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雕刻刀过程:对组工干部的忠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1:34:12

组工干部职业生涯的现实思考

-- 

马正清

(2010年1月)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站在党校的讲坛上给受过高等教育、多次参与竞争并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的年轻才俊讲课,既兴奋又有些忑忐不安。既不知道该讲些什么,也不知道讲到什么程度才叫好。在接培训班通知时,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讲理论吧,水平有限,不如党校教师讲的好。讲实践吧,不够全面,拘泥于一孔之间,对全局没有多大指导意义,不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讲经验、谈体会吧,我又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哪有什么经验可谈,讲起来连自己都感觉有些苍白无力,不足以使人信服。思来想去,还是站在一名老组工干部的视角,对年轻组工干部成长过程中应该把握的一些要素、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归纳了一下,讲十二个忠告,平均每个观点讲10分钟,整个讲座两个多小时就会结束。这些观点里面,既会包含多年来自己在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中学悟的事理、体尝的感慨、括结的经验,以及始终占据心灵空间的那些光明的、向上的、健康的、善良的、美好的、有益的、宽容的抑或至少是平实的、无害的、中性的、庸常的记忆与认识,也夹带了个人对在组织系统乃至人生中一些经验教训的总结与透析,希望大家在接受的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择性听取,原则性记忆,灵活性运用。如果这些散碎的言语对你们既往的困惑、当下的心情、日后的工作、未来的发展能有丝启醒、有些裨益、有所帮助,使大家信念更坚定、身心更健康、事业更顺遂、人生更充盈,如果通过此次沟通交流,能加深大家对我的印象,那就算我与你们共同意外的收获吧。                             

 

第一个忠告:

不知过往者,无以图将来。组织部门也有其历史由来和职能定位。组织系统年轻同志要了解历史,明晰职能。

    从职能上看,今天的中组部与古时的吏部十分相似。吏部属中国古代官署,这一称号起于魏晋,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时,吏部位于各部之首。吏部的职能就是现在组织部的大部职能和人事部门的部分职能,首长为吏部尚书,副职称吏部侍郎,各司司长都叫郎中。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它最大的权力集中在文选司和考功司,也就是擢拔官吏和官员绩效考核。文选司是储备干部和选拔干部的,考功司是干部考核评价的,这两个司的官员向来无人敢惹,升官还是免职,发达还是破产,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有鉴于此,明代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文选司掌管文官品级与其选补升调之事,以及后备干部(举人)的培养,而科举则有礼部负责。一般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可以做官,当然是候补。这支储备干部队伍很庞大,人口基数众多,梯队优势明显。考功司顾名思义掌管官吏考核。考功司相当于现在的考评办。

组织部是党委重要工作部门之一,是党委在党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助手和参谋。1924年5月中央正式决定分设宣传、组织、工农等部,毛泽东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各级党委也设有组织部等部。主要职能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宗旨,研究和解决党的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提出实施党的组织路线的具体措施;考察、配备和调整领导机构,挑选和提拔党的干部;按照干部的“四化”要求,积极培养、选拔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指导各级组织部门,搞好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发展与巩固党的队伍;总结和传播党的组织工作的经验;检查下级党委组织生活情况,负责干部审查、监督工作,组织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帮助中央做好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掌管干部和党员统计以及中央管理干部档案。(摘自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辞典)。省、市和县委组织部类似。

    通俗地讲,组织部是这样一个部门:

这个部门主要面对两类三种人。两类即:上级领导和同级部门或同级领导;三种人即:公务员、事业单位领导人或专业领导人才、企业领导人。

建设三种组织机构。即领导班子、党的各级组织、社团组织。

    管理两种人。即党员和党群公务员(吸收和招录)。

经营一笔钱。即党费。巨额财富-党产。

用一句话来讲,组织部门的职能就是“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

    所有的科处都是围绕上述方面发挥职能、开展工作的。我们可以看出来,组织部的职能要远远大于古代吏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组织部的职能在实质上已经超越了政党职能,承担着重要的行政职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比如调配处、监督处、考评处和干部处等。《公务员法》颁布前,党委部门工作人员比照公务员管理,而颁布后党政机关均按公务员管理,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因而在组织部门工作人员也就是俗称的组工干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工干部或党务干部,严格地讲,是国家公务员,同时也是党务干部或是政工干部。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部职能的加强和增加,客观上需要组工干部能力的加强和增加,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

 

第二个忠告

组织部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但并不特殊、并不优越,也不神秘,组工干部更多地是奉献、责任和压力。甚至是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实践,组织部和组工干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前,那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机构部门多,党政分设而且党内职务是一把手,注重政治素质;从组织部调任到党政群企校等担任领导职务,渠道多,职数充足,许多同志甚至可以对职务挑挑拣拣,相当一部分组工干部没有十分理想的岗位不离开组织部,从离开组织部发展前景看,严进高出,发展势头看好,市优于县区,以党组织职务居多,成功者多集中在县区,从县区走上更高领导岗位的比较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尤其党的中心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后,组织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政府机构改革,垂直和三权在上部门增多,企业转制,社会转型和事业单位改革等等。市县组织部管理干部的范围和数量减少和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革新,组织部干部的出口渠道逐渐变窄,对市委组织部而言,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有一个时期,严进而不能高出,甚至不如原单位进步快。县区委组织部情况要好一些,县优于区。      

这一时期,大多数组工干部适应了新形势和新任务,许多优秀的组工干部发扬了优良传统,展示了良好形象,作出了骄人业绩,闪烁着人性光芒,留下了值得称道的故事。老一代组工干部最大的优点就是政治坚定,性格坚韧,作风朴实,工作勤勉。许多人文化程度不高,非常敬业,岗位成才,几十年如一日,长期付出无私奉献。典型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个别组工干部也表现了某种不适应,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先,政治体制改革在后,工作方式与客观环境不协调,思维模式与改革开放的巨变形成明显反差,理想和现实发生碰撞,在考核中发现,一些同志的岗位不适应性比较突出。特别是从组织部走上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老组工干部尤为突出。

组织部内部也有躁动,某些同志因对升迁不满,矛盾激化而又无处释放,采用小字报和匿名信等方式宣泄不满,有一次省委组织部所有处室均接到举报匿名,市直部门领导也人人接到匿名举报,匿名信充斥辱骂不雅语言。如此举动一定是事出有因,不平则鸣,但方式和手段使齐齐哈尔市委组织部蒙羞,也相当于自杀式炸弹袭击,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同归于尽,袭击者损失更惨。胡部长主政以来政通人和,人心思善,部内开创了从未有过的和谐共事局面。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原科委副主任(原组织部干部),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由于某种原因自杀,也给市委组织部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省委组织部也出过两次重大人身和责任事故,一次是大庆联谊股票案,涉及多名组工干部;一次是田韩案件,涉及多名组工干部。

我认为在组工部门工作,除非个人原因和政治因素,只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都有善终,虽做不了大官,但相对其他部门一般都有一个好的归宿,要比同期其他部门的同事进步快,成就感强。比如男性组工干部,几乎没有正科退休的。女性也很少正科退休的。

但是市委组织部干部鲜见走上重要岗位,县委组织部走出了很多政治家,从县委书记到省委书记乃至国家领导人。究其原因,一是环境因素,二是部门特点,三是个人条件。市委组织部干部长期做单一严谨的工作,形成了一贯的工作作风,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唱着“同一首歌”。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组工干部如同一台程式化机器,依靠一种惯性在重复,重复的次数多了,因而也难免固执偏见,缺乏灵活性。从科员到正科基本上是“一元化”通道,即在部内逐级发展。等到有机会外出发展时,年龄也不占优势了。县区略有不通,县区干部职数少,但成长路径短,直面现实,副科正科就是领导岗位,锻炼提高的机会多于市直,所以县区委组织部尤其是县委组织部成才率高,果实丰硕。另一个原因是不谙熟“潜规则”,或是知道但不屑一顾。

 

第三个忠告:

组工干部需要与时俱进,严谨而不僵化,守规矩而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如果我在这儿正襟危坐,一般正经地讲大道理,那是对大家的不负责任,你们也不听,更不信。关于组工干部成长的显规则和“潜规则”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网上流传着这样几个怪论,大家一起欣赏欣赏。

仅举三个例子:1,不要追求真理-认死理,不要探询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探索真理这这类事情让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去做吧,上级领导提倡的就是正确的。2、要有文凭,但不要偏科太有知识,太有知识你就会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是从政的大忌。别看现在的领导都是硕士博士,那都是假的。有的人博士毕业就去应招公务员走向仕途,那是他从读书的那天起就没想研究学问,肯定不学无术。记住,真博士是永远做不了官的。3、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确切地说,执行起来都是可以变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订者从没想到要用这些来约束自己,而是想约束他人。但你要知道,这些不是人人都可以违反的。什么时候坚决遵守,什么时候偷偷违反,让谁违反,要审势而定,否则宽严皆误。以上这些都是做官的原则。现在要仔细想想,如果你真能逐条做到,你就能一帆风顺,如果感觉力不从心,就马上另外选择职业吧。”

以上网上的说法正确与否,想必大家自有公论,但同一件事,政治上失意者的说法和政治上得意者说法就大相径庭,应当独立思考,冷静分析,中而致庸,过犹不及。

一定要遵守规则,首先是遵守党规党法,党规党法相对于潜规则就是显规则,其次部门工作规则和要求,还要遵守游戏规则。不守显规则的人,也许一时走的快,但他走不远。成功的人都是守规矩的人。

“潜规矩”自有存在的道理,不可以一概排斥,如果你想当一个英雄,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制度的纯洁性,去反潮流。结果不言而喻,你一定牺牲了,但未必是英雄。一般来说,一个部门就是一个圈子,圈子里围绕着核心人物又有个小圈子。而且经过长期的训练,人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还有与角色相适应的心态,在扭曲中失去了被扭曲的感觉,而在内心的那种坚挺,就像黄瓜敲锣,丢了一截又一截。角色通过人际关系来体现,人际关系通过潜规则来维持,三者之间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人际关系的上端是与领导的关系,即被领导器重的程度;下端是与同事和下级的关系,即被大家如认可的程度,重要程度一般是领导大于群众,被大家认可是基础而被领导所器重是高度。根据人际关系的好坏淘汰不适应的人,即逆向淘汰。随着政治民主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方法已经成为评价任用干部的一种重要手段,想为大家所认可在较大范围内尤其是超出职务覆盖范围是不可能的。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每个人的个人影响力又是不对称的。因而民主了又很难公平。按显规则显然不允许,而按潜规则就可能屡试不爽,尝尽甜头。另外,不论如何改革,如何民主,领导对一个公务员的成长的作用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西方也是如此。

    前一段畅销的一本书《骨干是折腾出来的》中有一个介绍了一个观点,意思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自己的上司。人性中有善也有恶,领导也不例外,如果与领导为善,则领导人性中的善起作用;如果与领导交恶,反之亦然。

只懂潜规则而不守显规则的人注定失败,只守显规则而不懂潜规则的人最终也能成功,或许会慢点或者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孙子兵法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哲学里也有原则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问题。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要有坚定的作战目标,然后才有“以正合,以奇胜”。当按照常规无法取胜时,只有出奇才能实现作战意图和达到作战目标。当一个人的目标非常坚定时,他从才有可能尝试潜规则。

在这里我并没有鼓吹“潜规则”的意思,相反,我认为初入机关门的年轻人,应当静心修炼,潜心钻研,躬身入局,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打基础的阶段奠定日后成功的基石,循序渐进,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若一开局你就心浮气躁,试图投机,走捷径,则会欲速则不达,早熟长不大。还有所谓的官场小说少看,学不到什么东西,反而误人子弟。

 

第四个忠告

组工干部是党的人。党性坚强是对组工干部的第一要求。组织部门年轻同志要牢记使命,增强党性。

组工干部锤炼党性,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要坚定正确信仰。组工干部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作为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时,都承诺为党的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一个庄严的政治承诺。在武装夺取政权的大革命时代,许多共产党员不怕牺牲,为党的事业前赴后继,建立功勋,原因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建立政权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仍然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从“六四”风波、法轮功事件看,一些党员干部陷进去难以自拔,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就是因为在信仰上出了问题,动摇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让错误的东西乘虚而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训很深刻。坚定的信仰首先来源于理论上的认识。理论素养是政治品质的基础。我们要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知晓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基本理论,又要知晓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观点;注重从源与流的结合上来学习把握,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些基本问题,我们坚定的信仰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何才能坚定信仰,首先从源头抓起,严把入口关,注重政治标准;其次,充分发挥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培养教育作用,终身学习,常抓不懈;最后,和入口一样,重视升迁表彰的导向引导作用,强调和注重政治标准。二要恪守政治道德。组工干部要有很强的党的意识,要与党同心同德。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政治敏感性、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为抗日军政大学制订的教育方针,第一条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939年他在一篇讲话中说,“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毛泽东同志把这称之为“政治道德”,“这样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政治道德。我们对道德是这样的看法。”“要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不然的话,就叫做“无道无德”。现在距毛泽东同志讲这段话已有七十余年了,细细品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再比如,美国西点军校,凡申请入学的美国青年,必须有两名以上的美国国会议员或现役将军推荐,这从信誉角度保证学生对美国国家价值观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我对组工干部信仰的理解就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组工干部要自觉提高政治道德修养。无论情况多么错综复杂,我们都应当站在党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对人的评价、使用和处理上,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政策办事,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如实反映情况,勇于谈出个人意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敢于抵制不正之风,敢于站出来主持正义,有一种不信邪、不怕鬼的浩然正气。组工干部的政治道德的表述解释和具体标准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易学管用,就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样,好记管用。政治道德是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制约,与法律相比不是强制性的,是维护政治利益的行为规范。而组工干部需要遵循基本的政治道德准则,这个基本的组工干部道德准则需要研究制定,加以规范,成为制定实践的法宝。三要顾全发展大局。顾全大局是讲党性的重要内涵。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为全党做出了典范。注意全局、总揽全局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编辑工作就要完成的时候,小平同志说,“不管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在这里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来讲的。”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顾全大局就要求看问题视点要高。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唐代诗人虞世南有一首咏“蝉”的诗:“垂丝饮清露,流响出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喻理,蝉的声音远传的原因不在于风而在于“居高”,很有哲理。自然现象如此,我们做好工作也是这个道理。坚持站在全局想问题,在大局下行动,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得好。从组织工作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就是最大的大局,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必须围绕大局、服务大局。无论是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都要自觉地放到大局中考虑,围绕大局去部署,去落实。照顾了这个大局,工作就能抓到点子上,就能忙在关键上,我们的工作就会生机勃勃。组工干部也要善于把个人置于部门中心工作的大局中去认识和考虑。想问题,做事情,一定不能只想局部,不想全局;只想个人,不想整体,这样是做不好工作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要站得高一些,跳出个人的、局部圈子,从全局想问题,这样就会有水平。胸怀全局,在大局下行动,我们做具体工作就可以与全局工作、中心工作有机地紧密联系起来,组织部门就会真正成为服务大局的促进部、保障部,组工干部就会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生力军。四要牢固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讲群众观点,是党性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组织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为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树立群众观点尤为重要。要牢记岗位权力是群众和组织委托的。许多人认为,组织部门是管干部、管党员的部门,是热点岗位,是权力部门。我们有的干部也因为自己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认为手中有权。其实这只是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看到本质。这个权力来自哪里,从理论上说,权力是一种公共资源,体现的是一种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权力来自于组织和群众的委托。我们干这份工作,是组织和大家的信任、委托,要时刻不能忘记。下基层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你很热情、“高看一眼”,不是因为你能力多么强、威信多么高,而是因为尊重你的部门和岗位。要始终清楚,我们只不过是拿着一把代表公权力的尚房宝剑的执事官而己。群众的眼睛是亮的。如果摆不正自身位置,自满浮躁,不用心工作,或者搞以权谋私、不公道不正派,那就违背了委托人的意愿,在这个岗位上是不会干长久的,甚至会惹事,迟早要被淘汰。因此,我们要珍惜这种委托,摆正自身位置,强化服务意识,不骄不躁,谦和待人,全心全意做好工作。要保证工作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要增强服务意识。从大处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组织路线是服务于政治路线的。组织工作要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从小处说,个人工作要服务于单位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工作对象。有没有服务意识,应该是组工干部有没有群众观点的重要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同志在1938年9月的一篇讲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做干部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不怕麻烦。除非不接受人家的要求,既然接受了,就得彻底替人家解决,花一些时间,绝不是白白浪费的。” 这段话讲得很朴实,但从中能领略到干部工作的光荣传统,领略到我们党干部工作的本质要求。我们常讲,要把组织部门建成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要使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有“家”的感觉,而不是“家长”的感觉,就应当提供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

 

第五个忠告:

人格是做人做事的资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标尺。组织系统年轻同志要端正品行,修练人格。

有一种说法:品德好的人,不一定能成事,但品德不好的人,一定成不了大事,成了事将来也会出事。人格形象更具有经常性、外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组工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形象。在古代,人们常常把气节视为人格中最重要的因素,视为人格构建中的一块基石。如《清忠谱·微雪》中说:“一身轻似叶,所重全名节。”就是说个人的生命像树叶一样轻微,所要珍重的是保全自己的名誉和气节;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说:“修身种德,事业之基。”就是说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是他一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人们常说人格形象不好,则党风衰。毛泽东讲:“共产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一人,一个纯粹的一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邓小平讲:“我们要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江泽民同志十分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在“立行”和“立言”上多下功夫,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由此看来,人格问题忽视不得、放任不得。 

那么,什么是人格的基本特征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人格的英文是 personality,源自希腊文 persona,是面具(mask) 的意思。所以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就像是国剧的脸谱一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个性。所以说在心理学里“人格”的意思比较像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或者“个性”。而不是“人格高尚”的那个人格。
心理学的人格定义: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这里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譬如说,有一个人的特质是小气,那么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大概都会很小气。这时候我们会说小气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 

从政治上讲:

1、人格反映一种品德。品德的核心是公道正派。宋朝苏轼有一首《水调歌头》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都是说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必须有正义感。反映在组工干部身上,就是要有高尚的人格,办事公道正派。公道正派既是组工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组工干部基本形象所在。这里所说的公,就是对党忠诚,不计较个人得失;公,就是秉公办事,不循私情;公,就是处事清明,为人正直。组工干部能否做到公道正派,直接关系着党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为党的各项事业提供政治、组织、思想保证的坚实性、可靠性。坚持公道正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组工干部站在党性原则立场上,心地坦荡,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处以公心。具体地说,就是在考察干部工作中,要从党的事业和关心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公道正派地用人,用公道正派的人。

2、人格代表一种力量。美国塞缪尔·斯迈尔斯《独具魅力的品格》中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就是人的品格。人格是否高尚,决定了人性的优劣,人的价值能够通过高尚的人格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就能够赢得人心。人格连着事业,连着人心。多一份公心,就多一分人心;多一分人心,就多十分力量。人格的影响可以超越职务和生命而存在。职务和生命是短暂的,但人格的影响是长远的。周总理已经不在人世了,而他的人格力量,依旧能够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人格其实是一种财富,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追求高尚人格的人,也许不能在物质上变得更加富有,然而,可以从赢得的尊重和荣耀方面得到回报。人格也是一种精神,但它却是深藏于人们身体内部的一种“物质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和力量之所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具有良好的人格形象,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的品行高下,而在于它往往会激发更多人的高尚情怀,并由此而产生共鸣,这是人类发生影响的重要媒介之一。

3、人格需要长期培养。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说:“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就跟一个人的储蓄金钱一般,都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所以必须在细微的小事情上下功夫才行。组工干部的高尚人格形象需要不断去累积。这就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了解自己应该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然后用这个目标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作为组工干部,首先要注重自己的外部形象,因为它犹如一面镜子,会把自己活生生的面目展现出来,产生直观的效果。为此,组工干部要注重锻炼身体,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使人感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要注意衣着仪表修饰,衣着整洁,朴素自然,既讲究又不过分,既大众化又不庸俗;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谈吐文明高雅、举止端庄大方,既不落俗套,又要避免矫揉造作。其次要注重自己的内在形象。组工干部的外在形象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形象,要力求两者形象的完美统一,绝不能只注重外表的修饰,而忽视自己内在素质的提高。如果缺乏内在的磨砺和深厚的修养,那么他的形象就不会产生长久感人的魅力和影响力。

 

第六个忠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铁还需自身硬,艺高方能服人。组织系统年轻同志要勤奋学习,提高本领。

业务本领是组工干部立身之基、履职之本、成事之源。当今时代,组工干部能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表率,已不是简单地工作干在前面,困难面前冲在前的问题了,素质不高,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己很难成为令信服的表率。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和提升。组工干部尤其是基基组工干部工作能力重于工作艺术,工作对象不少是业务部门,虽然我们不能是一个专业干部,但是我们应该知晓基本知识,不能长期讲外行话,更不能出笑话。

经过这些年的培养与教育,全市组工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总体上能适应工作需要和发展要求。多数组工干部能够做到勤奋学习、勇于钻研,组织部门学习的气氛也比较浓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忽视学习、淡忘学习、不愿学习的倾向:有的在进入组织部门前,有过多岗工作经历,自以为底子厚、经历多、见识广,用自得、自满、自负的心态对待工作,凭感觉做事,靠经验决策;有的以干代学,认为只要干好工作就可以了,学不学无所谓,经常以忙为借口搪塞、回避学习,有些同志甚至连报纸、新闻联播都很少看,满足于一般地掌握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满足于传统的工作抓法和举措;有的浅尝辄止,或是静不下心,学不进去,心浮气躁,有学习计划但没有学习行动,或是什么都涉猎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年纪轻轻,玩物丧志,把相当多的精力用于迎来送往,吃喝应酬,不思学习,不思干事,不思进取;有的惰性严重,对新事物、新经验、新精神、新要求思考少,研究少。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害人害己,误事误民,危害极大。干工作靠惯性是不行的,靠吃老本是很难有取得较大成绩地。越是岗位重要,责任重大,越要加强学习。组工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重视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党性觉悟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担负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其实学习核心是解决好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问题,凡是有党性、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想成就事业的同志都会重视学习、坚持学习,这方面周恩来总理就是光辉典范,活动老、学到老,千古名言。

组织系统的年轻干部最该学些什么?我觉得,组工干部要重点学习六方面内容,一要学规矩,二要学理论,三要学业务,四要学知识,五要学经验,六要学沟通。组工干部还要研究和学习成功学,学习身边成功的人。

     组工干部要重点提高四种能力:(做能说会写、能想会干的组工干部)

    一是听力。听报告和讲话;听批评;听表扬;听抱怨;听辱骂;训诫和工作布置等等。听懂了,记住了,领会了。尤其是听批评,听是主要的信息输入渠道之一。首先是来自领导的批评。领导作为组织体系中的一员,面对下属,他们当然希望下属做得更好。他们的批评,至少使下属知道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同时,领导对下属的批评,从出发点上说,是希望下属进步;从实践上讲,能够当面被批评、经常被批评的下属,肯定是上级喜欢的下属。所以,职场中有“小批评小进步,大批评大进步,不批评不进步”的俗语。没有一个领导会对自己不喜欢的下属批评和指责的,因为,“朽木不可雕也”。千万不要让领导相敬如宾,敬而远之。其次是来自竞争者的批评。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感谢敌人》。朋友说,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敌人或者竞争对手对我们的帮助更大。这些人是一面镜子,来自他们的批评指责,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做得好而带来的嫉妒。对此类批评,也恰恰说明我们需要更好地去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们做得不对,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和批评,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他们的批评就如天敌,督促着你必须一路狂奔。 第三是来自朋友、同事的批评。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中谈到:“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批评是为了“治病救人”,小批评小进步,大批评大进步,不批评不进步。 “批评使人进步,表扬使人落后啊!”

二是读、写能力。文字图表是机关产品的最终形式。文字能力反映逻辑思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知识面知识量等等,把一个概念、几句话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是一个基本功。能够留存的只有文字也包括电子版的音像资料。阅读能力,吃透文件精神,领会领导意图。体现浓缩能力,把一本书读成一页或一句话。善于从文件中研究政策动向,善于从文件中挖掘信息。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有先天因素,但不是后天乏力,无所作为,向领导汇报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向同级和下级布置工作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我们说的语言表达不是家常唠嗑,是工作语言,是一种工具,有些人打情骂俏,说说黄段子逗逗乐,那不是我说说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说则已,说就要说好,好就要有备而来,多读书多积累,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不信口开河。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退步。

四是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念经和悟道之关系。会念经的是和尚,而能悟道的是大师。学习能力决定竞争力,思考能力决定学习效率,决定能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第七个忠告:

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奋斗动力和前进坐标。组织部门年轻干部要志存高远、有所作为。

志高方能行远。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共通之处,就是都提倡人要有大志向、大理想、大抱负。正是因为刘邦年轻时偶然间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仪,发出了“大丈夫生当如斯”的感慨,树立了“彼将取得代之”的远大志向,才会在芒砀山斩蛇起义,谛造四百年汉家江山;正是因为陈涉佣耕垄上之时,言说富贵之事而遭他人嬉笑,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叹息,才会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建立了张楚政权,印证了他那句“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年轻同志既要脚踏大地,又要眼望蓝天;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要牢固树立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生、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奉献全部的远大理想,将个人人生理想与党的长盛不衰、国家的长治久安紧密相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把全部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科学发展。

    理想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信仰。信仰是决定未来成功最重要的力量。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理想。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一个为信仰而战的组织是不可战胜的组织。组织的作用,就在于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组织之所以能为你提供做出不平凡事业的舞台,前提是你要先融入这个组织,信仰这个组织。信仰,是由“信”和“仰”组成的。所谓“信”,说的是相信、信任和信服,所谓“仰”,说的是要抬起头来,表示仰视、仰慕和尊敬。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从内心对某种思想、某个组织的认同、内化,把组织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并为之奋斗。世界上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信仰,伟大的组织一定有伟大的信仰。决定未来成功最重要的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 

另一个与理想有关的因素,也可以叫做进步的原动力吧,是野心。自古以来,“野心”在多数情况下是个贬义词。如果我们不戴有色眼镜看,“野心”是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迪安·斯曼特研究发现,“野心”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类通过拥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资源。根据这种说法,人应该有“野心”才是。比如:一个组工干部想做副处长或处长,这是不是野心呢?如果连想都不敢想,这样的组工干部不是优秀组工干部。

  一个人如果没有野心,就没有了工作和生活的乐趣。野心就是你奔跑的动力。一个人没有了动力,只在原地踏步,能有美好的未来吗?一个人如果没有野心,就没有了工作和生活的乐趣。野心就是你奔跑的动力。一个人没有了动力,只在原地踏步,能有美好的未来吗?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而言,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要为生存而忧虑,压力形成了与生俱来的“野心”。被逼出来的“野心”形成了进步的动力。研究表明,上流社会中之所以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有“野心”,有钱不是主要原因,是因为更加残酷的竞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断要形成新的“野心”以支撑局面、破冰向前。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有野心是件好事——那是胸中燃烧的火焰,是活力的源泉,是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它将推动你和组织前进,让你和你的组织都赢。 客观现实告诉我们,管二代很少做官,富二代极少发财。

 

第八个忠告:

困难是最好的老师,逆境是诞生强者的摇篮。组织部门年轻同志要坚定信心、战胜挑战。

金融危机最猛烈的时候,温家宝总理讲了一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觉得是至理名言。诚然,困难总是要有的,挑战也无时不在。对于刚踏入组织部门的同志,往往会因为部门的变化、工作的调整、岗位的转换而感到压力。这也是许多组工干部的共同感受。相比基层或市直其他部门,组织部门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对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敬业精神、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乃至身心健康都是一种考验与挑战。有的年轻同志因为“没有分配到好岗位”而意志消沉;有的想方设法重新选择岗位。我觉得,世上没有什么好岗位,只有干好的岗位。任何一个岗位都有有益的一面,任何岗位也都有不利的一面。在一个岗位遇到的问题,往往在下一个岗位上还会遇到;在一个岗位上没有解决的困难,到下一个岗位上再遇到同样需要解决。其实,最好的岗位就是适合你的岗位,就是能够让你激发潜能、发挥才能、创造效能的岗位。因此,年轻同志要静下心来,客观地想一想,哪个岗位适合你,你适合什么岗位,如果你没有想通,或者想到了但没有实现,奉劝你一句,坚定信心,立足本职,不为外物所惑,不为他人所扰,不为困难所惧,踏踏实实去努力,兢兢业业去工作,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头更高的山,相信自己的实力和努力,你能做好任何一项工作,你能适应任何一个岗位。逃避不是办法,直面困难是应有的态度。付出和收获永远是成正比的,辛苦和欣喜总是相伴相随的。你将会在一次次战胜困难之后,体尝到无尽的快乐。不敢挑战自我、不想超越自我、不能战胜自我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要永远记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我们身边有很多成功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以及商界人士大多出身寒门,台下不少年轻人也是凭着个人奋斗才走到今天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天在把重大责任落实到哪个人身上之前,一定要先让他内心痛苦,让他筋骨劳累,让他经受饥饿,让他受贫困之苦,让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毅,以增加他原本并不具备的才能。

     合理的命令、指示、要求是锻炼;不合理的命令、指示、要求是磨炼。折腾就是这种锻炼加磨炼。“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通俗地讲,就是磨难,是目的、理想、责任、使命对你的“折腾”。有许多类似的苦恼:活干得不少,但好事轮到的不多;忠心耿耿,却得不到重用;兢兢业业,还受到责备和刁难。他们问:如何才能得到上级赏识,才能在组织中受到重用、得到提拔呢?在组织中,应该这样理解:领导合理的命令、指示、要求是锻炼;不合理的命令、指示、要求是磨炼。

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要始终做到脚踏实地,植根于本职岗位,做老实人,做与时俱进的老实人,贪婪地吸取养分,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力是干出来的。在职场上有气死的,没有累死的。越是基层越辛苦,大家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就像动能和势能的关系一样,同一个质点,速度越快动能越大,势能也叫位能,顾名思义,与位置有关的能量,刚参加工作只有勤奋努力工作,才能显示能力,发挥能量。另外管理学有一个原理,低级公务员首先要求工作技能第一,人际关系第二,组织协调能力次之。相反,级别越高的公务员,要求组织协调能力第一,人际关系第二,工作技能第三。所以刚入组织部,当埋头工作,完成第一步,胜任本职工作,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为日后大展后宏图做准备。

 

第九个忠告: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幸福的本源。组织系统年轻同志要强键体魄,关注健康。
    生活要幸福,家庭要和谐,人生要美好,都离不开健康。曾听到一个很有趣的说法,说人的一生只有两个半的东西属于你自己。一个是知识,知识学会了,丢不了,别人也抢不走;另一个是健康;还有半个是花出去的钱,兜里的钱都不算你的,可能随时会贬值了、丢掉了、或被人抢了,花出去的才算你自己的。这里我要说的是,把健康列入人生要素之中,足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
    
于人而言,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健康。有的同志要问,我们在座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都是人生最好年华、体能最佳时期,对我们讲健康,有意义吗?我的回答是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健康问题不是老年人或者身体不好的人的专有话题。每个人都可能在健康上出问题。特别是组织部门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加班加点是经常事,持续加班也经常会出现。高强度的工作,对组工干部的身体是种考验,也是种挑战。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组织工作,往往有张无驰,或者说张多驰少。据我观察,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处在一种疲于应对各项工作任务的状态,处在亚健康状态。这既是敬业的表现,说明我们年轻同志事业心强,对工作负责,但也必须引起注意。因为疲劳过度,而导致健康出了问题的不在少数,英年早逝的例子也大有人在。比如蒋筑英,他26岁时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令日本学者惊奇不已;当今人们能看到彩电的逼真图像,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一生奋斗不息,在光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就,他旺盛的革命干劲和饱满的生活激情更令人感动。但由于长期积劳成疾,43岁就英年早逝,今人惋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也是因为积劳成疾,才去世的。这样的例子让人心痛。一个人,不论有多少出众的才能和力量,不论有多么高明的见识,一旦卧床不起,人生就将化为乌有。

古往今来,杰出的人物都十分重视个人健康,并通过长期的锻炼,才使自身拥有了日后成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物质基础。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从少年时代起,不仅发奋刻苦读书,而且特别爱好舞剑,经常与友人“倚松论剑”,还写下了“少年学剑白猿公,曾破浮生十岁功”的诗句。陆游活了85岁,写诗9000多首,成为我国宋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达尔文活了70岁。他之所以有那样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去做环球考察,是同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注重身体锻炼分不开的。他的大部分著作是在60岁以后才完成的。70岁才开始写《植物与运动的能力》、《蚯蚓作用下腐殖土的形成》,可见他的健康状况一直很好。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横溢,刚29岁就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后又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可是,正在他年轻有为的时候,恶性心脏病发作了。可年轻作家并不悲观,他在医生的监督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他每天清晨外出散步、做操、打拳、跑步、游泳、爬山。慢慢地,雨果的身体开始好转了,体质增强了,他重新拿起了笔。后来,他一直注意锻炼身体,锻炼使他获得了充沛的精力,他60岁时创作了《悲惨世界》,80岁还写了《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邓小平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十分广泛,但足球要算是他历时最久远的业余爱好。20世纪50年代,他就是足球场的常客,以后,他是足球赛电视转播的忠实观众。邓小平爱好的另一项体育活动是游泳。1979年8月,邓小平同志到烟台视察。自第二天起,他天天坚持到大海里游泳,而且每次至少游一个小时。

举上面这些例子,要说明的意思只有一个,或者说,愿望只有一个,就是年轻同志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重视个人身体健康,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少沾烟酒,有空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愉快心理,感觉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去看医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坚强落下一生的遗憾。至于健康之道,我说的也不够全面,建议大家有时间看看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在《名家讲坛》栏目中讲的《黄帝内经》,很系统,很全面,很实用的一个讲解。

当然,健康不但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里健康。至于心理健康,我担心因为年龄上的差距,对年轻人心理把握上不够准确,不想多讲。但我觉得年轻同志至少应该保有三种心态。

一是知足。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常乐”。能进入组织部门工作,既是能力素质体现,也是人生之幸事。年轻同志要对自己取得的进步感到满足,对目前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待遇感到满意,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心无旁骛,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来,努力创造经得起时代、历史、群众检验的业绩。懂得“知足”,还要正确对待个人的成长进步,不心浮气躁,不刻意追求升迁,当看见他人先于自己被提拔重用时,能够正确对待,不盲目攀比,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凡事都能以诚相待,心底无私。在名利得失面前懂得“知足”的人,必定有豁达胸怀,能够做到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先忧后乐。“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宁静而致远,淡泊而明志,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组工干部树立可信、可靠、可敬、可亲新形象的基本要求。

二要知不足。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不足才是真实的人。知人者胜,自知者明。人有弱点不可怕,怕的是不自知、不警醒、不克服,听之任之,任其放大,最终可能损及组织信任、社会形象、政治前途乃至自由生命。年轻同志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学识、能力、修养、性格上的不足与差距,需弥补的要弥补,能克服的要克服,该提高的要提高,可规避的要规避,不自欺、不延迟、不放任,努力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修养,使自身找到准确的人生支点、正确的事业方向、明晰的发展目标、可靠的精神支撑。组工干部知不足,还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工作是为组织部门增了光、添了彩,还是抹了黑、添了乱。尤其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认真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从而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效能,培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干事创业的理想追求,进一步树立和展示新时期组工干部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的形象,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形象,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形象,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

三要不知足。不知足是向上的动力。年轻干部要树立与强者比、和能者赛、向智者学的意识,不断树立新目标,勇攀新高峰,取得新进步。

 

第十个忠告:

积累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功至关重要。组织部门年轻干部要坚持积累、厚积薄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泰山不弃土石,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小流,故能就其深。只有高度重视日常积累,才能为当前工作、日后发展提供动力、创造条件。我们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时进机关干同样的工作的一批人,多年后,有的人对业务了如指掌,对工作有想法有思路,经验丰富,而且人脉广泛,人情练达,一呼百应,口碑与名气都很好;而有的人却能力平平,一事无成。究其原因,一言难以尽述,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积累的态度。年轻干部要树立发展意识,增强本领恐慌感,提高学习主动性,保持处事平常心,加强积累,与人为善,提高本领,开阔思路。要记住,一件再小的事情,如果你现在必须得做,它就是大事情;一项再小的技能,如果你将来必须要用,就是大本领;一个再普通的人,如果你将来需要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就是大人物。成功没有偶然的,都是积累的结果。

这里面我想强调的是,注重积累,不能不积累人际关系,特别是注意培养与你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因为,客观地讲,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率,取决于单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他的认可度。所以,一定要学会善待领导。那么该如何善待领导呢?首先领导需要成功,所以领导必然需要一批才华出众、能征善战的属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工作人员;其次领导需要得到拥戴和尊敬,领导一定是优秀的否则不可能成为领导,你的言行应该顾及领导自尊;第三,要学适应领导,接近领导,得到器重和信任。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与领导相处,要摆正自身位置。摆正位置就相当于穿衣服时,系的第一个纽扣,如果在与领导相处时,位置没摆正,就相当于衣服最上面的一个扣子系错了,第一个扣子系错了,其它的扣子无论怎么系都系的不对。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写下了《孙子兵法》,总结出博大精深、至今仍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仔细研读会发现,书中反复强调着一个概念:位置。战场上,军事指挥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在瞬间能清楚回答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敌人在哪里?友邻部队在哪里?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决定战斗胜败的前提。也就是说,位置感决定了参战者的命运。一个人在工作中、单位里、与人特别是与你的领导打交道时,必须明确自己的位置,并从这个位置出发,采取最佳的态度,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岗位。最大的悲剧在于不清楚自己今天在什么位置,明天应该在什么位置。不清楚自己今天的位置,眼前的成长机会没有了;不清楚明天应该在什么位置,未来也没有了。职场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失败。失败并不可怕,跌倒了站起来就是了。最大的悲剧在于不清楚自己今天在什么位置,明天应该在什么位置。这种状况被称为“岗位迷失”。不清楚自己今天的位置,眼前的成长机会没有了;不清楚明天应该在什么位置,未来也没有。

 

第十一个忠告:

    人生难免会有起落沉浮,等待就成了必修课。组织部门年轻干部要耐住寂寞、经住考验。

这是多数年轻人包括许多年纪大些但尚处于浮躁状态的人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组工干部职业生涯的现实状况,这又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说一说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到,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警察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就是世道,这就是现实。说这些,是为说明并不是每件事情的起因与结果都会立竿见影地出现。也许你很不服气,很不满意,但请问你,你有什么好办法改变这个事实吗?我想答案是没有。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而且大多数都是不如意的事,在职场上不如意的事,多数是感到受到不公正待遇,产生不公平心里,一句话,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正常来讲,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大概在三十几年左右。在此期间,并不会事事如意,并不一定付出就会回报,播种就会收获。特别是在组织部门,看到自己经手培养选拔的干部不断成长进步,而自己却进步很小、发展很慢,难免生出不甘之心、失落之感。其实,这也是对组工干部素质、品行、心胸的考验。如此,安心等待就成了一种状态、一种常态。也许你无法忍耐等待的寂寞,也许你无法接受在最灿烂最宝贵最渴望最需要成功的年华里,付出最艰辛的努力,却依然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事实,但你可想到,姜尚在八十岁的时候才在渭水遇到访贤的文王;你可知道,成龙在成名前,曾多次饰演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打手甲或打手乙”,片酬只有五块钱;你可看到,郭德纲曾率领德云社一班人在剧场给一个听众说相声。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等待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只有习惯于雨中漫步,才会最先看到雨后彩虹。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至少有这样两种人会成功,一种是特别聪明,有智慧的,但这样的人不多见,(案例1,案例2);别一种人就是特别能坚持,坚守,坚韧不拔的,不管人海沉浮,世事变迁,总是一无反顾、一如既往、始终如一地去努力,去追逐,去争取,不浮躁、不放弃、不言败,这样的人,也会成功,(案例1,案例2,案例3)。

 大家都年轻,到组织系统时间不太久,有的还是刚刚考入,学历高、心气高、水平高,也许你会感觉到你现在科长处长的能力平平,很多地方还不如你优秀,却要来管理你,却要在你面前指手划脚,但你想过没有,你还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己经在这里奋斗了,你们刚来,如果就想和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要管理他们,这哪里是要什么公平,这分明是要打动。当然,年轻人什么都想得到,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想法不可以得到支持。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但是等待也不是傻等,不是守株待兔,不是消极等待。等待是积极的调整,状态的自我修正,是战壕的加固和弹药的补充,是元气的回复和体力的补充等等。下一次战斗来临前,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不亚于战斗中的拼杀和攻防。从某种意义上战斗胜负从战前准备就已经决定了。

 

   

第十二个忠告:

竞争是择优手段,但参与竞争不能不择手段。组织部门年轻同志要尊重对手、良性竞争。

市场经济是什么?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就是优胜劣汰,就是通过竞争来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但市场经济的竞争不是无序的,有其自身的法则。

职场是什么?职场就是赛场,但职场不是战场,如果把职场当成战场,你就错了,你就会负累一生,你就会不开心不快乐一辈子。组织系统是一个职场,那也无可例外地是一个赛场,大家都在这个赛场参加工作、参与竞争,这是既定而无可改变的现实。

对手是什么?对手不是敌人,对手是让你提高的动力,是让你坚持比赛下去的最好理由,最好的对手是难求的,最高的境界是把对手当做知己朋友,去爱护对手,关心对手,而不是去为达目地不择手段地去攻击对手,伤害对手,打倒对手。

无事无聊的时候,我也偶尔翻些武侠小说来看,因为这些作品表面是在写刀光剑影的江湖,实际上是在写永不更改的人性。在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东方不败被令狐冲刺中后那惺惺相惜的眼神,看到了夜孤城被西门吹雪刺中后那无怨无悔的微笑。很感佩,很震慑。那是何等的气慨、何等的胸襟、何等的风范,何等的修为、何等的从容、何等的境界。公平争斗,尊重了对手,也尊重了自己;至死无悔,升华了对手,也升华了自己。组工干部不是大侠,机关工作不是江湖,同志竞争也不是决斗。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和同志们多次讲过的一个观点:竞争是正常的,但不要把对手当敌人甚至当仇人。我觉得,职场的比赛应该是田径赛,而不是拳击赛。倡导先跑到终点,但不支持伤害对手,不能把打倒别人作为胜利的条件,甚至是胜利的标志。那是很可悲的。惨胜如败,恶斗无赢家。克敌一千,损己八百,那是蠢人和小人干的事。组工干部是君子,组织干部是智者,组工干部是表率,要在有序参与、良性竞争上带个好头。要学会宽容和尊重那些与自己竞争过的对手,包括赢了和输给自己的所有竞争者,使竞争真正成为激发活力的一种机制,而不是成为彼此盲目攀比、随意攻击的一个借口。

职业生涯是什么?职业生涯就是一场体育比赛。既然是比赛,就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入社会,刚刚进入机关,一般来讲大家都比较守规矩、讲原则,按套路出牌,凭本事吃饭,靠努力进步。所以一般来讲,只要肯努力一些,初赛基本都能过,这也就是大家平时常说的,县区组工干部只要努力,弄个副科级没问题;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只要努力,大多数都能当上副处长。

初赛结束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这就是所谓的县区组工干部在得到副科级后能有百分之五十的得到正科级,市委组织部机关的副处长能有百分之五十走上处长岗位的。复赛拉开了大家的档次,往往也就在复赛中,大家的心理距离也拉开了,不公平心理、不正当竞争往往出现在这个时候,而能否调整好复赛后的心态,是能否进入决赛并赢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最终的决赛来了,决赛不是决战,是最高境界的沟通交流。说实话,我也没有经历过最终的决赛,更没有机会与资格赢得最终的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也许在座的年轻同志将来有机会走上事业的巅峰,参与到最后决赛中,那是我希望看到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会静静地观看或者耐心地聆听着你们谛造的不老传说,默默地祝福你们赢得最终的胜利,并把一句最俗套的、体育比赛场上常讲的口号送给你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赛出成绩,赛出风格。不要踢假球,不要打不过对手就咬人家的耳朵,即使裁判吹了黑哨,即使最终输掉比赛,也不要失掉运动健将的本色与风范,因为在“成者王候败者寇”的实用法则之外,还有一类人,叫失败的英难——譬如项羽。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并不高,说他“兴起突然、骄傲忽然、失败必然”,当然这几句话是我个人翻译的概括;项羽的军师也是他的亚父范增对项羽的评价也不高,因为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击杀刘邦,范增说他“坚子不足共谋”;前些年有套很畅销的书,叫《厚黑学》,后来又出了《反厚黑学》等系列丛书,深得官场商场人士推崇,这些书里面评价项羽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就是说仁慈起来像女人,勇敢起来是匹夫。

    如果按“成王败寇”的理论来理解,项羽确实输了。但我常想,若论帝王术,项羽是失败者;但若论英雄气、将帅才、君子道、男人心,项羽真的输了吗?难道他不是一个恪守规则的谦谦君子吗?难道他不是一个爱兵如子的优秀将官吗?难道他不是一个至情至信的真正男人吗?这个思考留给大家、留给我、也留给历史和后人去慢慢品评吧。

非常感谢大家能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美好时节,听我赘述这些散碎的言语和非主流的观点,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了。如果大家对我讲的观点有兴趣、有想法或者有异议、有意见,如果大家在事业发展或者人生前行中有问题、有困惑,如果大家可以把我当做可信赖、可沟通的朋友,请与我联系,什么时间都可以,用部电影的名字来讲——《保持通话》。

祝你们人生顺利,事业有成,新年进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