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教育:读书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27:29

读书之美

  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

    昙花的美源自于转瞬即逝的哀怨;秋天的美源自于落叶凋零的悲伤;维纳斯的美源自于那断臂后无尽的遐想。而读书的美,却是那思考时双眸紧锁时的渴望。

    读书的美源自于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籍的海洋是无限的,而真理却是人们在追寻中的结果。因着追寻,人们多了一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因着孤独,人们徒添了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无奈;因着无奈,人们便产生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慨。追寻是痛苦的,也是孤独的。也正是在那痛苦和孤独的沙砾中,磨砺出了真理这颗璀璨的宝石,让文人志士为之倾倒,哲人古贤为之憔悴。读书的美,蕴涵于此。

    读书的美源自于发现。因着发现,李白发出了"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因着发现,辛弃疾唤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因着发现,苏字瞻道出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辛酸。如果说追寻是一只笔,那么发现便是那多采的颜料。少了颜料的笔,即使再著名的山水画名家,也是无法临摹出任何幽雅之作的。同样,在追寻的过程中少了发现,那追寻便是毫无意义的。正是发现的存在,证明了追寻的价值,点燃了追寻的意义。读书的美,隐藏于此。

    读书的美源自于思考。书籍是人类知识进步的阶梯。如果说读书是阶梯,那么思考便是组成那阶梯的一级级台阶。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台阶的阶梯,是永远无法站人的。同样,古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不断的思考,去领悟"黄金屋",去欣赏"颜如玉",才能集百家之大成,一窥天道之一角。读书的美,驻留于此。

    御一叶扁舟,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着那"逝者如斯"的豪迈;品一味香茗,徘徊于田野之际,玩味着"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读一卷好书,游荡于六合之际,品味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伤。

 读书因追寻而美,追寻因发现而美,发现因思考而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外名人名家对读书都不吝言辞,高度赞美。哲学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书籍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圣火,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探究生活真谛、提升人生境界。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与洒脱。上天赐予芸芸众生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差别仅仅是每个人胸襟中那一份坦然与洒脱。一卷在手,就是与着者的心灵沟通,一念之间便可步入精神殿堂,端坐生命的菩提树下,与大师、贤人对话,观世事变迁,悟人生真谛。读书让人识得天地之广阔、人生之绚烂,纵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也能做到苦而不悲、得而不骄。走过岁月的困惑,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之人方能“心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像被智者引了去思考,心中满是愉悦、满是欢喜。

    读书之美,美在脱尘与自享。人生之烦,多在得失之考量与欲望之虚高,总也摆脱不掉名与利的烦恼。读书是生命的自享、心灵的安然,书中透出的人性光辉,让我们对崇高以礼拜、对正义以追求、对历史以敬畏。一书在手,就是带着一份淡泊宁静的心境走进万千世界,独享姹紫嫣红。小小书卷,大千世界,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之人方能“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转眼间,已闻春鸟报晓之音,心中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书之美,美在充实与奋进。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能增加勇气与信念,提供人之精神自由追求的可能与现实途径。好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之灵魂的书,催人向上、激人奋进。平凡的日子,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之人方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书让人守得住道德的底线,克制人生观上的物欲主义和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萌发创业激情与生活热情,让人生过得充实而又有意义。

    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至今,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惊险的一跳。

    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理美和创新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美在延伸阅读,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读书之美,美在超越的精神境界。冲破狭隘经验之篱笆,让心灵拥有广阔的大地是一种衡量生活是否高标超拔的重要尺度。而读书正是一扇开向自由天空的窗户。帕斯卡尔说: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是的,人正以他在精神上的高蹈远举给自身的存在定位。读书作为一种精神游历实堪寻梦入醉的情致韵味。一册入手,咫尺之内便可视通万里行心笃八极思接千载悄焉动容,几千年文化成果如清凉甘露滋润心田。如梦如醉的形容实在是不过分。?读书之美,美在开阔视野。相对于生活中的边际,读书给我们不着边际的可能,给了我们“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交相参证融会贯通的大美。在不着边际中灵魂反而有了一快栖息之地,找到了一种与人生之短促微妙的抗衡的至大至刚的力量。读书,如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翘望的姿势,是对遥远目标的迫切。读书之美的核心内涵也许就在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执著中获得延续。

    读书之美,美在令人开阔眼界。大海深处翩翩起舞的水母,可以给人带来幸运的舡鱼以及璀璨的珍珠,无不吸引着我与《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一同旅行。

读书之美,美在令人受益匪浅。《热爱生命》中主人公饮河水、食野果,在群狼出没的大草原中独自艰难前行数十天,最终在海边被偶然经过的渔船救起。他对生命强烈的热爱与渴望,使我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

 读书之美,是《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无所畏惧、积极乐观的人生航标;读书之美,是《海蒂》中小海蒂热爱生活、乐善好施的纯真心灵;读书之美,是《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将轰轰烈烈、名噪一时的英勇起义;读书之美,是《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尽艰险、取得真经的传奇经历……

 读书之美,美在一个过程。就如喝茶一样,一般喝茶是解渴,没什么讲究,撮一把茶叶放进容器,倒上开水喝就是了。但如果喝茶喝出了过程,喝茶便成了艺术,便成了道――便成了茶艺和茶道了。插花也是这样,一般人装饰家居,基本是到花店买来鲜花插入甁甁罐罐。但如果插花插出了过程,便是花艺和花道了。读书更是这样,随便拿本书来看,那叫翻阅,一般看报纸、杂志没什么过程可言,更多的是消遣、打发。真正读一本书,一定是有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出于需要想阅读哪类书。第二步就是到书店选购书籍。第三步就是买来书之后读书的过程。读书总得有把凳子有张桌子吧?如果有抽烟喝茶的习惯,还得预备烟缸和茶杯吧?如果要摘要书中内容或写下心得体会,总得准备纸和笔吧。一切准备停当便开始了阅读――这时候只有眼睛和文字在做着无声的交流,寂静、安祥,顶多夏夜读书时会偶尔发出“啪”的一声“该死的蚊子”!

 曾经有一位长者让我评判他拍摄的照片,每张照片都各有千秋,但我唯独挑选了那一张:在冬天的暖阳下,一个女孩在专心致志地低头读书……波光潋滟的湖水,碧蓝如洗的天空,如盖的香樟古树下,一个亭亭玉立的长发少女坐在椅子上专注地读书,这是我十几年前漫步于西湖苏堤见到的一副绝妙美图。当时由衷感叹,读书的女子真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完一本好书,犹如饮下一杯甘醇的美酒,酣畅淋漓、回味悠长。人生多繁忙,事事总相随,不是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去读书。读书贵在坚持,只有当我们捧出心中最为柔软的温情和最为细致的情怀去迎接书籍的墨香,才能有把握人生道理、体会人生价值的感悟。

 灿烂的阳光下,我翻开一本书,一丝熟悉的香气旋即飘散开来。忽而一阵风吹过,书页哗啦啦地作响,好似一条小溪在欢快地流淌,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绚丽的风景画,我尽情地享受这读书之美,思绪伴着情感在风儿的拂动下轻舞飞扬。尽管读书不多,但我仍欣赏并渴望融入这样一幅温馨美丽的画面:一个人的夜晚,倚靠在床头,就着橘黄色的台灯,手捧一本散发出淡淡墨香的精美图书。疲劳了,独步窗口看一眼夜色中的万家灯火;高兴了,将书重新捧起再次咀嚼回味刚刚读过的精彩文字,其感觉一定是妙不可言呵!





读书之妙

    诚若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尝谓读书之妙,首在熟读经典,增长知识。大凡所读之书,同属文化之要,可于去伪存真之,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历史因缘,时命多舛,大政纲要,久读诵,眼看心记,自然于中烂熟。知识渐增长,眼界随之开阔,自是世事明。

  亦云读书之妙,次在融通经旨,撰写己作。杜工部有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诚如斯哉。宁神展卷而揣摩,则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窥其精髓。甚或悉其良苦用心,续其文中未尽之意,补之展述所言不足。于字斟句酌之中,可从容检视,臻至佳境。事实陈述得张其目,逻辑推绎可循其轨,音韵跌宕可合其。长此以往,笔耕不缀,自然佳作频出。

    又言读书之妙,犹在安神养心。安神者,书中一,时光千年,动则风起云涌,壮怀越,静则流年似,草长莺飞。若无声映画,动静相宜,自有静谧调适。养者,展卷之余,全然忘却自,卷中事相溶,虽凡夫俗子,然一入书境,是非恩怨、多烦恼,功名利禄等尽过往云烟。于是乎,臆畅而心神静,意正而节操存。是故,心静自悠远,自强则坚实,操存若循,内省而不浮。

    古云,“立功立言立德”。功者,为为民,建功立业,言者,教益后世,著书立说;德者,经邦济世,引为己任。纵观史乘,凡古今中外,大事者无不以读书为基。尝言,民族之无文化则无希望,之不读书便无大。若是,读书足以怡,足以博才,足以立。多读书,读好书,则远离平庸、狭隘和张狂,提升涵养、质和素质。此何其之妙,必拥有广阔之生机。

    古今中外,有不少学问家用形象的比拟和生动的妙喻,论述了求学攻读的道理和方法,给人以深刻启迪。

    读书如铸钱。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把读书和著书喻为“铸钱”。他说:“我曾说今人著书之说正如今人铸铜造钱,古人从矿山中开采铜,而今人却靠收买旧铜钱做原料,前者铸的钱数量少,但品质精良;而后者不仅新铸造出来的铜钱质量粗劣,而且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了。我一年多来,尽管从早到晚读书,反复研讨,只不过考虑清楚几个问题,数量虽少,但却算得上是直接从矿山中采铜吧!”

    读书如蓄货。清代诗人法式善认为读书要像蓄积宝物一样,应当应有尽有多多益善,甚至不惜长途跋涉求得。当然,有了珍宝也不要炫耀于人,同时又不能闲置不用。读书如树木。法式善认为读书要像植树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在日月来往中,树木不知不觉地就会长大,拔苗助长,欲速反而不达。最初可能感到“掩卷了无得,心中时怏怏”,但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自然就会融会贯通,收获不小。

    读书如行踟。法式善认为读书如行远路,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时候,要勇敢地挺住,坚强地走下去,“半途勿休息”,“要从实地行,直造阳光城”。这样就一定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

    读书如将兵。法式善认为有了严明的纪律,军队打起仗来才能势若疾风暴扫灭敌寇。他借《易经》中的话说:“师贞丈人吉。”贞,就是正,正义之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树义”,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树义不制胜,不如不开帙”。读书若无正确的思想作指导,若不能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还不如不读。

    读书如捡粪。捡粪似乎是粗俗之事,攻书乃高雅之举,两者有何相通之处?著名杂文家邓拓在谈到治学读书时,用农民捡粪积肥的形象比拟,讲透了知识在于积累的道理。他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农民捡粪有两个特点,一是勤,二是广。”邓拓把这两个特点用在攻书学习上,使他的《燕山夜话》等杂文博大精深,知识面极广,深受人们所喜爱。

    读书如打洞。美籍中国学者杜维明教授读书有方,采取的是:“打洞法”。他说:“英国学者柏林说过,作学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狐狸打洞式,接触面广;另一种是穿山甲打洞式,钻得深。这也可以用来说明读书的方式,而我采用的是穿山甲方式。”他系统反复地读四书五经、程朱理学著作,手不释卷,百读不厌。他说:“当然,我也不只读一类书,为了吸取更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也读其他各种对我有用的书,只不过是采用一目十行的连读法,狐狸式和穿山甲式两种方法并不相斥。”

    读书如碎骨。把看书求学当作“碎骨”吸收、消化,是美国大作家杰克·伦敦所创。他对自己精选的书籍,读起来异常仔细。读完后,常把书中的重要观点和名句佳辞写在纸条上,并插在各处,便于阅读记忆;他还将读书卡片装在口袋里,这样,刮脸、穿衣、上床和外出时,都可以随时阅读。评论界在谈到他读书时说:“他读书不是用小巧的撬子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狠地舔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读书之妙,妙在可以修身,虽三十刚过,职业病全身都有,工作家事,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吃罢晚餐,一人躲进书斋,没有公差烦你,少了家事扰你,捧一卷经书在手,一杯茶、几中烟卷,通读流览,精咀细嚼,全凭自己的兴致,没有牌场上的烟味臭味,没有麻将桌上的喧哗、喧闹,可以站、可以坐,也可以半躺,在那种环境、那份心境中,紧绷的心弦松驰,敏感的神经懈怠,劳累离我而去,疲倦对我挥手,书是灵泉,止我干渴,书是圣果,充我饥腹,书是灵丹,替我活血化瘀。

  读书之妙还妙在犹如旅游。虽渴慕名川大山,却因袋中羞涩,而难能如愿。书却能把我带进山水之间,天南海北、国内海外、天堂地狱、现代的都市,、古老的遗迹,只要摊开书本,皆可深入其中,一饱眼福。我去过紫禁城,看看摆设、听听介绍,太没意思了。而翻开书,老佛爷又复活了,一言行,历历在目,那不是读书,那是在看一部大戏,而且尽可反复欣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受清规戒律约束。这怕是身临其境中,永不能体悟出的快乐,永不能享受的从容。

  读书之妙,更妙在可以养性。关上了门,就断绝了红尘世俗,不是有想不通的抱怨、解不开的疙瘩吗,翻开书吧,听伟人们的侃侃而谈,那些美丽的灵魂、高尚的品德,染我儒我,不知不觉地点化我。多少年历史的总结,多少人生命的代价,教我悟解了生命中的道道玄机,让我看透了爱和恨、有和无、得和失、生和死。人生苦短,不要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能活得洒脱快乐。是书,让我心平气顺,让我日趋完善,日趋闪出光泽,做到是非恩怨随风付诸一笑。

  就因这种种妙处,我才爱书疼书,和书形影不离,离开了书,怕就不会有那平平凡凡却实实在在的的我了。愿余生以书为友,只要书不嫌我一身穷气。   

读书之境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呢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相反之,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中特有的韵味,进入乐之境。

  我认为,如果想达到乐之境,那么就得先要忘记苦境或者也可以说是在苦境上提一个等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也就不能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数人说读书苦,没有任何异议,而且乏味。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于积极性;但是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独有的乐,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全在与外界因素, 主要是我们的心境。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整理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在我的经验中,总结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心灵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那样豁然开朗。只有用生命,用心灵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这样也不会辜负那些用心血写书的作者。因此,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才会阔宽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思维才会更加细密,有不同的胸襟和见识,有美丽者不及的美丽。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今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因为输不起,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因为承担不了,太怕孤独。就像我父亲说得那样:分数与读书时有联系的,分数低绝不是因为别人书读得太多,而是自己读得太少。

所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心去读,去寻找书中的奥秘与乐趣。

少年读书如春郊新绿,翠柳扶风,欣欣然一片青青之意。一字字一句句如行云流水般从眼底心头漫过,留下悄喜,留下轻愁,留下一份无言的感动与感慨。读朦胧的诗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婉约的心绪随黄昏的柔风融入斜阳最后的笑靥;读纯情的小说如月下闻琴,泠泠之间漫浸满地斑驳的松竹之影,或心动,或心痛,点点滴滴的青春在心底汇集成流淌的花溪潺潺;或读一些明净的散文,如五月的田野怡红快绿,在浩荡的长风中驰心骋怀,激扬着生命中最初的豪情,如云上之鹰,一片天高地阔天遥地远。

  中年读书如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淌下最初的汗水,换来最后的微笑,播下勤奋的种子,收获甜美的果实。读时一字一句无不经心,如一粒粒种子沿路洒下,蓦然回首间已生长成一片葱茏。少了一份明快轻松,多了一份沉思凝重,掩卷瞑目,回味悠长。再张开双眼,顿见一片灿烂,那些千株万株的绿苗,猛然间便开出了千朵万朵的花。于是于欣喜中窥见了人生的妙谛,那一卷卷的书,竟描绘出了一个最美的世界,与成熟而略带沧桑的心交相辉映。

  老年读书如空山月明,洗尽铅华,留下的,只是一种超然的心境。若一叶轻舟浮于万顷波涛之上,徜徉于万物之表,笑看风波汹涌,足底繁华恍若浮生一梦。此时读书的思想极为深邃,如雾起水上,山云出岫,或出尘,或入道,恰似月中之桂,迥而无尘。历经了一生的尘世劳碌,渡尽劫波,那种纯粹的心情与书卷中深蕴的哲理相结合,于是大彻大悟,方能在月照中庭之时,以恬然的心境笑看花开花落。

  世事茫茫,令人劳心费神,也许只有读书的那一刻才能拥有最平和的心境。故此,就算生活再艰难繁忙,只要能在某个有月临窗的夜晚,让书香悄悄地浸染梦境,那么,就像在天空绘上白云,就像在海上点缀风帆,艰难的一切便忽然充满生动的意义,从而也便有了铮铮的勇气与力量。

  其实,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部长卷,有泪水,有感动,有微笑,有彻悟,走近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许许多多生动的情节来。在某个你不曾在意的时刻,也许有人在默默地阅读着你,你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也许便会感染某个人的心灵。所以在阅读别人的一生之时,也要写好自己的故事,使自己无悔,亦使他人无憾。

所以说不管典籍浩如烟海,只要能读懂自己的人生,生命中自然便会溢满智慧的清芬。

读书是素来是一件雅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此中说法对书的推崇可谓极致。对于不怎么读书之人看来是嫉妒羡慕的事情,往往就赌气的说读书无用。

  一个喜欢读书文字,并且理解文字的女人,她给的印象一定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譬如林徽因,张爱玲,毕淑敏等等。

  读书非现在学校之读书,现在学校读书最多也只是读书之低级之境,我看来读书的境界有三。

  那种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看报纸,了解报纸的新闻,了解报纸的奇闻异事。只是注意事情的发展、经过到结果的情形报告,这样的读书,或者说这样就不是读书,要是降低要求的话,这种读书是读书的最低的境界。恰如喝酒,邀几个酒朋,叫一桌饭菜,喝一个杯盘狼藉,此乃下等喝酒。

  抓一把书过来,无关何书,拿起便读,读后一扔。没有深入的思想咀嚼就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般,然后不知所云的告诉人说自己看过这本、那本书。或者略懂文理思路,知晓半点文章之意,而无己之独特之见。如此是读书二等之境。如喝酒,三三两两围坐一桌,上几道花生米和豆腐干,相互一笑,谈笑风生。

   宋人苏轼的朋友黄山谷,有云“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已经是一种习惯,深刻的融入自己的生活里,自己的言谈,自己的做事的态度,自己的对人的友爱,全然好书中点染。

  花前月下,清风徐徐,夜深人静,独自坐于小楼前。一桌,一椅,一壶酒,桌中书本三两本。人往那一坐,独自享受着书里的思想火花,妙绝处,只听大喝一声好,遂对酒当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手舞足蹈,竟忘了,黎明且至。

读书无目的,只是体悟书中乐趣,念书里之妙处,品书中之神品。无功利之扰,忧愁害于身,至纯之境乃为读书之佳境。

读书还有诸多的各种“三境”之说:

王国维的“三境”说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这是大凡有心读书者必须达到的第一层境界,即当志存高远。首先你要胸怀大志,只有心中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才能读好书,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去攀登一座座高峰,去创造一个个奇迹。因为它,才有了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伟大历史功绩;因为它,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魄人心魂的诗篇;也是因为它,才有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思……

  ( 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说的也就是读书的第二层境界了,即贵在持之以恒。“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治学也是如此。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试想一个比人的生命还要漫长的读书、治学过程,如果不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又怎么会又什么大的收获呢?清代学者包世臣就曾言要用自己一生有限的时光去读尽天下无限多的书。可见古人读书之恒心。“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些无一不说明了读书需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经过了志存高远的第一境界和持之以恒的第二境界,便可水到渠成的进入第三境界,也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即成功之境。进入此境界的人,读书便成了一件愉人心灵、矫人思想、博人情感的事了。如果说第一、第二境界事好学、苦学之境,那么第三境界就升华为乐境了。你可曾听到苏轼路过时,摘取的大江东去的豪迈;李白路过时,取走的长江奔流的浪漫;你可曾看到柳永路过时摘取的幽怨的柳;鲁迅路过时拿去的深沉的夜……这些都是入成功之境的读书人所留下的深深足印。

读书有新三境:

  读书,亦即从语言文本中获得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技能技巧。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涵养着我们的精神。对于一个文化人而言,读书应与人的生命相伴随。读书之境有别,所得知识的多寡也就不同。

  一曰爱读。对书籍情有独钟,对文字有浓厚的兴趣,喜欢白纸黑字间氤氲的油墨香,将读书当作生活工作的一部分,犹如一日三餐一般不可或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三日不读书便觉生活乏味,灵魂空虚,面目可憎。读书不为评职称,不为拿文凭,摒弃世俗之功利色彩。书不是用来标榜高雅的摆设,案桌有书,枕侧有书,沙发有书,茶几有书;读书不必选择地点,端坐于办公桌旁可读,卧于床上可读,立于树下可读,蹲于厕上可读,候机室可读,舟车上亦可读。腹鼓时读书,书是助消化之良药;腹饥时读书,书是疗饥的面包;欢乐时读书,书是兴奋剂;烦恼时读书,书是忘忧草。此为读书第一境。

  二曰会读。世间书如沙如蚁,各种各样的书不可计数,书无涯,人有涯,以有涯之生命读无涯之书,应当懂得自己选择书来读。我读我喜欢的书,是名著经典也罢,是无名之辈的作品也罢,关键看自己是否喜欢。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需要的读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出书频频的时代,这样一个热衷于炒作书物的社会环境,书有没有阅读价值,就像老师评学生的作文,看上一段或几行文字也许就可判出个八九不离十,即便遗珠,也不必有憾,卷帙浩繁的书册,多的是珠,失之此珠,得之彼珠,不亦乐乎!

三曰创新地读。阅读是借助文本和别人对文本的理解,不是迷信文本和评论家对文本的解读,要敢于批判,推陈出新。阅读不是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文字的跑马场,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信息。易卜生说:“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前苏联学者鲁巴金认为:“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阅读应该是一种再创造,应该是自己主动去探索,走出一条路子。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又不拘泥于书。唯书本是从,唯权威是听,则“尽信书不如无书”。要不唯书,敢于质疑,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如果在读书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将自己的看法拿出来与他人交流,则谓之创新地读。眼下一些名家对名著名人敢于提出不同于几成定论的东西,我们对他们的观点可以持怀疑的态度,但这种读书精神却让人感佩。

神游,神交,神合——阅读三境    

  神游:阅读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览胜。或许是古朴的园林榭吧,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或许是茫茫的大漠孤烟,晃在天际的驼影,兀立夕阳中的遗城;或许是南亚的海湾,榴梿让你畏怯,椰风让你沉醉……读到感叹之处,你会情不自禁地折页、划线、批注,就像游客在胜境之处留下“到此一游”。    

  神交:“神游”仅是阅读的浅层,“神交”则是阅读的另一番境界。你坐进了巴尔扎克的书房,一边烤着壁炉里的火,一边嘬着他的黑咖啡,听他给你讲“欧也尼?葛朗台”,讲“高老头”,讲“斯邦舅舅”。你把层层裹着的人性在你的面前层层剥开,于是,你就看清了什么是自私和贪婪。你结识了普希金,你和他对坐在涅瓦河畔,一边听着波浪翻涌一边喝着啤酒,于是他就用诗句来抚慰你的受伤的心灵:“如果生活把你欺骗,不要悲伤不要气愤。在苦恼的时候需要镇静,那快乐的日子,相信吧,定会来临”。你和普希金讨论什么是爱情,普希金会把珍藏在心底的感情拿来和你分享:“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如同昙花一现的幻影,如同纯洁的美的化身……”这是精神和精神的对话,你的精神和作者的精神就像两个忘年的好友,一见如故,无拘无束,陶然沉醉,乐而忘返。    

神合:神交的累积和升华,可能会让你达到“神合”的境界。如果“神交”还是“你和他”的话,“神合”就会变成“你就是他”了。你和海明威“神合”了,在人生的大海里,你就是那个即使拖回空空的鱼骨也永不言败的老人。你和海德戈尔“神合”了,“信仰的真正的生存的意义便是:信仰=再生”。你在你的生活的每一个章节中都看到哲学的生存与思考。你和米兰?昆德拉“神合”了,你会用同样的姿态对待“不朽”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如果是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中臻于阅读的至境。

关于“识书”,也有三境。即“真像,不像,好像”。“真像”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性”;“不像”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理性”;“好像”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悟性”。感性是本原,理性是拓展,悟性是变通,经此三境,“识书”自当精妙绝伦!

  读书要志趣、有志向、有气象。这也是“读书三境”。为自己读书,为家族读书,为天下读书,就是志趣、志向与气象之别。无论哪种境界,上述各类“三境”都能涵而概之。不过,为天下读书者,不妨借鉴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来恢弘自己的读书“气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喻学海苍茫,自感不足,目标明确,决心读书,气势浩荡。“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表现读书中不畏艰险,斩关夺隘,所向无敌之豪情。“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比喻读书后见识大长,知古博今,通晓人间正道。 

  开卷有益,渐入佳境,永无止境――三境终解    

关于“读书三境”的触类延伸,还有许多可以忝列。罗织之际,蓦然想到jin天是全国读书日。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愿我和我所有的朋友天天都过读书日,人人有书可读、热爱读书、学以致用,做到开卷有益、渐入佳境、永无止境——此为“读书三境”的终解!

还有这“三境”:

第一境界:告别蒙昧。即“人之初”,“小儿时节”,开蒙读书。正如一首歌中唱的“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所有在校读书阶段,都可算为读书第一境界。经此境界,人就告别了蒙昧而成为文明人,同时也为第二境界做好准备。

  第二境界:经世致用。从学校毕业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在某一个岗位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工、或农、或商、或兵、或科研、或文学艺术。这个过程中,一边凭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改善书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更新知识而进一步读书。如此,经世致用即谓之读书的第二境界。这一境界最能体现读书的功利主义。

第三境界:完善自我。人要有精神追求,要过文化生活,要追求人类整体的进步,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自觉地追求知识,汲取营养,不断地完善自我,所以,除了“经世致用”以外,还要排除一般意义上的“功利主义”,为求得自身不断完善而读书。这该是读书的第三境界,亦即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能的境界。追求这个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地、不知疲倦地读书、求知,把读书视为工作之余的第一需要。“宁可食无肉,不可案无书”,“人间自是有书痴,此事不干名与利”,此之谓也。

“少年读书,人生百味不谙,英雄气盛,多生狂气、霸气、傲气;老年读书,世事沧桑阅尽,垂老迟暮,多生哀情、怨情、悲情。”但若你真正进入了读书之境,心中便少了一份狂妄,多的是一份宁静。心中便会少了一份悲情,多的是一份平和……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

  一本说  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

  二分说  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 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

  三遍说  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

  四多说  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

  五到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现代文豪鲁迅再加上“脑到”。五到俱全,乃读书良方!  

六字说  法国哲学家卢梭把读书归纳为“六字”:储存、比较、批判。

七录说  明代文学家张溥之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每读一篇佳作,必抄录之。录完,默读一遍便烧掉;再抄,再默读。反复七次,永志不忘。

  八面说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自称读书“八面受敌”。一本书分作几次读,每一次探究一个方面,方方面面掌握了,自己写文章就能多角度联想,挥笔自如。  

  九审说  现代文学史家陈中凡研读古书“审谛九事”:别真伪,识途径,明诂训,辨章句,考故实,通条理,知家法,察史实,知流别。  

十目说  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

各家之说,均有其存在与借鉴的道理,可供我们读书人在读书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应用,不可拘泥,只可贯穿其意而实施自己的率性读书,方可读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读书之趣  读书之趣,趣在读。不读怎识趣?         读书之趣,趣在快乐。读书读出快乐来,应该是真正领会了读书的本质。读书的快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只有感到了快乐,才能如饥似渴的寻寻觅觅去借书、抄书、淘书、买书。借书读得最认真,有点空就读,一丝不苟,一行不拉,一字不放,唯恐还了书后悔没有细读;抄书读得最扎实,争分夺秒,夜以继日,抄完之后,几乎背熟,眼睛红肿,心里快乐,就像自己完成了一件杰作;淘书读得最辛苦,一本本的看,一册册的选,虽读得不仔细,但大致也要过过目,书山书海,攀登一次遨游一次,累得可以,但淘到好书,感到满足;买书读得最长远,反正是买的,什么时候读自己安排,不时翻翻,有空看看,有时从尾页向前看,有时翻到哪里读那里,好书读得快一些,认为不对心思的看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读书之趣,趣在收获。除了在社会上获取感性的知识外,人的理性知识应该大部从书中取得。当你读书有所收获的时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当你读书解决了一个问题的时候,像放下了一副重担,全身心的轻松愉快。体会到读书快乐的人,不可须臾无书读,就是如厕也是手不释卷。宋朝诗人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思想的“活水”从何而来?就是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补充营养,思想源头才能不腐不臭。想想看,如果“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还怎么在社会中混日子?自己也会羞于混迹其中。         读书之趣,趣在追求。读书可以知道自己的无知。我在阅读的时候,常常觉得心里发虚,社会发展之快,知识更新之速,令人眼花缭乱。越读书越觉得提不起底气来。如果泄气了,甘于“无知者无畏”,那也毫无办法。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自己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墨水,自己最清楚。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进步。读书是弥补无知的最好渠道。与高等学府无缘,在社会大学深造。读书使我慢慢攀登在“十八盘”上,仰望“南天门”,梦想登临“玉皇顶”。有追求,才有动力,读书就产生动力。 读书之趣,趣在气质。我们说有的人气质高雅,令人见之肃然起敬。这就是读书修养的必然表现。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谈吐文雅,气宇轩昂;衣着朴素,自然得体。虽不穿金戴银,但那隐隐透出的一种高贵气质,是没有知识的人也学不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减少冲动,克服浮躁,读书使人的品质日臻完善,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读书是在别人的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爱书的人,读在其中,趣乐无穷。  第一趣可用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这是一种苦趣。读书是一件苦事,对于那些刚刚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来说,读书就是吃苦的开始。除少数天生与书有缘的读书种子会主动亲近书外,多数人都是在老师父母的压迫下,把读书当任务来完成的。因为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中便充满了种种痛苦。我读书时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那是个饥饿贫穷的年代,除了忍受冬天赤脚上学的痛苦外,还要忍受饥饿的折磨。然而苦中有趣,不说上学路上采花扑蝶掏鸟蛋,单是小小的课本上就有无限的乐趣。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们使用硬币在课本上“印钞票”,或者用蜡笔给书中的人物“添姿加彩”,三涂两抹,书中那些年轻的帅哥靓妹便成了红发蓝眼的外国老爷爷老婆婆了。  第二趣则可借秦观《好事近》中的“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来形容,这是一种乐趣。读书犹如在山道上行走,正当寂寞冷清时,突然进入一个优美的境界。无论内容怎样博大精深的书,初读时,由于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时空交错变换,情节跌宕起伏,表现手法怪诞诡谲等原因,常常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眼前的景象渐渐分明起来,我们不仅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熟悉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音容笑貌,还心系书中的主人公。读书的乐趣就在沉醉书中,我们可与老庄一起坐而论道,与孙悟空一起大闹天空;与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与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与铁道游击队员扒鬼子的火车……当我们神游书中,物我两忘时,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快乐啊。第三趣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形容最恰当,这是一种志趣。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一点浩然正气,如果说,人有灵魂的话,正气就是人的灵魂。中外古今,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其作品都散发着浩然正气。明人归昌世说:“画竹不惟有气,亦兼有声”。他认为明代画家朱鹭画竹“奋袖而成,勃勃有气,观其画”,则有“怪石危干,飒飒欲动”之感。人品从何而来?从书中来,读书不只是消遣,还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书中不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有浩然正气,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文天祥要“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板桥、苏轼诗、书、画三绝,多才多艺。读书人就是要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升华自己的人格。读书是一种乐趣,此趣犹如饮芳醇甘冽之酒。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灵机一动,读书之趣将启。正如林语堂所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也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同趣字得来。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趣字有关。”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日夜身处于图书室,一边啃干冷馒头,一边全神贯注,查阅书籍,不以为苦!这有趣故事在国人中已传为佳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机是趣之内在强大动力,趣之浓使人生发了痴,痴心读书比比皆是,如巴金在《我的幼年》中所言:“天下第一乐事,无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我只有在书本上去寻找朋友。”再如画家王冕,在少年时一边放牛,一边坐在柳荫下看书。        兴趣不分时空。一个虔诚有趣的读书人,不论在校内校外都可以读,也不论春夏秋冬。曾国藩在家书中答复他弟弟想到京师读书以求深造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承皆可读书。”欧阳修自承最佳的读书时候乃是“三上”,即:枕上、马上、厕上。“两脚踏东西文化,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所说:“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与地点而言,简直是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边。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一年四季之中也自有不能读书的充分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冬来真迅速,收拾书包过新年。        兴趣因人因阶段而异。宋代某大儒在提到《论语》时所说,读《论语》的人很多,有的人读了之后,一无所有,无趣;有些人对其中某一、二句略感兴趣,但有些人则会在读了之后,手舞足蹈。一个人不同人生阶段读同一本书,可以得到不同的收获。在三十而立读《易经》所得到的滋味淡,在不惑之年所得到的滋味浓,在知天命之时人生阅历更丰富时所得滋味如原汁原味,十分纯真。读书之趣是求知的内驱力,是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是精神生命的源泉,因此,我时时处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不释卷,津津有味,坚持不懈地读书。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迷上了读书。我爱读书,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对我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蓦然发现,读书之趣千千万……        读诗之趣,在其意蕴之美,音律之妙。我爱婉约之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我爱豪迈之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诗之韵,让人感到了人生之情调。        读散文之趣,在其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喜欢散文,是因为它能磨练我的意志,舒展我的胸怀,启迪我的神志,能激发我的追求……在那轻柔委婉的柔波里,徜徉其间,让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读小说之趣,在其悬念之美,人情之美。喜欢小说,是因为它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不知不觉中,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哀伤,为有情人历经艰辛而终能花好月圆而喜悦。在小说的世界里,有着博大的胸怀和美好的心灵,这些都扣动着我的心弦。        置身一方有书的天地,可以让你暂时摆脱世俗的纷扰。把你的灵魂浸入其中,尽情享受。在这里,你会读到种种神气,读出无数坎坷,读明世事哲理,读懂世间奥妙……            快乐的日子里,和着乐曲低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哀伤的日子里,“花自飘零水自流”会在日记中留下一页,夹起那段时日的无尽泪水和优美伤痛;落雨的日子,细细品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甘美的文句扣动着我的心扉;夜晚时分,静静地与冰心一起品味《人生的感觉》,与罗兰交流《寂寞的感觉》,或许泰戈尔的“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砺,才能创造人间的天堂;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人间的绝唱”会激起你明天的斗志,昂首挺胸,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起点……        读书的日子不会无聊,不会惆怅,不会迷茫。在这里,就像蝴蝶拥有花丛,白鸽拥有蓝天,海燕拥有大海,你会拥有璀璨般的明珠,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家园。        读书,读许许多多的人生,在只有一次的生命中,解决了那么多的困惑,迎接了那么多的挑战,进行了那么多的尝试,这正是读书的力量。伴着心静如水的自我,在平淡中品味出人生的精致。        漫步于书的园圃,徜徉于书的殿阁,发现了书的千千万万的趣味。        愿你我都常置身一方有书的天地,常常沐浴书的灵光;让我们在得到寄托的同时,也得到重塑! 
      读书如登山  星期天,爬上四百多米高的紫金山,俯视南京,长江变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江北的老山,变成了绿色的小丘,城里的高楼大厦成了火柴盒,心胸顿时开阔起来,真是“登泰山而小天下”啊。忽然想到读书,大约也同登山望远一样,欲领略“无限风光”的美景,就必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不到长城非好汉”决心和勇气,奋力攀登,才能见人之所未见,闻人之所未闻。  笔者以为,书就是山。古人早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中国发明文字的初始阶段,其载体是甲骨、竹简和木牍,按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将万卷书摞起来,肯定像座小山。  其实,读书就像爬山。书籍是用一个又一个字词连接起来的,以记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四书五经》、《史记》、《四库全书》等为例,不仅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而且历史事件跌宕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加之古代文人多“语不惊人死不休”,文章千锤百炼,言简意赅,且如《千字文》言:“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所以对于我等文言功底较差者,读起来如登山一样费力。再者,读书多读前人书,前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状况,语言环境与现今大不相同,理解起来肯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发扬亚圣孟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精神,视读书如登山,由下而上,步步登高。坚信“书越读越薄”的道理,使看似清闲的读书过程,变成穷究其理、奋力攀登的过程。只有树立起这样的精神和毅力,才能不断接近峰顶。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先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可以使人察古知今,明辨事理,处变不惊,心胸豁达,志存高远,应时而变。同时,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浩浩然扬君子之风,卓卓然做有识之士。若如此,什么名啊,利啊,愁啊,喜啊,悲啊等,都不足以动摇自己的心志。由此也就能够体验到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心理感受了。  书,读着读着,便有了和登山一样的感觉。要爬上那一座座书山,需要付出的是执著和汗水。   你心中要有个目标,不然,你只能在书山中瞎转悠,转了半天,你也许连下山的路都找不着了。光凭着一股子冲劲不行,得耐着性子慢慢来,不然,一旦力气用完,你只能爬到半山腰就止步不前了。守不住寂寞也不行,山林本身是寂寞的,只有孤独的行者才会安于在书山中攀登。勇敢的登山者不是功利者,不图名利,远离喧嚣,勤字当头,才能在书山中徜徉。当然,你也可以坐缆车登上山顶,但那样你会少了许多趣味。这就如同浏览书本一样,你只有印象,全无体会,那是囫囵吞枣,个中滋味无法体会。真正的读书者,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那一本本书仿佛就是登山的台阶,你要把它们踩在脚下,才知道它的分量。这就好像是泡了一杯香茶,口含几枚蜜饯,缕缕清香,丝丝甜味,你会品得有滋有味,其中的乐趣是无穷的。   那一本本书又是一座座山,读不同的书,就是登临不同的山,景致各不相同,但却各有韵味。读柔情闲适的书,你仿佛泛舟桂林漓江,听杨柳岸晓风残月;读古朴凝重的书,你好像跃上黄土高原,高唱黄河之水天上来;读激情昂扬的书,你像是登上珠穆朗玛峰顶,仰天长啸,壮志凌云;读史书,你如同来到北京、南京这样的古都,尽抒远古之幽思;读禅书,你好像真到了五台山烧香礼佛……   书山上景色万千,虎啸猿啼,鸟语花香,涧流飞瀑,老树新枝……洋洋大观,充塞于眼,不绝于耳。经历了太多的迷茫和喧戏之后,游历于书山,一个“充实”便在你心中翻腾,有如胸中有丘壑,你会发现你完全主宰了自己,不再是红尘之中那个为名利疲于奔命的你了,其中的领悟是无尽的。   读不同的书,就是看不同的山,山看得多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考虑问题、做起事情就会周到得多,你不会站在一个点上被憋死。在书山中行进,许多时候你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慨,甚至是绝望,但你若坚持下去,你终究会遇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曙光。   其实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读书叫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永不停息,前面就是希望,前面就是梦想。书读到一定程度了,正如山登绝顶,看待事物的眼光会更高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便会油然而生。   读书如登山,登山必有苦,苦中必有甜。善登山者,才能从书山中品尝人生百味。   山不在高,只有登起来才有切身体验,"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书不在多,只有读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书在那里,这是最简明的解释。  登山时而平缓,时而陡峭,这是山的节奏;读的书时而舒缓,时而峻急,这是书的节奏。登山有时鸟语花香,芬芳无限,有时驻足观望,边走边想;这是书的情趣;读书有时心花怒放,有时暗自哀伤,有时沉思默想,有时豁然开朗,这是读书的乐趣。  登山涉险时要小心谨慎全神贯注手脚并用五体投地,这是山对你的考验;读书难解时要寝食不安手足无措屏息凝视殚精竭虑,这是书对你的考验。  登山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否则定会心悸气短,前功尽弃;读书过程中要耐心求索,否则定将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登山有掏空自己的感觉,那时一定要坚持忍耐,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读不下去的时候,那是一定要静下心、沉住气,因为“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   登山前看山是山,在山顶看山不是山,下山后看山还是山,“慢慢走,欣赏吧”看,那山;读书从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就如同爬山的从山下到山顶,再由山顶到山下,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书却已在我心中。  北方的山凝重、朴素、一览无遗,像建安诗文的风骨,沉郁苍凉;南方的山秀美朦胧,像婉约派的诗词,含而不露。雨后的山像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清爽;雪后的山像柳宗元的文笔,清幽孤冷。泰山的端庄磅礴像中国的史书,厚重正统;黄山像中国的野史,气象万千。华山的险不像李贺吗?剑走偏锋,想象环生;庐山的奇不像李商隐吗?横看成岭侧成峰。此外,《易经》不正如神秘的梅里雪山吗?令人神往却不让人登临。四大名著不正是珠穆朗玛吗?巅峰之作堪比世界屋脊。  读万卷书,登万座山。      读专业书    文人的霸道常令人佩服。像大名鼎鼎的兰姆,居然把除文学书之外的书统统判定为“非书之书”一笔沟销。余生也晚,已处在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专业又是在文史之外。于是,读专业书便“别有别番滋味在心头”。      读专业书时常常感到很无奈。有时是为编写讲稿。从图书馆中背回相近档次的教材十余种,粗略翻翻,似乎大同小异;要想不落俗套,只能挖空心思弄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大有取法其中却欲得其上的意味,其实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为写论文,需要引证观点,或者核对公式,有时甚至仅是弄清页码,便在书库中东奔西走,小心寻找。毫无探索真理为人类工作的自豪无畏,倒有手捧饭碗的诚惶诚恐和小本生意的斤斤计较。更有甚者,读着读着,有时走火入魔。忽然想到这种玄而有玄的东西,固然可能是众妙之门,却更可能是大而不当,全无用处,与人不能经世致用,与己不足安身立命。仅仅是种智力游戏,与下棋打牌无异。      读专业书也可能很精彩。读完每本专著,都是面对挑战的心智的胜利。开始时全然不懂毫无头绪或似乎全懂不得要领,漫漫地思路渐通而疑点仍存,终于是了然于胸融会贯通。这种喜悦与攀上顶峰的登山运动员的感觉异曲同工。读优秀的专业书,也是美的享受。自然的和谐统一,数学的深刻简洁,逻辑的精确庄严,透过繁杂枯燥的技术细节,尽收眼底,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是“析万物之理”,更是“判天地之美”。读专业书,还是养生之法。沉潜其中,心无杂念,儒家之心斋,道家之坐忘,释家之禅定,气功之入定,诸多体验,俱可在读专业书中得之,不亦快哉!      当代社会,来去匆匆,难有“寒斋吃苦茶”的工夫与兴致。细细品位读专业书时的感觉,倒有些相似。昔日参禅,了无所悟,现在倒有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专业书何尝不如此。“谁谓茶苦,其甘如荠”。  其实如何阅读专业书籍也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难题。  以前阅读的时候,我进满足于或得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甚至有时纠缠于细节而看不到作者整体的思路和行文的脉络。  所以很多时候,我得到的知识是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是零散的,经不起推敲的,是表面的,没有源头的。  很多时候自己紧紧满足于名词概念的识别和观点的记忆,满足于作者说了什么,而不去追究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作者说得对不对,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是很要不得阅读方法。  现在我在尝试,尝试着看到著作的整体,而不局限于细节;尝试着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东西,而不局限于表层;尝试着扩展阅读,追本溯源。         阅读专业书籍时最主要的理清框架,清楚的知道每本书讲的重点,并了解有哪些是自己需要重点理解的,而速度并不太重要.最好的办法是做成思维导图.可以做成多张思维导图,一个是整本书的结构图,另一张可以是整本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同时要注意阅读专业书籍时,速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哪部分对你现在所遇到的问题有用,而这部分才是你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在专业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