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肉刺怎么去除偏方:毛泽东为何一定要杀刘青山张子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1:37:44

毛泽东为何一定要杀刘青山张子善?

章节
  • 1 形势的必须
  • 2 外在因素
  • 3 不是理由的理由

作者:路卫兵

  处死刘青山张子善,被誉为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毛泽东对此案极为关注,亲自过问。关于此案怎样量刑,当时党内意见也不一致,其时的天津市委书记黄敬就提出重判不毙的请求;华北局拿出的意见是判处死缓;征求天津地区552名党员意见时,有335人同意判处刘青山死刑,尚有217人反对,同意判张子善死刑的多一些,但也不是全部。然而毛泽东思考再三,最终还是下令处死了刘青山张子善。除了刘张二人罪不容诛,可杀一儆百的因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毛泽东痛下决心,挥泪斩马谡呢?路卫兵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毛泽东内心的担忧和一贯的处事风格:
  毛泽东内心一直有一个“隐疾”。毛泽东初进北京时,将其喻为“进京赶考”,而且只能考好不能考砸,“退回来我们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政治家的眼光是长远的,毛泽东无疑把新中国未来的建设当做是又一场革命的考验,我们细细体会毛泽东的话语,就不难想见他当时的内心是很凝重的。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就是李自成的悲剧所在,毛泽东不想重蹈覆辙。
 
  事实上,毛泽东也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把郭沫若写的,总结李自成进京失败教训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学习材料。就是进驻北平之后,他也多次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告诫全党“不当李自成”。他经常建议干部学读《资治通鉴》:“ 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李自成的教训是毛泽东心中的一个“隐疾”,毛泽东不想当李自成,也不想让部下走李自成的路,而刘青山张子善二人的所为无疑触到了毛泽东内心的脆弱之处,触动了毛泽东隐隐担忧的神经;
 
  毛泽东萦绕心头的另一个担忧。那就是历史兴亡的周期律。1945年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在访问延安时,曾向毛泽东谏言:“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家,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支配”,并希望中共能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毛泽东喜欢读史,喜欢议古论今,更知道事物“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毛泽东不会不去思考,所以后来他多次在讲话中针对党内个别思想腐化、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现象,提出批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不给领导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等六项规定,又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谆谆告诫全党。毛泽东很有信心打破这个历史兴亡周期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显然没有把刘青山张子善的案件当做个案来看,而是把它看做能导致历史兴亡周期往复循环的一种苗头现象,毛泽东绝不允许这种现象的发生;
 
  毛泽东超前果断的处事风格决定了刘张的命运。毛泽东善于发现问题,他总是未雨绸缪,想在问题的前头;他也善于解决问题,他不会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去处理。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谆谆告诫:“问题成了堆,就会积重难返啊,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可他面对那样一个乱摊子,只好哭天抹泪地去了呦。我们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不过,谁要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以史为鉴防患未然一直是毛泽东的处事风格。刘张之案昭示出党内高级干部贪腐之风已经初露端倪,这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重视。
 

 

 

形势的必须

  刘青山张子善撞到了枪口上。1951年在毛泽东的倡议下,新中国开始了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内容的的“三反”运动。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三反斗争必须大张旗鼓的进行》电文中,制定了“首长负责,亲自动手”的方针,要求各级干部以身作则,毛泽东自己也身体力行并亲自过问。他针对干部执行中的消极因素断然宣布:“若果有人执迷不悟,胆敢违抗中央指示,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资格有多老,……都该撤职,……受到法律制裁”。刘张二人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检举揭发出来的,不能不说是撞在了枪口上;
 
  处决刘张二人是推行政令的催化剂。“三反”运动之初,各级干部并不是很积极,甚至出现漠然视之和畏首畏尾的现象,造成行动上受阻。处决刘青山张子善,让党内干部着实机灵了一下,“三反”运动也得以有序深入开展。据统计,整个三反运动中有23.8万人被开除党籍,劝退10万人,如此大的成绩,和处决刘青山张子善不无关系。而党内如此大的范围内存在问题,足见当时问题的严重性,不下狠心是不行的。参加河北省第三次党代会的一个代表发言时说:刘张未处理之前,中央精神最多贯彻下去百分之十,刘张处决后,至少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其效果可见一斑;
 
  激发群众检举的热情。毛泽东深知“三反”运动要想彻底有效进行,必须让群众参与进来,事实上发动群众也是毛泽东的一贯风格和作风。对刘张的判决既能在群众中树立党的威信,也无疑给老百姓大胆检举揭发吃了颗定心丸。在处决刘青山张子善后,老百姓道出了心声,说这两个人头至少能换来中国官场上20年的安定。

(刘青山张子善公判大会)

(刘青山张子善被押赴保定东关大校场执行枪决)

 

 

外在因素

  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的关注不可忽视。新中国的胜利得到了众多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支持,毛泽东一直很重视和民主人士交往,也很重视民主党派的意见和态度,就连定都北京都是经政治协商会议商定的。毛泽东当然想让党外人士看到一个有别于国民党,有别于以往一切旧政府的崭新政府,新政府与旧政府相比到底新在哪里,高明在哪里,这不只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的事,须得有实实在在的行为表现,爱国民主人士支持新政府不假,但他们只有看到新政府与众不同的地方,方能心服口服。处决刘青山张子善可以说让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对共产党的信任又进了一步。后来社会上的舆论证明了这一点,香港的一家报纸惊呼“共产党杀了共产党”。还有一家报纸称之为“巨型爆破”说“共产党了不起”。可见此案在当时受关注的程度。
 

 

不是理由的理由

  刘张二人官位较高也可算作理由之一。正因为他们是高官,处决才具有典型性,才更有威慑力。高层的腐化更加引人注目。刘青山张子善作为党内高官犯案,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因此黄敬以刘张二人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有过功劳,又是高官为由,让薄一波向毛泽东说情时,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事实证明,在处决刘青山张子善随后的整个50年代,新中国出现了一派令人称颂至今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这无疑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决断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