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底布生产厂家:千古之谜被揭开:和氏璧竟为裸钻 和氏璧的制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1:58:02
和氏璧,是中国妇孺皆知、传说久远的稀世之宝。与和氏璧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和氏献璧”、“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在已经过去的2000多年的岁月里,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知识田园。然而,这个非同寻常且总在人们想象中的千古尤物——和氏璧至今还是一个谜。

 

  最近,中科院王春云博士倾25年之心血写就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面世。国内媒体纷纷跟踪报道,使得“和氏璧之谜作为中国自然历史文化之谜已经得到破解”的观点广传天下。号称有如“哥德巴赫猜想”之难的和氏璧材质之谜果真破解了吗?

 

  谜团:尘埃可能落定?

 

  “月光石说”:月光石属长石类矿物。1986年,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了这一发现:“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

 

  “拉长石说”

 

  已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让人们领“和氏璧”的风采。

 

  “绿松石说”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唐代杜光庭《录异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宝石专家李强在《和氏璧是绿松石》一文和李海负在《和氏璧不是拉长石而是绿松石》也都认为和氏璧就是绿松石。

 

  “和田玉说”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和我国玉石专家联合组成的“玉石之路”科学考察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用的金镶玉奖牌设计活动组织者均支持“和田玉说”。

 

  “独山玉说”

 

  先后有南阳市委宣传部在2008年央视《探寻和氏璧》节目中、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研究员赵光赞先生于2010年初在《宝玉石周刊》撰文支持“独山玉说”。

 

  翡翠说

 

  翡翠尤其是次生翡翠砾石因被一层风化石皮包裹着,人们难以鉴定其内部材料、质量和价值,往往需要“赌一把”。这与“卞和献宝”的故事相吻合,而且翡翠的价格不菲,于是,一些人包括玉石学者多年来也将令人琢磨不透的裹皮翡翠与神秘的和氏璧联系在一起。不过据考证,翡翠在明朝传入中国,我国的翡翠历史也就500年左右,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翡翠不可能在两千年前雕琢成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和氏璧竟为裸钻?!


  中科院王春云博士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两书,通过挖掘与和氏璧有关的几乎全部历史文献,建立了无数个相对缜密的证据链条,求解    和氏璧玉璞、形状、硬度、颜色、光性、瑕疵、宝玉属性、玉石分类地位、价值、大小、稀有性、专名性和是否经过琢磨等十三个肢命题,最终得出主命题——和氏璧是超级裸钻的最可能的研究结论。千古和氏璧竟然是钻石!这一研究成果在矿物学、宝石学界以及收藏界都掀起较大的波澜。

 

 
王春云认为和氏璧应该是这种形制。 图片来自网络

 

如上种种,只是比较显性的部分结论。另有持“玛瑙说”、“蓝田玉说”“碧玉说”等等,莫衷一是。我们姑且不去断其合理性孰更胜一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言辞多么犀利、思维如何严谨、证据如何充足,他们的结论都缺了决定性的证据,即和氏璧实物。和氏璧存在是无可置疑的,问题是,时光千百年回转,和氏璧如今流落何方呢?

 

下落之谜:黄鹤可有归音?

 

  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信物。 “卞和献玉”后,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然而发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国,各国国君都想亲眼目睹这件宝玉。

 

  公元前4世纪,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赫赫功劳,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宴请宾客,出璧让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国宝的离奇失踪震惊了朝廷,楚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寻,但最终没有结果。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因而被怀疑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王无奈,只好将张仪无罪释放。

 

  和氏璧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突然在赵国出现(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垂涎三尺,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威力,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于是便有了 “完璧归赵”的故事。

 

  事隔五十多年以后,即公元前228年,赵国还是被强秦国所吞并,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遁形了。

 

  传说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代代相传。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得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其“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究竟流落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认为其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如果是这样,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世人尚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认为其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攻入咸阳,焚烧宫殿、挖掘秦陵、掠夺宝物,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的楚汉战争,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真相:月明可会有期?

 

  正如原国际矿物学会主席、原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谢先德院士所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氏璧材质千古之谜的研究难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数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庞加莱猜想,这是因为和氏璧研究没有出土的考古实物,没有现场的见证人,也没有直接的实物描述,有的只是一些2000年前的学者对于和氏璧的间接描述。”

 

  千百年来,和氏璧之谜丰满着人们对宝物的美好想象,承载着人们探求真相的梦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积淀,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历史心结。纵然,王春云博士倾二十余载心血所著成的和氏璧研究宏著,赋予传说中的和氏璧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尽管如他本人所称“和氏璧之谜作为中国自然历史文化之谜已经得到破解”,但“和氏璧是一颗超级大钻”作为一家之言还需要接受中国文史学界、考古学界、宝石学界和地质学界的严密审查和检验。我们也期待,国内考古、收藏界早日传来“国之重器”和氏璧的下落,以宽众怀。

 

刊于《广东收藏家》2010年9月、11月合刊

原标题《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和氏璧之谜今破解?》

 

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 历史篇

 

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 宝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