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糕点的做法大全:文革样板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2:08:16
《沙家浜》
',1)">
<奇袭白虎团>
',2)">
《智取威虎山》
',3)">
〈红灯记〉
',4)">
《龙江颂》
',5)">
〈杜鹃山〉
',6)">
〈红色娘子军〉
',7)">
〈海港〉
',8)">
<白毛女》
',9)">
《平原作战》
',10)">
所谓样板戏(model drama)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样板作品”。
从内容上看,“8”个样板戏和“9”个样板作品有区别,但“8”个与“9”个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产生年代接近,作品风格特征相同,加之学术界在研究样板戏时亦有将样板作品相提并论的做法。
从年代上看,样板戏资料应限于1966年5月前后,至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为止的10年间产生的有关资料。那么1976年10月以后产生的有关文字、图片、曲谱、音像制品等等,不属于“文革”遗物,也就可以不在此列。但从样板戏收藏这一概念来说,就不应只限于这10年间产生的物品。
同时为了学术研究对原始资料收集利用的需要,更应扩大范围、拓宽领域。更何况“文革”后产生的有关物品,也较有收藏研究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样板戏在成为样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红灯记》的前身是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剧《海港的早晨》等。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收藏的视线和触角延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上,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