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帝是什么意思:校长毕业典礼演讲串网络热词 7700学子高喊根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5:49:59

昨日,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7780名本科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人数之多全国罕见,被称作“最牛毕业典礼”。 (记者许少峰 陈勇摄)

图为:毕业生争相和校长李培根院士合影记者陈勇许少峰摄

毕业典礼让不少学生落泪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李培根讲话成为众多师生当天网络签名

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李培根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都是李培根昨日演讲中出现的词汇。

该校能源学院鲍永杰说:“没想到校长会这么亲切。”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句引用的话经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说出后,昨日成为该校众多师生的网络签名。”

●5月底从国外回来的飞机上写出初稿

“校长要用心讲话。”李培根告诉记者,“如果演讲稿由其他人代劳,文采可能会比我好,但不能代表我与学生的讲话。”

此次演讲稿系李培根本人撰写,“在5月底从国外回来的飞机上,已写出初稿”。

邵宇平1个月前因踢“毕业杯”足球赛造成右腿骨折。昨日,他拄着拐杖参加了毕业典礼。他说:“‘根叔’讲的很贴近我们,没有官腔,很多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

北京理工大学78岁退休教授杨宗基,昨日专程到汉参加了孙子杨奕的毕业典礼。他认为,李培根校长的演讲很实在,讲到了学生们的心里。

●“根叔”称谓最初可能出现在论坛上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现在被该校学生习惯性地称为“根叔”。

昨日,在该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7000余名学子多次现场高呼“根叔”、“根叔”。

在副校长张晋的印象中,“根叔”的称谓最初可能出现在该校白云黄鹤论坛上。“听起来很亲切,是学生对校长的一种‘尊称’”。

李培根表示,“根叔”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他也没什么印象,但出现应该有好几年了。现在,不论是学生在公开还是在私下场合这样相称,李培根都会欣然应答。

●3小时里与1200名应届毕业生一一握手

昨日,华中科大6个院系的1200余名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与“根叔”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约3个小时内,身着导师服的李培根与他们一一握手、合影,其中的百名学生还与他相拥。

外语学院应届毕业生刘艳丽是昨日与“根叔”拥抱者之一。“大学4年一定要抱一下‘根叔’”,刘艳丽如愿以偿。当她走下舞台时,班上另几名女生纷纷过来与她拥抱,希望借此拥抱“根叔”。

《记忆》

——李培根昨日演讲稿摘录

●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科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科大学子做什么?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科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科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引自白云黄鹤BBS)。多么朴实精辟!

●你们的未来“被”华中科大记忆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科大记忆!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 ,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 “被”华中大记忆!

王军荣(浙江教师):“根叔”被追棒,并不仅是演讲词写得好,而在于他平时与学生的亲切交往,甚至是“零距离”接触。食堂中和同学们围桌而坐的“根叔”、篮球场上和学子们投上几球的“根叔”、在白云黄鹤BBS上“潜水”的“根叔”……可以说,“根叔”就生活在学生当中,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与学生共呼吸,这样的校长没理由不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根叔”般的校长为何很少见?皆因大多数校长追求乌纱帽去了,追求个人利益去了,他们哪有时间和心思花在学生身上?这样的校长充满了“行政化”,如何能感动学生?在他身上,体现的是闪亮的“大学精神”。

徐刚(沈阳自由撰稿人):从“校长”到“根叔”,虽然只是一个称呼的变化,但却意味深长。学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校长,而是能走到他们中间的普通人。与校长这个冷冰冰的称呼相比,“根叔”在多了几分亲切的同时,更多体现出的是学生对校长的敬重爱慕之情。

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好的校长能代表一所学校的个性。但“根叔”的胜利只是少数人的胜利,因为我们更多的大学仍然是等级森严,官风浓厚,更多的校长依然在台上照本宣科地念着秘书的稿子,高喊“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毛建国(江苏自由撰稿人):校长是官员,但校长又不是官员。校长这一职务与普通行政官员是有很大不同的,它得有人格魅力,得有学术水平,得有公共情怀。李培根的演讲可能不具普遍性,但有一点是可以复制的,那就是亲切,是走进学生心中,理解学生的年轻甚至幼稚,真正知道他们想什么。做到了这一点,即使不像李培根这样个性四溢,也一样会赢得学生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是一种力量,能够让校长带领学校,向着中国向着世界“常青藤”学校迈进。

李培根为中国校长提供了一面镜子,学生需要的不是虚情假意的安慰,他们需要智者的引导,但引导的情感应该是真挚的,引导的姿态应该是平等的。

你一定会觉得,7700名学子称自己的校长为“根叔”,而不是李校长,有多么地亲切,拉近了校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你一定还觉得,如果自己身临其境,也一定会和其他同学一样被毕业典礼上的气氛所深深感动。因为,作为过来者的我们,每每回想起大学时的美好时光,也都会被当时的纯真岁月而感动落泪。

但是,如果我们据此认为拉近校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根叔”的全部内涵的话,那么,我们错了,真正感动人的地方不在于“根叔”,而在于“根叔”背后的那一串串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热闹词汇以及一校之长在毕业典礼上所流露出的那份真情。

首当其冲的是,“根叔”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之所以如此活泼深动、富于感染力,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好的文采,而在于演讲稿中的一字一句全是他亲笔所写,正所谓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我们不妨联想一下,在现实生活当中,校长们的讲话之所以千篇一律,让人听了提不起精神甚至不愿意听下去,并不是因为校长们的讲话不好,而是因为校长们的讲话稿多由秘书代写,当然会出现格式化和生硬化的毛病。反观“根叔”的演讲,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真”,让学生们觉得原来校长竟然这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尤其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根叔”对于学生们的真诚。比如他在演讲中说,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一个校长,在面对全校学生的时候不是高歌自己的所谓“政绩”,也不是吹嘘自己的“宏图大志”,而是坦诚面对,扪心自问,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质问自己为学生做了什么。作为一校之长,这难能可贵,作为一位拥有相当级别的官员,这种开阔的气度更是令人感到弥足珍贵。

人们都说,大学的特有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现在,我们要补充的是,大学校长对大学精神的阐释是该大学特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底,“根叔”以及“根叔”背后的真情流露也是一种大学精神,它告诉学生们的是,校长并不需要表现得有多么高深莫测,也不需要表现得高高在上,他们只需要做到,走近学生,真诚一些,学生们就会亲切地叫你一声“根叔”。事实上,这正是大学校长们从官员走向教育家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大学营养不良所在。