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体育器械:伍迪·艾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7:38:51

伍迪·艾伦

开放分类:喜剧演员外国影视明星电影电影演员

编辑词条分享

  • 新知社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 移动说客
  • 网易微博
  • 开心001
  • 天涯

伍迪·艾伦(英文:WoodyAllen,1935年12月1日—),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AllenStewartKonigsberg),Mensa会员,是一位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美国电影导演和喜剧演员。如同查理·卓别林,他自编、自导、自演大部分他的影片。同样的,伍迪·艾伦最好的影片包含了幽默、细腻和感伤。但是伍迪·艾伦影片中的角色通常是一个自我关注,伴有神经衰弱,时常呓语连连并缺乏安全感的现代人物。几乎所有他的影片的场景都设置在曼哈顿。那里为他的故事线索提供了那个城市诡辩并有些许浪漫的形象。

 目录
  • 1 早期经历
  • 2 初涉影坛
  • 3 稳定发展
  • 4 走向成熟
  • 5 宝刀不老
  • 6 情感生活
  • 7 主要作品
  • 8 相关词条

伍迪·艾伦 - 早期经历

伍迪·艾伦,原名艾伦·斯图尔特·科尼斯本(AllanStewartKonigsberg),1935年12月1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在本地的米德伍德中学毕业,虽然也曾经在纽约大学和纽约市立学院读过几天书,但均被开除。15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写俏皮话,开始用伍迪·艾伦的名字给一些报纸的专栏作家投稿,据说还为鲍勃·霍普当过枪手,后来被这些专栏作者推荐担任专为广播电台写广告中的俏皮话。

1952年,艾伦中学毕业,加入了“锡德·西则电视剧团”,以自己的搞笑天才为电视节目编写脚本。将近十年的磨练,也经历了学业不成和婚姻不幸的痛苦,1961年,艾伦辞去了“加里·摩尔剧团”撰稿的职务,正式成了一个喜剧演员,在格林威治村的小酒馆、夜总会和小剧场里演出,一时名声鹊起。

1964年,将近30岁的艾伦为电视台编写并主演了《猫咪最近怎么样了》剧集,大获成功。1966年,艾伦的第一部舞台剧《别喝那水》在百老汇上演,再一次大获成功。1969-70年,由他编剧、主演的舞台剧《再弹一遍,萨姆》  ,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在百老汇连演不衰,轰动一时,奠定了艾伦正式走向电影的商业基础。

伍迪·艾伦 - 初涉影坛

《性爱宝典》

艾伦在1966年已开始初涉影坛,不过,这只是他日后高产优质的喜剧作品的一个略带实验性的引子。《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这个古怪的片名和古怪的制作方式差相吻合。艾伦领着一班人马,把日本出品的一部名为《关键的关键》的侦探片重新剪接、配音,弄出一部日本007寻找拯救世界最美味的鸡蛋色拉配方的十分搞笑的讽刺性影片,可以想象其搞笑方式和效果应该与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精心策划的荒诞之作,和几乎所有的蓄意颠覆性作品一样,到了影片的结尾,人们已经习惯了不断颠覆后的惊奇,一切就失之于平淡了。之后的第二年,艾伦再次编写并主演了一部拿007系列影片“开涮”的搞笑影片:《皇家赌场》。

1969年,随着艾伦电影经验的日趋成熟,舞台剧的成功也侧面刺激了他的电影兴趣,电影商人们也纷纷对这个满脑子精灵古怪想法的犹太小个子发出邀请,于是艾伦自导自演了一部《拿了钱就跑》,正式开始了电影之路。

在这部艾伦导演的处女作里,延续了前两年的成功路数,仍然是以颠覆类型片为己任。片中的强盗连字都写不明白,以至于被抢劫的银行小姐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这个又倒霉又愚蠢的家伙,当然是由艾伦自己饰演,从而开创出富有个人特色的喜剧角色类型。这次对类型片的利用,由于艾伦自己的全面控制,就不仅仅局限在讽刺性模仿的单纯颠覆上,而是开始创造艾伦自己的电影角色和电影世界。

接下来是他早期名作《香蕉》、《性爱宝典》(一切你想知道又不敢问的性问题)和《沉睡者》(傻瓜大闹科学城),这几部作品都和艾伦最早的作品一样,是富于想象力的滑稽闹剧,是对各种类型片领域的颠覆性戏谑:《香蕉》对政治片、《性爱宝典》对扭捏的情色片、《沉睡者》对科幻片等等。这是艾伦电影作品的早期形式,截至到那时,他还只是在影片中对观众的观影习惯、对周围社会的荒谬规则提出挑战,但这种“革命意识”显然并没有更深层次的自觉。从他的下一部影片开始,艾伦逐渐减少了影片中的滑稽成分,而向真正的现实靠拢,同时,艾伦也逐渐扩大了影片中来自伯格曼的影响面。

伍迪·艾伦 - 稳定发展

伍迪•艾伦演奏单簧管1975年的《爱与死》中,步入不惑之年的伍迪·艾伦,放弃了对类型片纯粹地模仿和颠覆,在叙事上更加常规,主题上也更加深入。影片描写了一个怯懦的俄罗斯犹太“英雄”“刺杀”拿破仑的荒诞冒险故事,影片开始探讨了人生命运和客观规律的问题——爱与死总会在它们应该到来的时候到来。影片参加了柏林电影节,虽然只获得一个不太重要的奖项,但艾伦个人却以自己全部独特的作品获得了银熊奖特别奖,成为艾伦获奖历史的开始。

1977年的《安妮·霍尔》,是艾伦个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影片,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金像奖,以及美国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多项奖励,可谓风光无限。影片没有大场面或是滑稽的搞笑场面,人物也不多,片中散布着琐碎的生活片断、个人回忆、偶发感触、闲散戏谑。这样一部散漫的影片,最突出的是其中浓郁的生活味道,既有人生艺术的感悟,又有深奥的哲理,同时还充斥着温馨伤感的情调,艾伦能从早期滑稽喜剧脱身到这部影片的更高境界而还能保持自己作品的特征,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伯格曼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费里尼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痕迹。

1978年的《内心深处》,几乎让所有影评人和观众大吃一惊,他们在《安妮·霍尔》之后把艾伦称作“卓别林之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但他们这次看到的竟然是一部悲剧作品,纯粹的悲剧作品,伯格曼式的悲剧作品。一个刻板的妻子是不是一个好妻子?一个严肃的母亲是不是一个好母亲?而一个刻板严肃的妻子母亲死去后在亲人心中留下了什么呢?影片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和多个最佳女主角的荣誉。

《内心深处》短暂的“脱轨”之后,1979年艾伦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喜剧风格上来,黑白片《曼哈顿》延续着《安妮·霍尔》以来的发展路线。艾伦早期影片中大量,甚至毫无节制的噱头和俏皮话,在这部影片中退居其次,成了影片中活跃气氛的调剂品。影片中的主角,还是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电视喜剧作家和艾伦的电影导演(演员)的身份几乎可以重叠,而其中男主角和一个少妇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是否也来自艾伦的生活,就不能那么肯定了。影片的黑白摄影和格什温的音乐营造了一个朴素柔和的怀旧氛围,令人感叹人生的岁月流转。影片获得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大奖。

紧接着就是艾伦著名作品《星尘往事》,这又是一部黑白片。在这部自传性质更强的影片中,艾伦把现代电影的技法发挥到了自己的极致,其题材和手法与费里尼的影史名作《八部半》(81/2)极其相似,以至于一些著名的影评家在搞不懂影片究竟在说什么的同时,一致把这部影片称为艾伦的“九部半”,而艾伦却认为这是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在上两部作品向伯格曼和费里尼致敬之后,《仲夏夜的性喜剧》在技巧上已经炉火纯青了。影片中你会看到诸多大师前辈的痕迹,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纯粹的伍迪·艾伦的作品。其后的《泽里格》又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特异作品,把大萧条时期著名的“变形人”泽里格以一种“伪纪实”的方式再现到银幕上。各种半即兴的花哨技巧被艾伦用在影片中,形成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但有些时候不免有卖弄之嫌。

伍迪·艾伦 - 走向成熟

《开罗的紫玫瑰》1984年的《百老汇的丹尼·罗斯》,和十年后的《子弹横飞百老汇》虽然从名字上看起来有些相似,也都是匪徒与百老汇生活的交融,但实质上却有着明显不同。艾伦饰演的可怜演出经纪人,为演员找回情妇而和匪徒发生纠葛,最后却意外地与这个情妇相爱了。这部现实主义笔法的影片中,艾伦继续营造着自己近几年来的温和喜剧风格,影片不再使人大笑、爆笑,而是轻轻地笑、温和地笑。

《开罗的紫玫瑰》,是针对电影工业制造梦幻进行的辛辣嘲讽和对抗。影片中真实世界和电影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也是片中各种噱头笑料的来源,这无疑是在把现实生活和电影中夸张、粉饰了的生活做着对比,从而对电影工业提出自己的质问。影片选择的大萧条时期的历史背景,也使伍迪·艾伦用来刻意强调银幕内外反差的重要条件。这是80年代艾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对电影本身的思考使它具有经年不朽的独特魅力。影片在多个影展上获得嘉奖,并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汉娜姐妹》,又是伍迪·艾伦的一部杰出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他80年代最出色的作品,是艾伦作品80年代的一个高峰。三个平行的,实际上互不关联的故事,组成了影片,也描述了汉娜姐妹三个复杂多变的家庭史、爱情史、心理史。这是一部家庭生活片、伦理片,但是以喜剧形式,而不是《内心深处》中伯格曼式的悲剧形式,艾伦真正脱离了模仿阶段,踏入自己操纵自如的个人电影世界。三个故事的影片已经没有固定的主角了,或者说出现的几个人物都可以说是影片的主角,虽然说影片的片名叫“汉娜姐妹”。艾伦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描摹现实的出色技巧和观察力,把悲剧和喜剧融为一体,在写实手法中揉入超现实效果,其完美结合堪称经典。

充满温暖怀旧色彩的《无线电时代》,虽然没有艾伦的亲自出演,也并非艾伦的最佳作品,但仍然以对那个时代的真挚热爱之情博得众多影迷的喝彩。这几乎是艾伦从影以来最热情的一部作品了,对那个时代无可比拟的个人感情令影片焕发出夺人的光彩。《九月》,讲述了三对男女不幸的感情,把男女关系、家庭关系极度浓缩在九月的一所别墅里,喜剧元素变淡,人生的复杂、痛苦在这六个人身上得以体现出来。三部短片组成的《纽约故事》,是马丁·斯科西斯、科波拉和艾伦三个人合作的共同作品,《俄迪普斯的烦恼》是其中艾伦执导的段落。一个让人难以忍耐的母亲终于消失了,而这个儿子真正的烦恼才刚刚开始,艾伦再次拾起早年富于想象力的超现实滑稽闹剧风格,但毕竟已经是年过半百、历尽沧桑的人了,难以再现当年虽然粗疏但也生机勃勃的喜剧景象了。《另一个女人》,是关于一个女人苦闷回忆的故事,几乎又是一部难以称之为喜剧的艾伦作品,或多或少带着些伯格曼的风格。

伍迪·艾伦1989年的《犯罪与不端》(罪与罚),才多少恢复了艾伦的风格和水准。这是两个故事组成的影片,一个偏于严肃,一个偏于轻松。罪与罚的主题,来自于宗教,来自于圣经,影片中始终把圣经文化的罪罚意识贯穿人物心理的始终。这是两个悲剧,手法却又是某种喜剧,而其结果却介于难以判定的悲喜之间。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编剧提名,并被评为1989年美国十大佳片之一。

1990年编导的《艾丽丝》是一部带有魔幻色彩的妇女解放题材的影片,一个中国医生提供的草药能够产生神奇的效果,它最终推动了一个家庭妇女的觉醒。1991年的《影子与雾》是一部很富探索性、形式上模仿表现主义的黑色喜剧,和1992年的《丈夫与妻子》都不是艾伦最出色的作品。

1993年,艾伦拍摄了《曼哈顿神秘谋杀案》,虽然影片票房几乎应该算作是失败的,但评论界给予了这部影片很高的评价,认为不像前面几部影片那样矫揉造作,也没有故意作出高姿态,平和近人而又喜气洋洋,是艾伦恢复水准之作。

1994年的《子弹横飞百老汇》,是艾伦90年代最杰出的作品,获得当年七项奥斯卡提名,重振了艾伦喜剧的声威。影片是20年代百老汇后台喜剧与黑帮喜剧融合的结果,和当年的《百老汇的丹尼罗斯》有相似之处,但其影片主旨和融合的形式却又大不相同。在《丹尼罗斯》一片中,黑帮喜剧是黑帮喜剧,剧场喜剧是剧场喜剧,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而在这部新作里,黑帮喜剧也是剧场喜剧,剧场喜剧也是黑帮喜剧,二者水乳交融毫不牵强,堪称杰作。这一年,艾伦还为电视台重新改编拍摄了自己早期的舞台剧《别喝那水》,也许这二者的拍摄经历和经验能够互为补充吧。

1995年,艾伦又在《非强力春药》(无敌爱美神、强有力的阿弗洛狄特)中继续探索新的形式。在古希腊女神的名字之下,在片中采取古希腊唱诗班的形式对片中的人物、情节加以评述,而情节又是以人类繁衍、血统为主题,于是形成一部现代的古希腊神话。

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是一部载歌载舞地探讨爱情与婚姻,精神与物质的影片。片中由几个短故事演绎出爱情的多种状态,虽然不是全景式扫描,但也足够人们把自己对号入座的了,但艾伦却没有好莱坞“造梦”的义务,反而在每个故事结束之后加上一段貌似热情的歌舞,把看着故事唏嘘不已的观众从电影世界中拉出来嘲弄一番——如同上一部作品中的古希腊式的合唱班。

《解构哈里》,大约也只有艾伦敢给自己的影片用这样的名字,明目张胆的学术名词中带着不无自嘲的意味。而再接下来一年的《名人百态》,也可以称为“解构名人”了。这部挤满了名人的影片也不见得都是揭露名人丑态,激发小资产阶级由嫉妒而反感,甚至蔑视的那一类影片,片中的名人也确实并不怎么上台面,但也不是完全龌龊不堪,只是,只是一个个“名人”而已。艾伦把这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用黑白片形式表现出来,自然有些用意,片头和片尾出现在好莱坞影片的天空中大大的“HELP”无疑是将这个圈子中人物的彷徨无助直白地告诉给各位观众。

伍迪·艾伦 - 宝刀不老伍迪·艾伦与爱妻宋宜,十指紧扣恩爱亮相
60多岁的老导演丝毫不见手脚缓慢,1999年刚完成了《甜蜜与真相》,2000年又推出《时间手杖》(业余小偷),持续着自己多年来几乎一年一部电影的创作速度。

《时间手杖》,依旧是创意独特,一对夫妇和同伙开了间曲奇饼干店,试图挖地道抢隔壁的银行,银行是没抢成,反倒是饼干生意越做越大,成了亿万富翁。两个暴发户一个不习惯生活的改变,一个拚命想要提高品位挤进上流社会,在伍迪•艾伦的影片里,这当然就是笑料的来源,但也可以想象,这些笑料都带着些许苦涩和无奈。做贼无非是想有钱,有钱的日子还过不惯,没钱了还是想做贼,人生真的这么没着没落么?

2005年,伍迪·艾伦推出新作《赛末点》,该片是一部以网球为题材的惊悚剧情片,曾于今年5月为戛纳电影节展映单元揭幕。该片讲述了一名已婚的网球教练威尔顿(乔纳森.莱斯-迈勒斯饰)为美国女演员诺拉(斯嘉丽·约翰森饰)意乱情迷,两人在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后,引发了一场蹊跷的生死命案。

伍迪·艾伦 - 情感生活

艾伦与宋宜

伍迪·艾伦日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她与妻子,也是前养女宋宜的关系。他说:“我对妻子更像是父亲的感觉,我的妻子是我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如此幸运的事情。”

伍迪·艾伦是两届奥斯卡得主,1997年他娶宋宜为妻,而对方正是艾伦与前女友米亚·法萝的养女。1992年,当艾伦还在与米亚·法萝交往的时候,被曝出与当时年仅22岁的宋宜有染,而且这两人当时已育有两个女儿,一个5岁,一个6岁。

艾伦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说:“我确信自己的所作所为确时与众不同,事实上,现在我回头看看,也许我应该早一点感怀我与宋宜的这一关系。”

伍迪和小他的三十五岁的韩裔太太“宋宜”,当初在一起的时候,可是闹得轰轰烈烈。原来“宋宜”是伍迪前女友影星“米亚·法萝”和音乐家“安德烈.普烈文”的养女,米亚·法萝之后和伍迪同居十二年,却迟迟没有结婚,直到一九九二年,米亚·法萝在伍迪的房间里,竟然发现她养女“宋宜”的裸照,于是伍迪和宋宜的这段不伦之恋才曝光。“米亚·法萝”愤而和伍迪分手,并且因为两人的子女,打了好一段时间的监护权官司;不过伍迪在一九九七年,终于一偿所愿,和宋宜结婚,两人现在育有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六岁。

虽然与宋宜在结合初时多灾多难,艾伦现在仍感叹说:“这真是太幸运了,这是我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如此幸运的事情。以前我从未感觉自己是个严厉的人,但现在我感觉更像个父亲一样。”

艾伦与法萝

艾伦早前与法萝分手后争夺三个孩子抚养权的过程历尽艰辛,但他仍表示,自己在1995年的电影《非强力春药》中,曾考虑塑造一个以法萝为原型的角色,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个记仇的人,“我从不认为别人在生活中伤害了我,就要因此不跟对方共同工作,我不会这样想。”

米亚凭借1968年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罗斯玛丽的婴儿》成名,遇到伍迪·艾伦后,她实现了自己演艺事业上的重大突破,艾伦为她度身定做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现年60岁的她目前已经逐渐淡出电影圈,成了一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在接受美国某电视媒体采访时,米亚第一次将多年来压抑的情感倾泻出来,“他从宋宜7岁时就开始进入她的生活———他是她的父亲。失去一个孩子是世上最痛苦的事。对我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个姐妹。我的儿子至今觉得他的父亲娶了他的姐妹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英国太阳报报道,伍迪·艾伦的前妻米亚·法萝向来都以温文尔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在谈到前夫与自己养女结婚的过往时,还是忍不住叱责伍迪·艾伦是一个“欺负弱小、控制欲旺盛的怪物”。

积郁了多年的米亚·法萝坦言说,1992年当她在56岁的伍迪·艾伦的公寓里发现19岁韩国裔养女宋宜的裸照时,觉得自己遭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难以平复的伤害和痛楚。对于她和伍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失去的是一个好姐姐,而对于自己,在失去丈夫的同时也失去了女儿。

宋宜自7岁起就生活在米亚·法罗和伍迪·艾伦的照料之下,成年之后看完了伍迪三分之二的作品,并且在那时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另类的老头。两人现在非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且共同收养了两个孩子。 [1]

伍迪·艾伦 - 主要作品

《子弹飞越百老汇》




• 《卡桑德拉之梦》(Cassandra'sDream,2007年)
• 《独家新闻》(Scoop,2006年)
• 《赛末点》(MatchPoint,2005年)
• 《双生美莲达》(MelindaandMelinda,2004年)
• 《奇招尽出》(AnythingElse,2003年)
• 《好莱坞结局》(HollywoodEnding,2002年)
• 《玉蝎子的诅咒》(TheCurseoftheJadeScorpion,2001年)
• 《业余小偷》(SmallTimeCrooks,2000年)
• 《甜蜜与卑微》(SweetandLowdown,1999年)
• 《双傻出海》(TheImpostors,1998年)
• 《名人百态》(Celebrity,1998年)
• 《解构哈利》(DeconstructingHarry,1997年)
• 《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SaysILoveYou,1996年)
• 《非强力春药》(MightyAphrodite,1995年)
• 《子弹飞越百老汇》(Bullets over Broadway,1994年)
• 《曼哈顿谋杀疑案》(ManhattanMurderMystery,1993年)
• 《夫妻们》(Husbands and Wives,1992年)
• 《影与雾》(Shadows and Fog,1992年)

《奇招尽出》 
• 《艾丽丝》(Alice,1990年)
• 《爱与罪》(CrimesandMisdemeanors,1989年)
• 《纽约故事》(NewYorkStoriessegment"OedipusWrecks"),1989年)
• 《另一个女人》(AnotherWoman,1988年)
• 《岁月流声》(RadioDays,1987年)
• 《情牵九月天》(September,1987年)
• 《汉娜姐妹》(HannahandHerSisters,1986年)
• 《开罗的紫罗兰》(ThePurpleRoseofCairo,1985年)
• 《百老汇的丹尼•罗斯》(BroadwayDannyRose,1984年)
• 《西力传》(Zelig,1983年)
• 《仲夏夜绮梦》(AMidsummerNight'sSexComedy,1982年)
• 《星尘往事》(StardustMemories,1980年)
• 《曼哈顿》(Manhattan,1979年)
• 《我心深处》(Interiors,1978年)
• 《安妮•霍尔》(AnnieHall,1977年)
• 《爱与死》(LoveandDeath,1975年)
• 《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1973年)
• 《性爱宝典》(EverythingYouAlwaysWantedtoKnowAboutSex,1972年)
• 《》(MenofCrisis:TheHarveyWallingerStory,1972年)
• 《香蕉》(Bananas,1971年)
• 《傻瓜入狱记》(TaketheMoneyandRun,1969年)
• 《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What'sUp,TigerLily?,1966年) 

历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及相关作品

第一届 路易斯·麦尔斯通 《两个阿拉伯骑士》/ 弗兰克·波萨奇 《七重天》
    查尔斯·卓别林  “……电影学院鉴定委员会颁发1928年8月1日截止的年度电影艺术个人成就奖,一致决定你的名字从竞争者名单中撤下来,你因编剧、表演、导演和制作《马戏团》而被授予第一项奥斯卡特别奖。你因为集体成就而独成一家。”

第二届 弗兰克·罗伊德 《薄命花》/
第三届 路易斯·麦尔斯通《西线无战事》/
第四届 诺曼·陶洛格 《淘哥儿》 / 第五届 弗兰克·波萨奇 《坏女郎》 /  第六届 弗兰克·罗伊德 《乱世春秋》 / 第七届 弗兰克·卡普拉 《一夜风流》/ 第八届 约翰·福特 《告密者》 / 第九届 弗兰克·卡普拉 《富贵浮云》 / 第十届 莱奥·麦克卡雷 《春闺风月》 / 第十一届 弗兰克·卡普拉 《浮生若梦》 / 第十二届 维克多·弗莱明 《乱世佳人》 / 第十三届 约翰·福特 《怒火之花》 / 第十四届 约翰·福特 《青碧山谷》 / 第十五届 威廉·怀勒 《忠勇之家》 / 第十六届 迈克尔·科蒂斯 《卡萨布兰卡》 / 第十七届 莱奥·麦克卡雷 《与我同行》 / 第十八届 比利·威尔德 《失去的周末》 / 第十九届 威廉·怀勒 《黄金时代》 / 第二十届 伊利亚·卡赞 《君子协定》 / 第二十一届 约翰·哈斯顿 《宝石岭》 / 第二十二届 约瑟夫· L· 曼基维兹 《三妻艳史》 / 第二十三届 约瑟夫· L· 曼基维兹 《彗星美人》 / 第二十四届 乔治·史蒂文斯 《美国的悲剧》 / 第二十五届 约翰·福特 《默默无语的人》 / 第二十六届 弗莱德·辛尼曼  《永垂不朽》 / 第二十七届 伊利亚·卡赞 《码头风云》 / 第二十八届 戴尔伯特·曼 《马蒂》 / 第二十九届  乔治·史蒂文斯 《巨人》 / 第三十届     大卫·里恩 《桂河大桥》 / 第三十一届 文森特·米尼利 《琪琪》 /  第三十二届 威廉·怀勒 《宾虚》 / 第三十三届 比利·威尔德 《桃色公寓》 / 第三十四届 罗伯特·怀斯、杰罗姆·罗宾斯 《西区故事》 / 第三十五届 大卫·里恩 《阿拉伯的劳伦斯》 / 第三十六届 托尼·理查德森 《汤姆·琼斯》 / 第三十七届 乔治·丘克 《窈窕淑女》 / 第三十八届 罗伯特·怀斯 《音乐之声》 / 第三十九届 弗莱德·辛尼曼 《四季之人》 / 第四十届     麦克·尼可尔斯 《毕业生》 / 第四十一届 卡罗尔·里德 《奥利佛! 》 / 第四十二届 约翰·施莱星格 《午夜牛郎》 / 第四十三届 弗兰克林· J· 沙夫纳 《巴顿将军》 / 第四十四届 威廉·弗莱德金 《法国贩毒网》 / 第四十五届 鲍勃·弗斯 《歌厅》 / 第四十六届 乔治·罗伊·希尔 《骗》 / 第四十七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 II》 / 第四十八届 麦洛斯·弗曼 《飞越疯人院》 / 第四十九届 约翰· G· 阿维尔德森 《洛基》 / 第五十届     伍迪·艾伦 《安妮·霍尔》 / 第五十一届 迈克尔·西米诺 《猎鹿人》 / 第五十二届 罗伯特·本顿 《克莱默夫妇》 / 第五十三届 罗伯特·雷德福 《普通人》 / 第五十四届 沃伦·比蒂 《赤色分子》 / 第五十五届 理查德·阿坦伯洛 《甘地》 / 第五十六届 詹姆士· L· 布鲁克斯 《母女情深》 / 第五十七届 麦洛斯·弗曼 《莫扎特》 / 第五十八届 西德尼·波拉克 《走出非洲》 / 第五十九届 奥利佛·斯通 《野战排》 / 第六十届     伯纳多·伯托鲁西 《末代皇帝》 / 第六十一届 巴里·莱文森 《雨人》 / 第六十二届 奥利佛·斯通 《生于七月四日》 / 第六十三届 凯文·科斯特纳 《与狼共舞》 / 第六十四届 乔纳森·德米 《沉默的羔羊》 / 第六十五届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不可饶恕》 / 第六十六届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辛德勒的名单》 / 第六十七届 罗伯特·泽梅基斯 《阿甘正传》 / 第六十八届 梅尔·吉布森 《勇敢的心》 / 第六十九届 安东尼·明格拉 《英国病人》 / 第七十届     詹姆斯·卡梅隆 《泰坦尼克号》 / 第七十一届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拯救大兵瑞恩》 / 第七十二届 萨姆·门德斯 《美国美人》 / 第七十三届 史蒂文·索达伯格 《毒品网络》 / 第七十四届 罗恩.霍华德 《美丽心灵》 / 第七十五届 罗曼·波兰斯基  《钢琴家》 / 第七十六届 彼得·杰克逊  《指环王3:王者回归》 / 第七十七届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百万美元宝贝》 / 第七十八届 李安 《断背山》 / 第七十九届 马丁·西科塞斯 《无间道风云》 / 第八十届     科恩兄弟 《老无所依》 / 第八十一届 丹尼·博伊尔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