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企业邮箱好用吗: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6:43:55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济群法师讲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
往今来的人类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
能正确认识,他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些就能
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质文明这么发达,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
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观点来谈谈这个
问题--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通常问别人,
你为什么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说身体不好,长年躺在病床中,
感到很痛苦;有人会说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因为饥寒交迫,感到痛苦;有人
会说到了结婚年纪,而没有谈上合适的对象,感到很痛苦;有人会因为谈恋爱失
恋了,感到很痛苦;有人希望当官,不择手段地住上爬,可是就当不上官,感到
很痛苦;有人会因为生意不景气,不能赚钱发财,而感到痛苦。这是因为各人处
境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对痛苦的认识也不一样,但这些都是痛苦的现象,不是
痛苦的根源。

  因为,一个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感到很痛苦,可是,有了饭吃和衣服
穿之后,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生病固然痛苦,恢复健康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
到了结婚年纪,找不到合适对象固然痛苦,有了合适的对象,就能活得很快乐了
吗?没有当官觉得痛苦,当官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只要在你的生命里还拥有烦恼,不论处在什么
地位,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一个人要想活得快乐,必须要找出痛苦的根
源,然后断除它,就是医生治病,先找出病根,从根本上去治,否则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治标而不治本,那是没有用的。那么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佛教
告诉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知

  “无知”二字,很多人都会理解为没有知识。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
知识非常重要,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而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都
很有知识,比如学历史的有历史知识,学中文有中文知识,学哲学的有哲学知识,
学生物的有生物知识,有知识固然能够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并不等于
有知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有知识就没有痛苦了。

  那么,什么是无知呢?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无知。作为生命,我
们对自已不了解:不知道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不知道自命的前因后果。我们对
自已的心也很陌生,总是时而烦恼,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忧悉,莫明其妙,
不能把握。另外,我们对自已生存的世界也不清楚:譬如宇宙有始无始?世界有
边无边?在我们认识的事物中:何为虚妄?何为真实?生命与宇宙究竟是什么关
系?我们简直一无所知,稀里糊涂地活着,我们能不痛苦吗?

  错误观念是无知:由于我们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对宇宙人生势必
就不能正确认识,颠倒黑白,产生许许多多的错误观念,而人们都是在自已观念
指导下生活,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生。比如有人不相信因果,否
认善恶报应,这种人往往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做一些不法之事,可是一旦果报
成熟,他的痛苦就来了。有些人在无神论观念的指导下,以为人生,应该及时享
乐,当他们富裕的时候就尽情享受,乃至奢侈浪费,岂不知人生一世的福报是有
定限,就象银行存款一样,支出一元就会少了一元,支出十元就少去十元;同样
的,我们这一生福报是前生种下的,享受掉一分就缺少一分,如果尽情享受,福
报完了,那你未来生命只得在穷困潦倒中度过,或者短命而死,所以宋代法演禅
师说: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就会枯竭。

  迷信是无知:我们因为对宇宙人生缺乏认识,就会产生各种迷信的行为,比
如在信仰上迷信鬼神,以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打雷有雷神,刮风有风神,下
雨有雨神,掌管务农有文昌神,管辖家作事务有神农大帝,城隍土地,阎罗王等,
信仰世间上的一切都有神在控制着,人一生吉凶祸福都由神安排,这种人就会把
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讨好神,求神问卜。可是,人的命运
是取决于自已的业力,由造作善恶业的不同,招感苦乐的结果,一个人要想拥有
美好的未来,还得现在多造善业,倘若不造善业,只知一味地讨好神,相信神会
给你幸福,会包庇你的罪恶行为,到时业果现前,依然要自食苦果的。

  有些人迷信算命。人是否有命运这么回事呢?答案是有的,但人们因为不了
解因果道理,对自已的命运自然无法知道,这就希望通过算命看相来了解。但算
命看相的准确程度是要受到算命先生智修养,以及所依算命典籍可靠性的影响,
倘若算得不准确,而你又十分相信他,岂不会耽误你的事业和前途,况且人的命
运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原因是,我们的命运取决于善恶的业力,而业力又由心造,
命是心造的,心自然能改变命运,所以迷信于算命也是不理智的。

  有些人迷信看风水。比如盖一栋房子,总要先请地理先生来看看风水,然后
选择吉日时才能破土动工,地理先生如果说:这块地不能建,否则会对你的父母
不利,你本来对这块地很喜欢,但又不愿让自已父母倒霉,担心真像地理先生所
说的那样,这时你就会左右为难了。其实有很多公房商品房修建的时候,何尝有
看风水择吉日,可是居民居住或开店铺,生意不是照样很兴隆了吗?

  有人说以上这些我都不迷信,或者自我宣称我什么都不迷,可是我们要是他
细考察一下,大凡世人都是有所迷的,贪财的是财迷,贪色的是色迷,贪权的是
权迷,爱看足球赛的是球迷,爱听唱歌的是歌迷,爱书法的是书法迷,爱画画是
画迷,总之,没有觉悟的众生,总是情有所钟,难免“迷信”二字。因为有所迷,
就会有痛苦,君不见中国足球队屡遭挫败,给中国的足球迷带来了多少失望和伤
心啊!

  不良习惯是无知:在我们的生命延续过程中,习惯的势力始终在支配着,可
以这么说,习惯控制着人生,习惯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因此,在人生中养成一种
良好习惯,非常重要,可是我们因为无知的关系,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好习
惯,比如有人喜欢铺张浪费,以此来炫耀自已的财富,结果不但折福,还会引来
一些酒肉朋友,有人喜欢表现自已,以为通过这种举动可以取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岂不知表现自已就是树立敌人,表现自已只能导致别人对你的反感。有人喜欢赌
博,赌博的人大多以贪心出发,希望从别人那里赢到一些钱,可是一旦赌上瘾之
后,就不能自已了。因为一个人在赌博场上,他倘若赢了钱,就会希望赢的更多,
如果输了,他总想把本钱捞回画,或者还想赢一些,这样就没完没了地赌下去,
直到倾家荡产,乃至最后杀人失抢动,犯罪而死。

  吸毒是一种不良习惯。吸毒者刚开始时,往往抱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当然也
有一些人是由于空虚无聊,寻求刺激,也有人是在事业情感挫折的情况下,为了
逃避现实,追求片刻宁静才去吸毒的。没想到这种暂时的满足,都会带来无穷的
后患,一个人吸毒之后,正当吸毒时感到兴奋,感到快乐,当他不吸时就会难过
得不得了,因此,他就要继续的吸下去,吸毒使人家破人亡。

  我们平常不肯把心闲下来,也是不良习惯。大凡世俗上的人有一个特点,不
肯让自已的内心有一刻的清闲,一天到晚总要不停的忙着,他们除了正常的八小
时工作,干家务,应酬人际关系如果还有多余时间,就会不停地去看电视、电影、
找人聊天,从而养成一种习惯,只有在外境刺激下内心才感到充实,才得以平衡,
倘若闲下来,无所事事时,就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这种充实是虚假的,是短暂
的。真正的充实,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宁静,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宁静的内
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觉得充实,根本不必要借助外境。

2、执著

  由于无知,我们就会产生执著,佛教认为众生执著很严重,时时表现,处处
表现,在经论中称曰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度分别,就是对一切事物进行
普遍分别,当然这种分别不会正确的,因为它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是在错误
观念的指导下,所产生的分别;所执是执著,在虚妄分别的基础上加以执著,对
于这种执著,佛教将归纳为两大类:

  (1)法执:对法的执著。说到法,我们通常都会理解为法律或法则,佛教
所说的“法”则不一样,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不论是精
神的,物质的,有为的,无为的,善良的,丑恶的,清净的,染污的,无不可以
称为法。

  所以,法在佛教中的定义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是说作为一
种法,它能使人了解它是什么;任持自性,是说法,它具有保持自身的体性,或
者说拥有自身的特征。比如水以湿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湿的特征,当我们看到水
的时候,就知道它为水。又如火以暖为特征,当我们一接触到火的时候,就知道
它为火,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是这样,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可以称之曰
“法”。

  明白了法,再说明法执,众生的法执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对
名言概念产生执著,在名言概念中尤其对自已的名字执著的特别利害。我们把名
言概念都看成是实在的,当听到人家恭维赞叹几名,说你长得很漂亮,很有能力,
你就会心花怒放,倘若听到人家诽谤你,骂你是驴子,昌王八,你就会难过死了,
其实,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符号,是人类约定俗成的,它与事实并不是一个东西,
就象我们说火,不会烧嘴一样。可是众生愚痴,错误的把语言概念执著为真实,
当你骂他驴子时,他思想觉得自已仿佛就成为驴子了,因而火冒三丈,暴跳如雷,
痛苦不堪了。

  我们对身体也产生执著。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身体,一个人最关心的也
是自已的身体,忙于为它吃,忙于为它穿,忙于为它住,忙于满足它的种种欲望:
财欲、性欲、食欲、睡欲,人一生基本上都在追求满足欲望中度过,有的人甚至
希望自已能长生不老,如古时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想尽办法地去乞求不
老之药,希望自已永远不死,事实如何呢?他们都是要死的,因为世界一切都是
无常的。佛经上说:有生无不死。我们把身体执以为实在,希望长生不老,一旦
死亡降临时,你的痛苦就来了。

  我们也对身体的色相产生执著。尤其是女孩子,一天中有多少时间用在打扮
上,她们不停地沐浴,更换新衣服、涂脂、抹粉、画眉、变换发型,搞得全身细
胞都不得安宁,她们以为这就干净了,这就美了。其实,我们的身体并不干净,
正如佛经上所说的:九孔常流不净,我们的身体上有九个窟窿,不论是从上面窟
窿流出,还是从下面窟窿流出,都是不干净。夏天到来时,一身汗水,三天不洗
澡,就要臭秽不堪的。再说美貌也是暂时的,年老则色衰。所以,佛经让我们:
观身不净,观身无常。而我们众生执身为净为常,以致引起许许多多的烦恼。

  我们也执著财富为实在。世人有很多错误的观念:比如金钱万能,有钱就有
一切,因此举世纷纷都在为钱,一切向钱看。当然,生活中不能没有钱,为了生
存的需要,适当的财富也还是必要有的,但有些人欲从财富的拥有中得到满足,
得到快乐,他们有了财富之后,悭贪吝啬,不肯布施,甚至自已也舍不得使用。
然而,世间无常,积聚的财富终必消散,一旦天灾人祸降临,或公司倒闭时,他
的痛苦就来了。

  我们也执著男女相,青年男女的接触中,男孩子的英俊、潇洒女孩子的漂亮,
都很容易博得异性的好感,比如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会产生爱慕之心,于
是就想尽办法地去追求她,思念她,如果得不到,就会有求不得苦;倘若得到了,
而又不能时时在一起,就会有爱别离苦。

  男孩子在追求女孩子的时候,如果只注重漂亮的外表,忽略内在美,也不管
性格上的差异,将来长期在一起生活时,必然会痛苦不堪的,同样的,女孩子假
如迷惑于男孩子英俊的外表,虚假的言辞,而不重视他的德行,盲目地爱上他,
将来她也是要吃亏的。男女之间假如彼此倾心爱慕,就希望永远地爱。可是世间
是无常的,人的心念也是无常的,当无常来时,痛苦随之就来了。

  当然,众生的执著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执著的位实在,事业实在,乃至我们
把一切都看成很实在的,或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空的,虚妄不实的,因
为我们的认识与事物真相相违背,这就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痛苦。

  (2)我执:我,是主宰义,常一义,不变义。众生总觉得在我生命中,有
一个主宰,常一的自我,在主宰着我们的生命,因此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时时为
我着想,一天到晚生活在强烈的自我中。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喜欢,我讨厌,
对我有利,对我有害,尊重我,侮辱我,如果我们能用电脑来作个统计,我们一
天不知道要说多少个“我”字。

  因为我们有了“我”的观念,进而产生我执。通常我们会执名字为我,比如
你走到外面去,听到或见到你的名字,以及一些与你浼字有关系的议论的文字,
你会特别关心,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赞叹这个名字就赞叹我,毁谤这个名字也
是毁谤我。其实,大家知道我们名字是后天父母给取的,是个代号,而一个人有
时会有很多个名字,怎么能说是我呢?执名字为我,为之忧喜,实在很无谓的。

  我们也会执身体为我,色身乃是四大的假合,何尝有我。我们却把他执以为
我,因此,有人为自已色身长得丑陋感到自卑,有人为自已魁梧而自豪,有人为
色身衰弱而忧悉,有人为色身强健而欢喜,世人终身都在为之奴役。难怪老子: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佛教也说:“身为苦本”。之
所以这么认为,都是因为执身为我的缘故,由众生强烈的执身为我,才造成了人
生的种种痛苦。

  我们也执服装为我,当一个穿上高级漂亮服装时,他会觉得很神气,高人一
等,倘若穿的是破破烂烂,他就会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我们也执工作为我,有
人因为自已位居高位,而神采飞扬,觉得我与众不同,有人因为自已工作低贱,
而觉得我不如人家。其实,工作、服装与我又有什么关系,而众生无知,妄执为
我,才有了种种烦恼。

  众生的执著千差万别,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举要言之;不外乎法二执,由
于颠倒认识和执著,有执著就有牵挂,有执著就会去造业,有执著就有痛苦。

3、烦恼

  如果说无知执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那是因为无知执著会导致烦恼的出现。
烦恼能引起生命的痛苦,烦恼本身就是痛苦。原因是烦恼为扰乱内心宁静的心理,
它是我们生命里本来具足的,但它的产生与外在条件也有关系。众生之所以活得
痛苦,就是因为他生命里拥有烦恼,一个生命只要存有烦恼,无论它走到哪里都
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所以,烦恼是造成痛苦的直接原因。

  那么,众生的烦恼究竟有哪些呢?佛经中称曰八万四千种烦恼,这里包括欲
界烦恼,色界烦恼,无色界烦恼,在三界之中不同的生命层次有不同的烦恼,这
些烦恼又把它归纳为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根本烦恼是其蛇烦恼生起的
根本,又是根本烦恼的分位,当然,这里不能一一个绍,只能把重要几种提出来
说说。

  在根本烦恼中的第一种是贪心所,贪心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贪是
对自已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染著占有的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贪著自已
的财物,以为是生命的资粮,是快乐的源泉,是生活的的保障,是处世世的资本,
就会对财物表现出悭贪;如染著自已的的位,以为高人一等,就会表现出骄慢自
大;如贪著别人的的位,或别人的财物,就会表现出谄曲的心理,想尽办法的去
讨好他人,奉承他人,乃至欺骗他人,然后达到谋取他人的位,或占有他人财物
的目的。

  贪的范围也很广泛,论中称曰:“于有有具染著为性”。有是三有,即三界
也;有具,是三有之因,三界现象及能招感三界现象的因缘,都是我们众生贪著
的对象:

  比如我们贪执好看的色相,对美色贪蓍不舍,没有得到希望得到,得到了又
担心失去,由此产生种种痛苦;贪著好听的声音:清脆的鸟啼声,悦耳的音乐声,
动听的恭维赞叹声,一个人听惯了这些声音,听不到时,他就渴望听到,如果听
到逆耳的声音,他会感到不安,觉得难过。贪著美味,世有饕餮之徒,专以享受
美食为快乐。

  他们吃尽山珍海味,美味佳膳,在欲望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但过度的饮食有
伤肠胃,山珍海味吃多了造下无穷无尽的杀业,山珍海味吃惯了难以适应清茶淡
饭,从享受佳肴美味中得到快乐的人,一旦不能吃上佳肴美味,他的痛苦也就生
起了。

  贪著妙触:触是接触的环境,人类的不断奋斗,除了为衣为食,还有就是为
自已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穷人可以在简陋不堪的地方居住,富人却要住别墅,
住五星级宾馆,固然,这是人的福报不同所致,但是福报是有限的,福报也是无
常的,当福报尽了,不能再有舒适的环境,而又享受习惯了,岂不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贪著自已的身体,贪著自已的家庭,贪著事业,贪著地
位,贪著居住环境,贪著财富,贪著睡眠,贪著美好的山水,贪著建立的人际关
系,贪著一切的一切,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贪著,就有许许多多的挂碍,内心
不得安宁,不得自在。又因为贪著进而就希望占有,于是拼命追求,得到了也仅
仅是暂时的满足;如果不能得到,就有求不得苦。所以,贪著是烦恼,贪著是痛
苦。

  与贪相反的一种烦恼就是嗔,嗔也是活动颇繁的一种心理,它是对自已不喜
欢的境界产一种排斥或损害的心理。

  嗔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当你遇到人家骂你、打你、毁谤你、挖苦你,以及
损害你的利益时,你就会怒火中烧,暴跳如雷,事过以后怀恨在心,时时想着报
复,嗔恨心使你内心失去平静,嗔恨心使你坐立不安,嗔恨心又使你恼羞成怒。

  可是,假如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拥有嗔恨心是一种很愚痴的表
现,你说我嗔恨某人,很烦恼,可是某人并不知道我对他的嗔恨,倘若知道而你
没有付诸行动,对他并不能构成伤害,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假如把嗔恨心变成行
动,这种行动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犯罪的行为对他固然没有好处,
而对你又何尝不是坏事,佛经上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曰:“火
烧功德林”无不显示了嗔心的过失。

  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现,如果愤恨心理的产生,是因为别人伤害了你的利益,
还情有可原。那么,嫉妒的出现实在是莫名其妙了。虽然,这种心理是莫名其妙
的出现,且还相当普遍,一个人看到别人荣耀时,他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尽管在
很多情况下,他的这种荣耀,并不会影响到你的利益,可他就是要嫉妒,没有办
法。嫉妒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
人干出很多蠢事。

  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嫉妒又是一种人们比较容易出现的心理。所以在佛
经中就特别宣扬随喜之功德。随喜功德是很廉价的,比如别人做了一件慈善事业,
花费了十万百万财富,你一分钱也没有失去,可是,当你看到别人在实行此事过
程中,你由衷的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鼓励他,赞叹他的功德,你的功德
就跟他一样,随喜是廉价成就你的功德,似乎很容易办到,但因为我们有嫉妒心
时常作怪,随喜之心则难以生起,不过有了随喜,就能对治嫉妒。

  慢也是重要烦恼之一,它是抬高自已,夸大自我的一种心理表现。所以慢的
定义,是执恃自已为尊为大,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固步自
封,我行我素,由此造诸恶业,导致生死轮回之之痛苦。

  慢心所,通常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他人不论在哪方,诸如道德、智
慧、学问等等,确实都不如自已;或者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已不相上下,这
时慢心重的人,就会对不如已者加以轻视,说他样样不行,对于与自已水平相等
的人,会说他没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同我一样,有什么值得我尊敬呢?这叫慢,
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已相等,但他却觉得自已超过他;或者有人不论在哪
方面,确实超过自已,可是他却觉得别人并没有超过我,最多不过与我水平相等
而已,像这样的慢心,未免太过一些,这叫过慢;

  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胜过自已很多,自已什么都不如人,但他不仅不承
认自已不如,反而认为自已处处胜过他人。听到别人对他赞叹,自已就不服气,
像这样的慢心自负,简直太过分了,这叫慢过慢;五蕴组合的生命体上,本来是
没有我的,但由于自已的妄见,支配着内心,以为其中有个我,这已经是不对了,
可他还夸大自我,抬高自我,表现自我,轻视他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别
人都应该尊重我,都应该为我服务,都应该听我指挥和差遣,乃至希望整个世界
都应围绕着我行动,这叫我慢;

  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稍微有了一点成就,就误以为自已证到了什么
了不起的果位,这叫增上慢。有人生性自卑,但对别人学问渊博也不以为然,觉
得他有学问是他的事,我虽然没有学问,但还不是一样的活着吗?没什么了不起,
为了避免暴露自已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会尊重别人的学问道德,不懂得向
上追求,自甘沉沦,这叫卑慢。世间上有些人没有什么实际德行,但为了博取世
俗名利,就不择手段的到处宣传自已,自欺欺人,以期达到自已追求的自的,这
叫邪慢。

  一个慢心所重的人,他的学识很难长进。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具
有慢心者,大多把自已看的过高,觉得自已已经很了不起了,不需要再学了,因
而轻视一切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意见很难认真听取,对于别人的学识也不会去
虚心学习,这就使他的学识永远停留在那个水平上,永远都不容易进步。自古以
来文人相轻,是因为慢心理的作用。大凡有特长的人,我慢特别重,这主要是因
为他有我慢的资本,同时又因为整天接受别人的恭敬赞叹,无形中给他造成一种
假象,觉得自已仿佛就是那么了不起,那他自然就不会把他人的成就看在眼里了。

  慢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很难处好关系,一个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会特别强,
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已,而自已又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随意伤害别人。然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尊重别人,倘若
你瞧不起别人,甚至任意伤害别人,自然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自尊心强者,情
感是很脆弱的,他只能适应恭维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容易崩溃,因此,
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4、造业

  前面简单的分析了几种重要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烦恼使我们
不得自在,烦恼又促使有情去造种种业,业是一种行为,在佛教中把人的行为从
伦理的角度,大体分成三种:曰善,曰恶、曰无记。其中唯有善与恶二种行为可
构成业力,无记的行为是不能成为业力的。

  那么,善恶行为是如何判断呢?唯识宗的核心典藉《成唯识论》说:“能顺
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的有漏行法为恶。

  这里对于善恶分别是贯穿现在世及未来世来看。一种行为必要对现在世及未
来世都有利益才称为善,比如布施是一种善行,一个人修了布施行之后,能够克
服自私悭吝,培养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是现世乐;通过修布施行,在未来生命
里能招感无尽财富,是未来利益乐。相反的,对现在世与未来世都有损害的行为
是恶法。比如杀人,一个杀人犯现世时时担心着他人的报复或法律的制裁,未来
世必要招受三途诸苦,杀人行为导致现在世及未来世的生命痛苦,称曰恶行。

  与善恶不同的还有无记行。无记是不能记别它是善是恶,比如坐了时间长了,
到山走一走,口渴了喝几口水,肚子饿了吃两块面包,睡觉前洗洗脸,都算是无
记行。又如人天的快乐果报,现世虽有利益,对未来世却没有影响,则不能称为
善,恶趣的苦果,现世虽有损害,对未来世却不能造成后果,也不能称之为恶,
这都是属于非善恶的无记行。

  另外在《十善业道经》中也谈到善恶的区别标准。经中说:“言善法者,谓
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以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
这是从结果上来比知行为的善恶,能够成就世出世间五乘果位的行为是善法,如
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声闻缘觉乘的三十七道品,菩萨乘的六度四摄行等,都是善
的行为,而能招感三恶道的十善行,则是不善行。

  善恶行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恶。先说十恶行:

  一、杀生,是民恶心断有情命根的相续。具五缘成杀业道:1、故意有杀心。
2、杀他有情。3、他有情想。4、作杀加行,比如具有杀他的一切准备。5、
不是误杀。

  二、不与取:也称偷盗,包括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等,凡是不与
而取的行为。具足五缘成业道:1、故意起盗心。2、对于他物。3、起他物想。
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与准备。5、不是误取。

  三、邪行。又称邪淫。总有四种:1、非境;如对他妻子或父母姐妹等行淫。
2、非道:于不正道行淫。在自已妻口及余道行淫。3、非时:虽然是你的妻室,
假如你在她怀胎时,儿饮乳时,受斋戒时,与她行淫也成邪淫。4、非处:如在
寺中或佛塔边行淫。

  四、虚诳语:又称妄语,书面妄语,以及通过表现:如默认、暗示、点头、
手势等。是凡达到欺骗目的,都是妄语。具四缘成业道:1、以违背事实的言论
去欺骗别人,比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2、对方理解你的意思。3、有欺骗
的心理。4、对方如实接受。

  五、离间语,即挑拨离间,也称两舌。其足四缘成离间语染:1、有挑拨离
间他人关系的意思。2、制造矛盾的语言。3、对方理解你说的内容。4、如实
接受。
  
六、粗恶语,又称恶口。如毁谤,攻击、讽刺、尖酸、刻薄、挖苦等伤害他
人的语言。具足四缘成粗恶语染:1、有心伤害他。2、发出非爱语。3、对方
理解、4、如实接受。

  七、杂秽语。又称绮语。具二缘成杂秽语染:1、有染污心。2、所发语是
诲淫诲盗,情歌艳词,天南地北,戏论言词,以及不正见的邪论等。

  八、贪欲:对于他人的财富起非理希求。想要占为已有,是贪业道。

  九、嗔恚:对于有情起伤害心理。是嗔业道。

  十、邪见:拨无因果,否定对贤,不信前生后生,是愚痴邪见。

  与十恶行相反便是十善行。即不杀生,不不与取,不邪淫,不虚妄语,不杂
秽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邪见。

  十善十恶都依身口意三业发出的。杀生、不杀生、不与取、不不与取、邪行、
不邪行、是身业的表现;虚妄语、不虚妄语、杂秽语、不杂秽语,离间语,不离
间语,粗恶语,不粗恶语,是口业表现;贪欲、不贪欲、嗔恚,不嗔恚,邪见,
不邪见,是意业表现。

  又十善十恶中身口业都根源于意业,由意业中烦恼心所才能引起身口业的不
善行为。

  如贪心会引起杀生,通常人们因为贪肉食的美味,或者希望从杀生贩卖中得
到利润,而大造杀业,有时也为了占有别人的财富而不杀掉他又得不到,在这种
情况下,就造了谋财害命的恶业。

  至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多也是因贪心引起的,像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频,
都还不是因为要吞并别人的土地?

  前两年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也是为贪他的石油,造成了许多人家破人亡,无
家可归。贪心也会引起偷盗,那些小偷或大盗之所以要不择手段地获得别人的财
富,那是因为对他钱财起贪心了;

  贪心也会引起邪淫:男女之间因为互相贪爱故,这才出现淫邪的行为。贪心
也能引起妄语,在商业界有许多人,为了能赚更多更多的钱,一天到晚都在说假
话,欺骗别人。因为贪心,促使我们众生造下了许多罪业。

  嗔心导致有情造种种业:嗔心会引起杀生,人与人争斗都是因为有嗔心。随
着嗔心的升级,争斗也会随之而升级。一个处在极愤怒中的人是很难保持理智的。
因此,争斗时往往拔刀相见,白刀进去红刀出来,轻者重伤,重者一命呜呼。

  嗔心也会引起偷盗。有些人看到别人财产很多。内心十分嫉妒,因此就想办
法用明抢或暗偷,把他的财物据为已有,那些日本士兵他们充满着嗔恨心到乡下
去扫荡,遇到人家妻女总是先强奸后枪杀。嗔心也会引起妄语,有时因为你对人
家有嗔恨心,当别人请教你问题时,不愿意告诉他事实真相,欺骗别人。嗔心使
得我们造下种种恶业。

  众生造了恶业都要招感果报的。这些罪业的感果情况是取决于因缘的。因缘
具备了业果才能成熟。所以业力又分为现报业,即现生受报;生报业,即来生才
能受报;后报业,是要等到第二生,第三生乃至更多生才受报;不定报业,是受
报时间及报应轻重都没有一定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不明白三世
因果的道理,常怨恨上天不长眼睛,善恶总无结果,其实不然,善恶并不是没有
报应,只是时间没有到罢了。

5、苦
  
现有的生命形式及现在的处境,是我们过去生中造业所招感的结果,因为我
们所造的业不论是善是恶,都是有漏的,相应招感的果报就有缺陷和痛苦了。所
以在佛经中讲我们有情的生命有八苦交煎,即生苦、老苦、病苦、爱别离苦、求
不得苦、怨僧会苦,五阴炽盛苦。这些苦有来自于心理,如五荫炽盛中的种种烦
恼;有来自于身体,如生老病死;有来自社会关系,如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
有来自物理世界,如五荫炽盛中的地、水、火、风某种增盛,引起大水大火的震
等灾难。因此作为生命它是充满着各种痛苦的。

  众生的各种痛苦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比如有人短命或者身体多病,那是因为
你过去杀生或者虐待动物。你杀生,让那些动物短命而死,不得终其天年,那么
你自然要受短命的果报,你虐待动物,让那些动物痛苦地活着,相应的你也要得
到病痛的惩罚。

  有人贫困潦倒,任何好的机遇他都碰不上,同样是做生意,虽然他的智力并
不比别人差,但总是不能赚钱,那是因为过去悭贪,吝啬结果。一个人的富贵与
否是取决于他的福报,而福报又是来源于布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倘若
你悭贪吝啬,不肯布施,那将来只能贫穷了。

  有人长得丑陋,生就一付对不起观众的相貌,那是因为嗔恨心太重的结果,
世界上最难看的表情,是在一个人愤怒的时候,那是一张扭曲的脸。一位即使长
得再漂亮的小姐,若充满嗔恨时都是可怕的,因此,经常起嗔心的人,会导致丑
陋的结果。相反的你想拥有庄严的相貌,就应该有忍辱的修养,祥和的心境,保
持微笑,方能得到相貌庄严的果报。

  有人家庭不和谐,夫妻之间吵架不停。那是因为在过去曾种下两舌的因,两
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的友好关系,你不想让别人和谐相处,那你也得不到和
谐的环境。另外邪淫的人是破坏别人的家庭和谐,将来也能招感家庭不和谐的结
果。

  有人地位卑下,大家都瞧不起他,那是因为我慢太重的结果。一个拥有我慢
的人,他总是自高自大,谁都不放在眼里,总觉得自已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别人
都不怎么样,相应的他就要得到地位卑下的后果。

  心不知足是因为贪心,讲话没有人接受是因为过去花言巧语;经常与人争论
斗讼是因为恶口;疯狂而丧失生命是因过去爱好打猎;骨肉分离是因为无端浪费
财物;遭到天灾的变是因为悖逆父母;常被别人鞭挞是因为过去虐待子女。因果
现象千差万别,举不胜举,世间任何现象都有因果,明白了因果,基于自已未来
生命的负责,我们应慎重行事。

二、获得幸福的方法

  怎样才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想这个答案也不一致。有人会去拼命
赚钱,以钱多为幸福;有人会努力读书,积极表现自已,争取当官,以当官为幸
福;有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寻觅一个理想的对象,以拥有美满婚姻为幸福;有
人会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以健康长寿为幸福;有人兢兢业业,费尽心思地创业,
以拥有事业为幸福。可是,我们仔细考察一下,拥有这些是否就能得到幸福了,
现在世界上有些富翁,他们跨国的公司,拥有千万,亿万的资产,可他们活得并
不幸福,比如报刊曾刊登了一个希腊的女船王,她有三十六亿美元的财产,可她
活得很痛苦,结果自杀而亡,又如古时帝王的地位财富都达到了极限,在别人看
来他们太令人羡慕了,可他们还是觉得有不如意的地方。

  因为世人所追求的这些幸福,在佛教看来都是有漏的,漏是烦恼义,即世间
的幸福快乐里面总是蕴含着烦恼,正像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总在担心有朝一日会
失去权位,担心别人对他的算计,为了能够保住自已,有时对上级就要曲意承欢,
违背本心去干一些事。而拥有的位的时候,终日都要为事业操劳,不能自已,没
有言行的自由,也没有支配时间的自由,所以,有了地位究竟幸福在哪里,实在
说不清楚,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幸福快乐呢?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认识。

  佛教讲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是无明,又以正见为修道解脱痛苦之本。正见就
是正确认识。佛教认为众生想解脱生死,获得幸福,首先对宇宙人生势必要有正
确的观念去指导自已的行为。才能得到美满幸福的结果,那么,怎样才是正确认
识呢?

  (1)相信因果: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对因果道理正确理解并且能够
相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说到因果,人们总会想到: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的道理,可是因果远非如此简单易解,它乃是宇宙人生延续的规律,要想对宇
宙人生有个正确认识,首先就要了解因果,相信因果。

  认识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恶,并且明确什么是善的行为,什么是恶的行为;
其次相信有业有报,即善的行为曰善业,恶的行为曰恶业,善恶业迟早都要招感
苦乐的结果。

  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其次相信有前生与后世,生命是连
锁的,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形式中的一种,有无穷的过去,有无尽的未来,因为
生命是延续的,才能完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其次相信有圣有凡,也就
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分,作为一种生命它可以因为修养而得到升华,成贤成圣,
也能因为造恶业烦恼增加而堕落。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行善或行恶才有自身
的价值,倘若生命不能转化,人死如灯灭,我真不知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对自
身而言究竟有什么不同。

  因果揭示了生命延续的规则,一个不相信因果的人,往往只贪图眼前的利益,
胡作非为,导致可悲的结果,相反,相信因果的人,就能决定自已的命运,比如
你希望未来生命拥有财富,现在就应该广修布施。

  佛经上说:施比受更有福,因为享福是一种浪费,福报享完就没有了,而布
施是培植福田,布施之后将来能招感财富之果报。假如希望得到长寿,就要不杀
生,时常放生;希望得到庄严的相貌,培养慈悲忍辱之心;希望人缘好,就要消
除嫉妒心,看见别人得到荣誉心生欢喜,别人有困难时能主动去同情他,以友好
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希望出生高尚,就要恭敬父母师长,恭敬长辈,恭敬有道
德的人,谦虚待人,不轻视或嘲笑出生卑贱的人。

  (2)相信无常:对“常”的执著给生命带来了巨大的苦痛,要想解脱痛苦,
就得正见万事万物的无常特性,佛经上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说一切
有为法都是生灭变化的,比如心念无常,我们生命经验的积累,它由喜怒哀乐等
不同心理因素组成,我们任何一种心态的出现,除了依据内在的心理因素,还要
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尤其凡人是心随境转,外境不同,心态也往往随着变
化,如大海,时而一片平静,时则波涛汹涌;如虚空,时而万里无云,时而阴云
密布。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变化无常。

  身体是无常的,我们自从拥有这个身体的那天开始,时时刻刻都受到无常规
律的支配,因为无常我们才能人最初父母所给的那一点点物质元素中,转变成现
在的这个庞大色身;因为无常,我们这个健壮的色身,又要迈向衰老,最终投入
死亡的怀抱;无常又使得色身时时受到疾病的危胁,随时都有可能产生病变,乃
到死亡。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告诫弟子们,人命在呼吸间,就是这个道理。

  人类的国家社会是无常的。我记得《三国演义》开头就有这样两句话:“话
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是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无常,打开中
国古代历史,它就是沿着这样一种无常规律发展的,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末三国兴起,晋朝统一:晋灭之后,南北
纷争,隋唐统一。这些国家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但都经历兴起延续死亡的
阶段,无常使社会进步,因人类社会是无常的。所以才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希望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无
常也使社会从繁荣富强走向衰败,所谓衰极而盛,盛极而衰也。

  财富是无常的,许多人想尽办法积聚财富,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积天下
之财富为已有,他们不但希望自已从占有的这些财富中,享受幸福快乐的晚年,
还希望把它传之后代,子子孙孙都能享受不尽,殊不知财富也是无常的,佛经上
说:财富是五家所有。五家是:大水可以冲走你的财富,大火可以烧毁你的财富,
社会黑势力可抢盗去你的财富,官府有时可以某种名义,然后没收你财富,如果,
这些都没能把你的财富给处理掉,那么富贵之家往往会出不肖子孙,因为富贵子
弟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懂得财物来源之艰难,就会骄奢无度,任意挥霍,
财物肯定要在他们手中消灭干净,所以纵观历史上,很难有一个家族能够保持几
百年的富贵。

  世界也是无常的。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苦心地在建设着世界,人类的各种文化
都在试图丰富世界上生活,这才使得人们从原始社会的愚味落后,到达今天的高
度文明,无常使世界进步发达,无常也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最终是要毁灭,因为世
界本身就有成住坏空,当这个世界要毁灭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还会存在吗?皮之
不存,毛将焉附。

  (3)相信缘起性空: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几乎贯穿着整个佛教教义,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因果,佛教的因果不同于宿命论者所说的困果,它是建立在因
缘上,由因缘决定因果。无常也是一样,世间一切事物为什么无常呢?因为缘起。
缘起又是宇宙生长的规律,经论上说到:“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说世
间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缘起,不是神造的,出不是偶然有的,离
开了因缘找不到任何一法。

  缘起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缘,佛经中讲四缘生诸法:

  一、因缘:是事物生起中最亲的条件,比如我们在田的中播下一颗种子,这
种子就是因缘。

  二、增上缘:是助成某种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有土
地、水份、人工、阳光等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增上缘。

  三、所缘缘:所缘是所缘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缘。比如眼识生起要有
色境,耳识生起要有声境。色声之境就是所缘缘,它是心识生起的重要条件。

  四、等无间缘:我们心念的现前,如流水般相继相续。一念接一念,在一个
心识活动的过程中,它不可能在一刹那之间,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念头,必须要
待前念过去了后念始能生起,那么这个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这也是心
识生起的一种缘。

  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缘起的,比如眼前的桌子,是由铁钉、木头、油漆、
木工等因缘和合,才能成一张桌子。又如我们人是五蕴和合;五蕴中的色蕴指物
质。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想行识指各种心理活动,识蕴是精神
主体意识。由这些条件聚在一起,才成为一个人。又人的任何一种精神活动它都
要众多因缘,如五识中的眼识要有几缘生,即光线,空间、色境、注意、种子、
俱有依(根身)、分别依(意识)、染净依(未那识)、根本依(阿赖耶识),
这九缘具备了眼识才能生起。小到一张桌子,一种心识的生起,大到整个宇宙,
无不是缘起的。

  佛教让我们用缘起去观察一切,透过缘起的现象,洞达事物的性空,一切现
象无不缘起,同时也无不是性空。三论宗的根本论典《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因缘所生法为什么说是空呢?因缘所生
法没有自性,自性是一种不由因缘而固定不变的自体。

  比如前面所说的桌子,是由木工、木头、铁钉等条件组成,离开了这些条件,
请问桌子是什么?又构成桌子的条件如木头,它也是地水火风各元素的组合,离
开了这些元素,木头又是什么?再说人是五蕴的假合,假如离开五蕴人是什么?
由此可见缘起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缘起法都是性空的,但是性空并不否
定现象。认识一切事物性空,也要认识到事物的假相宛然,这就是中道的认识。
也就是正确的认识。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处处都让我们要用这种中观的思想去观察一切,如
《般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告诉了我们
缘起性空不是凡人的错误认识,它是菩萨用无限智慧透视的结果。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缘起的有与自性空不是两个东西,有很多人对佛
教的空往往认识不足。或以为空在色外,或以为色灭才空,因而对空产生了许多
误解,这是错误的,佛教讲的空是缘起有的,当下就是性空,不可以离开缘起有
另外去找性空。度一世苦厄,是说作为生命,只有认识到这种道理,才能度脱人
世间的种种苦恼。

2、不住于相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的颠倒相上而起烦恼造业,导致了生命的种种痛苦,
要想解脱痛苦,必须不住于相。如何才能做到不住于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视
世间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它的因果性,无常性,缘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
有看破世间万事万物的实质,你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会住著于假相,
这样就可以避免贪嗔痴烦恼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带来的痛苦。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金刚经》就是宣说不住相修行,经中须菩提向佛陀提
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刚经》全部经文都是回答这两个问题,去何应住是问修学佛法者心如何住?
去何降伏其心是问通过什么方法降伏其心。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无住生心。无住是不住于相,比如在修布施时。
经上说:“菩萨应无所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
说:“如果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果菩萨心不住于相而
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相而行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时要观
三轮体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时心有
所住,则布施无限,则功德出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在度生中不能有度生相。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
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
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
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广度一切众生,却不能住于度
生相,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菩萨如果在度生时尚有我相众生相,
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

  在学习佛法中也不能住佛法相。经上说:“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
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
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通常人们没有学习佛法以前,住于世间相,
学了佛法之后,又住于佛法相,其实,只要是住相,一样都能成为修道的障碍,
譬如沙子放在眼中,与金子放在眼中,都会影响眼睛。所以修学佛法不但不能住
于世间相,也不能住于佛法相。

  在修证佛法中不能有修证相,经上说:须陀洹没有得须陀洹的果相,斯陀含
没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没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的
果相。因为阿罗汉如果认为我得阿罗汉果,那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又说:须
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须陀洹等四种是声闻乘的
四种果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证佛法过程中,以般
若智慧证诸法实相,能所双亡。无智无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别,早就和真理不相
应了。

  《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实相者即是非相”“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都说明了相是
虚妄不实,实相是无相,要证得实相,就不能住于相,因此,经中处处以般若去
观察一切:“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则名三十二相”,“言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
众生”,从而达到无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发展到五祖之后也以《金刚经》的思想做为修证上的指南。六祖就是从
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体现了般若空无相的道
理。

  后来,六祖在《坛经》上也以无住相修行教授学人。比如对于烦恼与菩提的
区别。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与菩提就在于执境
与离境,执相就是烦恼,不执相即是菩提。又如见性成佛。

  祖曰:“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
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即是见性成佛。”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
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为烦恼尘劳不得显现,如
能用般若观照一切,不住于相,就能见性。

  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六祖指出了禅宗的几大要领。《坛经》上说:“我此
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念是念著于境。
对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相者,实相无相,行者要能离一切相,不取
一切相,才能证得清净法性。无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诸法上念念不住,
心不住在境上,是为无住。

  在具体修行上,禅宗也表现出与其它宗派在方法上的差异,比如参禅向来都
强调打坐,而六祖却呵斥坐相,如《坛经》说:善知识,道要通流,何以却滞,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
林中却被维摩诘呵。善知识,又有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
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从,如是相教,故知大错。”道是通过无著的心境才能
证得,如果住著于坐相,势必不能证得大道,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也是反对住著坐相。

  祖门下南岳怀让对打坐出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怀让禅
师知道他是法器,于是就到他那里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
禅师就拿一块砖头,在他面前石头上磨,道一问:磨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作
镜,道一问:磨砖岂能作镜?

  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问:那应该怎么办?怀
让禅师说:如牛驾车,假如车不驶,打车,还是应该打牛。同样的,你学坐禅,
希望成佛,可是禅非坐卧,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因为如果执于坐相,
不仅不能通达禅,永远也不能成佛。

  在参禅修道时心也不能有所住,在禅宗兴起之前,教界流行的小乘禅观,都
是以系心于境为方法,而禅宗则以为坐禅要心无所住。如《坛经》说:此门坐禅,
既不著心,也不著净,也不是不动。如果提倡著心,可是心本来是虚妄的,知道
了心的幻妄,有什么好著呢?倘若主张著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想覆盖
真如,才显得不清净,你现在起净著相,这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是会障碍本性的,
又如六祖接引怀让禅师因缘中:怀让禅师礼祖,六祖问:“何处来?怀让曰:嵩
山。祖问:什么物凭么来?怀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还可修证否?怀
让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就是这个不染污的东西,诸佛之所护
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这个公案说明了,修道就是要保有一颗不染污的心,
不生任何住著之相)。

  禅师之间也相互检验彼此是否住相。赵州游天台山,在路上遇到寒山,看到
路上有牛脚印,寒山说:你看到牛了吗?赵州说:不识。寒山指着牛脚迹说:这
是五百罗汉游山留下来的,赵州说:既然是罗汉怎么会留下牛脚迹呢?寒山说:
苍天苍天。赵州呵呵大笑。寒山问:你笑什么,赵州说:苍天苍天。这段对话如
果从常人眼光去看,似乎不近人情,可是在显示了道人与常人之不同,常人著相,
牛脚迹是牛脚迹,罗汉脚迹是罗汉脚迹,而禅者处处以本份事相见,在法性上,
牛脚迹就是罗汉脚迹,罗汉脚迹就是牛脚迹。

  基于这些前提,禅者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不取不舍的无著生活,因为他们
不住著相,始终过着极为简单俭朴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头陀,居住石岩,
一件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禅师入太白山,不带粮草,居住树下,饿吃树果,渴
饮泉水,一裙一被,一双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终身不换。智则禅师性格落魄不羁,
总是披着一件破衲,房间里除了床单,瓦钵,木匙,其他什么都没有,房门从不
关闭,大梅法常禅师不吃锄头下之菜。慧休禅师三十年著一双鞋。他们把物欲减
少到了最低程度,却从宁静的心境中得到极大的法乐。

  禅者的修道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务中,他们从吃饭,穿衣,种田,
采茶,扫地,砍柴,除草去体会道。因此,当你问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
你吃饭穿衣不同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
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则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不住相能解脱生命的痛苦,《心经》上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去观照一切,认
识到世间万物空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
到达究竟涅盘。涅盘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盘,生命才能彻底解脱痛苦。

3、息灭妄想

  生命的痛苦很多人往往把他归罪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经济建设落后,
世道不公,人情淡漠等,其实,痛苦的根源是心念,因为心念上有种种妄想,正
如前面所说的错误观念,迷信、执著、贪嗔邪见等烦恼,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
使我们失去平静的内心,妄想使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坐立不安,妄
想使我们忙于寻求各种声色刺激,妄想使我们干各种坏事……要想解脱痛苦,就
得息灭妄想。

  如何息灭妄想呢?不住相能息灭妄想。经常听到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
的时候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对治?我说办法是有的,但也有必要考
察一下,为什么会有很多妄想,一个人的心念有它前后的延续性,要想打坐使得
妄想少,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到如何用心。打坐时最强烈的妄想,一定是平常最
执著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平常就要透视一切,保有一颗无住
的心,空灵的心对一切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一丝一毫的踪迹,打
坐时心自然清净了。

  念佛能息灭妄想。念佛,人们往住错认为是老太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
是在求佛。

  有位老婆婆一天到晚的念佛,被她孙子知道,有一天,好孙子拼命的叫:奶
奶,奶奶!叫个不停,老婆婆听了之后就说:没完没了的叫干什么,这时她孙子
说:我叫了几声,你就表现出不耐烦,而你一天不停的念佛,佛也会生气的,这
个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凡人的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自作聪明,我们
念佛难道只是念佛的外在形象吗?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妄想,
所谓清珠投进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净,所以,在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佛号相续,息灭妄想,深入禅定。这是
最佳的方法。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定之民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散乱,
止心一处。毗钵那汉泽曰观,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
小乘止观大多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修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
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
由细而无,妄想息灭,止观成就了。

  观心能息灭妄想,观心是观察自己的心念起灭,我们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续。
平常人缺乏观照能力。总是随着念头东奔西跑,不能自己,观心是要认识到心念
的虚妄性,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无非是由一系列的经验概念组成,离开了经验概
念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

  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
是从时间上透视心念的实质,过去心不可得者,过去心已过去就让它过去,不要
去追忆它,不要随它跑,未来心不可得者,未来心还有到,不要去想它。前念过
去后念未来,保持中间这一段清明,干净的心的,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
无边说似他,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还须磨。这是教我们从观心中,如何认
识真心,保养真心。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家修行的重要方法。话头的种类通常有:
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谁呢?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是什
么?等等。

  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
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的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
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
疑字,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
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的人,当他话头参
到得力时,自然也就不起妄想了。

  妄想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息灭妄想。当然息灭妄想还有很多好处。息灭妄
想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息灭妄想就能专心地去干任何事,提高办事效率,息
灭妄想能把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息灭妄想能使你的真心显现,智慧等于以
开发,息灭妄想就能正确地认识一切,这就充分说明了息灭妄想的重要性。

4、认识自己

  人类文明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在宏观上有能力去认识其它星球,
可以乘飞船遨游于太空之中;在微观上,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直探物质的本质,
发现物质基本结构,创造出原子弹。遗憾的是,人类却没能认识自己,是否认识
世界容易,而认识自己难呢?

  不认识自己是生命痛苦根源,要想解脱痛苦,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
自己呢?禅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里面,身体
不是我们自己,因为思维是概念的延续,除了身体思维我是什么呢?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
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我们认识这
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怎么去认识?

  有大珠慧海禅师去参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
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没不,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干什么。
慧海禅师问:那个是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
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示之下,
当下认识到自己。

  后来有人问慧海禅师如何是佛?他就回答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又如灵
训禅师参归宗。灵训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我告诉你,恐怕不相信。灵训
说:大和尚的开示,我岂敢不信?归宗禅师说:你就是。这里问的如何是佛,就
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叫佛性。佛性虽然不是我们现在的见闻觉知的
妄识,但也没离开见闻觉知。云门禅师说得好: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
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我们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中去
直下承担,但又不可住于见闻之相。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现,
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著于是非得失的思想中,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所以禅师要
远离妄想分别。

  如临济禅师上堂开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
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个僧
人想了一下。师放开手说:无位真人是甚么乾矢橛。又如六祖接引惠:六祖从五
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把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也
拿不动,于是就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
不要有任何念头,过了一段时间,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
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则公案都告诉我们了,要从离开思
维中去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我们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
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
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迷惑。方能见到自己
心性,真正的生命。

  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道六祖巳经悟到本性了,对六祖说:不
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利益了,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
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凡夫众生无始以来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就认贼为子,
随着妄想分别,升沉于六道之中,倘能认识自己,就能息灭妄想,不随外境迁流,
掌握自己的生命,开发生命中的种种智慧潜能,断除种种烦恼,完善人格,得大
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