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好莱坞会员号共享:听‘洪爷’讲传统:老北京的涮羊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0:39:18

',1)">
国家授时中心 标准时间
辛卯 贰零壹壹年【兔年】
',2)">



转载
北京人,从小到大都在吃涮羊肉,可我们吃到的未必是传统的涮羊肉。拍友里的美食家‘越走越远’,如约一个零下6度的晚上,去了北下关‘艺海商务酒店’的后门,学院南路33号的‘洪运轩’海淀店,真的难得此行,我不属老北京,也对羊肉兴趣不大,但确实会在吃中受教,并在老北京的话语中笑逐颜开的离去,原来就这‘涮羊肉’,居然有那么些娓娓道来的老北京典故...
1947年生人的洪大才,人称‘洪爷’,回民,洪运轩的掌门人,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声音洪亮,涮肉店不是所谓的老字号,但却是传统涮羊肉的守护者。父亲为当年老字号的‘东来顺’效力,弟弟后来也继承父业加入了‘东来顺’。机械专业出身的洪大才在父亲和弟弟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始单开炉灶“玩”起了涮羊肉的传统,这便是现在的洪运轩。



洪爷始终守护着传统的北京清真涮羊肉。他开的涮肉馆洪运轩馆子不大,却因保持着北京传统涮肉引来了不少明星名流,洪爷对来名人的说法:“别问我谁来过,要问谁没来过”...
他认为自己的涮羊肉比1978年后的东来顺要正宗,无论从形式还是制作工艺上。洪爷的父亲是东来顺的厨师,那时信奉用品质说话:人叫人低头不语,货叫人点首就来,深受父辈影响,洪爷的馆子不做广告不做宣传,全靠口口相传,十多年来虽然换过几次地方,而且都不是闹市,但一直生意火爆。



洪爷说,第一代涮羊肉切肉机器是由他的母校和东来顺于1978年共同研发的,这也是他为何一直坚持机器冻切的情缘,并且洪运轩一直坚守的也是70年代东来顺的标准和水平。
“北京话很生动,涮你就是骗你白跑一个来回,一开吃叫涮,二开吃叫溜,三开再吃是炖,没完没了那就不是涮了。”关于涮羊肉的起源,洪爷坚持“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发明的”这种说法。洪爷指着桌上的涮锅说:把锅盖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蒙古包,而锅盖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骑兵的军盔,现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
马可·波罗游记上记载,他在元大都皇宫里吃到了蒙古火锅,所以英文法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韩国人则把涮羊肉直接说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对于现在流行的涮羊肉吃法,洪爷表现得很不屑,他说涮肉是从蒙古族宫廷传入满族皇宫的,是御膳,吃法自然是每次夹一两片,绝不会把一整盘倒入锅中…



洪爷颇能讲些老北京涮羊肉的历史典故。羊肉分生吃熟吃两种,生吃蘸酱油、芥末,居然也好吃得让人欲罢不能。推荐极其有特质的‘半边云’:生吃羊肉。那小料,是每位8块,之后随便几碗都行了。
洪爷的涮肉馆吸引了八方食客,但他却“不敢妄称美食家”,洪爷说他只是个普通人,对涮羊肉有点研究,而且“对美食的兴趣远不如对桥牌”。好的羊肉装在盘中,“盘子立起来却不会往下掉”,这是洪爷传授的鉴别羊肉的方法。
洪爷现在几乎以店为家,每天中午的时候到店,跟慕名而来的客人讲讲涮羊肉的历史和讲究,下午休息会儿,到了晚饭点继续容光焕发地与各种人侃大山。



洪爷自称不敢妄称美食家,因为“做美食家最需要的是时间而非钱”。他说他只是个普通人,仅仅对涮羊肉有点研究,比如在他眼中,涮是种生吃法,讲究快,现在因为怕羊肉里有寄生菌,所以不再强调这点。
一般人们习惯叫北京涮羊肉,实则应是北京清真涮羊肉。这是因为在北京最初全是回族开的饭馆才有涮羊肉。如东来顺,又一顺等清真饭馆。现在很多饭馆都有了,但要吃地道的还要去清真饭馆。
好处一,就是羊肉好,,他可以做到干盘清汤,放羊肉的盘里不能有水更不能有血水,那是死羊或不是阿訇下的刀,而锅里的汤不能出沫,要越涮越清,只有这样才是好羊肉,绝不能有添加剂;
好处二,小料保持了可以根据各人口味来调,有油麻酱,腐乳,韭菜花,料酒,鱼露,酱油,醋,辣椒共八种,外加洪爷自配的香料,大家自配,吃时要少放勤换,保持永远刚吃的感觉;
好处三,洪爷的口号是欢迎吃肉但不吃羊肉的人来,保证你能吃这里的羊肉,有一款叫磨档的羊肉,不但可生吃,更是给不吃羊肉的人吃;
好处四,在那里吃涮羊肉还有一个最大的收益,就是洪爷会讲很多饮食文化和老北京的人和事,诸如北京烤鸭的由来,宫廷的饮食,伊斯兰的教义等等;

关于调料,靠老七样出彩:
传统应是将八碗调料同放于一托盘呈在饭桌上,服务员按客人要求现场调制,客人也可按口味自己动手调制。原则是重味的少放、清味的多放,爱吃的多放、不爱吃的少放,以求均衡。换料次数要多,做到“少兑勤换”以保持新鲜口感。
料能满足众口难调。传统涮肉调料是“老七样”,腐乳、芝麻酱、醋、酱油、鱼露、腌韭菜花、辣椒油。其中鱼露以鲜虾鱼制成,口感品质要比普遍使用的虾油高,以东南亚和广东潮汕出品的为佳;辣椒油讲香不讲辣,熬制中需去掉辣椒素,与四川湖南不同,北京“地热”,羊肉又热,所以辣椒不能辣;麻酱需用香油和,称为生酱,会越和越稠,而用水和的会越来越稀;酱油用来调色,只滴一两滴不宜多加;醋可去膻去腥,个人按口味适量放入。80年代在传统老七样里又加入绍兴加饭酒。
关于羊肉,要能粘在盘子上:
羊肉要精选大尾绵羊的后腿和上脑,以一岁半没有交配过的公羊为佳。鉴别羊肉品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盆内无血水,肉粘在盘子上,把盘立起来不会掉下来。肉出现血水一是宰杀方法不对,二是抹了嫩肉粉和亚硝酸盐。另外,羊肉下锅后应呈白色。如果怎么涮羊肉都是粉红色,则代表羊肉品质低劣。
关于汤,讲究越涮越清:
涮羊肉讲究白水涮肉白开水里放上少许大料、葱、姜、蒜、枸杞。肉涮后水上不泛白沫且越涮越清。这便是所谓的“干盘清汤”。



关于涮羊肉的起源说法不一,多为流传的是忽必烈在一次行军打仗时,因为紧急情况需要尽快填饱肚子进入战争,士兵们急中生智,将羊肉切成薄片涮着吃,后来忽必烈打了胜仗,并将这种吃法命名为“涮羊肉”。
“涮”这种方式是蒙古人的发明,也被广为认知。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说:我在元大都皇宫里吃到了蒙古火锅,一些西欧人说Mongolian hotpots,元朝距现在800年,而涮羊肉在民间流传还不到250年,中间的500多年涮羊肉去了哪里?
前几年,一些考古专家考证涮羊肉的历史,结果证明涮羊肉应该是“膳”羊肉,意思是御膳房用的肉,皇宫吃的肉。这个说法准不准确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中间的500年,涮羊肉是被局限在了上层的皇宫贵族,也正是这种局限才培育出涮羊肉的贵族气质。特别是满清时期,讲究吃喝的满族人将涮羊肉的吃法推演的更加丰富,涮羊肉走出皇宫的高墙进入民间也正是在清朝。


在这其中,一个关键人物便是和珅。
康熙60岁生日的时,大清进入盛世,康熙办生日会的时候,宴请上千位上70岁的大臣,也就是著名的“千叟宴”。这个创意很好,却存在难题:上千人吃饭,菜不可能同时做出来,先炒出来的菜就会变凉;再则跟皇上一块吃饭受约束,皇上不动筷子,大家都要等着,所以这菜就又凉了一层。
于是“千叟宴”变成了老人吃凉肉,这事儿下面人都清楚,但皇帝不知道。千叟宴体现了皇帝“与民同乐”和“尊老敬贤”的圣君品德,广为天下传颂,这种形式也开始被清朝皇帝沿袭下来。
传到乾隆时期,乾隆便派和珅去办这个千叟宴。聪明的和珅意识到,按说宫里的菜炒的很好,为什么办了这么多次,却没人说这顿饭好吃?
他考虑到了老人吃凉菜的问题,于是便把宫里的涮羊肉搬了出来,这一次改革,不再办炒菜宴。这一想法不但解决了吃凉菜的问题,也满足了北京老人的心态,大家围着红彤彤的火炉涮羊肉,热闹。当时宫里涮羊肉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水准已经极佳,大臣们一吃赞不绝口。一群德高望重的老臣,在宫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出宫后一宣扬,就吊起了其他达官贵人的胃口。
进不了宫的,就想办法买通太监从御膳房把涮羊肉的做法引了出来。引到民间以后,又面临一个“谁来做”的问题,满族是贵族,开饭馆觉得丢脸,汉民因为信仰也做不了。很自然,这个重担就落在了经营牛羊肉生意人的肩上,当时北京卖羊肉的只有回民,这就诞生了一条龙。然后东来顺,逐渐把涮羊肉在民间推广开来。
   


洪大才的父亲就是北京东来顺的老师傅,故他也是家传,洪运轩在北京先后变过六次地址。说起老北京的涮羊肉,应该先问你一个问题:夹一筷子羊肉下锅,你会等多久?
洪老爷子说,涮羊肉更注重口感,一筷子夹起来,水一开,羊肉看似生入口却是熟的叫涮羊肉,二开的叫熘羊肉,到了三开,已经可以称之为炖羊肉了。
其实,正宗的涮羊肉说起来很简单,有两个基本要素:一、干盘儿;二、清汤。
所谓“干盘儿”是指当你吃掉最后一片肉的时候,盘子上不能见到有血水,信仰穆斯林教的人是不允许吃血的,如果有血水,要么证明在宰羊时,没有将血放干净,要么就是一些为了降低成本的商家,用嫩肉粉溶液对次肉进行过处理,甚至为了让肉看上去鲜嫩,将肉用亚硝酸盐溶液处理过。
再说“清汤”,是讲当你涮完最后一片羊肉时,锅里的汤一定是清澈透底的,没有血沫,很多涮肉店的服务员很负责,经常热情地为客人撇去汤里的沫子,下次你可以问他们“请问你在做什么”,他们会说“撇沫子”,你再问他们“如果是正宗的涮羊肉,汤里怎么会有沫子呢?”
这家餐厅是没有“撇沫”服务的。

中国菜的魅力就在于众口难调,所以传统涮羊肉的小料一定是自己亲手调制,特别是芝麻酱,一定是用香油调的。羊肉吃到最后,应该和吃第一口一样,而不是从咸到无从下口到味道寡淡。
中餐是讲究而不是将就,涮羊肉之所以要用清汤,炭火锅和自制调料,要的就是羊肉的原汁原味。当然,一定有人不喜欢羊肉的膻味儿,可是洪老爷子说,他最欢迎不吃羊肉的人,一定把你扳过来,你越‘顽固’越好。
小言,这里没有刻意做广告之意,我们一桌可共花费了500多块呢。只是又一次深刻体会了:所谓企业的文化,其实就是老板的文化...
    
云中公子欢迎您

',3)">
您已欣赏本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