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剧 电视:皖南火腿腌制技艺 - 传统手工技艺 - 安徽旅游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58:34
 

汤口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市黄山区)

    汤口火腿腌制技艺是以腌制猪腿肉为内容的农畜产品传统加工工艺。其主要制作区域为黄山区汤口镇。
    火腿的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朝初期,汤口在经历了元代的军民屯田、明代的设置卫所及土流合治等社会变革后,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户所宰杀的年猪,在短时间内自食有余,出售又受流通限制,为此,用食盐腌制的方法加工储备,以便随时食用。经腌制的猪后腿肉,切开后颜色嫣红似火,故称“火腿”。自明万历年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因唐朝置汤川,故称此地火腿为汤口火腿。
    清朝中后期,汤口火腿便成为徽州府城乡贸易集市上的重要商品之一,因此其加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清雍正年间,已初具规模,工艺颇具章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现今,汤口火腿加工工艺已趋于完善,可分为十几道工序,大致概括为:鲜猪腿验收、修割腿坯、腌制(总盐量为鲜腿重的9%~12%,亚硝酸钠用量≤0.3‰)(共六次)、浸腿、洗腿(盖印两次)、晒腿、整形(若干次)、发酵保管(温度≤35℃;相对湿度70%~82%,发酵间)(期间要虫害检查)、落架分级、堆叠(翻堆擦油)、成品。
    汤口火腿风味独特,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火腿中的上品,享誉海内外。
 

蓝花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市休宁县)
 

    皖南花猪,追本溯源就是蓝田花猪。据宋《新安志》记载考证,休宁蓝花火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休宁蓝花火腿产生在宋代,发展在明代,清代已著名,真正形成品牌,进入国内市场,还是在建国后的改革开发时期。
    蓝花火腿选用当地产的蓝田花猪。其花猪的主要特点是吃青饲料,瘦肉多,肉味鲜嫩;皮薄骨细,蹄脚短小,腿心饱满,肉嫩结实。加工成蓝花火腿后,形似竹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肉质细嫩,香气四溢,沁人心脾。食之,油而不腻,香味浓郁,鲜甜可口,回味无穷。蓝花火腿属天然绿色饮品,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蛋白质,具有养胃生津、益肾壮阳、提神健身等功能,是强身保健补品。
    长期以来蓝花火腿手工腌制技艺全靠家庭传承,由于正宗的蓝花火腿腌制技艺缺乏很好的保护继承措施,一些年老的掌门人渐渐离开人世,造成了蓝花火腿腌制技术良莠不齐,有的不按工序操作,简单马虎,使得蓝花火腿的质量严重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蓝花火腿的声誉。目前蓝花火腿腌制技艺传承步履艰难,已是濒危状况。
    对蓝花火腿腌制技艺的抢救、保护、挖掘、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蓝花火腿有着深厚的古徽州文化内涵,承载着广泛的徽州家人情结,是世界徽州华人热爱中国,为中华腾飞出力的一个精神纽带;同时它有着厚重的人文内涵,是难得的古徽州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它折射透露出的古徽州人的生存、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