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兵老婆是谁:孔孟思想含有契约观念:因不利于皇权专制被删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42:00
孔孟思想含有契约观念:因不利于皇权专制被删除

核心提示:皇权专制社会不允许不利于或可能不利于皇权统治的思想展开讨论,也就是把它们封存起来,使不发生影响和作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汉景帝的“不食马肝”。汉景帝敏锐地意识到辕固生与黄生关于汤武受命的争论将大不利于皇权之统治,于是制止道:“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详见《史记·儒林列传》)

皇权专制社会又好似过滤的筛子(或曰一种逆淘汰机制),孔孟学说中的不利于皇权专制的思想被滤过而筛掉,朱元璋删节《孟子》就是最为突出的表现。

本文摘自:《中华读书报》2010年09月02日第08版,作者:李克杰,原题:《孔孟思想中的契约性表述》

孔子说:“君君,臣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对君臣都有所要求,主张君臣共同遵守行为规范。当然,既名契约,自当说明违反或不符合契约规定时的“违约责任”,也就是说,当君不君、君使臣不以礼时,又该如何呢?孔子没有明说,他已经说了的,或有潜台词。不过我们还是看看孔子的实际作为罢。从《孟子·告子下》和《史记·孔子世家》的记叙中,可以看到孔子只能“下野,失业了”(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徒唤奈何而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或许是孔子当此之时的感慨罢。

其实,我们从“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中约略体味出孔子对臣的要求或许“已甚”;惟其“已甚”,故时人以为谄也。又,从他关于舜乐《韶》和武王乐《武》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臣民反抗暴君的保守态度:舜以揖逊而有天下,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王以征诛而得天下,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见《论语·八佾》)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承继者,更是发展者。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所以,当齐宣王问武王伐纣是臣弑君“可乎?”孟子的回答斩钉截铁:“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见《孟子·梁惠王下》)

而且,孟子的设想亦比较全面。设若君王没到残贼一夫如纣的地步,又当如何对付呢?孟子主张“贵戚之卿”可以易君之位,改立君王:“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很明显,在君臣相互关系上,从孔子到孟子有积极的发展。然而,从“君君,臣臣”到“君为臣纲“也是一种发展,这是有利于皇权专制的发展。唐韩愈“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则是有利于皇权社会统治阶级的发展。韩文公向以孔孟道统的传承者自居,其实他于孔孟思想的积极方面颇为“退之”。至于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说是——借用生物科学的一个术语——基因突变式的发展。

那末,问题是,关于君主臣民相互关系的思想何以没有沿着孔→孟的方向继续发展呢?

皇权专制社会不允许不利于或可能不利于皇权统治的思想展开讨论,也就是把它们封存起来,使不发生影响和作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汉景帝的“不食马肝”。汉景帝敏锐地意识到辕固生与黄生关于汤武受命的争论将大不利于皇权之统治,于是制止道:“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详见《史记·儒林列传》)

皇权专制社会又好似过滤的筛子(或曰一种逆淘汰机制),孔孟学说中的不利于皇权专制的思想被滤过而筛掉,朱元璋删节《孟子》就是最为突出的表现。

不论是汉景帝的“不食马肝”,还是明太祖的删削《孟子》,手段虽殊,目的则一。

总之,孔孟学说中的不利于皇权专制的思想被封存、被屏蔽乃至被删汰,而有利于或可能有利于皇权专制者得以发展以至孔孟学说本身原本没有的专制思想得以产生(此就儒家而言。儒家之外,本已有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是故“独尊儒术”后,实际所施行者乃“阳儒阴法”),皆根柢于二千年的皇权专制的社会存在。而思想的如此演变又成为皇权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有效推助力。二者相生相成,中国皇权专制遂造极于明清。

北京市大兴区李克杰

孔子说:“君君,臣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对君臣都有所要求,主张君臣共同遵守行为规范。当然,既名契约,自当说明违反或不符合契约规定时的“违约责任”,也就是说,当君不君、君使臣不以礼时,又该如何呢?孔子没有明说,他已经说了的,或有潜台词。不过我们还是看看孔子的实际作为罢。从《孟子·告子下》和《史记·孔子世家》的记叙中,可以看到孔子只能“下野,失业了”(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徒唤奈何而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或许是孔子当此之时的感慨罢。

其实,我们从“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中约略体味出孔子对臣的要求或许“已甚”;惟其“已甚”,故时人以为谄也。又,从他关于舜乐《韶》和武王乐《武》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臣民反抗暴君的保守态度:舜以揖逊而有天下,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王以征诛而得天下,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见《论语·八佾》)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承继者,更是发展者。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所以,当齐宣王问武王伐纣是臣弑君“可乎?”孟子的回答斩钉截铁:“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见《孟子·梁惠王下》)

而且,孟子的设想亦比较全面。设若君王没到残贼一夫如纣的地步,又当如何对付呢?孟子主张“贵戚之卿”可以易君之位,改立君王:“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很明显,在君臣相互关系上,从孔子到孟子有积极的发展。然而,从“君君,臣臣”到“君为臣纲“也是一种发展,这是有利于皇权专制的发展。唐韩愈“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则是有利于皇权社会统治阶级的发展。韩文公向以孔孟道统的传承者自居,其实他于孔孟思想的积极方面颇为“退之”。至于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说是——借用生物科学的一个术语——基因突变式的发展。

那末,问题是,关于君主臣民相互关系的思想何以没有沿着孔→孟的方向继续发展呢?

皇权专制社会不允许不利于或可能不利于皇权统治的思想展开讨论,也就是把它们封存起来,使不发生影响和作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汉景帝的“不食马肝”。汉景帝敏锐地意识到辕固生与黄生关于汤武受命的争论将大不利于皇权之统治,于是制止道:“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详见《史记·儒林列传》)

皇权专制社会又好似过滤的筛子(或曰一种逆淘汰机制),孔孟学说中的不利于皇权专制的思想被滤过而筛掉,朱元璋删节《孟子》就是最为突出的表现。

不论是汉景帝的“不食马肝”,还是明太祖的删削《孟子》,手段虽殊,目的则一。

总之,孔孟学说中的不利于皇权专制的思想被封存、被屏蔽乃至被删汰,而有利于或可能有利于皇权专制者得以发展以至孔孟学说本身原本没有的专制思想得以产生(此就儒家而言。儒家之外,本已有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是故“独尊儒术”后,实际所施行者乃“阳儒阴法”),皆根柢于二千年的皇权专制的社会存在。而思想的如此演变又成为皇权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有效推助力。二者相生相成,中国皇权专制遂造极于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