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蟹焗饭的做法:92岁远征军老兵:对野人山蚂蝗记忆犹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2:35:00
[导读]有一次,几个日本兵到我们战壕里来摸哨,前面几个被战友发现并消灭了。最后一个摸到一个来自四川的老兵跟前,老兵用机枪托把他砸伤,并一把揪住他,将他的舌头猛地从口腔中揪了出来……
转播到腾讯微博

 
92岁的郑子煊和9岁的重曾外孙何长世。
赴缅作战打败10倍于己的日军 翻越野人山随部队在广州受降
远征军老兵口述解救七千英军传奇战事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朱春先 文/图
2010年11月29日,湖南资兴市兴宁镇欧王街的一栋极为简朴的居民楼里,92岁的郑子煊端正地坐在木制沙发上,9岁的曾外孙何长世将一支香蕉递到老人手上,大女儿郑桂春在里屋张罗着一大家子的午餐。
这是一幅令人心动的天伦之乐的现实图景。
出生于1919年的郑子煊,一共育有九个女儿,个个生得标致体面,九朵金花的郑家,曾在女儿们如花似玉的年代,被前来相亲的人踏破门槛,至今,仍在当地传为美谈。
最大的女儿出生于1949年,最小的出生于1970年。目前,已有多个女儿退休。
郑的老伴是东北吉林人,是郑子煊在东北随部队起义后在当地找的。此前,郑已有了十年从军经历,其中,有七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先后随部队辗转湖南、贵州、云南、印缅,并在密支那布袭击战中深受重伤。
尽管已是冬天,说到战争中受伤一役时,老人仍执意撩起衣襟,一定要让记者对着他的伤口拍照。
“这是鬼子留在我身上的印记,一辈子也没有消去,一辈子也不会忘。”老人说。
在岳麓山下整编
1919年7月,资兴兴宁镇欧王街上的一户普通人家添了新丁。由于家贫,这个取名子煊的郑家少年,七八岁时就随父亲上山砍柴,母亲虽是文明脚(因封建时代妇女普遍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裹了小脚,文明脚即指当时妇女缠过而又放开的脚),但为了生活,也只能每天外出帮人家洗衣服。
在女儿郑阳春的帮助下,郑子煊非常清晰地回忆起了自己少年时候的一些事情。老人说,1928年,当他还只有9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当地的童子团,此后在乡人的带领下,他先后进入本地最有名的明心楼、合作楼、景兴楼等餐馆当跑堂。
1936年,郑子煊满17岁,这一年,他第一次走进了学校的大门,成为当地年龄最大的小学生。2年后,在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学习历程后,按当时三丁抽一的规定,被抽去参军。
“当时,上面下令抽调壮丁,而我正值壮年;虽然我读书不多,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我是知道的;另外一个现实的原因是,当时,我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当财政局‘湘岸税警’到县里要兵的时候,我就去报了名。”
郑子煊为了证实自己入伍时的情况,郑重地提出,当时负责招录他的“湘岸税警”负责人是郑广立(音)。
不久,包括郑子煊在内的新兵来到长沙油铺街入伍,编队后开往宝庆(今邵阳)进行新兵集训。
1938年3月,集训完毕的新兵开往长沙,驻防岳麓山下的清华大学。
需要交代的一个背景是,随着日军对我国东北、华北的入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纷纷内迁,1937年11月1日,由三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开学。但仅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逼近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南迁至昆明,这就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郑子煊说,他们从宝庆来到长沙后,便在这里接受整编,部队番号定名为财政部盐务总局缉私部队(以下简称缉私部队),“我被编入第一大队二中队四连一等列兵,至今我还记得我们的大队长是贾幼慧,营长李希罕,连长于凯南,总团长孙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