蚁为什么打架?”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发现蚂蚁的气味不同就很容易打架。那么蚂蚁是靠什么来感觉气味的呢?是不是触角的作用呢?这样经过两地同学共同讨论,“蚂蚁触角有什么作用?”作为新问题进行研究。

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循环策略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次活动让我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也会在观察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了问问题的习惯。”(甘肃郭婷婷)“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显地觉得自己开始注意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了,并能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和小组内,还有深圳的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妈妈说我变了,变得爱动脑筋了,变得细心了,我很开心。”(甘肃李倩)从孩子们真切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问题意识的激发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兴奋快乐的事。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体验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蚂蚁,了解真实世界中的蚂蚁。同时,以“蚂蚁吃什么?”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动手实验。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操作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并共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正如甘肃平凉解放路小学马万通同学所说:我非常喜欢做实验,它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更细心啦!听老师说,科学家们也是这样通过实验来了解动物的,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做一名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深圳胡宇华同学说:通过实验探究我知道了蚂蚁是靠触角来辨别气味、识别方向和沟通交流的。

技术支撑——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观”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们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效能工具、交流协作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决策工具来看待。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自然地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使用工具进行学习的主人,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从而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

在《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中,我们运用多种信息工具支撑、促进两地师生的有效分享和合作,为共同深入有效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是网络平台的运用。为了便于及时沟通和分享,我们为本次远程活动建立了专题博客(http://61.144.246.9/schoa/blog/xmydsj/default.aspx),两地师生通过专题博客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共同商讨新的研究问题。两地师生通过专题博客记录共同探究蚂蚁的全过程,让师生的行动研究显性化。同时,专题博客让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更为开放,它让学习者、研究者和管理者能及时分享研究活动进程,在多向对话中提高研究实效。可见,网络平台既是沟通的工具,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其次是VCT(The Virtual Classroom Tour虚拟教室漫游)模板的运用。VCT模板是基于“Office PowerPoint”技术开发的“PPT”,但超越“PPT”,它是基于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教授有关学校知识共享对教师学习和学校发展重要作用的理论提出的。即: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催化剂,其基本理念是知识共享,教师之间可以共享与教学相关的、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与教学改革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这样在具有共同经验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最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理念的提升。

VCT这个简单的信息工具把两地师生丰富的教和学的过程完整、有序地记录呈现出来。它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反思、活动过程以及课程资源等。VCT模板的运用让两地师生有效地共同分享彼此探究蚂蚁行为的整个活动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更关注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发现,这对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本次远程协作学习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的运用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研究支架。思维导图作为学生实践探究讨论的可视化支架,思维创新和交流合作的媒介支架,为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合作提供了有力帮助。如,深圳“蚂蚁侦探队”小组在探究“蚂蚁为什么打架?”中,用思维导图共同绘制出了实验探究结果。(见下图)小组成员在共同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以及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小组成员彼此合作交流的努力下完成思维导图。

可见,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的运用,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共同读写——提升言语水平,促进课程学习

在《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活动中,我们把两地学生“共同读写”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共同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共同撰写《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加强学生的有效协作,提升学生的言语水平,把实践活动与课程学习相关联,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尽力做到“一箭多雕”“皆大欢喜”。

共同阅读《昆虫记》让学生对昆虫有了一个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并为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有力帮助,并让两地学生有了更多共同交流的话题。

“是《昆虫记》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发现它们并不讨厌,相反,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是《昆虫记》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昆虫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甘肃马涛)

“法布尔用30多年完成一本《昆虫记》,几乎把一生一半的时间都耗费在巨著《昆虫记》的写作上。肯定是因为法布尔非常热爱昆虫,热爱大自然,才能坚持不懈的写出这本科学巨著。我们应该学习法布尔的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学习他对自己热爱事业的投入精神。”(深圳徐承启)

“言语是生命的表达,言语活动是人的基本生存和存在方式,人的言语生命能,最终是指向言语表现和创造的,从具体呈现方式看是指向说和写的”“20世纪一个学习方法的革命,是和写作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学习通过写作’”。

在学习活动中,两地学生在共同探究、共同阅读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专题博客平台(http://61.144.246.9/schoa/blog/myartShow.aspx?userid=2123&artid=43976),通过共同写作、合作修改来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言语能力。

合作修改案例:

有趣的蚂蚁搬食

(作者:甘肃平凉崆峒区红旗街小学四年级(2)班 张心卉)

今天下午,我来到楼下的花坛边(玩耍),无意间,我在花坛石凳下一处比较隐蔽的地方发现了一些黑色的小家伙(精灵)——蚂蚁。(只见那一只只可爱的黑色小精灵)小蚂蚁正在向前爬,我想它们一定饿了,正在寻找食物(吧)

我仔细(观察)看看它们,圆圆的小脑袋,细小的胸部,和(又)大(又圆)的腹部。还有(加上)一对细细的,(长长的)触角,(真是可爱!)当这些小家伙爬动时,它们头上那对小触角便会左右摆动,它们的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怀着好奇心决定去看一看。

  (随着蚂蚁的爬行方向,我来)到了蚂蚁洞前,我发现这个洞穴建造(筑)在比较干燥的地方,这里(不仅可以找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还可以晒到(沐浴到温暖的)阳光。这个洞很小,看起来很深,洞里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清楚。(还不断有进进出出的蚂蚁,)洞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真想探个究竟,这时蚂蚁们满载而归,只见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奋力地(用夹子似的嘴咬着)扛着一只大青虫向洞穴走来(拖来)。到了洞口,由于洞(口)比较小,他们将食物分成(用嘴咬成)小块,一点一点地往洞里搬(拖)。早就听人们说蚂蚁可勤劳了,今天一见,果不其然,它们搬东西非常卖力,没有一个偷懒的,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真想帮他们一把。他们可真厉害,不一会儿就将那么多的食物搬(拖进)了洞里。不知他们在(狭小的)洞里是怎样享用美食的,我真想(挖开)看一看(,把蚂蚁的秘密告诉所有的昆虫研究者。)

我还要继续观察,说不定还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秘密呢!)

    (甘肃史健祺/郭婷婷,深圳胡宇华/周润青四位同学合作修改,修改说明:删除线为删除内容,括号内为添加内容。)

从这个合作修改的案例可以看出,两地学生在共同写作,合作修改中习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携手共享——共同体验感受协作探究的快乐

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协作学习中,东西两地师生携手同行,在合作探究中一起享受,一起体验共同研究的快乐,这一份快乐发自师生的心底,流泻在师生的脸上。

“很高兴参加了这次‘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班同学积极性都很高,当然我也不例外。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说真的,我的眼界开阔了,作文水平提高了,电脑知识懂得多了,打字速度也快了。更让我惊喜的是认识了许多南方的小朋友。我和他们在网上聊天,谈论学习,交流活动心得,这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呀!”(甘肃平凉解放路小学马涛)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小组做了好几次研究实验呢!我们在实验中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蚂蚁喜欢吃甜的和腐烂的食物;蚂蚁靠自己的触角来辨认同伴和方向的……我非常喜欢做实验,它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更细心啦!听老师说,科学家们也是这样通过实验来了解动物的,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做一名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甘肃平凉解放路小学马万通)

 “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蚂蚁的触角并不是用来装饰自己的,它的触角是用来辨认方向的。不同窝的蚂蚁因为气味不同,就会打架,而同窝蚂蚁因为气味相同而不会打架。”(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张远芳)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和甘肃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有很多的收获。我知道了,由于北方(北方冷)和我们南方(那放热)的气候差异,蚂蚁活动规律也有差异。此外,我们两地同学一起交流、修改观察日记,我们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何紫璇)

两地三校师生以网络为平台,项目学习为载体,问题探究为切入点,信息工具为支撑,开展远程协作学习,学生在群体协作、互动分享中共享智慧,学习方式和学习内涵得到了有力的补充。

背景

“第五届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于2009年11月3—7日在巴西第三大城市萨尔瓦多举行。本届全球创新教师大赛是历届创新大赛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全球69个国家300多名教育界代表齐聚一堂共享研究成果。本次创新教师大赛共有110名教师参赛,经过VCT作品评选、现场展示、专业答辩等环节选出26名教师进入决赛。最后经评委进行最后一轮评选和专业答辩,评选出“内容”、“合作”、“社区”三类专业奖项各3名,同时,经过现场观众投票选出“最受欢迎奖”3名,合计共12名获奖教师。

经过层层选拔和竞赛,中国项目组选派了获全国一等奖的两位教师: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唐晓勇、广西南宁北湖路小学的庞彩霞,代表中国项目学校的教师参加了大会。唐晓勇老师代表中国参赛的远程协作学习作品《蚂蚁行为探究》,经过几轮展示和答辩闯入决赛,最后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获得“最佳合作奖”第三名。这是我国参加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以来首次在专业领域获奖。

 

参考文献:

1.奇妙的远程教育连接东西部学校共建学习课堂.张鹏.中国教育报.2010.2.9

2. 概念图支架在远程协作学习中的应用探索. 厉毅.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09年10期

3.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D.H.乔纳森<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4. http://www.mspil.edu.cn/teacher/vct.html?boardid=106,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网站

5. 表现与存在.潘新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