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室间隔缺损自愈率:《鲁迅与陈独秀》伴奏者(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6:54:13

《鲁迅与陈独秀》伴奏者(9)

作者:孙郁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和讯读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描述周作人最多的,现在一般来自鲁迅研究者。《周作人年谱》、《周作人传》,都出自研究鲁迅的人之手。周氏兄弟,是一对相互衬托的存在,理解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必须对看。沈启无说鲁迅死后,周作人再也没有了对手,那是对的。周氏兄弟在生前曾互相对视,文章暗合与对立常常可见。所以像钱理群这样的人,时而走近鲁迅,时而瞭望周氏,好像看到了硬币的两面。还有一类人,是带着复杂的心态阅读苦雨翁的。即人们所说的“失节”之人。我看过胡兰成那篇谈论周作人的文章,觉得二人在什么地方有些相似。他们都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醉心于自己的文字世界。周作人的文本易让一些异端者感到暖意。文与人是未必统一的。现实中的受挫,误入苦境,却能在文章之中以通达之语开脱之,那是要有一种智性的。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两面性,周氏的书也直言不讳,内中的惶惑依稀可见。有过失误者,尤其愿驻足于此,因为那里毕竟还在坚守一点什么,读书之人,总想在理性的辩驳里,为自己寻找证据的。除上述二类人群外,热心周氏遗著的,还有一些报人。周作人的文章大多发表于报刊之上,朋友也在这个队伍里。曹聚仁、孙伏园、唐弢、文载道等,都从他那里吸取了些什么。以唐弢为例,不少文章讥讽苦雨斋的主人,可书趣却与其暗暗相合,文风略微受到一些暗示。至于曹聚仁,可以说是一位知音。看他写下的书话、评论,分明有一点八道湾的影子。在总体风格与境界上,他是属于周作人那种传统的。这三类人,留下了诸多品评文章,成了叙述苦雨翁的主体。一个人的被读和被说,是社会的回报。至于回报的深浅与正误,那与个人已没有关系了。

    在鲁迅与陈独秀之间,周作人的话题其实丰富着那个时代的语境。他与胡适一样,在学理的深层指示着思想的可能性。胡适那一套从美国来,周作人则取自古希腊与日本及古中国的非正宗的儒学传统。他们和鲁迅、陈独秀相同的地方是主张尼采的观点,重估一切价值。在这个基点上,彼此没有什么差异。但下一步怎么走,是输进学理呢,还是社会革命,抑或别的什么,就没有统一的看法。中国的知识分子,分化的时候多于集结的时候。人各有己,那是没有办法的。

    但我有个想法,就是,出现胡适、周作人这样的人物也许并不难,一般社会都会产生类似的学人。不是每个时代都出现鲁迅、陈独秀这样的战士。在一个平和的时代,胡适、周作人的风采或许被读书人所推崇。但在乱世里,能像鲁迅、陈独秀那样的选择的人就寥若晨星。胡适、周作人与鲁迅、陈独秀的精神的差异,为现代文化史留下了久远的痛楚。那里纠缠着现代中国的宿命。他们每一个闪光,都折射着我们民族躯体的冷暖。将他们分开来,我们的新文化就显得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