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女孩冯莹离世:a賈謙、劉長林、林中鵬等: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總報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2:47:55

賈謙、劉長林、林中鵬等: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總報告

http://cdzwby.blog.hexun.com/12752701_d.html

賈謙 杜豔豔 楊巨平 胡衛國 劉長林 楊學鵬 林中鵬 傅俊英 岳鳳先

斗轉星移,世事變遷。在世界文明進步的歷史長河中,眾多璀璨文明已漸衰頹,取而代之的是近代二百年來隨著主權侵略、資源控制和經濟掠奪而擴張全球的西方文明。而與之相伴的西方社會價值觀以及經濟、科技發展理論,超越國界和民族的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日益興盛。與傳統文化的命呦嗨疲哺诟鲊幕⒔洕妥诮绦叛龌A之上的傳統醫學,也面臨著西方醫學前所未有的衝擊。美洲文明的創造者印地安人,其傳統醫學已經隨著民族的衰落而消失;阿拉伯世界的醫學科學曾為世界醫學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現也無法扭轉頹勢。唯有中醫藥學依然在逆境中艱難前行。

近百年來,是人民的信任和依賴維護了中醫藥的生存。自辛亥革命起,中醫藥學即被視為舊文化傳統的一分子,革命者反封建的強烈願望把傳統醫學的精華也視同糟粕,欲與封建社會一起埋葬。由於買辦資本的壓力,自北洋政府以來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任統治者對中醫藥發展均採取壓制甚至消滅的政策。1914年北洋政府以“中西醫難兼采”為由,“決意廢棄中醫,不用中藥”;1929年南京政府以“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開展”為由,通過了《廢止舊醫案》。這些舉措違背民心,終未能得逞。新中國成立之初,衛生部有的領導人也提出中醫不能進入醫院的政策,毛澤東主席對此予以嚴厲批評,才使中醫藥學得到了生存和某種程度的發展地位。

但是,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偉大貢獻的中醫藥,近百年發展的道路一直比較坎坷,在今天再次面臨危機。用某任衛生部部長的話說,就是要“用今天的科學方法,把中醫的經驗和理論給以證實和說明。”現代科學方法就像達摩克利特之劍,一直懸在中醫藥學的頭上,“科學”似乎已經成為中醫藥難以逾越的鴻溝。而反觀近代科學發源地西方國家近年來興起的中醫熱,中醫特有的有效性、經濟性、非破壞性和整體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接受和關注。對於面臨醫療費用日益高漲而難以為繼的西方醫保體系,“簡便廉驗”的中醫無疑是調整醫保費用的一劑良藥。面對中醫在西方世界的興旺,我們完全有理由擔心,也許未來中國要到西方去取中醫藥的真經;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當西方人未來在醫學領域取得與傳統中醫歷年相一致的“開創性”科學成就,中國人所遭受的挫折感要比現在的相對落後來得更加強烈、更加徹底。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畫支援中國科技資訊所聯合有關單位研究中醫藥戰略地位問題,得到了中醫藥學界的廣泛關注。區區軟科學課題引起中醫學界的熱烈響應,究其原因,有二:一,課題研究的出發點是研究中醫藥如何惠及13億人民的健康,而非服務於GDP和出口創匯增長指標;二,課題的支援單位首先來自於科技部,中醫藥學百年來渴望被“科學”承認和接納,卻一直被科學大牆所阻擋。中醫學界對中醫日趨式微的深深憂慮,以及科技界的偏見對中醫所造成的痛苦,中醫界為此進行的艱難抗爭和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均深深地感動了課題組。鄧鐵濤先生等眾多中醫藥泰斗在耄耋之年冒著生命危險救助SARS患者,並為了中醫藥學發展親自赴京到處呼籲,請求支持。捫心自問,科技界能否為振興祖國傳統醫學做出更大努力?科技工作出發點能否以服務於13億人民的福祉為中心?我們能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力爭在中醫藥學等眾多領域做出開創性、革命性工作?

“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課題組歷時一年,實地調查了50餘家單位,組織了10多次較大規模的座談會和研討會,公開發表了10餘篇論文,形成了一支由醫學、藥學專家、科學家、科技管理專家、社會學家和海外學子參與的穩定研究隊伍,人數高達50餘人。課題研究在中醫藥界引發了關於中醫藥戰略地位、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等重大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並日益得到有關部門領導的關注和重視。課題研究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結論和觀點,對中醫藥為人類科學技術和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對中醫藥學與生俱有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對來自普通民眾的健康需求和渴望,認識更加深刻。

我們深信,中醫藥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深厚土壤,發祥遠古,博大精深,是人民的信賴保護了中醫藥的生存,中醫藥也必將為人民的健康提供堅實保障。

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報告

1840年之後,不少同胞產生了弱國心態,對西方科學頂禮膜拜,誤以為中醫藥不科學,是舊傳統;百十年來,或力圖消滅中醫藥,或力圖改造中醫藥,要將之“提高”到西醫藥的“科學”之“水準”,致使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5000年貢獻的中醫藥今天處於從屬地位、輔助地位。中醫藥面臨滅頂之災。

然而,西方人依據大量事實,對建立在機械唯物論基礎上的西醫藥學提出了諸多質疑,更為迅猛增長的醫療重負而大傷腦筋,遂轉向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學尋求解決辦法。事實上,西方科學僅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而非唯一方法;包括中醫藥在內的東方科學則是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法。

本報告將論述中醫藥今天岌岌可危的地位,以及中醫藥應有的重要戰略地位――我國應建立以中醫為主、中西醫並重的醫療保健體系,方可惠及13億國人,尤其是9億農民,並因此將為世界樹立一個健康醫療之嶄新模式,從而也就回答了“僅依靠西醫藥能否解決我國13億人健康”的問題。

一、中醫藥是人類科技發展和文明進步史上的偉大創造

(一)中醫藥學是系統先進的生命科學認知體系

中醫藥以中國系統思維為導向,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先進的醫學科學體系。其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理論、氣血津液理論、病因病機理論、辨證論治理論、五吡鶜饫碚摗⑺幮詺w經理論等,並以辯證法思想為其哲學基礎。正是在這套系統理論的指導下,中醫藥在臨床上發揮出巨大的無可否認的治療效果,保障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繁衍昌盛,曆久不衰。

中醫藥始于炎黃,形于秦漢,興于宋元,成於明清。據《史記》載,黃帝時期中國的醫術已相當發達。大將兼名醫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能夠“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至西周,醫學已開始分科,政府對醫療衛生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年終要對醫生實行醫績考核。春秋戰國,中醫學受益于系統思維,逐漸形成體系。西漢時,醫理和醫術已成百花爭豔,各吐其香的局面。《漢書•藝文志》載,有醫經7家,經方11家,計490卷之多。《黃帝內經》至遲在西漢年間已經成書,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中藥著作,成書于東漢年間,記載了365種藥物,提出藥性理論和藥物配伍組方原則。這兩部著作奠定了中醫藥的基礎,指導了臨床活動。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問世,標誌中醫臨床醫學走向成熟。三國以降,中醫學各門類、各學派競相獨立發展,造就出眾多大醫家如璀璨群星,彙聚成一條奔流於世界東方的醫學長河。

中醫藥學是一門科學,是具有原創性和獨創性的科學,它作為一種關於人體生命科學的知識體系,存在于西醫和現代西方科學的視野之外。科學的具體形態,包括科學認識的結果和科學採用的方法,歸根到底以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建立何種耦合關係來決定。由於世界(包括每一具體事物)具有無限的多樣性、層面性和可能性,認識物件究竟呈現給人什麼性質和特徵,與認識主體所應用的概念體系、參照系和認識手段有密切關係,由此也就規定了認識主體選取何種科學方法以及所產生的知識體系會有何種形態。因此,那種認為對同一客體只能產生一種形態的科學知識體系的想法是不符合實際的。中醫藥學和西方醫學採用的是不同的認識方法,與認識客體建立了不同的耦合關係,認識客體即向他們分別展示了不同的特性和規律,因而形成了兩個有本質差別的關於生命科學的知識體系。中醫藥學研究的物件是人而非疾病,其理論形成的基礎並非物質性質的人體,而是作為生命整體的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中醫強調的“天人相應,臟腑相關,生克制化,辨證論治、燮理陰陽”等,均以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思想來研究人的生命狀態。錢學森先生于1988年在《中醫通訊》上發表文章指出:“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我們真正理解了,總結了以後,要影響整個現代科學技術,要引起科學革命”。

中醫和西醫兩大醫學體系的差別主要在哲學層面,東西方哲學的巨大差異導致了中醫和西醫在認知生命領域的差異。《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李約瑟博士于1984年在世界第17屆內科學術討論會上指出:“中醫和西醫在技術上結合比較容易,但要使兩種醫學哲學取得統一,恐怕是極為困難的 ”。這種認識的差異主要源自東西方哲學在時空關係選擇上的不同。時間和空間為物質存在外部聯繫的兩個基本環節,雖然不可分割,但各有其獨立意義。空間的特點是廣延和並存;時間的特點是持續和變異。時空概念構成一切認識的基礎和出發點,直接決定著描述萬物的整體框架。因此,科學認識上的任何一次比較重大的革命,都需要有時空概念的相應調整或改變作基礎。在人類的認識史上,主要有兩大類時空選擇:一類是廣義物理時空選擇,為西方人的主要傳統;另一類是廣義生命時空選擇,為中國人的主要傳統。西方的認識傳統以空間為主,時間為輔,空間統攝時間;中國的認識傳統以時間為主,空間為輔,時間統攝空間。這兩類時空選擇產生了兩種不同的主體與客體的耦合關係,由此形成了中國和西方兩個不同的文化和科學技術體系。

中國傳統的泛生命觀促進了重時間的思維偏向;重時間的思維偏向又使中國的整體觀得以牢固存在,並不斷深化不斷豐富。時間只能共用,不能切割、佔有;時間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偏重時間性的思考會自然地傾向於同一和統一,傾向於天人、主客的融合。在價值上,合人與天為一個整體作尺度,主張萬物共存共榮,洋溢濃厚的感情色彩。在認識上,側重研究事物的功能關係和演化,強調整體為局部的本根和統領,個體對群體的義務和責任。喜重整體觀察,擅長內盛體驗和意象思維。關注生命現象,並把生命概念普遍推廣。這樣的思維方式和由此而形成的基本觀念,決定了中國人創建醫學和認識其他事物時,注重研究的是世界和萬物的生成、演化和持續,而不是其物質構成和空間中的展開。因此,中醫則重視人體的時間結構和依據系統的整體以應功能構建的藏象經絡理論,著重病因病機,將生物、心理、社會和自然等諸領域的認識有機結合。中醫學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所研究的人體物件始終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強調精神對生命的特殊意義和關鍵作用,因為精神是人體最高層次的功能。它所要把握的不是機體的器官實體,而是人體作為活的整體的功能結構關係。這整體功能結構關係又表現為與日月天時的相應,表現為機體發育和生命維持的節律。從天人關係的意義上說,中醫學不是治病而是助人,是“贊天地之化育”(《中庸》)。它不一定直接針對病之所在,而是“窮理盡性”(《易傳》),即幫助人恢復和提高自身具有的調節能力,調動和激發人的生命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健身。這正是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在治療學上的體現。

對空間的深入認識以分解為條件,這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與此相關,西方哲學思維習慣將天人、主客相對立,注重事物之間的差異。在價值上,單純以人為尺度,去判定和支配客體,征服萬物。人和萬物像並列的原子一樣,只有物理的關係,而沒有情感的融通。在認識上,側重研究事物的有形實體和物質構成。在群體中,強調個體的獨立價值;在整體中,注重部分的基礎作用。喜重孤立研究,實驗研究。擅長形式邏輯、抽象思維和向外的思考。關注空間中機械、物理變化。這些特點決定了西醫學必定以解剖學為基礎,著重研究人體的形體器官和化學構成,而缺乏對人的自然整體即整體生命的考察。在病因學和治療學上,則著力尋找有形的致病因數和人體受損的精確空間定位,然後依靠人工合成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直接排除病因和修復受損的人體部件。

應該看到,西方醫學作為應用科學,能夠及時地順暢地吸納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不斷提高自己的水準,而中醫卻不能或基本不能。這是因為西醫與各種現代科技有著共同的基礎和知識背景,而中醫學則屬缺乏同一時空體系科學技術的支撐。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在認識和詮釋客觀事物時具備統一觀和變動觀,在臨床醫療活動中,必須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變化而調整認識和治療方案,“病萬變藥亦萬變”,辨證施治是中醫藥學的特色。因此,以沿襲西方傳統的現代科學為衡量一切認識的標準,並從而否定中國科學理念,否定中醫或按此標準制導中醫,是不可取的。李約瑟博士指出:“只有在中國、日本以及在整個東南亞都能看到的倫理思想,才是能夠糾正西方社會中偏重科學觀點的唯一法寶”。

20世紀後半期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交叉融合的趨勢,導致科技創新向系統化、整體化方向發展,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思維將會在理論上不侄稀_@一趨勢在21世紀將會進入高潮,由此我們相信,隨著現代科技向著更深層的整體化、智慧化發展,即更多地體現時間性特徵,中醫藥終有一天會與後現代的科技結合在一起。與這一趨勢相應,英國《自然》雜誌與美國《科學》雜誌近年來開始關注並發表有關針灸、中醫藥研究的文章。《自然》雜誌主編菲力浦•坎貝爾博士2001年10月訪華期間在接受採訪時說:“資訊技術和生命科學將是世界科技中最活躍的兩個領域,兩者在未來有交叉融合的趨勢。從更廣的視野看,生命科學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目前對生命科學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細節上,尚沒有從整個生命系統角度去研究。未來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應當上升到一個整體的、系統的高度,因為生命是一個整體。從原則上說,未來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當是西方科學方法與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的結合。中國古代科學方法重視從宏觀、整體、系統角度研究問題,其代表是中醫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學習。”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也積極宣導:“健康不僅在於沒有疾病,而且在於肉體、精神和社會各方面的正常狀態。”這就明確地強調了人的健康問題不僅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和醫療進步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與人類精神和這個生存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系統工程問題。這正是中醫“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在關於《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認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的健康為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從這個方向出發,中醫學的辨證不只用於詳嗉膊。部捎糜谠u價亞健康、甚至健康狀態。可以認為,中醫藥的理論體系是21世紀醫學發展研究的主體之一,中醫藥代表世界醫學發展的方向。

(二)中醫藥是體現人文與科學融合的知識體系

人是生物機體、心靈道德和審美求真的統一,是形和神的融會。現代醫學已開始意識到,醫學的職責應當從治病轉換成治人。而中醫學從來就是按照這樣的思想為自己定位。中醫藥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依據,將人的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精神活動與生理活動視作不可分割的整體來對待,因而體現了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特徵。

中醫學認為人乃萬物之靈,最為寶貴,對人和人的生命必須尊重。敬重人就是敬重天道,這是中醫學的出發點。因此,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捨己救人,不問貴賤貧富,親疏愚智,普同一等,成為大醫精铡R虼耍瑲v代中醫尊重人和人的生命,從不把病人看作消極被動有待處置的物件,而是看作有人格的能動的主體。灾翁幏剑欢ㄅc病人平等商量,為病人保守隱私,讓病人瞭解病理病機,求得病人的配合。中醫強調,人從事社會活動,有思想感情,處於一定的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這些對於人的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因此,無論詳嗪椭委煟嗅t要求把病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因素考慮進去,指出過度的情志不僅會使氣呤С#€可能造成器質上的損傷。而恢復和保持健康,則需要提高精神境界,協調人際關係,正確對待生活,使心情平和、恬靜、愉悅,還要懂得防病養生的道理,杜絕不利治療和健康的行為。所以,中醫辕煂嵭行紊窈弦弧⒁陨窠y形的原則,而不把疾病和治療看作純系形體上的問題。

中醫學主張防重於治,注重養生。中醫學的養生觀博大高遠,認為養生的動機和毅力應出自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社會責任感。養生的方法以心理衛生和心的調攝為首要,並要求將養自我、養他人、養萬物統一起來,講明此三者相互促進,相互為用。在中醫學看來,個人的健康,人類的健康和萬物的協調發展是相需互依的整體。每一個人不僅要自己養生,還要幫助他人養生,還要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才能把精、氣、神統一起來,才是完整的養生。

醫學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然生命,可是以還原論、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學所依據的方法和觀念,有些卻是反自然、反生命的,因此不能不陷入許多誤區和死胡同。1998年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對美國和其他22個發達國家的調查結果表明:因化學合成藥物毒副作用導致死亡的人數,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依靠科學發明和製造的藥物竟然成為人類的第四殺手,這不能不讓世人震驚。所以近年來,中醫中的自然療法,即不採用藥物、手術等治療手段的療法,受到世界廣泛歡迎和關注。中醫自然療法把人與自然,心理與生理,道德修煉與治療保健很好地統一起來。據悉,美國不少醫科大學成立了“自然療法系”,專門研究以中醫自然療法為主的各種非藥物療法。

著名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指出:“在歷史上,中國的技術長期以來缺乏任何西方科學的支援,然而它卻遙遙領先於西方當代技術。”這是為什麼?由於中國傳統科學在自然科學層面上,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這個道路被忽視和遺忘了,而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得到了系統保存。中醫藥仍然保持了傳統的術語、理論和技術,“中醫藥” 作為一個“活化石”和“金鑰匙”,對它的系統繼承和整理研究,將有助於重新揭示中國傳統科學的獨特思維方式、方法和技術體系,找到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活水源頭”。

(三)中醫藥為世界醫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醫藥早在西元6世紀就經朝鮮傳至日本,成為朝鮮、日本的醫學。在10世紀,中醫藥逐漸被阿拉伯醫學所吸收,成為阿拉伯醫學的一部分。阿拉伯醫學的脈跃褪俏樟酥嗅t脈缘慕涷灐V嗅t藥學著作在16世紀以後,還直接介紹到歐洲,百餘種著作被翻譯為拉盯法、意等文字,促進了近現代醫學的形成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运W校、研究中心和中藥貿易公司等中醫藥機構。採用中醫藥、針灸、推拿、氣功治療疾病的人數已占世界總人口的1/3以上。中醫藥、針灸的療效已得到各國政府及人民的信任和不同程度的支持。一些國家和地區明確規定了針灸或中醫治療的合法資格,還將其納入了醫療保險範圍。許多國家成立了中醫藥學術團體,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世界醫學氣功學會等國際性學術組織也積極發揮作用。中醫藥的國際學術交流極為活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已為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數萬名針灸專業人員和留學生(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政府間中醫藥交流與合作關係。

1972年尼克森訪華,目睹了針刺麻醉的神奇效果。從此之後,我國針灸逐漸在美國和世界各國推行開來,美國至今仍有不少醫院採用針刺麻醉進行手術。70年代中期,美籍華人在三藩市創建了美國第一所中醫學院。近10年,至少有80%的美國人在病中服用過中草藥。到80年代末,全美已有各種註冊的中藥店和各類中藥保健食品網約13,000餘家,針灸、中醫學院20餘所,每年可招生近千人。1987年,經批准合法的中醫師達2,500餘名,估計實際從事針灸的醫生有萬余人。2000年初,全美已建立中醫專科學校7所,高等中醫專科大學、研究院等44所(不包括綜合性醫科大學設立的中醫系,如美國自然醫科大學),其中7所可授予中醫碩士學位。1992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設替代醫學辦公室,負責研究評估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各國傳統醫學。其經費逐年增加,1999年達1.16億美元,2002年增加到2.47億美元。

中醫在歐、亞、澳、非各洲也有快速發展。法國是西方研究和推廣針灸最多的國家。1985年在12萬名註冊行醫的醫生中,就有9千名為病人使用過針灸療法,並將針麻應用於外科手術。英國1993年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辦了倫敦中醫學院,1996年英國Middlesex大學又與中國合作開辦了5年制中醫學曆教育,並獲英教育部門正式批准,由英政府下撥經費。幾年前,倫敦大學也附設了中醫學院,可授予碩士學位。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也開辦了多所中醫學府。巴西、阿根廷已建立多種針灸學會和學校,廣泛開展針灸治療和培訓。

在中醫藥對世界醫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中,其最獨特的貢獻是中醫藥的完整理論體系及建立這個理論體系的認知方法。進入21世紀,人類會更加關注生命,關注生態,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隨著人類對生命探索的深入,醫學科學的認識也將發生質的飛躍。中醫學的發展,其意義遠遠不限於醫學和生命科學本身,而是為人類文明做出了獨特貢獻,將為世界文明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要讓西方國家認可中醫藥,絕非一蹴而就的事。唐朝時中醫藥第一次走向世界,系因唐朝強大,據認為唐朝擁有世界財富的三分之二,唐朝醫藥也是世界最發達的,故周邊國家紛紛前來取經,中醫藥就傳到了周邊國家,並與當地文化相結合。今天,要讓中醫藥第二次走向世界,被西方國家認可,首先要中醫藥在國內受到尊重,廣為應用,成為我國13億人的主要醫療保健體系之一,而非只是輔助醫療體系,更不是首先追求出口創匯的那一點經濟利益。

二、中醫藥是建立適合中國國情醫療健康保障體系的必要支撐

(一) 中醫藥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1、中醫藥植根於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性

中醫藥是農業經濟社會的產物。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小農經濟,個體生產,手工勞作,自給自足,購買力低下,在這樣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中醫藥具有農業經濟特點。中醫主要為個體行醫,憑觀察的望聞問切四個方法,開創了多種全憑個人手工操作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等。藥物以草藥為主,就地取材,藥源極為豐富,蒲公英、蟬蛻、石膏都是藥。中醫從詳嗟椒乐谓钥蓚€人完成,凸現出相當的便利性。許多藥物,如馬齒莧,野菊花不入藥即是野草,雞內金、海螵蛸不入藥即是垃圾,中藥因之價格低廉,決定了中醫藥的平民化和鄉土化。

中國古代文化孕育了中醫藥,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中醫的基本思想——整體論。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人體各部分是共同合作的,構成一個整體。中醫吸收了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概念,加以充實、改造,樹立了陰陽為“醫道之綱領”。《周易》對中醫影響深遠。《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中醫以變化的觀點審視人體生命現象,因而中醫關注人體狀態變化,並以維護人體健康狀態的穩定為醫療首要任務。古代科學不發達,中醫的巧妙之處在于以簡馭繁。人體結構複雜,中醫以五臟為核心,簡化了處理頭緒。從四允占谋姸嗖∪梭w征、症狀,提煉出人體陰陽二氣之盛虛描述人體整體狀態,大大降低了人體空間的維數。儒家思想在中醫也有體現,中醫對病邪採劝和為貴”而不趕盡殺絕的做法,治療重點是“調理”人體,提高人體的驅邪能力。中國古代君臣上下各司其職的治國思想,中醫用於五臟,心為君,肺是相,肝是將,脾負責供應,腎負責水利。五臟既分工又合作,按照五行相生相剋法則維持穩定平衡。中藥組方亦按君臣佐使原則。君藥起主要治療作用,臣藥為協助君藥加強治療的藥物,佐藥治療次要症狀並制約君藥毒性,使藥調和藥性。因此中藥處方較西藥複雜,故有用藥如用兵之說。

2、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貢獻

中醫有一套完整的養生理論。中華民族在中醫養生理論的澤育下健康地生息繁衍。中醫的養生理論非常豐富,首先精神上心平氣和,此外要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三條。中醫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自然有晝夜、四季時間節律,人體生物鐘與自然節律是相應的,中醫認為人的主觀行為也必須與自然節律相協調。中醫一個重要思想是治未病,即預防疾病,小病及時治,以免演變成為大玻古人認為藥食同源,食物不僅充饑,而且有自身的藥性,可以治玻中醫的飲食為水穀二字,中國人的飲食以糧食為主,與WHO提出的食物金字塔結構的基層為穀物不侄稀N覈袃灹嫉男l生傳統,漢代就規定五日一沐浴,朱子治家格言一開始就講“黎明即起,灑掃內外”,《論語》中都論述不食變質食物。從華佗的五禽戲到現在的太極拳,中國人形成自己的民族健身方式。中醫養生理論吸收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優秀思想,自然而然地融入平民百姓的心靈之中。中華民族自古寬容樂觀,生活規律,勤勞又有節制。平民百姓對中醫養生之道融會貫通,靈活哂茫e手之勞即可養生健身,信手拈來即能治癒小玻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尿,中國人夏天就喝綠豆湯;羊肉性溫生津,中國人冬天就吃羊肉,這樣飲食安排完全符合自然節律。廚房裏的蔥薑蒜也是治病良藥。淋了雨,喝薑糖水,胃口暖和了,出點汗,次日健康如故。受了點涼,用蔥白、香菜煮水喝,表一表,身體立刻輕鬆了。夏天吃些生蒜,可以預防腸道傳染玻中醫的刮痧、拔罐,百姓自己都能做,而且立竿見影。太極拳不需昂貴的器械,老少皆宜。清晨打一套不緊不斷的太極拳,一天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中醫養生之道的普及化、平民化,廣泛而有效地保障了人們的健康,避免了疾玻中醫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

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戰勝疾病的有力武器

每當歷史上出現重大疫情,即是中醫藥發揮威力之時,也是中醫藥發展的契機。東漢建安年間,傷寒病大量發生,死亡率很高。張仲景的族人,10年間死了2/3。身為醫生的張仲景,在臨床第一線救死扶傷,潛心研究發病規律,在繼承《黃帝內經》和博采眾方的基礎上,終於摸索出傷寒病的辨證方法和治療方劑,徹底解決了治療傷寒病的難題。張仲景的《傷寒論》提出“六經辨證”,並把每一種病都列出脈象、病症和方藥。《傷寒論》奠定了中醫詳嗪椭委煹睦碚摶A,是中醫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明代從永樂到崇禎年間,中國多次發生大疫,用《傷寒論》六經辨證去治,收效甚微。吳又可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古方不能治今病是因為今病不是傷寒病,而是由一種戾氣引起的,戾氣由人的口鼻進入人體內,引起人體發玻吳又可建立了新的病因說,採用了新的方劑,創立了溫病學說。其後葉天士提出“衛氣營血”辨證,完善了溫病學說。

天花曾是歷史上可怕的傳染玻我國北宋年間就通過種人痘預防天花,後傳入歐洲,才改進成為牛痘。

1956年石家莊流行乙型腦炎,師仲景法用白虎湯,療效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並不因為中醫無微生物學說而束手無策。1957年北京乙腦流行,白虎湯效果不明顯。老中醫蒲輔周指出兩年氣候不同,處方應不同,只在原方加上一味蒼朮,療效又達90%。1958年廣州流行乙型腦炎,鄧鐵濤老先生曾參加救治,為暑熱伏濕之證,凡舌苔轉厚者必不死,暑濕得外達故也。統計中醫之療效亦達90%,且無後遺症。六十年代廣東麻疹流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死嬰不少,廣東中醫學院醫療隊所到之鄉村,用透疹清熱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廣州六十年代亦曾流感流行,用吳又可法——達原飲,又收到良好的效果。中醫臨床考慮三因(因時、因地、因人),中醫理論更為全面,因此更為收效。

國家在“七五”期間安排攻關計畫研究流行性出血熱,南京周仲瑛組治療1127例,其效果為:中醫藥組治療812例,病死率為1.11%;西醫藥對照組治療315例,病死率為5.08%(P<0.01),中醫藥組明顯優於對照組。江西萬有生研究組治療413例,其效果為:中醫藥組273例,病死率為3.7%,西醫藥對照組為140例,病死率為10.7%(P<0.01),療效優於對照組,由於時、地、人等有關條件不同,西醫辨病為同一病毒性疾病,但周氏、萬氏的辨證論治完全不同。

20世紀90年代,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對1988年中國上海以中醫藥為主治療乙肝重疊甲肝與1983-1988年美國本土以西醫藥為主治療同類疾病的死亡率進行了統計對比,結果為0.05%∶11.7%,亦即1∶234。這說明此類疾病中國死1人,而美國死234人。從中可以顯示出中醫藥的優勢。

至2003年5月中旬,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治療50余名SARS患者,無一例死亡,平均退燒時間3天,平均住院時間9天,且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二附院至4月初收治112例患者,平均退熱時間7天,平均住院18天;二附院甚至純用中醫藥治好了15例SARS患者。鐘南山院士所在的醫院到5月份共收治117名病人,10人死亡;收治病人中,中醫介入治療71例,僅一例死亡。北京仝小林教授治療小組收治16名SARS病人,純用中醫藥治療,全部治癒,平均退熱時間僅4.5天。

廣州中醫介入SARS治療最早最深,病死率全國最低,不到4%,低於全國的7%。北京有關權威人士稱,北京中醫介入抗SARS鬥爭雖然較晚,成效顯著,介入後的死亡率是介入前死亡率的五分之一。

由於大量使用激素等藥物,西醫治療的病人患肺部纖維化和骨股頭壞死的人至少占1/3以上;迄今去醫院檢查者,基本都有骨股頭壞死現象。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03年10月聯合主辦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國際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中醫搶救了大量非典患者的生命;在預防和恢復期治療方面,迄今西醫尚無針對性治療方法,中醫有其獨到之處。專家一致建議,治療非典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盡可能早期全程、合理使用中醫藥;應將中醫納入公共突發事件臨床救治體系,中西醫配合治療非典經驗可作為其他國家防治傳染病的參考。

2003年4月13-15日,我們課題組赴廣州調研中醫治療SARS療效之後,寫出了《中醫完全可以解決非典問題》。報告最後建議:“火速撥款組織中醫藥對特異性疾病的預防、預測的研究”。半年之後的今天看來,這一建議是切合實際的,應將中醫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體系。

(二)中國的衛生保健體系必須立足于國情現實

衛生保健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水準等諸多因素決定的。與衛生保健體系直接相關的醫療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籌資、分配和使用醫療保險基金為個人和集體提供防并治病等衛生保健服務的一種綜合性措施和制度。衛生保健體系的模式源於實行什麼樣的醫療保險制度,而醫療保險制度又受社會政治制度、經濟水準、傳統習慣、醫療服務的組織及現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例如,美國實行的是“以服務收費的市場化體系”,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實行的是“分散化的國家衛生模式”,而加拿大、英國、瑞典等國實行的是“社會化的醫療形式”,但無論如何,都實行的是西醫醫療模式,或者說是生物醫學模式。

近年來,世界各國不同程度都面臨衛生保健成本增加的問題,諸多醫學人類學家、社會學家開展了一些衛生保健體系跨國研究工作,尤其是與美國不同的發達國家的衛生保健體系的比較研究。從下面介紹的美國和法國的模式就可以得知,我們必須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衛生保健體系,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1、西方國家的衛生保健體系面臨挑戰

由於現代生物醫學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大量的先進醫療詳嘣O備、技術和資源,但是也出現了“重治療、輕預防”,“治療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分離”,“追求高技術、新藥物治療疑難疾脖等趨勢,使得所有以現代生物醫學為主的發達國家的衛生保健體系都出現了危機。以美國為例:

一是醫療費用逐年高漲。1980年,美國人均衛生保健費用為1,063美元,到1994年上升到3,510美元,達到世界上最高水準,醫療衛生總支出為9,494億美元,(其中僅醫院費用一項就達3,385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13.7%;2000年,美國醫療衛生總支出達到1.3萬億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醫療衛生支出總額的43%。在如此之高的支出費用下,美國仍有15%的人享受不到醫療服務,也就是說,約4000萬人得不到起碼的醫療服務。由於費用高昂,許多公民無法支付基本的醫療保險, 到1995年只有29%的人參加“非管理收費服務”的保險計畫。也就是說,美國是通過浪費全世界43%的衛生資源來保障其占世界4.7%人口的健康。

二是初級保健體系日趨弱化。由於現代醫學的引導,醫生偏好專業化,從事初級保健和家庭醫學的全科醫生的數量減少,限制了衛生保健的可及性和普及性。美國1950年有全科醫生112,000人,1980年下降到47,000人,由於醫療照顧計畫等改革措施的實施,才在1994年恢復到73,163人。而且由於醫生職業高度專科化,各科之間相互推諉,沒有哪個醫生為病人健康全面負責。

三是醫患糾紛嚴重。美國現行的醫保模式採用的是直接向醫生和醫院支付“非管理收費服務”的傳統方式。由於醫患之間資訊不對稱,醫生確定病人的需求,醫生為所提供的服務定價,醫生和醫院為提高收入而向病人提供不必要的治療和藥物,造成醫療費用超速上漲。近年來,引起最多批評的醫學專業是“外科”,人們不僅認為美國的外科醫生太多了,而且還懷疑所有的外科手術是否都有必要。

四是人們認識到西醫的局限性。西醫在解決單一因素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對老年并慢性病和疑難病等多因素疾病方面顯得十分無奈。西醫採用對抗療法,一定要找出病因、病理、病位,否則難以下藥。多因素病很難找到準確病位。而這類疾病卻占到疾病種類的70%。也就是說西醫局限性很大。因而他們開始向世界各國傳統醫學尋找答案。

五是藥物可靠性受到質疑。長期以來,人們仰視現代生物醫學的成功,認為傳染病已經基本被消滅,而餘下的傳染病也可通過免疫和抗生素得到控制。但是,現在發現,致病細菌顯示出明顯的抗藥能力和適應環境能力,舊的傳染病又複燃,甚至嚴重爆發,並出現了一些已往不知道的致命病毒,現代的生活方式、交通、環境等因素更增大了其傳播的可能性。由於濫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學藥品,以及在動物身上使用抗生素,已經嚴重降低了這些抗生素的作用,結果產生了新的病毒。人們對化學藥品毒副作用日益擔心,從而對現代生物醫學的對抗療法的假設和方法提出疑問,使得現代生物醫學的可靠性受到挑戰。愛滋并乙肝、SARS以及西醫對流感的無可奈何等就是明證。

面對這些問題,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在考慮改革現行衛生保健體系以降低成本,並使更多的公民受益。但是各種控制成本的努力均遇到了強有力的反對,原因是醫藥衛生領域中的利益集團得益于現有的體系,控制成本意味著控制他們的收入,利益各方包括醫生、醫院、醫療設備製造商、藥廠、風險投資者及保險公司等等都不會坐視,為了利益甚至會參與影響他們生存的政治鬥爭。美國克林頓政府時期試圖推進的衛生健康改革計畫最終以失敗告終。

為了建立一個公平和成本得到控制的衛生保健體系,各國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不僅高度重視衛生成本控制,而且越來越強調預防性醫療服務的重要性,努力對衛生保健體系建立更加有效的管理體制。同時,也試圖尋求各種其他方法和措施來建立一個能滿足國民需要的衛生保健體系,確保國民的健康。在這種背景下,針灸等傳統醫學方法作為“替代和補充醫學”,逐漸被納入各國衛生保健體系。在美國,以中醫藥為主的補充與替代醫學一方面以其廉價、顯效,以及良好的可及性,可以達到“花錢少、患者滿意”的效果,另一方面,其獨特的辕煼绞健熜В部梢宰鳛橐环N低價的高端產品,滿足富裕人群的特殊需要。因此,保險公司不顧生物醫學界的敵視,積極將針灸等多元化方法納入醫療保險範圍,降低醫療成本,彌補原有醫療保健體系的不足。在法國,衛生保健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福利,針灸、順勢療法、正骨等治療方式很早就被納入國家衛生保健體系內,由國家制定價格,由醫生進行辕煹馁M用給予報銷。德國、比利時、義大利、荷蘭、英國等國家也逐步改變對針灸等傳統醫學的看法,開始立法認可這些療法,但仍然存在“針灸師”與“針灸醫師”這類非醫學專業人員與醫學專業人員之間的這種差異。

為了在替代醫學研究領域取得優勢地位,美國國會於1992年支持NIH成立了替代醫學辦公室,隨後發展成為國家補充藥物與替代醫學中心(NCCAM),其預算從1992年的200萬美元,快速增長到2002年的2.47億美元。同時,白宮在2000年成立了白宮替代醫學委員會,根據2000年2月8日通過的執行規定,該委員會負責提出一套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建議,使普通公眾能最大限度的受益於補充和替代醫學。很多著名研究機構,如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都成立了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開展有關基礎和臨床評價研究。

2、建立惠及13億人口的醫療衛生體系必須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以世界1%的衛生費用解決了世界22%人口的醫療保健,且人均壽命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創造了發展中國家的奇跡。在這一成就的取得中,中醫藥起到了重要的、關鍵性的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惠及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體系使醫療覆蓋率高達85%,曾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學習楷模,迄今孟加拉等仍保留著從我國學習的醫療體系。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在於赤腳醫生制度與農村三級衛生網的建設適合我國國情。

80年代以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普及,醫療追求高精尖設備,追求經濟效益,走向西方國家醫療衛生體制。衛生資源逐漸集中於大城市、大醫院,廣大農村缺醫少藥。廣大農民看不起病,只好“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事例層出不窮。這些事實提出了一系列尖銳的問題:我們的醫療體系向何處去?

分析我國現行的醫保體系,如果我們採用西方的醫保模式,且不要說今後若干年內我國不可能達到2001年美國醫療衛生費用1.3萬億美元水準,就是要達到其醫療費用總額占GDP的13%的水準,2001年我國就需要衛生費用1.25萬億元人民幣,而當年實際衛生費用為5150億元,占GDP5.3%,人均403元。因此美國醫療模式我們是斷不可能採用的。而法國、日本等帶有強烈福利性質的醫保模式,面臨高昂的西醫藥費用負擔,中國更難實現。這又帶來另一個尖銳問題:西方醫療體制我們學習得起嗎?在中國國情條件下建立惠及13億人的醫療衛生體系,必須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優勢。

以防治SARS為例,廣州中醫大學附屬一院以中醫為主治療一個SARS患者,費用最高一例只有5000元人民幣,而西醫治療一名SARS病人需5~10萬元人民幣,至少相差10倍。又如,北京寶仁中醫院薛延平大夫治療了200余例西醫認為必須搭橋、安支架或換心臟的心肌病或心肌梗塞患者,平均一個患者花費2萬元左右,而西醫搭橋或換心臟治療這些病約需數萬至數十萬元。再如,西醫認為股骨頭壞死不可複生,鄭州王國政大夫用中藥外敷法,使患者壞死的股骨頭吸收掉後再生出新的股骨頭,費用約為西醫的十分之一。還有,寧波三環自然療法研究所裘愛國大夫創立“免疫辨證三環療法”治療乙型丙型肝炎,採用針(穴位注射)、灸(穴位發泡)、藥(口服中藥)等方法,實施個體化動態綜合治療,可使乙肝“大三陽”轉“小三陽”率高達60%以上,異型乙肝即“小三陽”HBV-DNA和丙肝HCV-RNA陽轉陰率達80%以上,而費用僅為同類疾病常規治療費用的1/10~1/5,且安全性好。其方法的推廣對於有1.5億乙肝、丙肝病毒持續感染者和攜帶者,每年50萬新感染者,3000余萬急需治療的現症肝病患者和50萬死於乙肝、丙肝病的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與綜合醫院相比,中醫醫院醫療服務價格相對低廉。中醫醫院人均門再M用、人均住院費用、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費用始終低於綜合醫院。例如:衛生部(局)屬綜合醫院1995年的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費用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屬中醫醫院高出107.2元,2000年比同級中醫醫院高147.2元;盛自治區、直轄市屬綜合醫院1995年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費用比中醫醫院高出61.7元,2000年比同級中醫醫院高151.20元;直轄市、省轄市區、地盟屬綜合醫院1995年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費用比中醫醫院高出30.4元,2000年比同級中醫醫院高66.9元;縣旗屬綜合醫院1995年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費用比中醫醫院高13.6元,2000年比同級中醫醫院高44.4元。中醫醫院的單病種住院費用低於綜合醫院(見表1)。1995年縣屬綜合醫院人均藥品費為15.2元,人均治療費為6.3元,中醫院人均藥品費13.9元,人均治療費為3.4元。2000年縣屬綜合醫院人均藥品費為23.9元,人均治療費為12.7元,中醫院人均藥品費23.1元,人均治療費為5.3元。城市中弱勢群體及貧困人群自然要選擇中醫藥來保障醫療。特別是在廣大農村,依賴中醫藥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表1、2000年衛生部門綜合醫院與中醫醫院部分單病種住院醫療費用

疾病名稱 綜合醫院 中醫醫院 均住院日(日) 人均住院費用(元) 均住院日(日) 人均住院費用(元) 腦血栓

急性心肌梗塞

肺炎

慢性腎小球腎炎

胃癌

急性闌尾炎

支氣管肺炎

18

15

13

16

22

7

7

6566

10489

4781

6970

16918

2367

1227

20.65

17.85

12.52

18.75

32

6

8.13

4364

5278

2589

3724

11434

1041

1252

三、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新中國成立之後,《憲法》第21條確立了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平等地位,党的三代領導人對中醫藥均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持,但由於在中醫藥發展戰略、政策法規、體制、科研和人才等領域均存在諸多問題,中醫藥學的發展明顯滯後於西醫藥學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中醫藥學未能取得西醫藥學的同等地位

中醫人員與西醫人員的發展極不平衡。在解放初期的1949年,全國中醫人員27.6萬人(這是衛生部統計資料。若按崔月犁部長所說,當時約為50萬人),2001年為33.4萬人,增加了21%,而同期全國人口增加了兩倍,也就是說,每萬人中中醫人數由1949年的5.8人減少到2001年的2.6人;1949年全國西醫人員有8.7萬人,2001年達到175.1萬人,增加20倍(見圖1),換句話說,每萬人中西醫人數由1949年的1.8人猛增到2001年的13.5(見表2),中西醫人數比例由3.2∶1變為2001年的1∶5.4;就醫院的數量比較,2001年全國等級醫院中以西醫占絕對優勢的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共14,593家,中醫院僅2,492家,約為6∶1;就醫院均固定資產而言,2000年綜合醫院為2,984.37萬元,而中醫院為910.95萬元,二者之比為3∶1。

(三)實施中醫藥振興工程

幾千年來,在中國傳統智慧的指引下,中醫藥發展形成了超前的、普濟的、人人可及的一整套衛生保健技術體系,不僅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也啟迪了未來醫學的健康生態模式,必將對人類生存品質的提高做出重大貢獻。

中醫藥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與時俱進的。漢代《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收載1892種,增加了4倍;乳香、沒藥等南藥原產于東南亞諸國,中醫弄清了其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和歸經,也將之吸納入中藥體系;漢代張仲景在前人基礎上創立六經辨證,解決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問題,明清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等人在仲景基礎上又有發展,提出戾氣學說、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解決了新型瘟疫問題。所有這些,表明中醫藥學一直在不斷現代化,一直在沿著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

然而,如前所述,百餘年來,人們錯誤地認為舊的就是不科學的,就要打倒、改造,導致中醫藥發展遲緩,地位低下,處處受到排擠,時時成為被改造對象,使本應在中國人民醫療保健中發揮主導作用的中醫藥只起到輔助作用、從屬作用。這一切“是中西方文化衝突的悲劇,是濫用行政、法制手段以一種文化排擠另一種文化的歷史典型。”(《醫道與文采》)。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德國慕尼克大學波克特教授指出,“中醫藥在中國至今沒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諏Υ瑳]有為確定其科學傳統地位而進行認識論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學探討,沒有從對全人類的福利出發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注,所受到的是教條式的輕視和文化摧殘。這樣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國的醫務人員。他們不承認在中國本土上的寶藏,為了追求時髦,用西方的術語胡亂消滅和模糊中醫的資訊。”(《醫道與文采》)

面對目前中醫藥發展的客觀現實,為了繼承與弘揚中醫藥學,為了保證13億中國人的健康,我們提出實施“中醫藥振興工程”的建議,重點在加強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搶救老中醫臨床知識、改革中醫高等教育模式、為農村培養新一代“赤腳醫生”、普及中醫藥文化教育、加強中醫院建設等方面實行切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1、中醫藥政策法規保障工程

長期以來,體制和政策法規對中醫藥的歧視和排擠,使中醫藥始終未能與西醫藥並行發展。人們往往忽視這一問題,甚至認為,黨和政府給中醫藥的政策特別優惠,是中醫藥自身不爭氣,不科學,所以發展不起來。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僵化的體制和不合理的政策法規得以長期延續下來。

眾所周知,政策法規往往決定一個產業的存亡和一個學科的存亡。日本明治維新從法律上肯定了西醫藥是唯一合法的醫療保健體系,日本漢醫界人士進行了20年鬥爭,終歸失敚從此,日本中醫藥斷線近百年。我國解放前,國民黨政府千方百計消滅中醫藥,始終未能得逞。解放後,儘管中央領導對中醫藥發展一直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但是在體制、機制以及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上,往往不利於甚至阻礙中醫藥的發展,或者從思想上要將中醫藥改造成為西醫藥。我們必須看到,我國中醫藥的醫、研、教各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政策法規造成的。例如中醫不許介入愛滋并SARS等傳染病治療,否則就是違法;而事實上,中醫在這類傳染病治療上更具優勢。我們必須按照我國憲法第21條規定制訂政策,即按照“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的並重大法來修訂所有有關政策法規,改變有關體制,使之有利於中醫藥發展。現行有關阻礙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應以最快的速度加以整頓、清理、改進、完善,換句話說,必須儘快給中醫鬆綁。

中醫藥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像保護其他文化遺產一樣給予高度重視,使弱勢的中醫藥學群體與強勢的西醫藥學群體有平等的權利。如此,不遠的將來,中國不僅有望率先實現WHO提出的“讓人人享有健康”的偉大目標,而且還會為人體科學的發展做出新貢獻。

2、中醫藥人才工程

現行中醫藥教育體制亟待改革。1956年毛主席提出創辦中醫學院,就是為了大力發展我國的中醫藥事業。1978年9月,中共中央以(78)56號文件轉發了衛生部黨組《關於認真貫徹党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後繼乏人問題的報告》。鄧小平同志在批示中特別指出:“這個問題應該重視,特別是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現在20多年已經過去了,由於沒有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發展中醫的指示精神,中醫人才的培養方向與當初辦中醫學院的意願相反,現在能夠臨床治療的優秀中醫大夫越來越少,據估計,今天能拿得出手的名老中醫不到300人了,致使人們發出“搶救中醫”的呼籲。

中醫學院幾乎一半時間講解西醫課程,學生能否畢業,完全按照西醫模式控制。要想拿到中醫行醫證必須考西醫課程。這與解放初期中央衛生部要“改造”中醫的政策如出一轍。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不中不西,很難用中醫理論去指導臨床實踐。我國現有中醫藥人員33.4萬人,但多數不能按純中醫理論去臨床治療。中醫學院培養的學生本應該堅持中醫,但大多學生發生了動搖:中醫科學不科學?中醫能不能治病?中醫還能堅持多久?如果繼續按此教育模式培養中醫人才,不出20年中醫就會消亡。因此,中醫教育體制改變是當務之急,是關係中醫藥能否生存的大問題。

加強中藥師人才培養。中醫的發展是戰略問題,中藥的發展是戰術問題。如果我們將中醫藥學體系割裂,那就是如日本一樣的廢醫存藥,中醫將被消滅。脫離中醫學的“中藥學”其實是“植物生物化學”。我國中醫院校中藥專業只講“植物化學”,沒有藥工教育。如果不培養合格的懂中醫的藥工,中藥就很難向正確方向發展,中藥將被改造成西方的植物藥或西藥,中醫藥事業在中國將消亡殆盡。將明明是西藥的青蒿素視為中藥現代化的典範、吹捧為中藥研究的成績,就是學校中藥專業教育的一大失敚

在經濟領域有特區,我們的中醫教育領域能否有特區?建議將幾個省市作為中醫特區,學校是完全不學西醫知識,不做動物實驗,不學外語,強調傳統文化教育,10年以後,再與那些“中西結合院校”比一比,看誰培養的學生醫術高,看病好。

而且中醫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中醫院校可以附設中醫小學、中醫中學,讓娃娃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3.中醫藥科研工程

中醫藥的科研應在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中藥研究,必須與臨床結合。當年張仲景救人無數才提出“六經辨證”,葉天士臨床終生,其學生才為之總結出“三焦辨證”。今天的基礎理論研究多是以西醫的思路、方法進行動物實驗,來驗證中醫理論,中醫理論如何能夠發展呢?又如中藥是中醫大夫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與昇華,而不是像西藥那樣盲目篩選出來的。目前大部分中藥研究所是按西藥研究所的模式建立的,從事中藥中有效成分的篩選、分離、提取,這種方法背離了中醫藥的理論與規律。中醫研究中的問題也沒有真正去按中醫的內在規律進行中醫研究。許多中醫藥科研課題偏離中醫理論,是按照“基因組學研究”、“蛋白組學研究”去迎合專案評委,否則就有拿不到經費。但這一類型的研究對中醫臨床和中醫理論毫無意義。對這個問題,應該引起科技主管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中醫藥科研應與臨床相結合。本應從SARS治療中總結出中醫的新理論,可惜錯過了機會。中醫藥的研究也應納入國家突發事件預測預防和應急體系之中。

4、鄉村中醫工程

從數量上說,我國中醫院與西醫院之比為1∶6,而規模上說,中醫院遠遠小於西醫院。尤其是,醫院以藥養醫的現狀以及中西醫政策法律上的不平等,中醫院也多用西醫藥治病,且不敢用中醫方法搶救病人。因為用中醫方法搶救,出了問題就算醫療事故;用西醫方法出問題屬於正常現象。

我國現行的中醫院是完全模仿西醫院模式,許多西醫的設備中醫用不上,但是,按照要求也不得不買。中醫院已經成為保養貴重儀器的地方,給國家造成了很大浪費。因此,必須改變這種模式,按中醫自身規律加強中醫院建設。

我國曾因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體制使我國醫療衛生覆蓋面達85%而聞名於世。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以赤腳醫生為重要方面的農村衛生網幾乎不復存在,廣大農民缺醫少藥。建立以中醫藥為主體、中西醫並重的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村提供醫療科技支撐,培養大批鄉村醫生,才能真正保證13億人民的健康,才能保證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

5、中醫體制改革工程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衛生部幾乎一直是西醫的一統天下,他們只有西醫知識,也只相信西醫,只發展西醫;他們不懂中醫,不相信中醫,總認為中醫不科學,千方百計要把中醫提高到西醫水準。因此,中醫藥之管理,必須脫離衛生部,單獨成立中醫部,負責中醫藥之發展弘揚,使中醫藥造福13億人民。

人們並不希望將目前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接升級為中醫部。應該選擇有民族自信心、熱愛中醫藥事業、願意為中醫藥事業奮鬥、全心全意為13億人民健康造福的人到中醫部工作。

在中醫部設立之初,其下應設立顧問委員會,邀請目前已為數不多的名老中醫作顧問。顧問委員會應有相當的決策參政權,以免搞成中西醫結合部或中醫藥現代化部。

(四)將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作為重大專項列入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指出:“基礎性研究是人類文明的動力,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後盾,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也是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藥學特色的體現,是中醫臨床之憑依,對臨床具有普遍的、具體的指導意義。唐代魏征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因此中醫藥基礎研究是中醫藥發展之根本。

長期以來,中醫藥基礎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工作十分薄弱,解放後的幾十年中,僅僅進行了一些文獻古籍整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缺乏明顯進展。為促進中醫藥的全面發展,建議將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作為重大專項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這是功在千秋、利國利民的一件大事,其意義不亞于“人類基因組研究”等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研究,如能通過重大科技專項支持建立起比較完整的中醫藥理論體系,此研究堪與“兩彈一星”和“夏商周斷代工程”等重大科學突破媲美。

1、研究方法的探討

與臨床結合。中醫的理論,在古代哲學影響下,形成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的特點。中醫的理論對實踐進行指導,反過來又加以提高,沒有臨床實踐就不容易體會中醫理論的正確與科學。所以,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一定不能脫離臨床。

開展宏觀研究。中醫是宏觀的,西醫是微觀的,並非微觀就比宏觀先進。中醫是整體論,講究天地人合一,是動態的;相比之下西醫是靜止的、局部的,是機械論。儘管近幾十年來西醫的模式有改變,向中醫靠近,但它建立在還原論上的基礎沒有變。所以西醫的方法,與中醫不同。像動物實驗、實質研究等思路,可以進行,但不應作為中醫基礎研究唯一或主要的方法,更不應占去科研基金的大部分。

與21世紀的科技結合,走自已的路。中醫要發展,一定要與最新的現代科技結合。在20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程度尚無法幫助中醫真正現代化。應寄希望於21世紀的自然科學與科學哲學。20世紀的系統論、控制論等對中醫有一定幫助,21世紀可能還有更新的、綜合程度更強的理論,中醫可以參考,然後走出自已的路,形成自已的科學研究方法論。

2、研究領域的探討

對中醫學術的系統整理。在現代的認識論條件下,對中醫的基本概念、理論學說進行歷史的、邏輯的整理是基礎研究的重要工作。同樣一個概念,在不同醫家的理論中有不同含義,其前提條件是什麼,其實質內涵有什麼區別,分別應用於什麼樣的不同情況下……,這屬於中醫學術史、概念史研究,是研究中醫理論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把這些內容繼承好才能進一步發揚。這個系統性工程有必要組織隊伍認真進行。

對核心理論的深入研究。像陰陽、五行、臟腑和經絡,都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百年來也有不同的爭議。有必要在總結近數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像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經絡是否存在?這些問題離開中醫臨床就不能做出準確的評價。又如五行學說,被視為玄學,為什麼中醫還在用?實際中醫五行學說的實質是五臟相關理論,這些都要結合臨床進行闡釋。

對辨證論治的研究。不少人將辨證與辨病相對立,甚至貶低辨證論治的必要性。實際上,中醫的辨證論治包含了辨證―辨病―再辨證這樣一個綜合的過程。對辨證論治的實質內涵應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並解決與辨理化指標、辨現代醫學之病的關係。

中藥的研究。未來臨床醫學很多難題的解決要靠中藥。但是,中藥的研究一定要以中醫理論指導為基礎,不要一味走分離、提取有效成分的植物化學研究道路。中醫中藥不分家,要認真研究中藥的藥性理論與中醫理論的關係,以及臨床應用的規律。

養生保健理論的研究。中醫提倡“治未脖,養生保健理論很豐富,包含了免疫防并頤養益壽等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的內容。對這一部分內容不僅要從文獻上整理,還應加以現代研究。中醫優秀的養生文化應該在我國的公共衛生政策中有所體現。

3、研究人選的探討

中醫藥理論體系是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瓶頸”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基礎是體系的構建,就是在繁紛複雜的中醫傳統知識和臨床經驗中,凝煉、歸納、構建理論體系。這個體系不僅僅指導中醫實踐和中藥研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認識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是艱巨的,能夠擔負此重任的必須是具備戰略視野、通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大科學家。錢學森同志對中醫藥的研究給與了高度重視和支持,我們期待著更多的科學家能夠像錢老一樣,積極投身這一艱巨而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