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可不可以治好: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09:17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   0 推荐

1、三皇五帝
    谁是“三皇”?谁是“五帝”?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历史学家对这些“皇”呀、“帝”呀,各说各话。比方,“三皇”的名单,就有六份;“五帝”的名单,也有三份。
    先列“三皇”的六份名单:①天皇、地皇、泰皇;②天皇、地皇、人皇;③伏羲、女娲、神农;④伏羲、神农、祝融;⑤伏羲、神农、黄帝:⑥燧人、伏羲、神农。
    再列“五帝”的三份名单:①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②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③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上述名单,见于不同史籍。有些“帝”,名不同而人同。比方,太嗥,义叫太昊,即伏羲氏;炎帝,即神农氏,举此两人之名,便知“三皇”与“五帝”也有混淆。再说,少嗥即少昊;帝喾即高辛;唐尧,陶唐氏,故名唐尧;虞舜,有虞氏,故名虞舜。
    “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尤以“三皇”,神话气味浓厚,既无当时的文字记录留下来,也没有地下文物可资引证。
    不能以为古书的记载,就是“历史”了。也不能把传说当真事,作“考证”。今天科学日新月异,对历史的考证就更加严格,讲史就更要具备各种科学常识。
2、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
    有典籍说,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但这种传说比较晚出。在记载上古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并无此种说法。而炎帝和黄帝各自为不同的神系,则是各典籍之共识。当然,我们也不妨推测:所谓炎、黄两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话色彩的华夏两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黄帝也许就是两大部落的酋长。
    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周易·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宋,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吕氏春秋》记述:“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据说,神农为辨识草木、昆虫的药性,竟曾“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作为“帝”,自当担负更多的“尝药济人”的艰险重任,比诸征方士觅求长生不老药的秦皇汉武,那真是迥于云泥!
    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一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九州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九州”是我国的别称,泛指全国。相传在四五千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几个区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九州”之名。九州的划分情况是这样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带。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东、辽宁,渤海与泰山之间。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至大海。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一带。
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
4、我国古代主要朝代名称是怎样得来的
    夏:舜死后,禹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此,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取名“夏”。
    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一带),所以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因汤的十世孙盘庚将都城西迁到殷(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居于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灭殷后以周为国名。
    秦:周孝王时,为了嘉奖给自己养御马的非子,赐非子为“赢”姓,并封“秦” (甘肃天水)地。后来立国就以“秦”为国号。
    汉:刘邦原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楚汉相争时,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为“汉”。
    三国:魏,汉献帝时曾封曹操为魏王,曹丕称帝后以“魏”为国号。蜀,刘备称帝时,因都城在蜀,故称蜀。吴,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因都城属吴地,所以称吴。
    晋:司马昭在魏国先被封为晋公,后为晋王。他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晋。
隋:杨坚原为后周随王,后废周帝,改“周”为“随”,因忌讳随有走义,故省去“之”为“隋”。
唐:李虎在西魏时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称帝后国号为唐。
    宋:赵匡胤原在后周时,被封为宋州节度使,因发迹于宋州,所以国号为宋。
    元本无国号,称蒙古。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时,始建国号,称“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
   明:大明的意义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传说,所以朱元璋即位后取“大明”为国号。
    清: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时,取国号为“金”。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
5、中国历史上的六圣
    我国历史上,从西汉到盛唐出现过“史圣”“草圣”“医圣”“书圣”“画圣”和“诗圣”。被后人称为“六圣”。
    史圣: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史,20岁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博览广闻,历尽艰辛,终于著成不朽的历史名著《史记》。
    草圣:汉朝末年三国初年张芝擅章草(旧隶的草体),据说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时人称之为“草圣”。
    医圣:建安时期的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学家必读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书圣:东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画圣:盛唐时人吴道子擅长佛道画,所画人物“毛根出肉,人健有余”,他在寺观图画壁300多间,画中人物奇形异状,无一相同,被时人称为“画圣”。
    诗圣:和吴道子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诗“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一生写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6、中国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本。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朝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位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朝人,所著《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编著的《资治通鉴》,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
    袁枢:宋朝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朝人,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7、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
    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六座城市。
    西安公元前ll世纪,西周首先在这里建都,称镐京。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于此,取名长安。以后,魏晋南北朝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两代均在这里建都,历时一千多年,曾经是古代东方最著名的大都市。
    洛阳最早为西周的东都,叫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正式成为东周的都城。以后,战国时期改称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先后在这里建都。最后定都洛阳的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唐。洛阳先后有九个王朝建都,素称“九朝故都”,也历时一千多年。
    开封最早为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叫大梁。唐朝改称为汴州。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于此。接着,后晋、后汉、后周均相继在这里建都,同时改称东京,又称开封府。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于开封。北宋历经九帝,盛极一时,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当时开封的繁华景象。
    杭州五代十国时吴国的都城。南宋定都于此,称为临安。这里山水秀丽,又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成为闻名天下的美丽都市。
    南京最初为三国时期的东吴都城,称为建业。不久是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国都,称为建康。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都于此,称为金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此,改称为应天。太平天国洪秀全也在这里建都,称天京。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的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首都。
    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故有“虎踞龙盘”之称。
    北京战国时期为燕国都城,称为蓟城。辽代改称燕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于此,称为中都。元朝定都于此,改称为大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于此,改北平为北京。清室入关以后建都北京。北京作为“五代帝都”,历时达七八百年之久,由于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个封建王朝元、明、清都在这里建都,所以北京保留着我国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还保存着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
8、皇帝的尊号和徽号是怎么回事
皇帝的尊号,是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唐垂拱四年(688年)。为配合武则天称帝,武承嗣伪造瑞石,上有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因此加尊号称“圣母神皇”。嗣后,她又根据需要不断增加,如她在称大周皇帝后,“加尊号日圣神皇帝”。三年后又加为“金轮圣神皇帝”,次年又在“金轮”前加“越古”两字等。这样在唐宋时代,帝王为自己称号加美称的做法成为故事,所不同的是,唐代加称并不形成定制,而宋代则确定在每年大祀之后,“群臣诣上东阁门,拜表请上尊号。”宋太祖于乾德元年(963年)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几次,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70余年,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被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的谥号。
徽号,是对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称号,即“尊号”。后来多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号,称为“徽号”。如清咸丰之妃、同治皇帝之母叶赫那拉氏,在同治皇帝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每逢庆典,徽号可以累加,越来越长。以叶赫那拉氏为例,她的徽号最后共有“慈禧”等16个字。
9、年号和庙号是怎么回事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帝的××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文帝开始的: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重建“年号”,即称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定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的现象,如用“建武”做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模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袭。
    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在祖庙里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如明朝皇帝朱元璋死后,庙号叫明太祖;崇祯皇帝死后,庙号叫明思宗: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死后庙号叫清世祖。
10、我国的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汉慎)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汉)
    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汉·杨雄)
    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是《南方草木状》(晋·嵇含)
    第一部药典书是《神农本草经》(秦汉)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传记体史书是《史记》(汉·司马迁)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 (汉·班固)
    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史通》(唐·刘知畿)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唐·杜佑)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春秋·孙武[一说孙膑])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东晋·干宝)
    第一部笔记小说是《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清·彭定求等)
    第一部文艺理论书是《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清·李渔)
    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隋·陆法言)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是《七略》(汉·刘歆)
    第一部中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
    第一部建筑专著是《营造法式》(宋·李诫)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
    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唐·陆羽)
    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书是《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战国)
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永乐大典》(明·解缙等)
11第一的雅称
    桂冠:古希腊常用月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授予有杰出成就的诗人或竞技比赛的优胜者,象征光荣。后借“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鳌头”是最大最重要的部分。“独占鳌头”意乃占据“第一”。
    问鼎:鼎是古代国家的象征。敢于“问鼎”者,即说明力量强大有能力掌管大事,指“第一”者。
   领衔:“衔”,指在文件上签署的名字。“领衔”即署在众人之前的名字,也就是第一者。
    榜首: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魁”指为首者,领头者。“夺魁”也就是“夺取第一”。
    夺标:“标”指给优胜者发的奖品。“夺标”也就是夺取第一的意思。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主盟者要亲手宰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点血。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
12、中国皇帝之最
    ●最早称帝的是秦始皇。
    ●最末一个皇帝是清朝的宣统。
    ●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则天,即位时她的年龄已六十一岁,在位的时间是公元684,年至704年。
    ●即位时年龄最小的一个皇帝是汉朝的殇帝,名刘隆,出生才一百天就即位。在位时间是公元106年。他又是寿命最短的皇帝,死时不足一周岁。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的圣祖(康熙)皇帝,名玄烨,在位时问是1662年至1722年,共当了六十一年皇帝。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汉朝的刘贺,他十九岁即位,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因荒淫无度而被废去。
13香港如何得名
    香港的得名,与莞香很有关系。莞香即东莞县所产之沉香。莞香销路很广,明朝时每年贸易额在数万两银以入。古时香港和九龙均属东莞管辖,所产香料质量优良,其中一种“女儿香”更被誉为“海南珍奇”。当时香港、九龙所产沉香都从香港仔海湾运往各地,所以称为香港。
14澳门名称的由来
    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怀抱,“七子之歌”唱遍全国。但“澳门”一词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这要从澳门半岛的妈阁庙说起。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妈祖”即福建话“母亲”的意思),始建于明弘治元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庙内供奉着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姓林名默。宋朝莆田人。传说她自幼聪颖,得老道秘传法术,能通神,经常在海上搭救遇难的船只, “升天”后仍屡次在海上显灵。人们感其恩德,尊为护航海神。历代王朝也多次封谥,明朝时晋封其为“天后”。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从妈阁庙附近登陆后,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以为问的是妈祖阁,便回答说“妈阁”。葡萄牙人则误以为“妈阁”是这里的地名,于是称之为MACAU,译成中文叫“澳门”。这一“历史性误会”叫出来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并使澳门蒙上了殖民主义统治的印记。
15台湾名称由来一说
    “台湾”之名,源于数百年前居住在如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他们居住的安平这个地方称为“台窝湾”。荷兰人据台以后沿用这个名称,到后来才扩大将全岛称为“台湾”。
    依照西拉雅语的意思,“台窝湾”就是“滨海之地”,也可以说是“牛皮之地”,意即“弹丸之地”;“台窝湾”也就是“台湾社”。古时候荷兰人在地图上都将“一鲲身”标注为Taiowan,也就是“台窝湾”这个名称,是由平埔族的语言而来,而不是荷兰人所命名。王鹏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